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哦,香雪》比较阅读 同步分层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6.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21:55: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与《哦,香雪》
比较阅读同步分层练习
第一课时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虔诚(qián) 皱褶(zhé) 慷慨(kǎi) 斟酌(zhēn)
B.粗糙(zào) 凛冽(lǐn) 惆怅(chóu) 怂恿(sǒng)
C.慰劳(wèi) 贪婪(lán) 屋檐(yán) 挂匾(biǎn)
D.点缀(zhuì) 包扎(zhā) 赤裸(luǒ) 羞涩(sè)
2.下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虽然雨后初霁,但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闪烁晶莹,连空气里也弥漫着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B.列车一头扎进黑暗,把她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很久,她们还能感觉到它那越来越轻的振颤。
C.南极用风雪做刻刀,将裸露的地表镌刻成肃穆的艺术品。沉迷冰山、肆虐狂风和灿烂阳光被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巨作。
D.她们可以穿起花棉袄了,凤娇头上别起了淡粉色的有机玻璃发卡,有些姑娘的辫梢还缠上了夹丝橡皮精。
3.下面各句中加粗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B.“真没治!”“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云地嘟嚷着。
C.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D.火车眨眼就无影无踪了。姑娘们围住香雪,当她们知道她追火车的原因后,便觉得好笑起来。
4.下列对小说《百合花》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朝车厢指点,不时能听见她们由于互相捶打而发出的一、两声娇嗔的尖叫。
B.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
C.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那是她偶然在同桌的一本书上看到的。)
D.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能力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地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乘这个机会,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
“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可是来不及了,那个媳妇抱了被子,已经在房门口了。被子一拿出来,我方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听了这样的话一定会有同感吧!……
“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不知怎么的,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他听我这么说,也似乎有理,考虑了一下,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现在,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作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跟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小通讯员壮烈牺牲的场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小通讯员第一次借被子碰壁的冲突也未正面描写,构思巧妙。
B.小说通过女性视角,更加细腻地刻画了小通讯员的腼腆、羞涩、纯朴与善良,让小通讯员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C.小说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争故事写得充满诗意,而描写人物时语言又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D.小说属于战争题材,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呈现人物的人情美、人性美。
7.关于文中通讯员受重伤之后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既是小通讯员作为一个革命者自觉主动行为的表露,又是他临危不惧、舍身救人崇高精神的体现。
B.新媳妇先后两次“短促地‘啊’了一声”,其中第二声是她了解到小通讯员负伤原因后发出的,表现她对“同志弟”英勇壮举的震惊和崇敬。
C.“狠狠地瞪”“气汹汹地嚷”表现了新媳妇对卫生员收回被子行为的着恼,对自己曾经给小通讯员带来委屈的自责,更是对小通讯员牺牲的痛心。
D.“(新媳妇)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是为了呼应上文不把新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的情节,使结构紧凑,故事完整。
8.小说中的三个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卡尔维诺曾言:“一个物象(体)出现在叙述中就立即充满某种特殊力量。”请从下面四个物象中任选两个,说说其在小说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被门钩下来的一片布 两个馒头 野菊花 白百合花的新被
【拔高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今晚台儿沟发生了什么事?对了,火车拉走了香雪,为什么现在她像闹着玩儿似的去回忆呢?四十个鸡蛋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爹不是盼望每天都有人家娶媳妇、聘闺女吗?那时他才有干不完的活儿,他才能光着红铜似的脊梁,不分昼夜地打出那些躺柜、碗橱、板箱,挣回香雪的学费。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是哪儿来的流水声?她寻找着,发现离铁轨几米远的地方,有一道浅浅的小溪。她走下铁轨,在小溪旁边蹲了下来。她想起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碰见一个换芝麻糖的老头。凤娇劝香雪拿一件旧汗褂换几块糖吃,还教她对娘说,那件衣裳不小心叫河水给冲走了。香雪很想吃芝麻糖,可她到底没换。她还记得,那老头真心实意等了她半天呢。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香雪越走越热了,她解下围巾,把它搭在脖子上。她走出了多少里?不知道。尽管草丛里的“纺织娘”“油葫芦”总在鸣叫着提醒她。台儿沟在哪儿?她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人,是迎着她走过来的人群。第一个是凤娇,凤娇身后是台儿沟的姐妹们。
香雪想快点跑过去,但腿为什么变得异常沉重?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节选自《哦,香雪》)
10.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香雪把铅笔盒“举起来仔细端详”表明她对铅笔盒的好奇、珍重与喜爱,之前在火车上铅笔盒还不属于她,因此她不敢打开看。
B.文中用三个“原来是这样的”句式构成排比,以环境描写来衬托香雪得到铅笔盒后的激动,铅笔盒就像一盏照亮新世界的明灯,给予了她勇气。
C.文中写到香雪打算骗娘说铅笔盒是一个“宝盒”,显示了香雪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而沾染了坏习气,不惜以欺骗的方式换取母亲的信任。
D.作者写香雪拿下辫子里的草茎,举起铅笔盒向人群跑去的细节表明香雪追求新事物的渴望完全获得满足,她要迅速摆脱山村的迷信与愚昧。
1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浓墨重彩地描述了香雪夜归的情景,凸显了香雪的勇敢淳朴,同时也无声地批判了凤娇这样爱慕虚荣的姑娘。
B.文章语言明净清新,清丽简洁,善用细节描写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心理;营造诗意环境,多处自然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
C.文章以全知全能视角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以“铅笔盒”“火车”等平凡事物打开文明的大门,让读者看到作者及山民们对摆脱封闭的大山的渴望以及对山外文明的向往。
D.文章用反复咏叹的方式结尾,既是对小说标题的呼应,也是对香雪精神的赞颂,还以此升华主题,留下悠长的意蕴,言有尽而意无穷。
12.细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3.《百合花》与《哦,香雪》刻画了不同时代的青春女性形象,请结合教材与选段文本,简要分析新媳妇与香雪的形象的异同。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答案】C
【详解】A项,皱褶(zhé)zhé—zhě;B项,粗糙(zào)zào—cāo;D项,包扎(zhā)zhā—zā。故选C。
2.【答案】A
【详解】B.“振颤”的“振”应为“震”;C.“揉合”的“揉”应为“糅”;D.“橡皮精”的“精”应为“筋”。故选A。
3.【答案】B
【详解】“不知所云”指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紊乱或空洞。根据语境,此处应为“不知所措”。
4.【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项,“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看不起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理解不当。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故选B。
5.【答案】B
【详解】A项,应去掉顿号,表示约数的数字之间不能用标点符号。C项,把括号前的句号移至括号末,去掉括号内的句号。D项,“沉默着”后的冒号应改为分号。
【能力篇】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融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错误,小说融描写和抒情为一体,没有议论。故选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是为了呼应上文不把新被子借给小通讯员的情节”错误。她把自己以前不愿意借的陪嫁被子,毫不犹疑地铺在棺材底,盖在通讯员身上,充分表现了她当时痛惜、后悔、歉疚的心态,从而较好地表现了一个普通民众的淳朴与善良。故选D。
8.【答案】①不给人物具体的名字,而用“小通讯员”“新媳妇”“我”表身份和职业的词代替名字,简洁直观体现人物关系,便于读者厘清人物形象和情节。
②更具典型性,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的一类人,“通讯员”泛指所有的战士,“新媳妇”泛指人民群众,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③更好地表达主旨,文章表现的是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人性美和人情美,表现战争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题材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团部通讯员在战斗开始前奉命护送女文工团员去包扎所;新媳妇是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作者不给人物具体的名字,而用“小通讯员”“新媳妇”“我”表身份和职业的词代替名字,简洁直观体现人物关系,便于读者厘清人物形象和情节。
更具典型性,文章想要赞美的是所有在战斗中不怕牺牲的战士和支持战争的人民群众,“通讯员”泛指所有的战士,“新媳妇”泛指人民群众,不局限于某个人物,更便于代表当时的一类人,显得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更好地表达主旨,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赞美了小战士平凡而崇高的品格。文章中人物都没有具体的名字,更利于主题的表达。
9.【答案】两个馒头:体现了通讯员对“我”的关心,两个馒头不仅是通讯员美好心灵的寄托,更象征着他的纯真与憨厚。
野菊花:表现了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中物象的作用的能力。
两个馒头:结合“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挂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说完就脚不点地地走了”可知,这个小通讯员,虽然自己还是个孩子,但是,革命队伍的熏陶,培养了他体贴、关心他人的好品德,两个馒头不仅是通讯员美好心灵的寄托,更象征着他的纯真与憨厚。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这个小通讯员的喜爱之情。
野菊花:结合“我走过去拿起那两个干硬的馒头,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可知,在即将发起总攻的时候,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这个小战士还有心思把伪装作为装饰,在枪筒上插上树枝和野菊,这种行为表面上是“我”随意看到的,表现出这个小战士的天真、孩子气或是涉世不深,实际上这些描写正体现了小通讯员的青春活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拔高篇】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之前在火车上铅笔盒还不属于她,因此她不敢打开看”错,香雪在火车上没有打开铅笔盒来看有多方面的原因,她拿到铅笔盒后内心不平静,一直在想着不能白拿人家的东西,怎样把鸡蛋给人家。
C.“香雪为了满足自己小小的虚荣心而沾染了坏习气,不惜以欺骗的方式换取母亲的信任”错。铅笔盒是知识与新事物的象征,是她自尊的体现,与之前她不为吃芝麻糖而骗母亲对比不同。所以不能说香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欺骗母亲。
D.“追求新事物的渴望完全获得满足”错,香雪的梦想并不只是一个铅笔盒,而是希望台儿沟与外面的世界接轨,对现代文明的渴求并未完全得到满足。故选B。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无声地批判了风娇这样爱慕虚荣的姑娘”错。作者在赞颂香雪对新世界的勇敢追求的同时,也塑造了以风娇为代表的活泼开朗、性格泼辣的山村姑娘的形象,她们都是淳朴善良的,小说并未批判风娇。故选A。
12.【答案】①此处为香雪的想象,是心理描写。她想象台儿沟的前景和未来,是一个山村姑娘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达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民们对现代文明的期盼。②这段话承接前文对香雪夜归周围环境的描写,转而写对台儿沟的未来想象,承上启下,为下文遥想台儿沟的人与事做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内容上,此处为香雪的想象,是心理描写。“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这个想象是针对之前同学的询问,“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这些盘问让香雪意识到她和她们是不同到,她来自小地方,而且很贫穷;而此刻香雪想象未来到台儿沟变得更好了,不会再有人瞧不起她们。“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是针对前文她知道了“北京话”是有爱人到,她为凤娇感到委屈;此刻她想象着台儿沟变得更好了,就会有好到小伙子主动来追求台儿沟的姑娘们。“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是针对此刻她因为换铅笔盒而来不及下火车到想象。总之,尽管香雪并不知道台儿沟变得更“好”究竟指什么,但她想象台儿沟的前景和未来,是一个山村姑娘对家乡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表达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民们对现代文明的期盼。
情节上,前文写的是香雪夜归的环境,“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这段话承接前文对香雪夜归周围环境的描写,转而写对台儿沟的未来想象,而下文开始写她不知道如何对娘说,写她想到了爹打家具挣钱,想到了和凤娇在小溪边洗衣裳,不肯拿旧衣裳换芝麻糖骗娘。总之,这段划线句承上启下,为下文遥想台儿沟的人与事做铺垫。
13.【答案】异:①生活时代不同:新媳妇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战争年代普通百姓的代表;香雪生活在现代新时期,是向往现代文明的代表人物。②性格不同:新媳妇性格大方开朗,从她捉弄小战士,并主动为战士缝补衣服的细节可以看出;香雪性格腼腆,生性胆怯,从她在火车站做生意时躲在其他姑娘的身后可以看出。同:她们两人身上都闪耀着真善美的青春之光,性格中有同样的淳朴善良、纯真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异:
①生活时代不同:《百合花》是茹志鹃创作的短篇小说,以解放战争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文中到新媳妇生活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战争年代普通百姓的代表;而《哦,香雪》是铁凝的代表作,于1982年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及首届“青年文学”创作奖。《哦,香雪》描写的是香雪们天真烂漫、活泼向上的纯美形象,再现了山里姑娘的自爱自尊和她们对文明的追求,给人以生命美的启迪。香雪生活在现代新时期,是向往现代文明的代表人物。
②性格不同:新媳妇性格大方开朗,如“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手里已捧满了被子,就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没想到他竟扬起脸,装作没看见。我只好开口叫他,他这才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从她捉弄小战士,并主动为战士缝补衣服的细节可以看出;香雪性格腼腆,生性胆怯,“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看火车,她跑在最前边,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去了。她有点害怕它那巨大的车头,车头那么雄壮地吐着白雾,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台儿沟吸进肚里。它那撼天动地的轰鸣也叫她感到恐惧。在它跟前,她简直像一叶没根的小草”,从她在火车站做生意时躲在其他姑娘的身后可以看出。
同:
她们两人身上都闪耀着真善美的青春之光,性格中有同样的淳朴善良、纯真美好。
先看新媳妇,首先,小说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人性美。如“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后来又将新婚时的被子盖在小通讯员的遗体上。其次,小说通过形象描写来表现新媳妇的青春美。她是过门刚三天的农村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留海。善良纯朴开朗,也有着新嫁娘的矜持羞涩。人物描写是由淡而浓,好比一个人迎面而来,愈近愈看得清,最后,不但让我们看清了她的外形,也看到了她的内心。最后,小说描写新媳妇救助伤员的行为动作,“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等,表现了新媳妇的淳朴善良、纯真美好。
再看香雪,节选部分写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只铅笔盒,结果因为火车启动,她无法下车,被火车带到了下一站,她只好走回台儿庄。这段描写主要是香雪的心理描写。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香雪的人物性格。比如,“在皎洁的月光下,它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这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一个天真淳朴的少女在得到了自己心仪的铅笔盒后的喜悦、满足,反复打开盒盖的动作,把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都写出了她的纯真、对新事物的好奇。再如她勇敢地用四十个鸡蛋换回铅笔盒后,担心无法跟娘交代的一段心理描写,“为什么她会想起这件小事?也许现在应该骗娘吧,因为芝麻糖怎么也不能和铅笔盒的重要性相比。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即使知道娘可能会生气,香雪仍然要坦诚地跟娘说,她不会欺骗娘,这体现了香雪的善良真诚。再如,香雪之所以要换这个铅笔盒,是因为同桌她们瞧不起香雪,瞧不起贫穷落后的台儿庄,香雪得到这个铅笔盒后,她想“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上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香雪要铅笔盒是为了维护台儿庄的尊严,这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文章还写到香雪希望“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写出了香雪执着追求新生活的勇气和信念。总之,主人公香雪是个纯真善良、自尊自爱、执着追求新生活的美丽少女形象。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百合花》与《哦,香雪》
比较阅读同步分层练习
第二课时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值反右斗争处于 之际,她的亲人也未能幸免于此。
(2)《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 。
(3)作者以那条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的假洋缎被面作为 全文的线索,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紧锣密鼓 焕然一新 贯串
B.如火如荼 耳目一新 贯串
C.紧锣密鼓 耳目一新 贯穿
D.如火如荼 焕然一新 贯穿
2.在下列语段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短语,正确的一项是( )
然而,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它勇敢地_________,又悄悄地_______,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然后钻进幽暗的隧道,___________,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
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②试探着前进 ③盘旋在山腰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3.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辨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棍儿”一句中“草棍儿”是借代手法,代指香雪的农村女孩的身份。
B.“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一句,“被感动得战栗”是拟人兼双关的修辞手法,既写出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又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
C.“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D.“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对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香雪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B.表现了香雪的朋友们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她要在第一时间将好消息告诉朋友们。
C.表现了香雪的强烈的自尊心,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
D.表现了香雪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她终于不畏艰难得到了她梦寐以求的铅笔盒。
5.暑假里,你到电影院里观看了由小说改编的电影《百合花》,被电影的主题感动,假如你想发一句诗到微信朋友圈来表达你的心情,你会选择下面的那一句诗?
A.无情有态缘何事,也倚新妆弄晚秋
B.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有泪胭脂
C.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D.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
【能力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后来她到底问我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我看见他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茶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我想到这里,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我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轻伤的问问,重伤的就得拉开他们的符号。我拉开一个重彩号的符号时,“通讯员”三个字使我突然打了个寒战,心跳起来。我定了下神才看到符号上写着×营的字样。啊!不是,我的同乡他是团部的通讯员。但我又莫名其妙地想问问谁,战地上会不会漏掉伤员。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但到“占领敌人前沿攻事打进街了”这里,消息忽然停顿了,下来的伤员,只是简单地回答说:“在打。”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得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脸洗手,能吃得的喂他们吃一点,带着背包的,就给他们换一件干净衣裳,有些还得解开他们的衣服,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
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节选自茹志娟《百合花》,有删改)
6.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皎洁的月亮”因为打破了总攻之夜的黑暗而被我“憎恶”,表现了“我”对前线战士们的担忧心理。
B.文中“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是百姓家里的寻常物,却饱含乡干部等民众对前线战士的关心与爱护之情。
C.文中“我们的炮响了”等零碎话语没有描写参加战争的画面,旨在消解淡化战争的无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
D.文中“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一句包含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后内心的不能承受之痛,展现了其人性的善良。
7.下列对选文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用多重对比展现了新媳妇在通讯员牺牲前后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细腻而有层次。
B.选文聚焦的信息符合通讯员多层次的激烈矛盾冲突,抒发富有感染力的青春情怀。
C.选文中“两个干硬的馒头”看似闲笔,实则通过侧面描写是通讯员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化。
D.选文中“百合花”是动态的中心意象,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步深化了小说的叙事内涵。
8.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作用。
9.有评论家说:“《百合花》是女性视角下的抒情挽歌。”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女性视角”的艺术效果。
【拔高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0.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C.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D.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11.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文本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文本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文本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文本二写香雪的动作、文本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12.文本二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13.三个文本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谈谈你对该评价的看法。
同步分层练习答案
【基础篇】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如火如荼”,像火那样红,像荼(茅草的白花)一样白。原比喻军容之盛,现在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紧锣密鼓”,意思是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气氛和舆论准备。语境指反右斗争处于紧张时刻,用“紧锣密鼓”。
第二空:“耳目一新”,听到和看到的都变得很新鲜,与以往大不相同。“焕然一新”,形容呈现出崭新的面貌。语境指《百合花》突破了当时流行的条条框框,令看到的人感到新鲜,用“耳目一新”。
第三空:“贯串”,意思指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一般用于抽象事物。“贯穿”,意思指通达,贯通。“贯穿”不仅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还能用于较具体的事物。贯穿用得更多一些,词义重点是通过、透过事物内部、中间。语境指假洋缎被面是全文的线索,用“贯穿”更好。
故选C。
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第一处,联系前文“两根纤细、闪亮的铁轨延伸过来了”,视角在近处;再对应“勇敢地”,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③盘旋在山腰”。
第二处,对应前后文“悄悄地”“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终于绕到了台儿沟脚下”,此处是说铁路顺应山势而建的特征,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②试探着前进”。
第三处,对应前后文“钻进幽暗的隧道”“朝着神秘的远方奔去”,视角在远处,所以此处应该填入“①冲向又一道山梁”。
故选C。
3.【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A.“是借代手法”错误。“草棍儿”应该是指类似于发卡的东西,写出了农村女孩生活的俭朴。
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错误。没有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由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接连构成。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用“冷静”修饰“铁轨”,赋予铁轨以人的情态,运用拟人修辞。
故选B。
4.【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香雪“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映衬出她对人格尊严的重视和对铅笔盒所代表的知识文化的渴求。香雪执意用鸡蛋换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倔强、自尊心强。结尾香雪举起铅笔盒,映衬出香雪克服困难后的欢愉和骄傲。
B.“都很关心香雪是否得到铅笔盒”分析不准确。
C.“公社中学的同学们不会再嘲笑她了”分析不当。
D.“对铅笔盒的无比喜爱”分析不全面,“铅笔盒”具有象征义,已经不仅仅只是物体铅笔盒。
故选A。
5.【答案】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诗句意思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知道《百合花》这部小说的故事梗概和主题。《百合花》讴歌了革命战争当中军民鱼水情深,尤其是新媳妇那纯洁善良的心灵就像百合花一样美。这部小说的结尾小战士牺牲了,那绣着百合花的棉被染着鲜血。给人一种人亡物在的感觉,诗句“今日花自好,兹人已远行”正表现了这种人亡物在的意味。
故选D。
【能力篇】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C.“旨在消解淡化战争的无情,表达对和平的向往”理解错误,这里写我们的炮响了,写出了战争的开始,让人联想起战争的残酷,并对后文通讯员的命运做了铺垫,表达了对通讯员、新媳妇等普通人所彰显的人性美的赞美。故选C。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B.“选文聚焦的信息符合通讯员多层次的激烈矛盾冲突”理解错误,原文并没有写通讯员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没有“多层次”,写通讯员都是通过别人的视角写的,如“我”,“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故选B。
8.【答案】(1)“我”是故事的叙事者。小说中“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等等,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想展现。
(2)“我”是情节的推动者。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
(3)用“我”来突出主人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人性。小说中,新媳妇是羞涩而质朴的,通讯员是羞涩而质朴的,军民之间的纯洁感情通过有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体现。“我”既能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能看到他们的缺点,更主要地,能突出人物的人性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由小说中“我看见他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等句子,可见“我”是一个整个故事的见证者,可以归纳出“我”是故事的叙事者。
小说中,由我的眼睛观察了新媳妇的变化,如“新媳妇也来了,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后来“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最后发现通讯员时,“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是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可归纳出,“我”是情节的推动者。
小说中,“我”听到担架员说“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突出了通讯员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表现了通讯员对同志的关心;我发现“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表现出新媳妇无私、深厚而质朴的情感。男女两个主人公的美好人性都是通过“我”的眼睛发现的,“我”也是一个作成熟、坚韧、心细如发的卫生员,能够洞悉人性的美好。所以说,“我”可以烘托出主人公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人性。
9.【答案】①选材上,运用女性视角,以小见大,用借被子这样的小事,来引入主题;
②主旨上,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弱化了战争场景,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③手法上,注重细节描写,以女性细腻的笔触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使情节更加生动,形象更加饱满;
④风格上,以中秋节为背景,以“野菊花”“百合花”图案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增添了小说的诗情画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从选材的角度看,这篇小说通过女性的观察视角来叙述文本的故事内容,能够多角度地呈现出不为人知的一种细节,以小见大,增强情节的完整性和生动性,这样的一种巧妙的设计让人如临其境,能更好的引入主题;
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看,“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从揭示主旨的角度看,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能够绕过残酷的战争场面,通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得战争残酷的角度通过女性的视角得以呈现,这种侧面的方式更能够引发出人们对战争的一种思考,引发读者的深刻想象。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去理解战争,理解战争中的人物特色,从而产生一种独特而美好的享受,增强小说的核心韵味,能够更好地使得小说主旨得以呈现,突出表现人情美与人性美。
风格上,作者以阖家团圆的中秋节为背景,以山野间的“野菊花”和新媳妇“百合花”图案的新被子等富有浪漫色彩的事物,寄寓了人情美与人性美,暗含了对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也为小说增添了诗情画意。
【拔高篇】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说法错误。香雪并非爱慕虚荣,她想在镇上的同学面前挣回她代表台儿沟的高贵的自尊,体现了她自尊自爱的性格特点,从文中可见女孩儿的追求和美好的心灵世界,保留了纯真质朴,也不能说这是乡村文化的失落。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理解错误。不用语言描写,是为了表现新媳妇害羞、内向的特点,并不是为了突出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故选A。
12.【答案】①原句为短句,语言富有轻松明快的节奏感,适合表现香雪的心理。改句较为冗长。
②原句运用排比句、感叹句,句式整齐,表意鲜明,增强语势,富有力量。
③改句将“大山”“月亮”“核桃”组成一个并列短语,强调的意味不突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以及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上文中香雪的心情是轻松愉悦自豪满足的,“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满怀期待,无比兴奋,这时她眼中的景物应是美好的,原句中使用排比兼间隔反复,并且表达为感叹语气,突出了人物纯真朴实的性格和美好的心情,改句则无法表现这种心情;
且“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句与后文“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紧密衔接,突出强调这些主语或者陈述对象——“大山”“月亮”“核桃树”“台儿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增添了诗意美和可读性。起到了表意鲜明,增强语势的作用。而相比之下,改句所表达出来的语气则弱化了情感,无法达到强调突出的目的。
13.【答案】①人物纯美:台儿沟的少女们,天真纯洁、朴实自然,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②环境优美:小说描绘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台儿沟人的生活、台儿沟山区的景色,无不自然纯净,具有天然原生态的诗情画意。
③语言清新: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抒情意味浓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本题根据题干要求,主要理解评价“诗意小说”,“诗意小说”,即小说具有诗歌的艺术境界。诗意是与“美”有关、与“情”有关的一种文学要素,总能给人一种审美的刺激和享受。此题可从人物、环境、语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人物角度看,本文塑造了以香雪为代表的台儿庄的少女们善良美好的形象。这是一群住在大山里,未曾被世俗污染过的质朴纯洁的形象。香雪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只铅笔盒。节选部分写了香雪的善良和勇敢,自尊和上进,也写了凤娇她们沿着火车轨道来找她的美好情谊。文章描写这群少女天真烂漫的笑,“她们叫着香雪的名字,声音是那样奔放、热烈;她们笑着,笑得是那样不加掩饰、无所顾忌”,以及香雪不会骗娘的淳朴,这些构成了小说中美丽清纯、如诗如画的风景线。
从环境来看,文章把这些人、这个故事安排在一个没有掺杂人世的污浊,没有遭遇破坏和污染,具有原生态的美好环境里。文章多次写到台儿庄的环境,“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还有香雪回忆“小时候有一回和凤娇在河边洗衣裳”。这些就是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这样干净的不受污染的环境,与人物的美好共同营造了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
从小说语言来看,小说语言清纯流畅,朴素自然,如节选部分写香雪看到凤娇她们来找她,“她站在枕木上,回头望着笔直的铁轨,铁轨在月亮的照耀下泛着清淡的光,它冷静地记载着香雪的路程。她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用手背抹净眼泪,拿下插在辫子里的那根草茎,然后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这段内容融心理、动作、环境等各种描写为一体,语言形式和内容表达和谐一致,浑然一体,使人读起来,毫无滞涩之感,却有清新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