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核心速填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2H2+O22H2O为例)
①质的方面: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燃。
②量的方面:
a.宏观: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水=4∶32∶36。
b.微观: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为氢气∶氧气∶水=2∶1∶2。
1从化学方程式“N2+O22NO”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B)
A.反应物有两种
B.反应速率很快
C.反应条件是放电
D.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解析:从化学方程式“N2+O22NO”可知,反应物有氮气和氧气两种,反应条件是“放电”;从微观上,放电条件下,每1个氮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一氧化氮分子,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示例:2Mg+O22MgO
m(Mg)∶m(O2)∶m(MgO)=3∶2∶5
(1)2KMnO4K2MnO4+MnO2+O2↑
m(KMnO4)∶m(K2MnO4)∶m(MnO2)∶m(O2)=316∶197∶87∶32 。
(2)2KClO32KCl+3O2↑
m(KClO3)∶m(KCl)∶m(O2)=245∶149∶96 。
(3)Na2CO3+2HCl===2NaCl+H2O+CO2↑
m(Na2CO3)∶m(HCl)∶m(NaCl)∶m(H2O)∶m(CO2)=106∶73∶117∶18∶44 。
解析:本题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与相对分子质量的乘积之比进行解答。(1)在2KMnO4K2MnO4+MnO2+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m(KMnO4)∶m(K2MnO4)∶m(MnO2)∶m(O2)=[2×(39+55+16×4)]∶(39×2+55+16×4)∶(55+16×2)∶(16×2)=316∶197∶87∶32。(2)在2KClO32KCl+3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m(KClO3)∶m(KCl)∶m(O2)=[2×(39+35.5+16×3)]∶[2×(39+35.5)]∶[3×(16×2)]=245∶149∶96。(3)在Na2CO3+2HCl===2NaCl+H2O+CO2↑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为m(Na2CO3)∶m(HCl)∶m(NaCl)∶m(H2O)∶m(CO2)=(23×2+12+16×3)∶[2×(1+35.5)]∶[2×(23+35.5)]∶(1×2+16)∶(12+16×2)=106∶73∶117∶18∶44。
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核心速填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2+O22H2O为例)
读法: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注意】化学方程式中,
①“+”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
②“=”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3化学方程式C+O2CO2可读作 (B)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1个碳加1个氧气等于1个二氧化碳
D.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解析:A.在反应中“+”读作“和”,“===”应读作“生成”,故选项读法错误;B.该反应可读作: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选项读法正确;C.在反应中“+”读作“和”,“===”应读作“生成”,且物质种类不能论个数,故选项读法错误;D.在反应中“+”读作“和”,“===”应读作“生成”,故选项读法错误。
4化学方程式2CO+O22CO2表示的意义:
①宏观: 在点燃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
②微观: 在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 ;
③质量关系: 每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①从宏观上,该反应可读作在点燃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②从微观上,该反应可读作在点燃条件下,每2个一氧化碳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生成2个二氧化碳分子。③从质量关系上该反应可读作每56份质量的一氧化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条件下恰好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5污水处理厂所用消毒液成分之一是次氯酸钠,以下反应可生成次氯酸钠,Cl2+2NaOH===NaCl+X+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A)
A.NaClO B.Na2O C.NaOH D.NaClO3
解析:由Cl2+2NaOH===NaCl+X+H2O可知,反应前氯原子2个、钠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2个,反应后氯原子1个、钠原子1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2个,X中含有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1个氧原子,则X为NaClO。
6工业法生产酸的一个中间反
应可用微观模型表示如图:
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D)
A.O2+2H22H2O B.C+H2OCO+H2
C.N2+3H22NH3 D.O2+2NO===2NO2
解析:观察微观模型图示可发现该化学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的化合反应,反应条件没有确定,并且参加反应的单质、化合物与生成的化合物之间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2∶2,A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条件是点燃,且化学反应是单质与单质的反应,A错误;B化学方程式中反应条件是高温,且生成物有两种,不是化合反应,B错误;C化学方程式中参加反应的是两种单质,且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分子个数之比不是1∶2∶2,C错误;D化学方程式的分子个数比为1∶2∶2,且该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一种化合物,符合图示要求,D正确。
7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B)
A.CH4+2O2CO2+2H2O
B.2CO+O22CO2
C.2H2+O22H2O
D.2Mg+O22MgO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A、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有两种,不是化合反应,错误。B、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的分子个数比为2∶1∶2,各物质的质量比为56∶32∶88=7∶4∶11,正确。C、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水,属于化合反应,但各物质的质量比为4∶32∶36=1∶8∶9,错误。D、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属于化合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比为48∶32∶80=3∶2∶5,错误。
8(2022·随州中考)在反应X+2Y===2Q+R中,1.6 g X与足量的Y完全反应,生成4.4 g R,则a∶b等于 (D)
物质 X Y Q R
相对分子质量 — — 18 44
参加反应或生成 的物质的质量(g) 1.6 a b 4.4
A.23∶9 B.46∶9 C.32∶9 D.16∶9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及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能力。由化学方程式可得
X+2Y===2Q+R
36 44
b 4.4 g
= b=3.6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a=4.4 g+3.6 g-1.6 g=6.4 g,则a∶b=6.4 g∶3.6 g=16∶9。
9(2022·石家庄期中)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③反应前后氧、氢原子的数目没变
④参加反应的水和生成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1
⑤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后分解出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根据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可知,反应前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反应后氢元素化合价为0,化合价发生变化,②错误,其余叙述均正确。
10(2023·北京通州区期末)已知硫化氢(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该反应体现了H2S的可燃性
B.表示硫化氢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加水
C.生成的SO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硫化氢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
解析:A.由硫化氢(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可知,该反应体现了H2S的可燃性,正确。B.在反应中“+”读作“和”,“===”读作“生成”,错误。C.生成的SO2会污染空气,不能直接排入空气,错误。D.硫化氢是由硫化氢分子构成的,一个硫化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错误。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C)
A.该化学反应为化合反应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 g X完全反应生成b g Z,则同时消耗(b-a) g Y
解析:本题属于信息题,考查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A、该反应是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粒子个数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在这一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2,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会改变,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错误;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和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X与Y的质量应该等于Z的质量,a g X完全反应生成b g Z,则同时消耗(b-a) g Y,正确。
12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三个化学反应如下:
①S+O2SO2 ②2Mg+O22MgO
③3Fe+2O2Fe3O4
(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反应类型上看都属于 化合反应 ;从反应条件上看都是 点燃 ;从反应能量上看都是 放热 ;从物质类别上看生成物都是 氧化物 。请你另写一个符合以上特点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答案合理即可) 。
(2)课外学习了Cu2(OH)2CO32CuO+H2O+CO2↑后,我发现它也和上述三个反应相似,其相似之处是 生成物都是氧化物 。
解析:(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都是由两种单质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氧化物的化合反应,符合以上特点的化学方程式还有C+O2CO2等;(2)Cu2(OH)2CO32CuO+H2O+CO2↑与①②③的相似之处在于生成物都是氧化物。第2课时 化学方程式
知识点1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核心速填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以2H2+O22H2O为例)
①质的方面:反应物是 ,生成物是 ,反应条件是 。
②量的方面:
a.宏观: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为氢气∶氧气∶水= 。
b.微观: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量比为氢气∶氧气∶水= 。
1从化学方程式“N2+O22NO”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
A.反应物有两种
B.反应速率很快
C.反应条件是放电
D.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是1∶1
2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示例:2Mg+O22MgO
m(Mg)∶m(O2)∶m(MgO)=3∶2∶5
(1)2KMnO4K2MnO4+MnO2+O2↑
。
(2)2KClO32KCl+3O2↑
。
(3)Na2CO3+2HCl===2NaCl+H2O+CO2↑
。
知识点2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核心速填
☉化学方程式的读法
(以2H2+O22H2O为例)
读法: 和 在 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水。
【注意】化学方程式中,
①“+”不能读作“加”,应读作“和”或“与”。
②“=”不能读作“等于”,应读作“生成”。
3化学方程式C+O2CO2可读作 ( )
A.碳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碳
B.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C.1个碳加1个氧气等于1个二氧化碳
D.碳加氧气点燃等于二氧化碳
4化学方程式2CO+O22CO2表示的意义:
①宏观: ;
②微观: ;
③质量关系: 。
知识点3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5污水处理厂所用消毒液成分之一是次氯酸钠,以下反应可生成次氯酸钠,Cl2+2NaOH===NaCl+X+H2O,其中X的化学式为 ( )
A.NaClO B.Na2O C.NaOH D.NaClO3
6工业法生产酸的一个中间反
应可用微观模型表示如图:
能用该图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 )
A.O2+2H22H2O B.C+H2OCO+H2
C.N2+3H22NH3 D.O2+2NO===2NO2
7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 )
A.CH4+2O2CO2+2H2O
B.2CO+O22CO2
C.2H2+O22H2O
D.2Mg+O22MgO
8(2022·随州中考)在反应X+2Y===2Q+R中,1.6 g X与足量的Y完全反应,生成4.4 g R,则a∶b等于 ( )
物质 X Y Q R
相对分子质量 — — 18 44
参加反应或生成 的物质的质量(g) 1.6 a b 4.4
A.23∶9 B.46∶9 C.32∶9 D.16∶9
X+2Y===2Q+R
36 44
b 4.4 g
= b=3.6 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a=4.4 g+3.6 g-1.6 g=6.4 g,则a∶b=6.4 g∶3.6 g=16∶9。
9(2022·石家庄期中)根据化学方程式:2H2O2H2↑+O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②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③反应前后氧、氢原子的数目没变
④参加反应的水和生成氧气的微粒数目之比是2∶1
⑤每36份质量的水通电后分解出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
A.①②④⑤ B.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③④⑤
10(2023·北京通州区期末)已知硫化氢(H2S)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3O22S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反应体现了H2S的可燃性
B.表示硫化氢加氧气等于二氧化硫加水
C.生成的SO2可以直接排入空气
D.硫化氢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
1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化学反应为化合反应
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
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
D.若a g X完全反应生成b g Z,则同时消耗(b-a) g Y
12对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现有三个化学反应如下:
①S+O2SO2 ②2Mg+O22MgO
③3Fe+2O2Fe3O4
(1)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反应类型上看都属于 ;从反应条件上看都是 ;从反应能量上看都是 ;从物质类别上看生成物都是 。请你另写一个符合以上特点的化学方程式 。
(2)课外学习了Cu2(OH)2CO32CuO+H2O+CO2↑后,我发现它也和上述三个反应相似,其相似之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