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统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一部分
文化常识
第二部分
文本分析
第三部分
知识拓展
第四部分
作业
目 录
1.文常
四书
五经
六经
三礼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周礼》《礼记》《仪礼》
四书之首
《周礼》东汉—宋 之首 《礼记》宋 之首
1.文常
1.孔门七十二贤中颜回排首位
2.儒家四圣:至圣孔子 复圣颜回 宗圣曾子 亚圣孟子
3.孔门四圣:宗圣曾子、复圣颜回、亚圣孟轲、述圣子思
2.作者其人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代表作品:《鱼我所欲也》
《寡人之于国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孟子曾效仿孔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阐述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六十多岁时,他回到家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他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一起,把他的言论编成《孟子》一书。
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3.孟子思想:仁、义、善
《孟子》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为上、下。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是“四书”之一 ,“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重要取材依据。
《孟子》一书总体上具有明快练达、酣畅淋漓、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孟子》
《孟子》一书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的雄辩色彩。其特点有四:
一是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引导对方不知不觉地进人自己设置的陷阱中来,使对方心悦诚服。
二是气势磅礴,是非鲜明,一旦对方进入陷阱,便铺张扬厉,纵横恣肆,步步紧逼,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
三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围绕中心,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
四是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理论弱点,然后找到突破口,发动反击。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解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翻译: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于是,就
以:用
运:运转,转动
(于)掌上——状语后置句
所以:……的原因,是(因为) 乍:突然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所以:……的原因 内:同“纳”,结交
要:求取 恶:厌恶 然:这样
状语后置句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翻译: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的原因,(是因为)如果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了,都会产生惊奇同情的心理——这不是要想和孩子的父母结交的原因,不是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的原因,也不是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恐惧同情心理的。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翻译: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
判断句
羞恶: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翻译: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
端:萌芽,发端
之:取独
是:这
犹:就像
判断句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而:表转折 贼:名作动,伤害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苟:如果 保:使…安定
事:侍奉
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翻译: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行仁政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孺子落井→人有四端
恻隐之心——仁
羞恶之心——义
辞让之心——礼
是非之心——智
例证
推演
正——足以保四海
反——不足以事父母
→
理清思路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主旨
拓展: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全文可分为四层
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列举“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推导“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的事例。
接下来,孟子举“孺子将入于井’例子,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证明中心论点。
最后,由“不忍人之心”推导出“四心”,并指出“四心”与“四端”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比喻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拓展: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先王 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拓展:归纳本文在语言上的特色。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拓展:孟子的“四端”说指什么
“四端”指儒家提倡的四种德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四端”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孟子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
拓展:如何理解孟子的“四端”说?思考它们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他认为人所具有的“四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我们需要发扬这种善端,促其成长。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环境如何复杂,善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
拓展: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也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并充实自己的“善心”。
拓展: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从理论基础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论,但从实践来说,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的作用的。他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他还是重视后天努力(“扩而充之”)的作用的。
结合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以及本文所学习的内容,请结合当下的时代与我们的生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