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含教学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3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案(含教学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4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所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孟子》卷三《公孙丑章句上》第六章。
该散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首先提出人性就是发端仁义礼智的“不忍人之心”,用小孩掉井的例子论证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从而推导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并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四个方面,没有四心,就不能称为人。
该散文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想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想法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成为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理清文章得说理思路,学习孟子的说理艺术。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文词汇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孟子及其作品,了解孟子的思想。
审美鉴赏与创造: 赏析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把握孟子“仁政”的观点,理解其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文章思路
第一层开头第一句,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观点。
第二层(先王有不忍人之心到非恶其声而然也)论证先王之心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第三层(“由是观之”——“智之端也”),阐述人要有人的四心和四端有联系。
第四层最后“四端”是与生俱来,并要扩大充实。
(2)《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先王 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假设论证,“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文意理解
问题:赏析“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答案:用排比句,突出“四心”与“四端”的密切关系。运用排比,能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严密地展开论述。
问题:如何理解“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答案: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4)孟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如何?
孟子性善论、仁义论在现实生活中把人性向善的方面引导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维持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鼓舞人们发挥主体能动性,自觉地接受教化与环境的培育与熏陶,将社会道德作为人的行为的自觉规范,促进人们道德责任感的形成。
孟子他强调治国要爱民、与民同忧同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地阐述了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孟子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孟子等古代儒家提倡“忠”的原则是对别人尽心尽责,有利于培养人民对民族国家的热爱。在当代社会我们应大力提倡忠于民族、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是每一个国民的崇高职责。
为了维持社会的和谐统一,孟子提出了一套对社会进行经济约制的主张。这主要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制度、制民恒产的土地制度、薄收赋税的制度,我们应当传承、弘扬、借鉴孟子思想的优秀部分,增强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协调经济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平衡发展。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课后小结】
本文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即由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推导仁政。文章在强调后天教养的重要性时,也阐释了“不忍人之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
结合孟子“人性论”的观点以及本文所学习的内容,请结合当下的时代与我们的生活,思考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
亮点:在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的学习规律,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不足: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建议: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