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课件(共4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18:14: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拉近与古人的心理距离。
3.了解“谦辞”和“敬词”的概念,注意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和敬词,在语言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
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世说新语》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必多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魏晋一些名士的言谈与逸事。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类。鲁迅先生称其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朝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荆州刺史。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世说新语》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咏雪
整 体 感 知
柳絮( ) 差可拟( )
无奕( ) 雪骤( )

chā

zhòu
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示范朗读,标出停顿.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力求文从字顺。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文章的义理
不久,一会儿

高兴的样子
比拟
像什么
趁、乘
古今异义:
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 :子女
古义:文章的义理
今义:文章的意思
未若柳絮因风起 古义:趁、乘
今义:因为
文言特殊句式:
判断句: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寒雪日”前省略介词“于”)
倒装句:
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撒盐空中差可拟(状语后置,应为“(于)空中撒盐差可拟”)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而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故事讲得文从字顺,生动有趣)
合作探究
1.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撒盐空中”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大雪下的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曼舞的样子。“撒盐空中”的比喻,也许更为真切地描摹了当时的场景。(形似且贴合实际)
“柳絮因风起”好:它写出了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 “柳絮”是轻盈的,而 “盐”却是沉重的颗粒,缺乏美感。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神似且富有意蕴)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明代胡应麟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然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朗读课文,展开想象,设计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并在小组内演读。
样例1:
谢太傅:(面带微笑,手摇羽扇)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朗:(抬头望天,若有所思)撒盐空中差可你。
谢道蕴:(掩嘴轻笑,骄傲自信)为若柳絮因风起。
《咏雪》记述的是一次家庭聚会,给我们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氛围?你是从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
家庭氛围:融洽、欢乐、轻松、温馨等。
词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
是咏雪,更是咏家风
如果你是这家庭聚会中的一员,你会用什么来比喻雪?
1、雪,如花瓣在天空翩翩起舞 。
2、美妙的小雪花呀,像只只空灵飘逸的玉蝴蝶,扇动着薄翼,初降人间。
3、水晶一样的雪飘落在冬季,像飘落的白茶花一样铺在大地。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咏雪》
交代背景
叙述事件
一问
撒盐空中
传雅趣修养
赞咏絮之才
补叙
咏雪
——雪天论诗
白雪纷纷何所似
二答
柳絮因风起
——谢道韫身份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整 体 感 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义。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走后(他的朋友)才到。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了您好久您却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约定
中午
丢下
离开

年龄、年纪
嬉戏、玩耍
您父亲,敬辞
通假字,通“否”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语气词,啊
丢下
我的父亲,谦辞
诚信
牵、拉
回头看
译文: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到了中午(您却)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走进了家门。
通假字
尊君在不( )
不”通“否”
一词多义
则是无信(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名词,信用
形容词,真诚,诚实
与儿女讲论文义( )
陈太丘与友期行( )
太丘舍去( )
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
古义: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今义:儿子和女儿
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 今义:前往
古义:拉,牵拉 今义:引导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或光顾
古今异义
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就像现在的“您”。(敬辞)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敬辞)
“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谦辞)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揣摩下列句子的语气。
(1)尊君/在不?
(2)待君久/不至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指出了友人的两个错误:“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用言语来驳斥)
元方“入门不顾”(用行动来驳斥)
元方是如何与友人辩驳的?从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友人:言而无信,不守信用;缺乏修养、没有礼貌;比较诚恳,知错能改。
元方:懂礼识义,刚正不阿,性格直率,好恶分明
元方是如何反驳友人的?从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陈太丘的友人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有失礼仪的理由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让客人很尴尬,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并非无礼的理由:
元方年仅七岁,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
学习此文,我们可获得哪些为人处世有益的启示?
例: 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要知错就该。
《陈太丘与友期行》课文概要
对话背景
叙述事件
正直明礼
诚信待人
对话结果
客人失信
客人对子骂父
元方责客无信无礼
友人忏愧
陈太丘与
友期行
太丘离去
元方入门不顾
拓 展 延 伸
望梅止渴
难兄难弟
咄咄逼人
鹤立鸡群
自己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绪了很久,但最后还是相信自己的选择。
我与我周旋九,宁作我。
——《世说新语·品藻》
自由飞翔在云中的白鹤,岂是捕捉燕雀的网能捉住的。
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
——《世说新语·赏誉》
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也不能保全。
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世说新语·言语》
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miǎn)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