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吾、弗、夫”3个字,会写“矛、盾、誉、吾”4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意思的学习方法。
5.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主动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
【评价设计】
1.能认读“吾、弗、夫”3个字,会写“矛、盾、誉、吾”。
2.能将课文熟读成诵。
3.能理解题目和课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文中的故事。
4.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5.能表述人物的思维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观察老师出示的画面,能根据画面说出故事吗?课件出示图片,学生看图说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2.谈话揭题: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第 15课就是一个新的寓言故事。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学习“矛”和“盾”的写法。)
(设计意图:借助熟悉的知识,激发对寓言故事的兴趣,导入新课。)
二、借题拓展,交代出处
1.观察课文插图,结合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的矛和盾。
①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②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2.了解作者,简介出处。《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韩非为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又称“韩非子”。“子”是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题目,了解作者和出处。)
三、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评价要点:认读和书写相应生字词,正确、有节奏的读通课文)
1.分享课前预习的方法。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注意句中的停顿。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通过“吾盾之坚”“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等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吾、弗、夫”:交流“矛、盾”等 4个字的写法,并落实到笔尖,学生互评,教师适时评价。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正音,交流朗读节奏。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汇报学习成果掌握本课生字词的读写,并正确、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交流理解
(评价要点:用自己的话表述文意并掌握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词意思的方法)
1.交流已知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生 1:结合注释。
生 2:结合注音反复朗读。
师: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语。
(总结方法。)
2.运用总结的方法,小组内合作交流,理解本文的意思。
3.检查交流成果,重点理解字句的意思。
出示: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结合文中的注释和学过的方法理解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我们再来看这句话中的另一个“誉”字。“誉”在字典中有三层意思:①名誉、②称赞、③姓。联系刚才理解的上下文,有依据的猜测它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刚才学习的文段的意思。你能用同样的方法,联系上下文,大胆猜测下面这两个字的意思吗?
(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3)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用同样的学习方法,猜测“弗”和“立”的意思。(交流学习,展示收获)
4.再读课文,体悟收获。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学生在理解字、词、文意的过程中,通过迁移学习,掌握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词意思的方法。)
五、探究思维,深化感悟
(评价要点:理解人物思维过程,读出人物情绪变化,用自己的语言完整的讲出文中的故事)
1、学生分角色对读两个人物的语言。思考在表达人物语言时候人物的思维情感。楚人:盾:莫能陷;矛:无不陷---(教师板书。引导读出人物夸耀,得意的语气)旁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学生读出质问,嘲讽的语气)楚人:弗能应也。
(学生读出楚人的尴尬与窘态)
师:“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短短的寓言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和思维却跌宕起伏,碰撞出火花,语气也变化多样。
2.再读课文。教师范读,指名朗读等多种形式,感悟思维的碰撞和语气的变化,深化理解。
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出人物情绪的变化。)
六:当堂挑战,趣味拓展(评价要点:运用课堂收获正确完成挑战)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
2.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3.填空:这篇课文是一则文言文______故事,讲述了楚国有个卖_______的人,他在夸耀_____________时,理由_________________。这一故事告诫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教师当场评价)
4.生活中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指生交流。)
教师举例:(有一则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xxx”, 这种说法自相矛盾)等。
(设计意图:在挑战中梳理所学,且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辨识身边自相矛盾的现象。)
七、课外延伸
1.把学到的故事讲给亲人和朋友听。
2.收集优秀的寓言故事或绘画相关插图分享在班级阅读角。
(设计意图:学生在课外延伸学习的过程中,建立对寓言故事的浓厚兴趣,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以绘画等不同的形式分享所学,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
板书:
矛 盾
无不陷 莫能陷
自相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