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1:08:05

文档简介

开滦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根据目前所见资料,“沉郁”概念最早见诸汉代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一文,文中赞许扬雄的《方言》一书云:“非子云澹雅之才,沉郁之思,不能经年锐积,以成此书,良为勤矣。”但在这里还不是作为一个文艺美学概念提出来的,而是作为一个思维逻辑方面的概念提出来的。
“沉郁”一词真正成为文艺美学概念,是在晋代才出现的。陆机的《思归赋》曰:“伊我思之沉郁,怆感物而增深。叹随风而上逝,涕承缨而下寻。”在这里,陆机用“沉郁”一词说明文学创作的一种思维活动的特点。晋代贾彬在《筝赋》中也使用了“沉郁”概念:“其始奏也,蹇澄疏雅,若将畅而未越,其渐成也,抑按铿锵,犹沉郁之舒彻。”此后“沉郁”一词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梁代钟嵘正式把“沉郁”一词引入文艺理论著作,他在《诗品·序》说倡导诗歌的梁武帝是“资生知之上才,体沉郁之幽思,文丽日月,赏究天人。”
关于“沉郁”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人们有多种表述,但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差异。王南在最近出版的《雄浑与沉郁》一书中说:“沉郁即表现于诗文创作中的深沉蕴藉、凝重抑郁的艺术风格。沉郁包含两方面的因素——情感的深重和思想的深沉。沉郁可以理解为审美情感的深沉和浓郁。”根据前人和今人的论述,我们可以把“沉郁”的内涵理解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思想情感状态的沉郁。二是指艺术风格的沉郁。
(摘编自卢忠仁《“沉郁”的美学阐释》)
材料二:
对于“沉郁”的内涵所指,人们一般认为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这种理解不无道理。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他在诗中所执著表现的先秦儒家的思想精神,诸如忧患精神、人本精神、乐道精神、笃行精神等等,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诗人又拒绝认可这种现实,坚信盛世的复兴,于是,爱国主义、民族意识以及民胞物与的伟大情怀,又构成了战乱诗篇的主旋律,这些,也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忧郁郁勃的特征;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
然而,从艺术形式的层面考察,我们看到,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譬如《上兜率寺》中的“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一联,前句以“巴蜀”写寺的周围江山之壮美,是从空间角度下笔;后句以“齐梁”写寺庙中栋宇之悠久,则是从时间角度下笔。杜诗的雄厚之处,正在于既写了景物的空间状态,又写了景物的时间状态,以“时空并驭”的笔墨展示出景物的雄伟现状和悠久历史。所以,这景物既是现实的,又是历史的,既有雄伟的身姿,又有丰厚的阅历。它们的身上既缠绕着天地的烟云,又披戴着历史的风尘。它们从远古走来,气势磅礴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足以让人们肃然起敬。
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他经常使用“百年” “万里” “日月” “乾坤”等词汇,极力扩展时空的程度,造成悲壮深沉的诗境,塑造出白发老人面对天下烽烟的艺术形象。例如,“天下干戈满,江边岁月长”(《送韦郎司直归成都》),前句以“干戈满”写战火遍地的现实,是从空间角度写战乱的广延;后句以“岁月长”写客居日久,是从时间角度写战乱的持久:两句塑造出诗人关注天下烽烟、叹息漂泊于事无补的形象。
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的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这样的“时空并驭”出色地塑造出诗人的目接乾坤、心怅百年的巨大形象,这个抒情形象强烈地感动着炎黄子孙的心灵。
(摘编自韩成武《新论“沉郁顿挫”的内涵》)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沉郁”概念最早见诸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一文,此后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
B. “沉郁”作为一个文艺美学概念,从古至今,人们对其内涵的表述毫无二致。
C. “沉郁”风格的形成在于杜甫惯用“时空并驭”的手法来描写壮大的景物。
D. 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沉意境和高大的艺术形象,与诗人善用的艺术手法密不可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侧重阐释“沉郁”概念的流变、内涵的整体特征,主要采用引用和举例的论证方法。
B. 材料二侧重阐释杜甫“沉郁”诗风内涵的艺术特征,明确了“时空并驭”的艺术手法。
C. 两则材料在“沉郁”内涵理解上看法基本相同,均认为包括思想情感与艺术形式两方面。
D. 杜甫前代文人作品中的“百年”之叹,都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少了一种悲壮。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B.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C.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
D.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城宾客老孤舟。(《愁》)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时空并驭”手法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体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纸坊传人蒋爷
孙丹
北宋真宗年间,富阳竹纸就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和科举考试用纸,享有“十件元书纸考进士”的美誉。经过数百年传承,富春大地上涌现出许多能工巧匠和擅长纸品生意的商人。
其中蒋爷的名气最响亮,不仅因他造纸技艺精湛,更因他深谙经商之道。
蒋爷出生在清末一户造纸世家,十八岁跟着父亲学手艺。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蒋爷满是皱纹的脸上便洋溢出丝丝得意,好像是酿造出一坛坛入口醇香、回味悠久的好酒。
过完七十大寿,蒋爷生了场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以前,做纸的七十二道工序不能一一亲力亲为了,只能在一旁瞅上几眼,但关键环节,蒋爷仍然亲自出马。
纸好,首先原料要好。遴选上好的青竹,蒋爷绝不含糊,算计着日子。待到小满前一天,天还没亮透,蒋爷便带人上了山。来到竹林,蒋爷两眼一瞥,在竹上画一个红圈,工人便用斧子将竹子砍下。整整几天,蒋爷满山跑遍,那精气神不像是重病初愈的古稀老人。
砍下的竹子经过工人断青、削青、拷白、浸坯、断料后,便要淋料了。
这料,蒋爷已备齐,早早存放在石槽里。
每年一开春,蒋爷叫上帮工,推出一辆独轮车,车两侧放两只大大的木桶。每到一户人家,蒋爷上前敲门,户主打开门,笑着把蒋爷迎进屋,上座,敬茶,递烟。
蒋爷抿一口茶,抽一口烟,看着户主到内房拎出一只尿桶,“咣咣”倒入木桶。
很快,蒋爷放下茶杯,从口袋摸出一个铜板,搁在桌上,拱手告辞。
“蒋爷,不瞧瞧?”帮工小声提醒。
蒋爷头一摇,手一摆:“都是厚道人家,不会耍滑,下一家。”
有一年,蒋爷特意叫上年幼的儿子。儿子嫌臭嫌脏,不愿去。“小子,别瞧不起。”
蒋爷正色告诫,“这尿作用大着呢!”
经翻滩洗净的白料,工人捆扎后放入尿桶,每页用人尿淋浸,使纤维软化。这样做出来的纸,防虫蛀,防渗墨,这正是富春竹纸的秘方。
纸坊需要大量纯尿,不能有污物,且要陈尿,沉淀半个月以上。自家留存尿不够用,就去村里收尿。庄户人家一般屎尿都当肥料使用,舍不得他用。多年来,蒋爷为人爽直,价格公道,十里八乡哪家不曾受过蒋爷的恩惠?只要蒋爷来,没二话。
淋好尿的白料,横放堆叠成篷,用干草垫底盖顶围裹密封,发酵两个礼拜后,放入清水浸泡半个月,榨去水分,经过掰料、舂料变成稀薄竹浆,即可抄纸。
抄纸最考验手艺,蒋爷打着赤膊亲自示范。
蒋爷双手拿起竹帘放入竹浆,竹帘是用极细的竹丝为经,丝线为纬,手工编织而成。蒋爷轻轻晃动,使竹浆均匀沉淀,形成一层膜,称为湿纸。蒋爷把竹帘放到纸架板上,轻轻揭起竹帘,湿纸就留在板上。蒋爷一次次重复,滤出厚厚一沓纸,榨干水分,煏弄烘晒后,纸张厚薄均匀,不差毫厘。
以前,蒋爷祖上做好纸,雇条船,通过水路,运送到上海、苏州等地售卖。蒋爷当家后,开了家“富春纸坊”。
蒋爷自幼爱好书画,当街铺开自家竹纸,挥毫写字作画,就是一出活广告。画像栩栩如生,字迹力透纸背,纸色洁白,质地柔韧,闻之有竹子清香,久藏不腐不蛀,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订购者络绎不绝。
那年,蒋爷出了趟远门,半个月后回到家,翻看账本,眉头紧锁,叫来儿子问话。
“前日,钱塘吴员外定购500刀纸?”
儿子点头。
“全是一等品?”
“糊弄谁?”蒋爷厉声道,“出门前盘点过,一等品存货只有480刀。”
儿子站着,低头不语。
“掺了二等品吧?”蒋爷抬起头,两眼像利刃刺向儿子。
“爹,客人要得急。”儿子上前一步,红着脸轻声说,“咱家一等和二等的纸,外表相差无几,作了字画,过二十年才有差别,不碍事。”
听闻此话,蒋爷铁青着脸,起身从货架上抽出一张纸,揉成团,扔在地上,让儿子捡起展开。
“客人的信任,就像这张纸,你揉皱了,抚得再平,也恢复不了原样。”蒋爷一字一句缓缓道。
“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
蒋爷叫上儿子连夜乘船赶去客人那里,追回了二等纸,道了歉,退了款,赔了一笔钱。客人大为惊讶,非常感动,当场表示“一旦用纸必选富春纸坊”,之后逢人便赞,成为一段佳话。
儿孙们谨记着蒋爷训示,将蒋爷书写的“戒欺”二字装裱后悬挂于店堂正上方。经过苦心经营,富春纸坊延续百年,久盛不衰。
(有删改)
5.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第一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蒋爷”活动提供了社会背景。
B. 儿子在交付吴员外订购的五百刀纸时,故意把二等品掺进一等品中,以次充好。
C. “纸坊传人”“小满前一天”“每年一开春”等说法,使小说具有了传统文化色彩。
D. “纸分等级,人品也分等级。生意人,诚信为本,切不可欺”一句,点出了主题。
6.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小说在写蒋爷“摸着薄如蝉翼的竹纸”“丝丝得意”时,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带给读者独特的艺术感受。
B. 小说写蒋爷重病,“眼力和体力大不如前”,后面又写“整整几天,满山乱跑”,看似矛盾实则凸显了他的形象特点。
C. 小说插叙了蒋爷祖上做好纸并售卖的情节,与前面蒋爷家世和跟随父亲学手艺的情节相照应,使情节严谨合理。
D. 这篇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详略得当,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7. 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蒋爷”这人物形象的。(6分)
8.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戒欺”的理解,以及其在文本和现实中的意义。(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其后拜释之为廷尉。顷之,上行出中渭桥,有一人从桥下走出,乘舆马惊。于是使骑捕,属之廷尉。释之治问。曰:“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廷尉奏当,一人犯跸,当罚金。文帝怒曰:“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立诛之则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唯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当是也。”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是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相山都侯王恬开见释之持议平,乃结为亲友。张廷尉由此天下称之。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B.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C.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D. 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廷尉,掌管刑罚,是西汉时期地方上的执法官,在执行法律方面起重要作用。
B. 季,常和伯、仲、叔放在一起来表示顺序,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
C. 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宗的处所,汉代曾设置专门的官员来掌管宗庙礼仪。
D. 族,是古代的一种刑罚,指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属于较重的刑罚。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张释之初入仕途,遭遇坎坷而萌生退意。由于身家殷实,张释之得选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来要求谒见皇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B. 张释之刚直不阿,秉公判案。皇帝乘车经过中渭桥,有人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张释之顶住皇帝的压力,依照法律公正判决。
C. 张释之据理力争,公平执法。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皇帝想给偷盗者超出法律规定的严惩,张释之认为,依照法律,死刑已是最高限度。
D. 张释之公正执法,得到众人的称赞。中尉条侯与梁国相山都侯看到了张释之执法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朋友。张释之也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4分)
(2)此人亲惊吾马,吾马赖柔和,令他马,固不败伤我乎?(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3~14题。
别睢阳故人
张谓
少小客游梁,依然似故乡。
城池经战阵,人物恨存亡。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
有书无寄处,相送一沾裳。
1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作者从小客居游历梁地,由于时间很长,作者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故乡了。
B.颔联写作者居住的地方由于经历了长年战乱,城池破败,过去的人和事已然不在。
C.颈联写夏日经雨桑条焕发了新绿,在秋风中麦子已成熟,体现了时序光阴的变迁。
D.尾联写作者有家书不知道寄到哪里去,主要是因为朋友要走,自己无人可以托付。
14.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描写自己居住屋舍宽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生动刻画了他们犹豫彷徨的处境与心情。
(4)《短歌行》中,直接抒发忧愁与李煜《虞美人》中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回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应用(共23分)
(一)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 9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日来,我市重大项目招商洽谈风生水起,项目建设迎风起势,如雨后春笋全面铺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
B. 要想讲好炎帝故事,传承炎帝精神,弘扬炎帝文化,发展以炎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首当其冲的是创新。
C. 走进农业产业园,一排排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棚内番茄挂满枝头、辣椒苗长势喜人,村民正忙碌地进行管护。
D. 夏日的南湖,天蓝云淡、湖水清澈、草坪翠绿、荷叶田田、树枝依依,天然的生态景观秀色可餐,可与江南媲美。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交通运输部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物流保通保畅工作,切实做好今冬明春各类重点物资运输保障,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B. 通过以《千里江山图》、敦煌壁画等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使人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日常生活的步伐不断加快。
C. 首个无人机产业园为唐山量身打造了一整套无人机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工作,将打造四大服务体系和六个产品服务模块。
D. 形似棋子、肉馅鲜香棋子烧饼作为唐山著名的地方风味小吃,不仅于人间烟火中传承唐山味道,而且造型独特、口感香酥。
18.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A.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B.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D.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通常解释,“饭困”是一种进食后机体血液集中供应到胃肠道,以保证其消化吸收等工作,致使脑部供血、供氧减少而产生困倦的现象。其实,生理学研究表明,正常机体有独特的机制来保证大脑血供平稳,并不会为了消化吸收而减少大脑血液供应量。
关于“饭困”的问题,科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确切的观点。但科学家经过各种研究,发现很可能是体内的激素在“作祟”:与胆囊收缩素的含量升高有关,研究发现,人体中分泌的胆囊收缩素通常在进餐后两小时内升高,胆囊收缩素含量越高,越容易疲劳; ① ,研究发现,进食会导致血糖升高,当血糖浓度高时,会抑制食欲素的分泌,导致食欲素含量降低。食欲素含量低下, ② ,而食欲素含量高的时候,人就会变得清醒。 ③ ?其实“饭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无需强行克服,建议吃得清淡一些,也不要吃得过饱,饭后不要立刻坐下休息,建议慢走20~30分钟,不宜剧烈运动。
19. 提取划横线的句子的主干。(4分)
20. 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冬天来临,母亲会在韭菜地里撒一层树叶。待到大地消融,万物复苏。母亲小心翼翼地除去韭菜上的树叶,只见它们紫红色的根茎已悄悄钻出地面,一簇簇嫩绿的细叶崭露头角,就像戏剧舞台上的青衣花旦,水袖轻舞。不多时日,绿油油的韭菜便长出半尺来高。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看见贤者,便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现实生活中,见“贤”与“不贤”的考量彰显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
以上材料对我们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 D 2. D 3. C
4. ①喜欢采用“时空并驭”手法描写壮大的事物、感叹个人身世,营造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的诗境。②常用“时空并驭”法,在联语中兼出时、空意念,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造成悲壮深沉诗境。③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或答:善于运用“时空并驭”法塑造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1题详解】
A. “此后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错误,原文“‘沉郁’一词真正成为文艺美学概念,是在晋代才出现的……此后‘沉郁’一词在文艺理论中多处见出”可知“此后”中的“此”是指晋代以后。而不是选项中的“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一文”以后。B. “人们对其内涵的表述毫无二致”错误,原文“关于‘沉郁’这一美学范畴的内涵,人们有多种表述,但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可知是“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的差异”,选项说的“毫无二致”,绝对化。C. “‘沉郁’风格的形成在于杜甫惯用‘时空并驭’的手法来描写壮大的景物”错误,原文“杜甫是先秦儒学的虔诚信奉者……必定会使他的诗歌具有深厚沉雄的性质;加上身经战乱,残破的山河、凋敝的民生与大唐盛世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由杜甫家世的血族悲剧以及幼年丧母的不幸经历、青年时期的坎坷仕途等投在心灵上的阴影而形成的持重忧郁的性格,又不能不使他的诗歌具有沉著郁结的作风”“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可见选项以偏概全,用“时空并驭”手法描写壮大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只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之一。故选D。
【2题详解】D. “都指向对他们个体生命的自怜自惜”错误,原文“他诗中频频出现的‘百年’之叹,虽然也含有对个体生命自怜自惜的因素,但是由于他关注的是国家的危亡、普天之下民生的苦难,就大大削弱了一己之私的内涵,而具有了忧国忧民的高层涵义。比较羊祜、王羲之、李白等人的叹息,这显然是一种悲壮的浩叹”,可知表述绝对化,把“都”改为“更多”。故选D。
【3题详解】材料二主要是杜诗的思想感情之深沉郁结的原因以及“时空并驭”手法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体现。描写壮大的事物、感叹个人身世,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造成悲壮深沉诗境。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A.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切合材料二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B.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意思是远远传来凄厉悲壮的报时鼓角,一直听到五更拂晓。从侧面烘托出兵革未息、时局动荡、战争频仍的气氛。切合材料二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C.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意思是碧草映照石阶自有一片春色,黄鹂在密叶间空有美妙歌声。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流露出对诸葛亮深沉怀念。不符合材料二的观点。D. 十年戎马暗万国,异城宾客老孤舟。意思是十年来兵荒马乱,使南方成为黑暗的地区,我这个异乡来的旅客,衰老在夔州孤城中。切合材料二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故选C。
【4题详解】原文“杜甫在描写壮大的景物和感叹个人身世时喜欢采用‘时空并驭’的手法,即在一个联语(一个押韵单元的两句诗)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下笔;使诗境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这也是形成‘沉郁’风格的因素”可概括为:喜欢采用“时空并驭”手法描写壮大的事物、感叹个人身世,营造具有超常的广度、厚度与深度的诗境。
原文“不仅如此,杜甫还常用 ‘时空并驭’的手法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每每在一个联语中,兼出时、空两种意念”可概括为:常用“时空并驭”法,在联语中兼出时、空意念,表达漂泊岁月中的时局感受或身世感受,造成悲壮深沉诗境。
原文“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这使得他的诗作既具有广博的视野,又具有深邃的思维,既具有现实的高度,又具有历史的厚度,因而蕴涵着深沉的宇宙意识”“杜甫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可概括为:善于在一个联语中,把自身形象放在广大的空间与漫长的时间之坐标点上,通过时空的交构,精确地概括自己终生漂泊的生涯以及对国家时局的感受。善于运用“时空并驭”法塑造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5B 6. D
7. (1)正面描写。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如:语言描写,文中蒋爷儿子所说的话,很好的体现了他教子有方、讲诚信的形象特点;动作描写,文中蒋爷抄纸一段的描写,“双手拿”“轻轻晃动”“放”“轻轻揭起”一系列动作,展示出他精湛的技艺。)(2)侧面描写。通过对户主、客人的描写,从侧面衬托蒋爷为人爽直、讲诚信的形象特点。(3)对比手法。将蒋爷与帮工、儿子做对比,凸显其人物形象。
8. 理解:“戒欺”,就是诚信为本,切不可欺。①故事中,“戒欺”使得富春纸坊延续百年,久盛不衰。②现实中,“戒欺”讲诚信,才能行稳致远。
【解析】
【5题详解】B.“故意把二等品掺进一等品中”错误,是有客人催得紧等客观原因,而不是“故意”。故选B。
【6题详解】D.“小说以情节曲折见长”错误,本文主要围绕蒋爷造纸技艺精湛、深谙经商之道叙述,没有更多“曲折”;“小说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错误,第三人称作为全知视角,使故事叙述得更全面。故选D。
【7题详解】(1)正面描写。通过描写“蒋爷”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塑造形象。如:语言描写,蒋爷对儿子说“客人的信任,就像这张纸……”等体现了他教子有方、讲诚信的形象特点;动作描写,文中写蒋爷抄纸时“双手拿”“轻轻晃动”“放”“轻轻揭起”等一系列动作,展示出他精湛的技艺;神态描写,蒋爷得知儿子“以次充好”时,“两眼像利刃”“铁青着脸”,体现出他教子之严、人品之高。(2)侧面描写。通过描写户主“笑着把蒋爷迎进屋,上座,敬茶,递烟”和客人“逢人便赞”等,从侧面衬托蒋爷为人爽直、讲诚信的形象。
(3)对比手法。将帮工对户主的怀疑和蒋爷对户主的信赖对比,将儿子以次充好与蒋爷退款赔钱对比,凸显蒋爷信任别人,也讲究诚信。
【8题详解】理解:“戒”指警惕,戒除;“欺”指欺骗。“戒欺”指不要有欺骗行为,要讲究诚信。①文本中,“戒欺”是蒋爷对子孙的训示,也是富春纸坊延续百年的经营之道,“戒欺”方可久盛不衰。②现实中,“戒欺”也是商家的立足之本。海尔集团讲诚信,求质量,创造了国际品牌。“戒欺”才能行稳致远,勇立潮头。
【答案】9. B 10. A 11. A
12. (1)于是张释之就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秦朝灭亡而汉朝兴盛的原因,谈了很长时间,文帝赞赏他说得好。(2)这个人使我的马受惊,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不就要翻车伤我吗!
【解析】【9题详解】句意:释之说:“长时间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不能使人满意。”想要主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释之做谒者。“自免归”是释之的想法,所以“欲”和后面的句子连接紧密,应在“欲”前断开,排除AC;“中郎将”是“袁盎”的官职,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故选B。
【10题详解】A.“地方上的执法官”错误,应该是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故选A。
【11题详解】A.“后来要求谒见皇帝”错误,由原文“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可知,不是张释之要求,而是中郎将袁盎的推荐。故选A
【12题详解】(1)“言”,谈;“所以”,……的原因;“失”,灭亡;“善”,好。
(2)“惊”,使……受惊;“赖”,幸亏;“令”,假如;“固”,难道。
13.D(“家书”理解错误,“无处托付”判断错误。)(3分)
14.①客居的孤独凄凉②物是人非的感慨③离别的不舍(每点2分,答对三点可得满分。)
15(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3)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4)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16.【答案】B【解析】A.雨后春笋:比喻事物大量涌现和蓬勃发展。褒义词。语境指招商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发展迅猛,使用正确。B.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语境是说要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创新,成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C.鳞次栉比:形容屋舍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语境修饰日光温室很多,排列整齐,使用正确。D.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形容景物非常优美。语境形容自然景色美丽,使用正确。故选B。
17.【答案】A【解析】B.“通过以《千里江山图》、敦煌壁画等为灵感设计的文创产品,使……”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去掉“通过”或去掉“使”;C.“打造”和“工作”搭配不当,应将“工作”改为“方案”;D.“不仅于人间烟火中传承唐山味道,而且造型独特、口感香酥”语序不当,“不仅”和“而且”后面的内容互换。故选A。
18.B【解析】A项双引号内应用单引号。C项中间已有逗号,两个分句之间应用分号。D项表示完全引用时,问号、句号都应放在引号里面。
“饭困”是现象。
20. ①与食欲素的含量降低有关②人就会表现出困倦③如何克服“饭困”
【解析】【19题详解】“饭困”是主语,谓语是判断动词“是”,宾语是“现象”。“一种进食后机体血液集中供应到胃肠道,以保证其消化吸收等工作,致使脑部供血、供氧减少而产生困倦”是“现象”的定语,修饰“现象”可删除。故句子主干为:“饭困”是现象。
【20题详解】第一空,前文提到“饭困”是体内的激素的问题,后文提到食欲素含量高人就会清醒。可知关键词“食欲素含量”。句式与“与胆囊收缩素的含量升高有关”相同,可概括为:与食欲素的含量降低有关。第一空,后文提到食欲素含量高人就会清醒,可知食欲素含量低下,人就会犯困。句式与“人就会变得清醒”一致。可概括为:人就会表现出困倦。
第一空,后文提到“饭困”是生理现象无需克服,可知关键词“饭困”“克服”。句子标点为问句,可概括为:如何克服“饭困”?
21.“一簇簇嫩绿的细叶崭露头角,就像戏剧舞台上的青衣花旦,水袖轻舞”,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初长出的韭菜”和“嫩绿的细叶”,喻体分别是“青衣花旦”和“轻舞着的水袖”,抓住了二者在形态和颜色上的相似点,把韭菜充满生机、蓬勃生长的样子写得形象生动,画面感强烈,充满了美感,蕴含了作者对韭菜的喜爱之情。
22.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由《论语》名句引出,名句主要讲看见贤者要向人家看齐,看见不贤者,应该反思自己是否有这样的毛病。然后引出关于对“贤”与“不贤”的考量,能够体现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人首先要能够分清“贤与不贤”,如果把二者颠倒的话,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价值判断有问题,因此说,自己的价值观及价值判断应该是没有问题的。然后就是看出贤者后,有向人家学习的意愿,这说明内心有向上的驱动力;看到不贤者后,能够反思观照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由此看来,青年人的成长也需要注意以上问题,一是有正确人价值观,能够准确判断美丑善恶,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因为如果价值方向出错,一切都意味着错误,因此说,青年人应该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行动,就像有的人,研究发明就是想获得利益,而不是为人类谋福利,这本身就是价值观有问题,即使这个人研究出了什么,意义价值也不大,甚至还能会危害人类。青年人如果价值观没有问题,对待贤者与不贤者的态度也应该是不同的,向贤者学习,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从人家身上吸取好的东西也有利于人的成长;以不贤者为镜子,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也利于自身的成长和提高。青年人如果能够从不同的人身上都能有所收获,成长自然就更快,但是现在有些青年人则自以为是,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自然也看不到自身的短处,总感觉自己比别人总是强的,这样不利于成长。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重点谈,善于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并能发现自身缺点且改正的人,更利于成长;反面则针对现实存在的自以为是的人进行分析。最后可以总结指出,学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的青年人更容易成功。
立意:
1.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问题。
2.以贤者为榜样有助于成长。
3.能够客观看待自己。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人,字季。和他的哥哥仲生活在一起。由于身家殷实得选为骑郎,侍奉汉文帝,十年未得升迁,默默无名。释之说:“长时间做郎官,耗减了哥哥的资财,不能使人满意。”想要主动请求免职回家。中郎将袁盎知道他德才兼备,惋惜他的离去,就请求(汉文帝)调补释之做谒者。张释之朝见完文帝之后,趁机上前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文帝说:“所说的要迁就点儿现状,不可发太高的议论,要使(之)当前就可以推行。”于是张释之就谈起秦汉之际的事,谈秦朝灭亡而汉朝兴盛的原因,谈了很长时间,文帝赞赏他说得好,就任命释之做了谒者仆射(众谒者之长)。之后任命释之做了廷尉。此后不久,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出来,皇帝御辇所驾的马受到了惊吓。于是派从驾的骑士抓捕了(这惊驾的人),把这人交给了廷尉衙门(严办)。张释之审讯那个人。那人说:“我一个远处县里的人到长安来,听到了清道禁止通行的命令,就躲在桥下。过了好久,以为皇帝的队伍已经过去了,就从桥下出来,看见皇帝的仪仗(还没过去),就马上转身逃走罢了。”廷尉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戒严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发怒说:“就是这个人使我的马受惊,我的马幸亏驯良温和,假如是别的马,不就要造成翻车伤我的后果吗?可是廷尉竟只判处他罚金!”张释之说:“法律是天子和天下人应该共同遵守的。现在法律就这样规定,却要再加重处罚,这样法律就不能取信于民。而在那时,皇上您派人立刻杀了他也就罢了;现在既然已经把这个人交给廷尉,廷尉,是最高执法的人,应当公平执法,为天下大小官吏示范,稍一偏失,大小官吏的执法都将任意轻重了,百姓们哪里安放他们的手和脚呢(意即为苛法所扰,将无地容身)?愿陛下明察这件事。”许久,皇帝才说:“廷尉的判处是正确的。”之后有人偷了高祖庙神座前供设的玉环,被抓到了,文帝发怒,(把偷盗者)交给廷尉治罪。张释之按法律所规定偷盗宗庙服饰器具之罪奏报皇帝,奏上的意见是判处死刑。皇帝勃然大怒说:“这个人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竟然偷盗先帝庙中的器物,我交给廷尉审理,是想要给他灭族的惩处,而你却一味按照法律条文把惩处意见报告我,这不是我所要恭恭敬敬地承奉宗庙的本意。”张释之脱帽叩头谢罪说:“依照法律,这样处罚已经达到最高限度了。况且,即使罪名相等的,也要看顺逆的程度来分别高下轻重的。现在因偷盗宗庙器物就要处他以灭族之罪,那么万一有人在长陵(高祖陵墓)上抓取了一把土(隐言盗墓),陛下您又怎样去加重处罚他呢?”过了很长时间,文帝和薄太后谈论了这件事,才同意了廷尉的判决。当时,中尉条侯周亚夫与梁国相山都侯王恬开看到了张释之执法论事公正,就和他结为亲密的朋友。廷尉张释之由此得到天下人的称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