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河口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 小题,每题3 分,共 48 分
1. 战国时期,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申不害提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生杀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赵烈侯接受荀欣的建议,“选练举贤,任官使能”,“节财俭用,察度功德”。这些做法( )
A.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 适应了政治发展的需要
C. 反映了儒法合流的趋势 D. 削弱了官僚体制的功能
2. 唐朝官员考核系统分为“善”与“最”两个部分。“善”属于德行范畴,被归纳为德、慎、公、勤四个方面,是对九品以上官员的品德要求;“最”则根据各职能衙门责任的性质,被归纳为二十七类。由此可知,唐朝( )
A. 忽视低级官员的管理 B. 强化了以德治国理念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D. 完善了地方考核系统
3. 据统计,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年流入中国的墨西哥银元高达二百万元之巨,其中有相当大的份额是用来购买景德镇陶瓷的,外国银元可以在景德镇市场上流通。这说明景德镇地区( )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C 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D. 融入世界资本市场
4. 雍正二年(1724年)颁发圣谕,要求每逢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宣讲乡约。雍正七年(1729年)设约正(地方基层组织领导),派其同乡耆(乡里中年高德之人)一起讲解乡约。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
A. 乡约具有巨大约束力 B. 注重对基层的教化
C. 民间宗法势力的膨胀 D. 地方治理体系完善
5. 1898年7月4日,张之洞与陈宝箴提议将科举考试分为三场,第一场考中国经济,以策论为文体;第二场考西方经济、技艺以及政治;第三场考四书五经。张之洞与陈宝箴的建议( )
A. 强化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 带有一定经世致用色彩
C. 推动了学堂选官制度形成 D. 凸显了西学的主导地位
6. 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 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 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 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 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7. 贞元三年(787年),唐德宗询问长安郊外农民:“仍岁颇稔,何不乐乎?”答曰:“盖由陛下诏令不信于人所以然也。前诏云:‘于两税之外,悉无他徭。’今非两税而诛求者殆过之。”这说明唐朝( )
A. 存在两税之外的附加税 B. 中央政府已经失去民心
C. 两税法在基层名存实亡 D. 藩镇割据削弱中央权威
8. 武则天当政时期,科举制成为进入官场的重要方式,通过科举担任宰相的人数,占到宰相队伍人数中的百分之三十五、据此可知,科举制( )
A. 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相权局面 D. 推动了酷吏集团发展
9. 唐代时,各国使者、教派所带来的文化融入唐朝,同时唐朝的律令制度、汉字文化、儒家文化等波及东亚乃至东南亚,其文化影响甚至远及大食(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等地。这表明唐朝( )
A. 科技成就领先世界 B. 深受外来文化影响
C. 政治制度优越先进 D. 包容开放影响世界
10. 金熙宗统治期间(1135—1149年),将大量猛安谋克“徙居中土,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给以官田,使其播种,以充口实”。这一举措( )
A. 消除了南北文化的隔阂 B. 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 加速了金朝封建化进程 D. 拓展了金朝的统治区域
11. 1944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号召,要求“团结更多的人共同工作”。这一主张利于
A. 制定宪法大纲,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
B. 国共再次合作,开始建立陕甘宁边区政府
C. 边区推行选举,准备遵循“三三制原则”
D. 团结党外人士,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 梁启超提出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为此( )
A. 戊戌变法采取上策,使得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
B. 清末新政采取中策,并将其与新式选官制度结合
C. 百日维新采取下策,废八股,改试申论
D. 清末新政废除科举,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3. 毛泽东在1949年新年贺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指出中国的每一个政治派别和团体都应该“为着推翻中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而采取一致的步骤。”这个“一致步骤”指( )
A. 团结各党派巩固统一战线赢得解放战争胜利
B.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施政纲领
C. 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了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D. 民主党派共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
14.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下列理论或主张按时间排序
①“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
②“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④“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和突破口。”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②①④③ D. ①②④③
15. 汉宣帝刘询曾指出当时地方所上的计簿,是虚假不实的具文。因此他命令( )
A. 郡国汇总计簿时仅考核县官德行 B. 每三年一次对地方官员考满审计
C. 御史要加强对计簿的查对和核实 D. 六科给事中分别考查京内外官员
1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御史监察系统(印监察制度)和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成为维承官僚体系的重要机制,下列属于宋朝监察制度的内容和特征的是
A 刺史巡视制度 B. 台谏合一制度 C. 考满考察制度 D. 都察院和六科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小题,共 52 分。
17.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唐代官场首重门第。五代门第观念消退,王朝决策权掌握在一批靠个人能力上台的文吏型官僚手中,他们的“家世背景逐渐淡化而个人因素相对受到重视”。宋代文官普遍以个体形式入仕,官员个人的出身问题遂日渐凸显。南宋孝宗时,蔡幼学在殿试策论中写道:“文武之别,有出身、无出身之辨,在古盛时,未闻此法。”南宋中后期官员李曾伯在《谢潼漕请举》中亦云“盖官版虽登,尚以出身、无出身之异”。这反映出在当时官僚群体内部,“有无出身”是一条重 要分界线。
──周佳《宋代科举政策背景下的“出身”含义变化》
材料二 它(科举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流弊日深。特别是道光、咸丰以后,一方面列强的入侵,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不足以应付“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一方面西方文化的输入、师夷长技思想的影响,促使一批忧国之士认识到八股取士导致士子只知诗文而不通中外,“心术坏而义理锢”,一批新人开始对科举制度展开了越来越猛烈的抨击。有人开始提出改革科举制度的建议,也有人开始对沿袭了千余年的考试制度进行大胆的变通和探索。
——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 德才兼备、以德为首是孙中山选拔人才的标准。他说“当议员或官吏的人,必定是要有才、有德、或者有甚么能干,才能胜任愉快的。”又说:“有才有德的人才能当我们的公仆。”
——房列曙《论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宋选官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该变化出现的制度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道咸以后科举制度受到抨击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清朝末年清政府 对科举制“大胆的变通和探索”。(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并指出其思想的影响。(8分)
18.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 分)
材料一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越来越多。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交织叠加、错综复杂。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材料二
从中外历史来看,任何成功的改革或变革总是首先在观念层面进行更新和转换,通过宣传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更新人们的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并在社会各阶层取得广泛共识,才有可能使改革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
——摘编自《改革开放40年成功的“中国密码”》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改革开放的办法”中经济体制改革演变的轨迹。(7 分) (2)结合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相关史实,论证材料二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0 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是作为“上帝的使者”兼“文化大使”的耶稣会士,直接在中西双方架设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就来华的耶稣会士而言,当他们面对地域广阔“物产丰富”国家统一、经济与军事实力相对较强大的东方大国,而明智地认识到,唯有遵循恪守中国的法度礼俗,方能有在华立足安身的机遇。大量西书的传入,使得明末清初出现译书热潮,这些译著是当时中国知识阶层吸纳和摄取西方科学文化的重要源泉。与此同时,耶稣会士也把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输入欧洲,儒家思想在欧洲广为流传,对当时法国启蒙运动影响极为深刻。入清以后,清帝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为维护华夏中心的传统观念和天朝上国的地位,清廷竭力推崇明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西学中源观念。1837年后,为清廷效力的传教士遂告绝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遂归于漫长的沉寂。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材料二 鸦片战争爆发之前,英国曾经派遣使团来到中国,以期达到通商的目的,而乾隆皇帝却拒绝了这一使团有关开商埠减课税的要求,理由是天朝物产丰盛,没有与他国通商的需要。回顾两者的社会背景,英国此时是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仍然留在封建社会不发达的经济形态中。英国屡次派遣使团来华的过程中,都在觐见皇帝之时发生冲突,即三跪九叩之礼。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廷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觉醒,开始了解、接受西方文化,更全面地关注到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地理历史、科学技术、经济贸易等。这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力,并使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转型。
——摘编自赵君尧《鸦片战争与近代中西文化冲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对西方文化态度转变并分析原因。
1-5 BCCBB 6-10 AACDC 11-16 DDACCB
17.(18分)
(1)制度变化:从唐代的重视家族门第到宋代的重视科举“出身”。(2分)
原因:宋代科举制度不仅原则上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2分)
(2)原因:科举选拔的人才无力解决近代以来的的民族危机;西方思想的传入使知识分子认识到八股取士的弊端。(2分)
探索: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4分)
(3)思想:以德才兼备为官员选拔标准;在“五权宪法”框架中,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选拔和任用;建立文官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6分)
影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基本停留在纸面上,但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重要影响。(2分)
18.(17分)(1)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 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再到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7分)
(2)【答案】评分要求:(10分)
论点 论据 论证
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进行并取得成功或改革成功首先需要进行思想解放。 ①1978年5月,我国思想理论界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束缚;②1978年12月份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③1978年12月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④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19【答案】(1)特点:中西交流的桥梁是传教士;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礼仪;翻译大量西方书籍;中西文化交流具有相互性;中国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仍维护“华夏中心”观念;西方文化在传播中渐趋衰落。
(2)转变:由轻视慢待西方文化到学习了解西方文化。原因:近代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出现;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的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