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语文期末一单元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九上语文期末一单元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2-01 14:0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97张PPT。人教新课标九上语文单元期末复习导学课件
第一单元 4课时导学+1课时写作第一单元
第1课 沁园春 雪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分外(  ) 妖娆(  ) 沁园春(  )
稍逊(  ) 今朝(  ) 成吉思汗(  )
风sāo(  ) 天jiāo(  ) 原chí(  )蜡象
答案:fèn ráo qìn xùn zhāo hán 骚 骄 驰﹒﹒﹒﹒﹒﹒【巧辨字形】
侥jiǎo 侥幸 靠人是侥幸
饶ráo 富饶 食足才富饶
晓xiǎo 拂晓 日出为拂晓
娆ráo 妖娆 女子更妖娆(2)据义填词。
①     :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②     :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
③     :娇艳美好。
答案:①惟余莽莽 ②红装素裹 ③妖娆【词义辨析】
妖娆 妖艳
【同】都有美好、美丽的意思。
【异】“妖娆”是褒义词,娇艳美好的意思,一般形容景色,常用作书面语。“妖艳”是贬义词,指艳丽而不庄重。
【举例】①雪后天晴,万里江山分外妖娆。
②你看她打扮得这么妖艳。2.读一读,做一做
(1)这首词分上下两阕,上阕主要描写什么?下阕主要评论什么?
答案:北国雪景。历史人物。
(2)本词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哪句?
答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生,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代表作有《七律 长征》《卜算子 咏梅》《西江月 井冈山》等。 2.图解课文文体知识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成就最高。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沁园春 雪》这首词,“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词一般都分两段(叫作上、下阕),极少有不分段或分两阕以上的。一首词有的只分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探究一 赏析上阕
1.上阕哪几句总写北国雪景?作者接着具体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由什么字领起?
答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具体描写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由“望”字领起。2.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词的意境。
答案:虚景。你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映红了高原上的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多姿!3.精读上阕,体会这首词凝练、精当、极富表现力的语言。请仿照下面的参考示例,对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或赏析。
【参考示例】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赏析:“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景色是惟一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了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一课一法】【即学即用】
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山比喻成一条条银蛇在舞动,把高原上的丘陵比喻成许多白象在奔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群山、丘陵的动态美。探究二 赏析下阕
4.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答案: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5.找出这首词的主旨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答案:“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者由评论历史人物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方法指导】
快速把握诗词主旨的方法
如何快速把握诗词的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突破。
1.从诗词标题入手。
诗词的题目,往往是其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标题可帮助我们理解诗词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2.从关键词句着眼。
一首诗词中的诗眼,有时是一个字或一个词,有时是一句话,特别是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能更多更直接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准这些笼罩全诗(词)的关键词句对把握诗词的主旨极为重要。
3.联系作者和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追求必然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心境。因此,联系作者的人生际遇,知人论世,对把握诗词的主题大有必要。 4.理解诗词的意象。
诗词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些融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景和物称之为意象。通过分析意象,可以迅速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如月亮这个意象,常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另外,还可以从诗词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把握主旨。6.赏析: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答案:这句话中“惜”“略输”“稍逊”等词语,从历史的角度对历代英雄给予了恰如其分的评价,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既肯定和赞赏历代英雄的才能,又叹惜和点出了他们的不足。【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后,针对词作内容和情感,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甲:我感受到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词作大笔勾勒了北国雪景的壮丽景象,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同时激发了我们热爱祖国河山的豪情。
我的观点:示例: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后,我觉得,我们的祖国河山如此壮丽,历史如此悠久,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成为新时代维护国家尊严和建设强大国家的“风流人物”。第2课 雨  说
——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禁锢(  ) 喑哑(  ) 喧嚷(  )
油膏(  ) 襁褓(  ) 丝缕(  )
田pǔ(  ) 留zhì(  ) suō(  )衣
答案:ɡù yīn rǎnɡ ɡāo qiǎnɡ lǚ 圃 滞 蓑﹒﹒﹒﹒﹒﹒(2)据义填词。
①    :束缚;强力限制。
②    :滋润光滑得像油脂一样。
③    :声音细而温和委婉。
答案:①禁锢 ②润如油膏 ③温声细语【词义辨析】
禁锢 禁闭
【同】都是动词,都有强力限制的意思。
【异】“禁锢”侧重于对人的思想活动的限制束缚,“禁锢”的对象可以是人、人的思想和其他事物。仅用于书面语。
“禁闭”侧重于对人身的关押拘禁。兼用于口语和书面语。
【举例】我在这里就像关禁闭一样,更像一只被禁锢在笼子里的小鸟,多么渴望飞翔啊。2.读一读,做一做
(1)诗歌中,诗人以第   人称叙述,采用     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春雨生动活泼的灵气。
答案:一 拟人【知识链接】
拟人手法的作用
拟人手法是文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把事物人格化,使原本没有生命的物体有了人类的感情与形象。
其作用一是色彩鲜明;二是描绘形象,使人或事物更生动形象;三是表意丰富,更利于表达作者鲜明的感彩,增强语言的亲切感,还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变得生动起来。 (2)请仿照示例,为下列三部分拟写小标题。
示例:
(1~3节):雨的到来
①(4、5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6~8节):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9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雨的来意 ②雨的邀请 ③雨的祝福【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郑愁予,中国台湾诗人,原名郑文韬,
为“现代派诗社”成员。被称为“浪子诗
人”,20世纪80年代曾多次被选为台湾“最
受欢迎作家”。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
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代
表作《错误》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2.图解课文背景介绍
《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中国的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探究一 把握内容
1.第1节中作者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第1节描绘了春雨来前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2.第2~5节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哪些词句表现出春雨对孩子们的爱?
答案:描绘了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的画面。“走得很轻”、“温声细语”、“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连用三个“别”字、两个“为什么不……”的反问句,表现出春雨对孩子们的爱。探究二 感知形象
3.诗歌最后三个小节呈现了哪些形象?诗中“教你们勇敢地笑”,如何理解“笑”的内涵?
答案: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代表着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4.文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案:“雨”具有温柔亲切、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特征。【解题指导】
“诗歌意象”考查的题型及答题格式
题型(1):诗中“××”意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答题格式:“××”的特征是……
题型(2):诗歌的“××”句写了哪些景物?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这句话中写了“××”“××”等景物,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题型(3):诗中“××”“××”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题格式:描绘了一幅……景象/图/画面。 探究三 表现手法
5.结合诗歌第1、5节来看,这两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案:对比、照应。春雨来之前的景物和春雨来之后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节又互相照应,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出勃勃生机,加深了人们的印象。【一课一法】
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及作用6.“雨”象征着什么?这种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雨”象征着自由、幸福,“雨”是春天的使者,也是爱的使者。象征手法的运用使“雨”的内涵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祝福及热切的期盼。【知识链接】
象征手法及作用
概念: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人或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用: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拓展探究微博】
大家一起聊:这首诗的7、8两节中,都希望孩子们“笑”,请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甲:这两节诗,虽是春雨教儿童两样事儿,但内容只有一样,即“教你们勇敢地笑”。不同的是第7节诗人通过景物描写,通过物对雨的态度,看到“笑”的作用。诗人透过雨,教给儿童们的是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只有这样,乐对人生,才能幸福成长。 我的观点:示例:第8节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这里的“笑”仍然是教儿童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儿童是大地的主人,儿童是未来。只要我们的广大儿童勇敢面对生活,乐对人生,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这是诗人殷切的希望。第3课
*星星变奏曲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安慰(  ) 凝望(  ) 颤动(  )
寂mò(  ) fù(  )盖 疲juàn(  )
ménɡ(  )胧 冻jiānɡ(  ) 闪shuò(  )
答案:wèi nínɡ chàn 寞 覆 倦 朦 僵 烁﹒﹒﹒【巧辨字形】
烁 shuò 闪烁 篝火闪烁真快乐
砾 lì 瓦砾 石头瓦砾打水漂﹒﹒﹒﹒(2)据义填词。
①     :(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②     :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③     :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答案:①闪闪烁烁 ②凝望 ③朦朦胧胧【词义辨析】
凝望 眺望
【同】都是动词,都有看的意思。
【异】“凝望”侧重于“凝”,目不转睛地看。“眺望”侧重
于“眺”,从高处往远处看。
【举例】他深情地向那艘航船凝望……下午5时许,他又特地
来到和金门岛隔海相望的海滩上,再次深情眺望对面的金门岛。2.读一读,做一做
(1)这首诗多用    的修辞手法,以    为主要意象,来表现           的主题。
答案:比喻 星星 追求光明(2)找出两节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填写下表。答案:【知识链接】
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诗歌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诗人创造意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进入诗歌的意境就得先从感受意象开始。因此,鉴赏诗歌时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准确把握意象是进入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
在学习诗歌时,要明确诗中的意象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个意象想要表达什么,从而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3)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星星象征着光明,象征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望。
(4)怎样理解“风吹落一颗又一颗瘦小的星”?
答案:“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们对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一颗又一颗”地吹落,可见“夜”的黑暗沉沉和冷酷无情。【知识博览】
1.文体知识
朦 胧 诗
  朦胧诗是指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内容含蓄隽永,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等。 2.图解课文第4课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昏晕(  ) 栖息(  ) 消逝(  )
树lí(  ) pí(  )劳 草rónɡ rónɡ(  )(  )
答案:yūn qī shì 篱 疲 茸 茸﹒﹒﹒【巧辨字形】
漓 lí 漓江 漓江之水清又清
篱 lí 篱笆 竹制篱笆易透风 ﹒﹒﹒﹒(2)据义填词。
①    :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②    :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③    :强烈的阳光。
答案:①沉醉 ②栖息 ③骄阳【词义辨析】
沉醉 沉湎
【同】都是动词,两者都有迷恋的意思。
【异】“沉醉”是中性词,本指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
气氛或思想活动中,多指好的。
“沉湎”是贬义词,指沉迷,与“沉溺”词义相近,常指陷入
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习惯方面),不能自拔。
【举例】①电脑网络让许多中学生沉湎其中而不能自拔。
②李清照有名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2.读一读,做一做
(1)《蝈蝈与蛐蛐》一诗描写了     、     两个季节的景象,主要写了蝈蝈和蛐蛐两种昆虫美妙的歌声。其中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夏 冬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2)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答案:诗人把蝈蝈与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
(3)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的含意?
答案:这句诗把大自然中生灵的鸣唱比喻为“大地的诗歌”,而“诗歌”又含有“歌唱”及“美好”之意。因此,诗句的含意是说大自然的鸣唱优美如诗歌,永不停息,赞美了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济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他被推
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诗人。
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
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主要作品有诗
歌《夜莺颂》《秋颂》《忧郁颂》《白
天逝去了》等。 2.图解课文 蝈蝈与蛐蛐 蝈蝈:乐音
蛐蛐:歌儿沉醉:骄阳
栖息:草间弹起:炉边
鸣叫:山上文体知识
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夜》
1.读一读,写一写
(1)正音辨形。
秧鸡(  ) 欢嚷(  ) 撒下(  )
微漾(  ) 夜莺(  ) 沉浸(  )
yōu(  )暗 xuān(  )响 光huī(  )
答案:yānɡ rǎnɡ sǎ yànɡ yīnɡ jìn 幽 喧 辉﹒﹒﹒﹒﹒﹒【巧辨字形】
喧 xuān 喧哗
渲 xuàn 渲染(2)据义填词。
①    :十分寂静。
②    :欢快地叫嚷。
③    :浸入水中,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
答案:①沉寂 ②欢嚷 ③沉浸2.读一读,做一做
(1)诗人在描绘夜景时,分别从  觉和  觉的角度描写了动景和静景,着力表现夜    、    的特点。
答案:听 视 静谧 美丽
(2)本诗展示了夜的什么特点?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展示了夜静谧、美丽的特点。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感受。【知识博览】
1.作者名片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早期诗作描写农
村自然风光,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
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苏维埃诗歌奠
基人之一。代表作有《白桦》《莫斯科酒馆
之音》等。 2.图解课文夜
叶赛宁
  静谧、美丽 (安适、宁静的心境)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溪水
明月 大河 小溪 青草文体知识
田 园 诗
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我国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
欧洲古代的田园诗是忒俄克里托斯首创的。他传下的诗有29首,这些诗描写西西里美好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清新可爱。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指导观察细致 突出特点
  写景状物的作文,观察要细致,充分调动各种器官,观其形,感其色,听其声,嗅其味,尽量做到远近结合,内外结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如《沁园春 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以动态写静态,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细致的观察。 请阅读下面题目,根据要求作文。
春雨细,柳丝长,夏日暴雨晒高阳,秋雨缠绵冬雨凉。不同季节的雨有不同的声音,那么,请你倾听大自然的雨声,感受雨的韵律,品味雨的诗意。
请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题目自拟;②细致观察,抓住特点;③不少于600字。【优秀作文】
四季的雨
雨,似调色盘,有粉色的可爱,有红色的奔放,有蓝色的温柔,有白色的纯洁,有黑色的狂暴……①【专家点评】
①开头总写雨的特点,色彩鲜明,生动形象。 雨,好像是千万个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②春雨柔软,哺育万物;夏雨粗犷,自由奔放;秋雨苍凉,看尽人世;冬雨肃杀,令人畏惧。③因季节而变化,情调各异。雨色美,雨声更加动听。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雨千变万化的声音。
③用“柔软”“粗犷”“苍凉”“肃杀”分别描写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用词极为准确。 在诗歌、音乐中,有许多关于雨的佳作。线条勾勒出雨的柔和,色彩描绘出雨的美好。音乐旋律,更显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④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④此句话景中融情,寄寓了作者对细雨的柔情。 可爱的雨,一滴滴落在脸颊上,痒痒的,不用穿雨衣,便可以漫步在雨中。在户外呼吸泥土的芳香,踯躅漫步。奔放的雨,如刚出世的婴儿,哇哇大哭,将对世界的美好,一股脑儿全洒了出来;温柔的雨,如一位沉默的学者,无声胜有声;纯洁的雨,嗒嗒地下着,倾诉着自己的小秘密;狂暴的雨,吐露出心里所有的不满,任闪电如银蛇挥舞着,吞噬着那酷热的太阳。⑤⑤画线句分别写了“奔放的雨”“温柔的雨”“纯洁的雨”“狂暴的雨”的特点,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但,雨依旧似蜜似酒,沁人心脾,滋润着,灌溉着圣洁的心灵。
春雨无声无息地下着,花儿探出了头,草儿伸直了腰,大树焕然一新,远处的山朗润起来了,河里的水涨起来了。⑥一切都是那么清新自然。雨点敲打着窗户,落在雨伞上,滴在脸颊上,更夹杂着桃花的幽香,让人陶醉其中。⑥运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夏雨唤醒了荷叶、荷花。一池的清凉让太阳不再刺眼,不再炙热。满池的荷叶被打得笃笃响,似一个个跳跃的音符,律动出欢快的节奏。⑦
秋雨缠缠绵绵,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大树经雨洗礼,显得格外苍劲,它们记录了这一年来的景致。⑧远山的红叶满山遍野,金色的稻田一望无垠,尽显尊贵。⑦借“荷”写夏雨,别具一格。
⑧作者笔下的秋雨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冬雨如泣如诉,在乡下,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粗糙的线条被雨水浸染了,浓郁散开来。⑨不知是哪个小毛孩,又打破了碗,打破了这宁静。
遥望长江,已被雨水填得满满;我的心,也被幸福填得满满。⑩ ⑨抓住冬雨笼罩下的乡下茅屋炊烟来写冬雨的特点。
⑩结尾表达了“我”对雨的喜爱之情。 【总评】这篇写景散文,小作者对春夏秋冬四季的雨观察极为细致,抓住了各个季节雨的特点,并把感情融入其中,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语言清新、思绪灵动,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用词贴切,既反映了小作者平时的阅读积累,也发挥出观察和思考的潜能。 技法一 观察要细致
【问题习作】仙人掌是绿色的,身上长满了许多小刺,过了一段时间,仙人掌就变成了翠绿色,它身上小刺也变得发硬,就像一颗颗钢针。又过了一段时间,它身上又长出了一个花骨朵,开出了一个红色的大红花,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诊断分析】这段文字中,作者对仙人掌的生长过程观察不够细致,写得很笼统,也没有抓住仙人掌的生长特点来写,导致读者对仙人掌的生长过程了解不透彻。【修改提升】
仙人掌刚长出来的时候是绿色的,身上长满了许多小刺,那些刺摸起来很柔软,一阵微风吹过,仙人掌的刺就随着风一起舞蹈,好看极了!过了一段时间,仙人掌变成了翠绿色,那绿色让人看起来是那般的耀眼,那般的舒服,那么的新鲜。它身上原来柔软的小刺也变得发硬,就像一颗颗钢针。又过了一段时间,它身上又长出了一个花骨朵。慢慢地,越来越大,最后开出了一个大红花,看起来真是漂亮极了!写法小结一 观察细致表意明
观察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仔细观察。只有抓住了事物的特点,才能使写出的文章具体、生动。技法二 用词要准确
【问题习作】下雨了,成串儿的水滴晶亮的自天而降,落在大地,落在屋顶,落在山峦,落在丛林,落在水面,落在一切它能够到达的地方,洗去了燥热,洗去了尘埃,洗净了天空,洗蓝了小草和树叶。瞧,雨幕里的景色是模糊的,正如歌里唱的“雾里看花”,这是我喜欢的,我更喜欢的是在下雨时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听那雨滴发出的声音。
【诊断分析】这段文字用词不准确,造成了搭配不当、语句不通顺、不合逻辑等语病。【修改提升】
下雨了,晶亮的水滴连成串儿自天而降,落在大地,落在屋顶,落在山峦,落在丛林,落在水面,落在一切它能够到达的地方,洗去了燥热,洗净了尘埃,洗蓝了天空,洗绿了小草和树叶。瞧,雨幕里的景色是朦胧的,正如歌里唱的“雾里看花”,这是我喜欢的,我更喜欢的是在下雨时放下手中的一切事情,听那雨滴发出的声音。写法小结二 用词准确显特点
描写一个事物、一个动作或一个事物的性质,应选择最恰当的词;如果还能够用别的词来替代的话,那就说明所用的这个词还不够准确、贴切。技法三 恰当运用修辞
【问题习作】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绿鞋子。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纱巾。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裙子。
【诊断分析】这段话虽然运用了修辞手法,但不恰当,本体和喻体之间相似点把握不到位,以致描写混乱,缺乏整体感。【修改提升】
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写法小结三 运用修辞显形象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使用拟人法,必须找到景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要使比喻确切,必须学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与什么事物相像;再想想,它们在哪些地方相像,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得越准确,比喻也就越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