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0分钟过关练
1.“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 )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2.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 )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 )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4.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品是 ( )
A.《敬告青年》 B.《讨袁檄文》 C.《文学革命论》 D.《狂人日记》
5.(2023 深圳福田期中)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 )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 ( )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不过是中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表为陈独秀相关活动列表
时间 活动
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于是便定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与民主
1916年11月 陈独秀因书社资金问题来到北京,结交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共同研讨《新青年》的出版
1917年1月 陈独秀收到胡适来稿,即《文学改良刍议》,立即作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1918年4月 鲁迅创作了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陈独秀不断向鲁迅约稿,鲁迅自此进入文学革命的阵营
材料三 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 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称帝后引发了什么局面 (2分)并说明他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2)依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方式有哪些。(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3)依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分)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说明理由。(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中考真题练
1.(2021·深圳中考)北大教授辜鸿铭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敝人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学生一片静默。这一情景反映出 ( )
A.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B.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C.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D.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2.(2022 北京中考)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 )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3.(2022 山西中考)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 )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4.(2022 广州中考)民国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一方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文言文是一种倒退;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白话文更有活力。这场论战发生在 ( )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第四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10分钟过关练
1.“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启蒙,中国移植了民主宪政,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民主自由没有成为一种社会常识和社会共识。”材料指出了新文化运动的 (A)
A.背景 B.内容 C.过程 D.地位
2.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如果你想更多地了解当时的情况,下列刊物中你首先应该查阅的是 (D)
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斗争锋芒直指传统礼教和孔孟儒学。”该材料揭示了新文化运动的 (C)
A.原因 B.性质 C.内容 D.影响
4.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品是 (D)
A.《敬告青年》 B.《讨袁檄文》 C.《文学革命论》 D.《狂人日记》
5.(2023 深圳福田期中)陈独秀说:“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在他们的共同推动下,这场“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C)
A.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开始出现 B.诗词逐渐被杂文和小说所代替
C.使用白话文写作逐渐普及开来 D.建立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
6.“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 (D)
A.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B.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不过是中国旧环境产生的一个超等的大政客。在他的任内,他借了一大批外债,用暗杀的手段除了他的大政敌宋教仁,扩充了北洋军队的势力,与日本订了民国四年的条约,最后听了一群小人的话,幻想称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如表为陈独秀相关活动列表
时间 活动
1915年9月15日 《青年杂志》月刊第一期问世,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科学与人权并重,于是便定下了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科学与民主
1916年11月 陈独秀因书社资金问题来到北京,结交了北大校长蔡元培,共同研讨《新青年》的出版
1917年1月 陈独秀收到胡适来稿,即《文学改良刍议》,立即作了一篇《文学革命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
1918年4月 鲁迅创作了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引起了极大反响。从此陈独秀不断向鲁迅约稿,鲁迅自此进入文学革命的阵营
材料三 1918年,陈独秀指出: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 在共和政体之下,提倡保存“国是”,当作何解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中还断然主张:“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他”称帝后引发了什么局面 (2分)并说明他的行为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有何内在联系。(4分)→侧重考查历史解释
答:局面:护国战争爆发;北洋军阀分裂,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意思对即可)联系: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使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局面,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意思相近即可)
(2)依据材料二,归纳陈独秀推动新文化运动不断走向成功的方式有哪些。(4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
答:发表文章(创办杂志);结交进步人士;提出革命的目标;进行文学革命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陈独秀的观点。(2分)并谈谈你是否赞同该观点,说明理由。(3分)→侧重考查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答:全盘肯定西方文化,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意思对即可)不赞同;理由:中国传统文化也有很多精华值得继承,不应该全盘否定。(意思对即可)
中考真题练
1.(2021·深圳中考)北大教授辜鸿铭梳着小辫子走进教室,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辜鸿铭平静地说:“敝人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君心中的辫子是无形的。”学生一片静默。这一情景反映出 (A)
A.守旧思想根深蒂固 B.新式教育发展缓慢
C.民族压迫依然存在 D.全盘否定儒家文化
2.(2022 北京中考)1917年,《新青年》发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指出国人的头脑仍然装满“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该文作者应是 (D)
A.李鸿章 B.康有为 C.张謇 D.陈独秀
3.(2022 山西中考)1919年12月,蔡元培表示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学生,随后,录取了邓春兰、王兰在内的九名女学生,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两年后,已经有七个院校解除了大学女禁。这说明 (A)
A.新文化运动推动观念革新 B.男尊女卑现象得以根除
C.杰出人物能决定社会发展 D.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
4.(2022 广州中考)民国初年,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论战。一方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文言文是一种倒退;另一方则认为文言文死气沉沉,白话文更有活力。这场论战发生在 (D)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义和团运动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