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三) 试卷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养评估(三) 试卷2023-2024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09:55:56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1923年,孙中山说道:“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辱。”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 )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建立国民革命军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2.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堪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 )
A.袁世凯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
3.1926年9月18日《工人之路》报道:汉阳兵工厂的工人于9月1日宣布:“为自身的利益,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实行总罢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 ( )
A.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B.落实中共一大纲领
C.支援北伐战争 D.响应秋收起义
4.“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
①南昌起义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友人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
A.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C.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完成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
6.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7.毛泽东曾说,由于他们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 )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秋收起义的失败 D.国民党内反动集团的背叛
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 ( )
A.摆脱了被动局面 B.实现战略大转移
C.从挫折走向坦途 D.开辟出一条新路
9.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最重要教训是 ( )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C.必须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D.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0.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 )
①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某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12.下列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近代化的探索
C.侵略与反抗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秋收起义 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③遵义会议 ④长征的开始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4.如图所示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曲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 )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平津地区
16.五四运动后,中国舆论界出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论争。到20世纪30年代末,个人主义被边缘化,个人为团体服务乃至奉献的言论拥有了绝对的权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国民党钳制了言论自由
C.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D.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
17.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一通电的发出是由于爆发了 ( )
A.八一三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18.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 )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19.某电视剧中有一处情节: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一二·九运动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20.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独自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C.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抗击外来侵略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 )
A.甲午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抗日战争
22.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 )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23.论从史出,综合以下四幅历史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推论是( )
A.共产党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B.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
C.国民党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
D.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邻国,中日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摘自《中国崛起策》
(1)日本第一次打断中国近代化尝试的“挑衅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为打断中国第二次近代化进程,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 (3分)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2)从中国人民抗争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二涉及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分)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3)据材料三,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的是哪一次会战 列举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3分)
材料四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正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争锋相对。
——摘自《中国崛起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当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2分)
25.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单元素养评估(三)(第五、六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1923年,孙中山说道:“现在中共组织工农革命运动,群众一起来动不动就是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人,罢工规模浩大,震动中外,其势尤不可辱。”基于这种认识,孙中山提出(C)
A.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B.建立国民革命军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发动工人武装起义
2.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堪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 (C)
A.袁世凯 B.张作霖 C.吴佩孚 D.孙传芳
3.1926年9月18日《工人之路》报道:汉阳兵工厂的工人于9月1日宣布:“为自身的利益,为湖北民众的利益,为革命的利益,实行总罢工。”材料表明他们此举的目的是 (C)
A.声援北京学生运动 B.落实中共一大纲领
C.支援北伐战争 D.响应秋收起义
4.“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C)
①南昌起义 ②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③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④黄埔军校的创办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毛泽东曾对一位外国友人说:“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B)
A.发动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起义
B.揭开了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C.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D.完成了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
6.李大钊认为:“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90%以上。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把这一认识付诸实践的是 (D)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黄埔军校的创办
C.南昌起义的发动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7.毛泽东曾说,由于他们搞白色恐怖,把工会、农会都打掉了,把五万共产党员杀了一大批,抓了一大批,我们才拿起枪来,上山打游击。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人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直接原因是 (D)
A.北伐战争的胜利 B.十月革命的影响
C.秋收起义的失败 D.国民党内反动集团的背叛
8.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大革命失败后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 (D)
A.摆脱了被动局面 B.实现战略大转移
C.从挫折走向坦途 D.开辟出一条新路
9.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中得到的最重要教训是 (C)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权
C.必须将工作重点从城市转入农村
D.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0.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D)
①长征途中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④在长征精神指引下,我们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11.某同学在编写《红军长征》剧本时,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 (C)
A.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使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B.强渡大渡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甘肃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
D.四渡赤水使红军跳出了敌人包围圈
12.下列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A)
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近代化的探索
C.侵略与反抗 D.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3.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秋收起义 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③遵义会议 ④长征的开始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4.如图所示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曲线图。图中显示1934年至1937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下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B)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解放战争的胜利
15.九一八事变后,知名民主人士何香凝将自己的裙子送给蒋介石,并在裙子上赋诗一首:“枉自称男儿,甘受倭奴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诗中的“山河”主要是指 (C)
A.华东地区 B.华北地区 C.东北地区 D.平津地区
16.五四运动后,中国舆论界出现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论争。到20世纪30年代末,个人主义被边缘化,个人为团体服务乃至奉献的言论拥有了绝对的权威。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C)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国民党钳制了言论自由
C.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 D.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
17.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会通电全国:“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这一通电的发出是由于爆发了 (B)
A.八一三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西安事变 D.九一八事变
18.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最主要理由是 (A)
A.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B.日记时间的一致性
C.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D.日记内容的丰富性
19.某电视剧中有一处情节:一次战役后国民党军队一个连去营救被日军围困的情报人员,与新四军的一支游击队在途中恰好相遇……两支“友军”在抗击日军的过程中联合杀敌成为生死兄弟。此种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D)
A.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
B.一二·九运动后的华北地区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时的西北地区
D.七七事变后的江南地区
20.皖南事变发生后,周恩来发表了“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D)
A.认定国共合作实际上已经破裂
B.独自担负起反抗日本侵略的责任
C.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
D.坚持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近代历史上中华民族形成统一的抵抗力量,抗击外来侵略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是 (D)
A.甲午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美援朝 D.抗日战争
22.1942年,罗斯福谈到中国抗战时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日本有多少师团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罗斯福的谈话表明 (B)
A.中国是世界强国 B.美国重视中国抗战的作用
C.中国会打败日本 D.美国将派兵参加中国抗战
23.论从史出,综合以下四幅历史照片,我们可以得出的推论是(D)
A.共产党担负着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
B.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
C.国民党担负着正面战场的作战任务
D.抗日战争已经成为一场全民族的抗战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日本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邻国,中日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日本曾经在中国近代史上两次中断和干扰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第一次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迈向近代化的门槛,日本通过挑衅的战争打断了中国近代化的尝试。第二次是1927年到1937年这段时期,中国的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在长江下游一带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日本尽一切机会挑衅中国。
——摘自《中国崛起策》
(1)日本第一次打断中国近代化尝试的“挑衅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战争 为打断中国第二次近代化进程,日本先后发动了哪两次事变 (3分)
答:甲午中日战争。(1分)九一八事变;(1分)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分)
材料二 东北沦亡,时逾五载。国权凌夷,疆土日蹙。……绥东战起,群情鼎沸,士气激昂。于此时机,我中枢领袖应如何激励军民发动全国之整个抗战!……学良等涕泣进谏,屡遭重斥。日昨西安学生举行救国运动,竟嗾使警察枪杀爱国幼童,稍具人心,孰忍出此!学良等多年袍泽,不忍坐视,因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
——《张、杨对时局宣言》(1936年12月12日)
(2)从中国人民抗争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二涉及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2分)
答:出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西安学生的救国运动;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答对2点得2分)
材料三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3)据材料三,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的是哪一次会战 列举中国人民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取得胜利的战役各一例。(3分)
答:会战:淞沪会战。(1分)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2分)
材料四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际,中日两国的矛盾不断浮出水面。虽然中国外交部不断强调两国有必要增进战略互信,正视对方的发展机遇,视对方为发展伙伴,但是就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中日仍然争锋相对。
——摘自《中国崛起策》
(4)根据材料四,指出影响当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2分)
答: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领土纷争等问题。(答出2点即给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民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当代中日两国人民应该如何做才能使中日两国关系健康发展 (2分)
答: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国侵略;救亡图存等。(任意1点给1分)
日本必须妥善处理历史问题,应正视历史,诚心悔过,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应勿忘国耻,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加强两国的友好交往和经济合作;坚决反对日本右翼势力的行为,随时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等。(言之有理,答出1点即可给1分)
25.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进行标准化的军事训练和向学生灌输共同的革命思想。……北伐军向全世界发表声明,说明了北伐的爱国目的:从军阀手中解放中国,赢得在各国中的正当的平等地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团结一致,同仇敌忾成为中华民族的共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
——摘编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成果有哪些 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4分)
答: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分)
成果:成立黄埔军校,培养大量军事人才;进行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2分)
举例:1936年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西安事变;1941年面对皖南事变,坚决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战的胜利。(1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观点: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2分)
论证:①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建立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军事和政治人才,建立国民革命军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沉重地打击了军阀统治。但国民党内反动集团叛变革命,导致国共陷入十年内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给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提供可乘之机,严重威胁民族安全。(2分)
②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仇敌忾,共御外敌,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2分)
结论:国共的每一次合作,都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而国共分裂,影响了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所以,我们希望国共再次实现合作,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统一。(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