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二)(第三、四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材料中“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主要是由于 ( )
A.甲午战争的刺激 B.戊戌变法的促进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北伐战争的胜利
2.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 )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3.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于孙中山,其主要原因是孙中山高举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材料中的“旗帜”指的是 (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和权利。”这说明,中华民国的立国原则是 ( )
A.独立富强 B.民主、平等、自由
C.分权制衡 D.民族、民权、民生
5.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 )
A.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6.毛泽东曾如此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是( )
A.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7.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典礼上宣布:“清廷时代辱国之举措,务必一洗而去之。”但仅仅4天后,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书》,承诺“清廷与各国所订立条约、所借外债、所认赔款”及外国人在中国各种特权继续有效。这表明 ( )
A.辛亥革命已彻底失败 B.孙中山放弃了共和理想
C.临时政府被广泛承认 D.民主革命道路艰险曲折
8.1919年1月,昆明南城墙靠东一段被拆除,修建了一座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称之为“护国门”。同时,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建造了双孔石拱桥——“护国桥”,连接护国门和护国桥的绣衣街被加宽改为石砌马路,取名“护国路”。这是为了纪念 ( )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黄花岗起义
9.袁世凯在被迫废除帝制的当晚,失魂落魄地嚷嚷道:“完了!全都完了!”袁世凯的结局反映了 ( )
A.袁世凯称帝企图失败抑郁而终
B.中国人民支持清朝政府而不是袁世凯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是社会进步潮流
D.中国人民已经彻底摆脱封建思想
10.下表中的历史现象出现在1914-1918年间,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项目 时间 变化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多万亩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革命军北伐
11.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 )
①孙中山的号召或领导 ②都是革命武装斗争
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 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2.李大钊曾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李大钊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13.下图是张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专题复习内容,这节课该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的主题是 ( )
主题: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A.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侵略与抗争
C.近代化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4.小敏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四个事件中的共同之处,其中正确的有 ( )
①都要求学习西方 ②都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③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
A.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B.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6.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等,后来增加了“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 )
A.当时外交局面不断变化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7.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 )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C.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18.下列刊物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些刊物宣传的新思想让中国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刊物宣传的是 ( )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维新变法的思想 D.新文学革命的思想
19.观察下图中的时间可知,这一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 )
A.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D.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成立了
20.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反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 )
A.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注重发动工人阶级力量
C.明确了中国革命任务 D.掀起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21.在一场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中,展出了如下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反映的是 ( )
A.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B.中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
2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如下图。其中使发展轨迹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 ( )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3.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 )
时间 1916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事件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接连发表文章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李大钊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就是错的。”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胡适在1922年回忆说道:“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新派期刊仅《新青年》《新潮》等不超过10种,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年中,中国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文期刊,大约350种周报,而且皆以‘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为己任。”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19年……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证明“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4分)
(2)材料二中的“卖国政府”指的是哪一政府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发扬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 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根据材料二,“德、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单元素养评估(二)(第三、四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的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材料中“中国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社会形态”主要是由于 (C)
A.甲午战争的刺激 B.戊戌变法的促进
C.辛亥革命的影响 D.北伐战争的胜利
2.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B)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3.许多史学家认为:从实力上看,孙中山与洪秀全相比,相差不知几千万里,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秀全,却亡于孙中山,其主要原因是孙中山高举顺应时代要求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材料中的“旗帜”指的是 (C)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与科学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和权利。”这说明,中华民国的立国原则是 (B)
A.独立富强 B.民主、平等、自由
C.分权制衡 D.民族、民权、民生
5.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C)
A.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6.毛泽东曾如此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据此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是(D)
A.标志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B.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明确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D.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
7.孙中山在中华民国成立典礼上宣布:“清廷时代辱国之举措,务必一洗而去之。”但仅仅4天后,孙中山发表《对外宣言书》,承诺“清廷与各国所订立条约、所借外债、所认赔款”及外国人在中国各种特权继续有效。这表明 (D)
A.辛亥革命已彻底失败 B.孙中山放弃了共和理想
C.临时政府被广泛承认 D.民主革命道路艰险曲折
8.1919年1月,昆明南城墙靠东一段被拆除,修建了一座三孔拱形镂花大铁门,称之为“护国门”。同时,在城门外的护城河上建造了双孔石拱桥——“护国桥”,连接护国门和护国桥的绣衣街被加宽改为石砌马路,取名“护国路”。这是为了纪念 (A)
A.护国运动 B.护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黄花岗起义
9.袁世凯在被迫废除帝制的当晚,失魂落魄地嚷嚷道:“完了!全都完了!”袁世凯的结局反映了 (C)
A.袁世凯称帝企图失败抑郁而终
B.中国人民支持清朝政府而不是袁世凯
C.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是社会进步潮流
D.中国人民已经彻底摆脱封建思想
10.下表中的历史现象出现在1914-1918年间,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C)
项目 时间 变化
农户 1914-1918年 减少1 500多万户
耕地 1914-1918年 减少26 000多万亩
荒地 1914-1918年 增加49 000多万亩
军费 1916-1918年 增加5 000多万元
A.八国联军侵华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军阀割据混战 D.国民革命军北伐
11.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的相同点有 (B)
①孙中山的号召或领导 ②都是革命武装斗争
③矛头指向北洋军阀 ④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2.李大钊曾在《民彝与政治》一文中疾呼:“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活则自由亡。”李大钊这一主张可能出现在 (D)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新文化运动期间
13.下图是张老师在黑板上出示的专题复习内容,这节课该老师带领学生复习的主题是 (C)
主题: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4.新文化运动
A.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侵略与抗争
C.近代化探索 D.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4.小敏总结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这四个事件中的共同之处,其中正确的有 (A)
①都要求学习西方 ②都同封建势力进行斗争
③都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④都主张实行资本主义
A.①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5.五四运动中形成了“一批倾向俄国、倾向社会主义的先进分子”,他们“渐知工人阶级势力比学生力量大了”,开始“实行和工人阶级接触而做工人运动了”。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D)
A.是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运动
B.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D.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6.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成立于1919年3月,宣讲的题目有“赌博之害”等,后来增加了“为什么要爱国”“青岛问题”等。这一变化是由于 (A)
A.当时外交局面不断变化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7.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之于历史的意义,不在于破坏,不在于摧毁,而在于回归,在于重生;这生生不息的人性启蒙,这潜滋暗长的普世关照,是导引着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和繁荣的必由之路。在此作者强调的是 (B)
A.五四运动没有其现实意义 B.五四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
C.五四运动的爱国救亡意义 D.五四运动传播了民主科学
18.下列刊物出现在20世纪初的中国,这些刊物宣传的新思想让中国革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刊物宣传的是 (A)
A.马克思主义思想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维新变法的思想 D.新文学革命的思想
19.观察下图中的时间可知,这一年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中国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是 (D)
A.中国开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B.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重大胜利
D.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成立了
20.1920年,在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推动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并创办刊物《机器工人》,用通俗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这反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B)
A.认清了中国社会性质 B.注重发动工人阶级力量
C.明确了中国革命任务 D.掀起全国工人运动高潮
21.在一场中国共产党党史展览中,展出了如下示意图。这一示意图反映的是 (A)
A.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阶级基础 B.中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
2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的《中国近代通史(第一卷):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如下图。其中使发展轨迹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 (D)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成立
23.以下内容是一位历史人物的部分经历,他是 (D)
时间 1916年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事件 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 接连发表文章讴歌俄国十月革命,率先在中国介绍、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 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领导建立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
A.孙中山 B.宋教仁 C.陈独秀 D.李大钊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像巴黎和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但唯独1919年的这一次,激发了一场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
材料二 “五四运动所反对的是卖国政府,是勾结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政府,是压迫人民的政府……假使不要反对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就是错的。”
——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材料三 胡适在1922年回忆说道:“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新派期刊仅《新青年》《新潮》等不超过10种,而在五四运动之后的半年中,中国出现了大约400种新的白话文期刊,大约350种周报,而且皆以‘传播新思想,改造旧社会’为己任。”
(1)依据材料一,指出“1919年……意想不到的人民运动”发生的原因,并用史实证明“这样的民族耻辱,在中国近代史上比比皆是”的说法。(4分)
答:在巴黎和会上,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2分)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2分)
(2)材料二中的“卖国政府”指的是哪一政府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2分)
答:北洋政府。(1分)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
答:①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③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④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4分)
(4)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发扬五四运动的什么精神 (2分)
答:要发扬爱国的精神,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不畏强暴、忧国忧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孙中山曾说:“吾辈即以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付世界发展之潮流,合乎善长恶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材料二 陈独秀曾说:“……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德、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孙中山先生 你能感受到孙中山怎样的精神品质 根据材料二,“德、赛先生”指的是什么 (4分)
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1分)品质:爱国主义、不怕失败、公而忘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与时俱进等。(1分)民主和科学。(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观点:杰出人物在中国近代化探索中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2分)
论证:①孙中山先生在甲午中日战争时期开始从事武装反清斗争,先后建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同黄兴、赵声等人筹备发动黄花岗起义等,最终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促进中华民族思想解放。(2分)
②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混乱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变革思想文化才能拯救中国,进而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同时进行文学革命,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人民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近代化。(2分)
结论:在近代民族危亡时刻,杰出人物以其思想和行动引领中国在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领域的近代化探索,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要学习杰出人物爱国、创新、探索、忧国忧民的精神。(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