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养评估(四)(第七、八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时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 )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争取时间
④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 )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1946年7月7日,毛泽东指出:“东北广大地区的群众工作与土地问题的解决,尚处在开始阶段,我农村根据地尚不巩固,我干部中尚有许多人不认识深入农村,从事长期艰苦斗争与建立根据地的必要与重要性。”这一讲话的目的是 ( )
A.肃清日寇在东北的残余势力
B.集中力量恢复战后农村经济
C.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保障
D.应对国内革命形势的新变化
5.如图是1948年5月在一次“漫画月展”上展出的名为《支持得住吗 》的漫画。对此最为准确的理解是(图中人物为蒋介石) ( )
A.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的事实
B.反映了内战爆发后,解放军难以抵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C.反映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后,南京政府难以支持
D.揭示出国民党军队难以支持的局面,预示解放战争必胜
6.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 )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1945-1949年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8.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略大决战是 (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10.“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1.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面的示意图最有助于我们了解的是 ( )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C.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2.1949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标题为《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的报道,文中称“党的工作重心转变”。这意味着( )
A.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封建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
C.“农村包围城市”基本胜利 D.中国的“三座大山”被推翻
13.1913年北京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一规定( )
A.激励了张謇弃官回乡办企业 B.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
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D.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5.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1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见下表)。关于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 787 1 006 740
1906 59 117 逾160万
1912 82 272 2 933 387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了近代教育的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17.10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乱世。而梁启超、鲁迅、徐悲鸿、冼星海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乱世当中,他们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之共同奋斗的是 ( )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C.反抗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18.1935年,上海的一位管家给在外地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内容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
A.“先生,少爷参加会试中举人了!”
B.“先生,大小姐想从账房支钱购买物资,支援台儿庄抗日前线。”
C.“先生,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少爷说要跟张记者进台采访。”
D.“先生,照相馆和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都找过您。”
19.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 )
A.齐白石 B.茅盾 C.徐悲鸿 D.鲁迅
20.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 )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21.如图所示漫画《怒吼吧!中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能表现民族危难关头人民疾苦、最能形象地呼唤着中华儿女觉醒与抗争的伟大作品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它表现主题相近、表达了时代最强音的作品是 ( )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文学革命论》 D.《义勇军进行曲》
22.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戊戌变法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 ( )
A.商务印书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福州船政学堂
2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选择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的一组是 ( )
A.虎门销烟遗迹——圆明园遗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B.大沽炮台遗址——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C.詹天佑故居——张謇故居——徐悲鸿故居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6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到360多万,只能固守一些战略重镇和重要交通线。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中的“战斗”是指什么事件 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2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说明红军“远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简述其战略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决战的决策”指的是什么。这一决策有什么意义 (3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1分)
25.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人物 对剪辫子的态度 原因
孙中山 剪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 表明与清政府决裂和革命的决心
袁世凯 剪辫子于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颁发以后 假意拥护共和,示好革命党人
康有为 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求皇帝带头剪辫子 革除陋习,为维新变法提供条件
梁启超家的 厨子 在买菜途中被人剪了辫子,因此大哭了几天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材料二 辛亥革命达到了3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虽然农历还在用,但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3个实质性成果”的进步意义。(4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①
②单元素养评估(四)(第七、八单元)
(60分钟 7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
1.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D)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2.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时事。如图是华君武先生在抗战胜利后创作的一幅名为《磨好刀再杀》的漫画。这幅漫画主要反映了国民党 (A)
①积极准备内战
②在政治上欺骗人民
③为抢夺抗战胜利果实争取时间
④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西安事变与重庆谈判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两者的相似点有 (B)
①张学良将军都直接参与其中
②中国共产党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③国共都达成了反对内战的意向
④都预示着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1946年7月7日,毛泽东指出:“东北广大地区的群众工作与土地问题的解决,尚处在开始阶段,我农村根据地尚不巩固,我干部中尚有许多人不认识深入农村,从事长期艰苦斗争与建立根据地的必要与重要性。”这一讲话的目的是 (D)
A.肃清日寇在东北的残余势力
B.集中力量恢复战后农村经济
C.为辽沈战役的胜利提供保障
D.应对国内革命形势的新变化
5.如图是1948年5月在一次“漫画月展”上展出的名为《支持得住吗 》的漫画。对此最为准确的理解是(图中人物为蒋介石) (D)
A.反映了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侵略者节节败退的事实
B.反映了内战爆发后,解放军难以抵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
C.反映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后,南京政府难以支持
D.揭示出国民党军队难以支持的局面,预示解放战争必胜
6.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D)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下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四个阶段。其中,空白处应该填写 (C)
1919-1927年 开天辟地,北伐凯歌
1927-1937年 星火燎原,万里长征
1937-1945年 团结抗战,驱逐日寇
1945-1949年
A.民族耻辱,抗争探索 B.十年内战,国共对峙
C.打倒美蒋,人民解放 D.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8.徐州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解放战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展开的战略大决战是 (B)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9.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受阅部队与群众游行队伍从东交民巷旧使馆区穿过以宣示主权,宣告旧时代的结束。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C)
A.《南京条约》、渡江战役 B.《马关条约》、淮海战役
C.《辛丑条约》、平津战役 D.《辛丑条约》、辽沈战役
10.“最后的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的一尺布送去缝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C)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11.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图示,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下面的示意图最有助于我们了解的是 (D)
A.中国逐步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B.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历程
C.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进程
12.1949年3月,《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标题为《中共二中全会完满结束》的报道,文中称“党的工作重心转变”。这意味着(C)
A.全国大陆基本实现解放 B.封建剥削制度基本被消灭
C.“农村包围城市”基本胜利 D.中国的“三座大山”被推翻
13.1913年北京政府发布临时大总统令,宣布凡是清朝“保护兴业各法令”,对于民国国体没有抵触的,仍然适用,还要求对所有商办公司进行保护和维持。这一规定(D)
A.激励了张謇弃官回乡办企业 B.表明北京政府决心铲除“三座大山”
C.加剧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D.有利于近代民族工业的持续发展
1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出现“短暂的春天”。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D)
A.有识之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
B.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C.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D.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15.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可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B)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1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状况(见下表)。关于中国近代教育迅猛发展的原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B)
年份 新式学堂总数/所 学生总数/人
1902 35 787 1 006 740
1906 59 117 逾160万
1912 82 272 2 933 387
A.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刺激了民众觉醒
B.科举制度的废除,切断了士人的传统仕途
C.辛亥革命成功实现了近代教育的转型
D.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
17.100多年前的中国正处在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乱世。而梁启超、鲁迅、徐悲鸿、冼星海正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于乱世当中,他们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并在各自的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为之共同奋斗的是 (B)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
C.反抗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D.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18.1935年,上海的一位管家给在外地的男主人打电话。下列通话内容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D)
A.“先生,少爷参加会试中举人了!”
B.“先生,大小姐想从账房支钱购买物资,支援台儿庄抗日前线。”
C.“先生,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少爷说要跟张记者进台采访。”
D.“先生,照相馆和商务印书馆的老板都找过您。”
19.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D)
A.齐白石 B.茅盾 C.徐悲鸿 D.鲁迅
20.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祝寿,进贡一辆汽车。不料,慈禧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现象从本质上说明 (B)
A.慈禧对汽车的好处了解不够
B.封建观念是近代化的强大阻力
C.中国开始接纳西方的物质文明
D.袁世凯送礼忽视了中国国情
21.如图所示漫画《怒吼吧!中国》,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能表现民族危难关头人民疾苦、最能形象地呼唤着中华儿女觉醒与抗争的伟大作品之一。下列选项中与它表现主题相近、表达了时代最强音的作品是 (D)
A.《狂人日记》 B.《阿Q正传》
C.《文学革命论》 D.《义勇军进行曲》
22.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戊戌变法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 (B)
A.商务印书馆 B.京师大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福州船政学堂
2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他们选择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内容的一组是 (D)
A.虎门销烟遗迹——圆明园遗址——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B.大沽炮台遗址——天津义和团纪念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
C.詹天佑故居——张謇故居——徐悲鸿故居
D.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会址——革命圣地延安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
24.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史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刚刚成立了6年的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材料三 (解放战争期间)刘伯承说:“敌人是‘哑铃战略’,把两个铁锤放在山东和陕北,我们要砍断这个‘把’。……一年来,敌我悬殊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们大胆地把敌人甩在后面,长驱直入地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 1948年下半年,国民党军队数量下降到360多万,只能固守一些战略重镇和重要交通线。中共中央抓住时机,作出战略决战的决策……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中的“战斗”是指什么事件 简述该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2分)
答:南昌起义。(1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军队。(1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红军“远征”的原因。根据材料二说明红军“远征”过程中经历了哪些事件。(4分)
答:原因: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1分)
事件: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大草地等。(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跃进到敌人的深远后方去”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简述其战略意义。(2分)
答: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1分)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略决战的决策”指的是什么。这一决策有什么意义 (3分)
答:发动三大战役。(1分)意义: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2分)
(5)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1分)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分)
25.社会习俗变迁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人物 对剪辫子的态度 原因
孙中山 剪辫子于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以后 表明与清政府决裂和革命的决心
袁世凯 剪辫子于宣统皇帝退位诏书颁发以后 假意拥护共和,示好革命党人
康有为 1898年上书光绪帝,请求皇帝带头剪辫子 革除陋习,为维新变法提供条件
梁启超家的 厨子 在买菜途中被人剪了辫子,因此大哭了几天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材料二 辛亥革命达到了3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虽然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虽然农历还在用,但双历并存。
——摘编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以来辫发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3个实质性成果”的进步意义。(4分)
答:时代变迁:剪辫子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细节体现,从社会生活角度展现了一个专制王朝向共和时代转型的巨大变化。(2分)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进一步学习西方,融入世界。(2分)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答:观点:剪辫子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迁,也反映了近代社会发展的曲折性。(2分)
论证:①辛亥革命前,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请求皇帝带头剪辫子,以彰显革除陋习、移风易俗、变法图强的决心。辛亥革命后,随着民主、共和等革命思想的传播,大部分人都剪了辫子,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这一段历史过程中,不同阶层的人物对剪辫子的态度和目的都不一样,体现了中国社会习俗变迁过程中的曲折性。(2分)
②孙中山、康有为、袁世凯、梁启超家的厨子对剪辫子态度和目的的不同,体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北洋军阀以及底层民众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观念的不一致,这一社会习俗的变革也体现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2分)
结论:剪辫子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反映了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和近代化探索的曲折性,所以我们应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勇于革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