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实高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荣华实高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2:26:59

文档简介

荣华实高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选择题(共18分)
1.(本题3分)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峥嵘(zhēng róng) 彷徨(páng huáng)契合(qiè hé) 讷讷(nènè)
B.方遒(qiú) 罅隙(xià xì) 执拗(zhí niù) 纶巾(guān jīn)
C.讪讪(shàn shàn) 守拙(zhuó) 兜鍪(dōu móu) 樊笼(pán lóng)
D.樯橹(qiáng lǔ) 慰藉(wèi jí) 深邃(shēn suì) 怂恿(sǒng yǒng)
2.(本题3分)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唯有杜康 杜康:这里代指酒 B.青青子衿 子衿:衣领
C.鼓瑟吹笙 鼓:弹奏 D.山不厌高 厌:厌恶
3.(本题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项是( )
A.何时可掇 B.乌鹊南飞
C.天下归心 D.榆柳荫后檐
4.(本题3分)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性本爱丘山 性:天性、本性 B.池鱼思故渊 渊:河流
C.暧暧远人村 暧暧:温暖 D.依依墟里烟 墟:废墟
5.(本题3分)下列词语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失意低落的心绪)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作动词用,视……为粪土)
6.(本题3分)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青青子衿”中的“子”是对对方的尊称,“衿”是“衣服的交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B.《短歌行》是曹操的作品,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气魄雄伟,情调苍凉悲壮。
C.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除五言外,四言诗也有不少优秀之作,如《短歌行》《观沧海》。
D.《归园田居》的作者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2分)
(本题12分)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 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 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7.(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C.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D.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8.(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9.(6分)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8分)
(本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的。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 ”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儿,一小点儿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儿。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儿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儿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会安然无恙地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的,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着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着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看来,是一个听不见的人。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老乡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老乡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作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听不见,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 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老乡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老乡。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有删改)
10.(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11.(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没有”一词反复出现,强调了没有任何“路标”的迹象出现,与标题形成反差,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不只一次写到伍原的“泪水”,既串联起了前后的故事情节,也让伍原这个人物的形象更加纯粹和单一。
C.“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作者用“不飘忽不移动”的灯光,象征着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
D.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12.(6分)本文情节一波三折,请简要概括文中波折,然后分析其效果。
(6分)有评论说“茹志鹃的短篇小说避重就轻地跳过革命的宏大叙事,婉转着墨于时代大背景的间隙,于杯水微澜之处反映出时代特点。”请结合本文分析其创作的这一特点
四、文言文阅读(共19分)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抗,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尝科头①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②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注】①科头:不敞帽子,裸露头髻。②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14.(3分)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B.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C.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D.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15.(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延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司马: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D.六义:诗经学名词。语出《诗·大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
16.(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
D.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17.(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2)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五、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本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8.(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9.(6分)这首诗与《归园田居 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的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情景默写(共8分)
20.(本题8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识的人。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归园田居(其一)》中,“ , ”两句抓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从听觉角度展现自然
趣味。
(4)《沁园春·长沙》中,“ , ”两句引出词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七、选择题组(共6分)
(本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十年来,昌耀的诗以对“西部”的深刻体验见长。它们之所以强烈________了广大读者的心,却不限于表面的地缘________,而是因为“西部”作为诗歌的激发点,它与诗人块垒峥嵘的内在灵魂世界构成了双向的对话、召唤。西部成为一个博大的“心象”,一个历史与当下、自然与意志、现实与超现实主义混茫难分的活的诗中的“绝对现实”。( )。他既以精确、锋利的质感________西部大自然的状貌,又以奇崛刚劲的隐喻写出了它们的“灵魂”。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昌耀是一个奇迹,是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尽管他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过革命话语的冲击,但他从一开始就________地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以维护诗歌的个性。他的诗质地坚硬,有金石之声,刚好同中国人内心深处太多的忧患意识相对称。
21.(2分)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震动 体裁 体现 有意识
B.振动 题材 体现 无意识
C.震动 题材 呈现 有意识
D.振动 体裁 呈现 无意识
22.(2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B.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C.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
D.其诗意蕴深刻、真力弥满、吞吐万象,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又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
23.(2分)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B.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情境开阔而紧张,隐喻尖新而真实
C.昌耀的笔锋隐忍而酷厉,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D.昌耀笔锋隐忍而酷厉,其诗隐喻尖新而真实,情境开阔而紧张
八、材料作文(共60分)
24.(本题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进入高中,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如何达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有人说,兴趣是通向成功的首要条件,因为兴趣可以助你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挫折与困难:也有人说,坚持才是收获成功的先决条件,因为坚持可以让你保持不息的动力。
以上材料对你有何启发?请综合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荣华实高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契合”的“契”应读qì;
C.“守拙”的“拙”应读 zhuō;“樊笼”的“樊”应读fán;
D.“慰藉”的“藉”应读 jiè。
故选B。
2.D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D项,厌,意思应为“满足”,而非“厌恶”。诗句意思是:山不满足于自己的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掇:动词,拾取,摘取;
B项,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C项,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服;
D项,荫:名词作动词,遮蔽。
故选A。
4.A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B项,渊:水潭。句意:水池里的鱼仍思念着以前生活的水潭。
C项,暧暧:昏暗、模糊。句意:远处的村落隐隐约约。
D项,墟:村落。句意:村里的炊烟袅袅上升。
故选A。
5.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失意低落的心绪”错误。“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句子翻译为: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
故选B。
6.D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D项,“……是我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诗风的开创者”错误,“山水田园”应该是“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是谢灵运。
故选D。
7.C 8.C 9.材料一①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释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③最后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 11.①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②这七句诗包含七个意象:“万山”“层林”“碧江”“长空”“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 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
B.“王弼在《周易略例 明象》中……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错误。“从文学的创作来看……从文学的欣赏来看……”是作者由王弼的论述引出的观点。
D.“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错误。结合“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及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材料二“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可知,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
首先看《沁园春 长沙》中的意象选择,“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意象有“万山”“层林”,“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意象有“碧江”“百舸”;“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意象有“长空”“雄鹰”“游鱼”等。这些意象组合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鹰在广阔的天空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一幅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根据材料一“‘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材料二“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可知,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
这幅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图中就寄寓着作者的情感。“万山”“层林”“碧江”“百舸”“长空”,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既能反映诗人的阔大胸怀,又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革命的激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而“万类霜天竞自由”更是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10.D 11.B
12.波折:①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②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③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效果:①加快行文节奏,制造紧张的气氛。②扣人心弦,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可读性。③丰富了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
13.①茹志鹃在这篇小说中跳过了“革命的宏大叙事”,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伍原的经历来写。②在这抗战的大背景下,伍原个人的这次经历就是“杯水微澜”,但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③伍原和老乡的沟通虽然充满曲折,但问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错,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纯粹和单一”错,这里应该是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也更加立体而丰富。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重要情节和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
由“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但是,往哪里走呢 ”“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可是,慢!那是什么 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这一点儿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可知,当伍原不知该往哪里走陷入听天由命的绝望时,看到了那如豆的一小点儿光,燃起希望。
由“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听不见,还不会说话”“伍原只得利用自己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撤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可知,当伍原靠近灯光发现老乡认为能顺利完成任务时,却发现老乡听不见也不会说,陷入新的困境。
由“可是老乡并不理解”“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至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伍原伏在老乡身上,大哭了起来”“老乡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老乡挣脱了出来,急忙提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转身走去”可知当伍原苦于没有好的方法让这个聋哑老乡明白自己身份,不知如何摆脱窘境,疲惫至极甚至大哭绝望时,忽然老乡用手摸他的头、帽子来确认身份,最终帮他指路。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的效果可从人物、情节、读者感受等角度分析。
情节方面:层层铺垫,步步设疑,制造紧张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方面:通过一次次波折,展现了伍原欣喜、失落,甚至绝望的心理变化,但无论心理发生怎样的变化,伍原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更好地展现了伍原的人物形象。
读者感受方面: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引发读者对伍原命运的关注,使小说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方面:本文主要叙述了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伍原,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及时送到部队,在没有一点路标痕迹的情况下,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文中没有描写某次大的战役的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选择了一个迷路的战士的经历来写。
人物方面: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伍原这一个人的形象代表着当时许多战士的形象,他身上的责任感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又是那个时代许多共产党人和八路军战士所共同具备的优秀品质。
主题方面:“老乡”虽然既听不见又不会说话,但内心明亮,当他知道了伍原的身份,最终给伍原提供了帮助。如“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表现了老乡对革命事业的支持。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时代中虽然不起眼,但也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战争年代让人感动的军民鱼水情。
14.C 15.D 16.C
19.(1)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2)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元和元年”为时间状语,同时“乐府及诗百余篇”为“作”的宾语,中间不宜断开,排除BD;
“时事”作“规讽”的宾语,其后宜断开,排除A。
故选C。
15.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D.“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错误。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正是品行不好,不得重用”错误。原文“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意思是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可见,这是传言,并不是事实。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老妪”,老婆婆;“问解”,询问、理解;“录”,抄录。
(2)“汹汹”,议论纷纷;“疏”,上疏;“亟”,紧急、急迫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生活在这里,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官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18.A 19.①本诗写“鸡犬声”,是以鸡犬的热闹衬托丰收后农家热闹和喜庆的氛围。②《归园田居》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以“鸡犬声”打破环境的清静,动静结合,表现了田园的生机与活力。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A.“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错。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既写出了田园环境的美好,也写出了乡民生活的淳朴自然,但诗中并未“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选项表述无中生有。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分析文诗。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天清气朗的画面,无论是清晨还是黄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也反映出农家祥和美好的生活氛围。接下来的两句着重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进行描写,刻画出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更委婉地道出丰年的来之不易。颈联又转而描写乡亲们的社会活动,他们祭祀祈祷,还经常占卜问事,尽显农耕社会里朴素的社交场面。作者在最后以“一村鸡犬声”,传达出丰收后热闹和喜庆的氛围,好像全村的鸡犬也在跟着凑热闹。
其次分析《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其中,“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写鸡狗的叫声。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这两句以声衬静,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
20.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衿、悠、羁、渊、吠、巷、颠。
21.C 22.D 23.B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处,震动:指(重大的事情、消息等)使人心不平静,如震动全国;也可用于抽象的东西,如心灵的震动。振动:物体通过一个中心位置,不断做往复运动,如手机振动。语境强调感染读者的内心,所以选“震动”。
第二处,题材:构成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材料,即作品中具体描写的生活事件或生活现象,如闻一多《红烛》的题材是赞颂红烛的奉献精神。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以用各种标准来分类,如根据结构可以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语境指写作“西部”内容,应该选“题材”。
第三处,呈现:指外在的态势,我们用肉眼或者稍加推测就能够知道的。体现:指某种态势所能表达的东西,是一种深层的状态。语境指西部大自然的状貌,是外在态势,应该选“呈现”。
第四处,语境“将革命话语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是一种主现意识,所以选“有意识”。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有两处语病:
第一处,成分残缺,句首缺少主语“其诗”;
第二处,“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又深入命名了人的精神历史”语序不当,这两句的语序颠倒,按已知到未知的逻辑规律,应把“突入了生命体验的未知领域”放在后面。
只有D修改正确。
故选D。
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衔接连贯的能力。
此处语境强调昌耀诗歌的特点,“情境”“隐喻”都指他的诗歌,所以“情境”前面要添加“其诗”,排除A。
“情境”“隐喻”是由显到隐,由直观到抽象,所以“情境”在前,“隐喻”在后,排除CD两项。
故选B。
24.例文:
兴趣与坚持——成功的两大基石
成功,这一闪耀的词语,吸引着无数人对其投射出热烈的目光。而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如何成功,又有了新的定义和挑战。面对学科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高中生活,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呢?我认为,成功的前提是兴趣,而成功的必需则在于坚持。
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卢梭说:“任何职业都带有苦味,而兴趣则是最好的调料。”这正如同我们在高中学习中面临的困境一样,学科知识丰富且综合性强,如果没有兴趣作为引导,我们将难以跨越这座大山。只有兴趣,才能引领我们真正走进知识的海洋,发现那些隐藏在困难和压力之后的独特乐趣。有了兴趣,我们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战胜挫折与困难的勇气。
然而,仅有兴趣就足够了吗?中国有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含义是,即使我们已经走了很远,但如果不能坚持下去,我们也只能收获一半的成功。这正是在说,要想真正成功,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毅力。爱迪生曾经说过:“成功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我们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对于高中生而言,仅仅依靠兴趣去学习是不够的。如果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选择放弃,那么我们将无法真正掌握知识,更无法实现自己的学业目标。只有坚持,才能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在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浓厚的兴趣去引领我们前进,也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支撑我们走得更远。有了兴趣,我们就有了探索未知的勇气;有了坚持,我们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能。因此,兴趣与坚持并重,才能让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正如古人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带着兴趣去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同时,“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这些障碍,实现我们的目标。就如同矿工开采矿石,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我们永远无法看到矿石的光芒,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在崎岖的山路上不畏艰险、奋勇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兴趣是成功的首要条件,而坚持则是成功的必须。只有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习,再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取得成功。让我们用这份信念和决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提出问题,进入高中,在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强的现实背景下,如何达成学业目标;第二层展现不同的人对此的不同看法,有人强调兴趣的重要性,有人则认为坚持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材料的关键词即“兴趣”与“坚持”。先来看“兴趣决定成功”论。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中,持“热情决定成功”的观点者历来不乏其人。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美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也曾说过:“有史以来,没有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不是因为热情而成功的。”古往今来,那些为了工作、事业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者不胜枚举,像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居里夫人……正是对事业的热爱使他们一生都处在一种狂热的工作激情中,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硕果。再来看“坚持决定成功”论。与“热爱”属于一种情感因素不同,“坚持”属于意志品质,故而在总结成功因素时,它往往更被人看重。成语中的“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古语里的“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都说明了“坚持”的重要。《劝学》中“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的譬喻、中国古代“悬梁刺股”的故事、马克思为写《资本论》在大英博物馆苦读40余载的事迹等都是对“坚持”会取得成功的生动的诠释。“兴趣”与“坚持”应当说都是促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题目设置的写作背景是,如何在高中阶段达成学业目标,基于此,写作时要考虑到该背景,思考“兴趣”与“坚持”对高中学习而言哪个更能促进学业的成功,或者可以综合二者进行立意,就学业成功而言,既需要以兴趣为前提,又需要坚持来保驾护航。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梅花香自坚持来。接下来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结合高中学习的实际背景,枯燥乏味高中学习过程需要坚持不懈。二、可以用坚持弥补先天不足,即使没有天赋,没有优越的条件,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没有兴趣等等,但就算是一匹驽马,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也能成功。三、“热爱”只不过是将我们引上一条通往求知的道路,而攀登知识的高峰是艰辛的,古语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立意:
1.唯有坚持,方能成功。
2.兴趣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3.兴趣的成功的前提,坚持是成功的必须。
答案第10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