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琵琶行
白居易
白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乃录之,“不解。”则又复。
吊白居易
唐 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课堂引入,自主先学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用辞尖锐,主题鲜明。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白居易书《楞严经》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喻诗。 他的讽喻诗主要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
一、广泛地反映人民的苦难。这其中有同情农民的作品,如《观刈麦》,也有哀叹妇女命运的悲歌,如《上阳白发人》、《后宫词》等。
二、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如《卖炭翁》、《红绒毯》等。
琵琶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集思广益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请谈谈如何读一首叙事诗?请给出你的阅读建议。
归纳汇总:本单元已经使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1.意象解读 2.吟咏诵读 3.诗眼解读
4.缘景明情 5.对比联读
问题探究,以行促学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梳理全诗脉络,各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浔阳江边闻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倾诉平生不得志,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的演奏(三次)
一闻琵琶邀相见
再闻琵琶诉沦落
三闻琵琶青衫湿
齐读第一段,思考:
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枫叶暗红、荻花灰白,秋夜送客多了几分萧瑟、落寞。
离别已叫人不快,酒宴又无乐声助兴,更显黯然。
谪居江州处境凄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一闻琵琶邀相见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精讲精练,学行合一
问题探究,以行促学
你从诗人的描写中听到了怎样的琵琶乐曲?诗人是如何表现琵琶的音乐魅力的?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再闻琵琶诉沦落
阶段 相关诗句 手法 乐曲特点
前奏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提示】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绕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写出了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赏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表达效果。
琵
琶
女
的
遭
遇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少年得意
老年失意
门庭若市
独守空船
年轻貌美
年长色衰
昔日欢笑
今日辛酸
过 去
今 天
鲜明的对比
问题探究,以行促学
音乐的变化、乐曲的情感都与琵琶女的身世经历有关,能否将她的生活状态与音乐的变化相对应?
诗
人
白
居
易
的
遭
遇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居易幼聪慧绝人,襟怀宏放。年十五六时,作文一篇,投著作郎(官职名,掌编纂国史)吴人顾况。况能文,而性浮薄,后进(后辈)文章无可意(如意)者。览居易文,不觉迎门礼遇,曰:“吾谓斯文遂绝(好文章要绝迹了),复得吾子矣!”
贞元十四年,始以进士就试,礼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秘书省校书郎。
——《旧唐书·白居易传》
元和九年,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七月,盗杀宰相武元衡,居易首上疏言其冤,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指摘居易浮华(不务实际)无行(没有善行,品行不端),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甚伤名教。执政奏贬为江表刺史。
诗人为什么说他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的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出自京城
自言本是京城女
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
名扬京都女艺人
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
年长色衰嫁商人
犯颜直谏贬江州
封建社会底层的琵琶女
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同忆京城,天涯人对天涯人;
同叹年华付流水,苦情人对苦情人;
同感处境悲凉,断肠人对断肠人;
同滴辛酸泪,流泪人对流泪人;
同泄音乐情,知音人对知音人;
同望天涯明月,寂寞人对寂寞人……
共鸣
音乐如人生,音乐寓人生。本诗不仅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更写出了人物之情感的波澜。正因我们的琵琶女不只是为音乐而奏音乐,我们的诗人也不只是为音乐而写音乐,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千般感慨、万种情思,所以聆听了这样的演奏,谁不会为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又如何怪我们的诗人泪湿青衫呢?这青衫之泪是同情之泪,亦是感伤之泪。同情更多是为琵琶女,感伤则是为自己。物我相容,天地永存!艺术的魅力正由此而来!
主题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颇富抒彩,它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鉴赏诗歌要准确而深入把握艺术形象。长篇叙事诗多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
《琵琶行》主要叙述了诗人与一飘泊江湖的长安歌伎邂逅相遇,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感动的故事。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江浸月”
离愁别绪
“唯见江心秋月白”
情景交融,寂静 ,烘托了音乐效果
“绕船月明江水寒”
渲染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
“黄芦苦竹绕宅生”“杜鹃啼血猿哀鸣”
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诗中的环境描写
《世纪》P94
课堂小结
技巧总结
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具体可感。
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巧用叠词,使音节悦耳动听富有节奏感。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以声写声、以形写声
适时检测,以行验学
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
乐曲演奏过程中的停顿也有情感表达的作用。白居易《琵琶行》中对此进行说明的诗句是:“ , 。”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的杂剧《青衫泪》根据白居易的诗《琵琶行》改编而成,剧名来自诗中的“ ? ”两句。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清人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云:“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①以声写声(听觉)。三首诗写的乐器各有区别,但都借助另一类声音来描摹刻画音乐的音质、音调及乐曲的高低徐疾、跌宕多变的过程;
②以形写声(视觉)。无形的乐声,在三首诗都得到了有形的表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能够目睹;
③以感写声(感觉)。三首诗除正面摹写声音外还结合听众的内心感受进行侧面的烘托。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
绚烂唐诗
对比总结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