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5 22:45: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学习目标
一、能掌握重要文言实词;翻译重要句子
二、能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主张
三、能把握孟子的论辩艺术
理清作者行舟的线索
性本善(凡人都可以为尧舜)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国君傲然视之)
四端说:儒家应该有的四种德性,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分别是仁义礼智的开端和萌芽
孟子思想
《孟子》
共七篇,分别为:
《梁惠王》
《公孙丑》
《滕文公》
《离娄》
《万章》
《告子》
《尽心》
战国中期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孟子·离娄上》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诸侯间争斗不息、兼并不断的时代
任务一:熟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尝试角色扮演(白话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之徒:这类人
道:说
是以:因此
焉:语气词
宾语前置
可以王矣:称王
而:表承接/修饰
宾语前置
若:像
何由:从哪/凭什么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者:……的人
宾语前置
省略句,以:用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易:替换
之:代这件事
是:这
固:本来
然:但是
诚:确实
之:消独
彼恶知之:代王不忍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忖度:揣测
宾语前置、判断句
乃:于是,就
焉:……的样子
而:表转折
之:消独
之:消独
之:消独
为:做
宾语前置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诚:实在
状语后置
宜:理所当然
之:消独
谓:认为
伤:妨碍
是乃:这是
远:远离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忖度:揣测
宾语前置、判断句
乃:于是,就
焉:……的样子
而:表转折
之:消独
之:消独
之:消独
为:做
宾语前置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以:“而”,表修饰
诚:确实
诸:之于
而已:罢了
所以:……的原因
王请度之:考虑
任务二:《齐桓晋文之事》齐宣王和孟子的目的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齐宣王:“齐桓晋文之事”“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以夷”(“霸道”)
谈论的焦点: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VS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声东击西(臣未之闻/无以,则王乎)
请君入瓮(保民而王,莫之能御)
孟子:“保民而王”(“王道”)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齐宣王: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像我这样的人,真的可以吗?)
孟子:可。(你可以的。)
以羊易牛-—
夫子之言,于我戚戚焉
谈论焦点:
第一回合:
过程:
结果:
百姓认为齐宣王吝啬
孟子认为齐宣王是不忍,是仁术
策略: 声东击西 请君入瓮 感同身受
论证手法:举例论证(以羊易牛)
论点:齐宣王有仁术,可保民而王
第二回合:
孟子:合(有的)
焦点: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齐宣王: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我真的有王者之心呀?)
第二回合:
(2)一羽之不举,为不用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提出观点)
过程: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1)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王否许(提出假设)
(3)“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不为)。(论证观点)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推恩于民(提出为政措施)
第二回合: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结果: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齐宣王你能恩泽于禽兽,可是为什么偏偏不能推恩于百姓?)
策略:因势利导、欲擒故纵;巧设比喻,指出问题
论证手法:举例论证;类比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
论点:齐宣王“不王”是不为非不能,要推恩于民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第三回合:
焦点:
齐宣王:“否,吾不为是也。”(我是有大欲的)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我的大欲是实行霸道哦)
“若是其甚与?”(你莫吓我)
孟子:“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求鱼。”(如果你这样,图霸不可能实现哦。)
过程:
第三回合:
1.“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诱敌深入)
2.“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步步紧逼)
3.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霸道会有后灾。(驳倒对方)
4. 邹人于楚人战;齐以一敌八——小国不可敌大,寡不可敌众,弱不可以敌强(摆事实,讲道理)
5. 今王发政施仁,孰能御之?--(提出观点)(直捣黄龙)
任务三:结合文章,分析孟子如何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
第三回合:
结果:
齐宣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是我糊涂,我愿意实行王道,请你教教我。)
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
论证手法:
比喻论证:缘木求鱼
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
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齐国以一服八。
对比论证:图霸的后果,后必有灾——发政施仁的美好图景
论点: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任务四: 保民而王的措施是什么?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制民之产”
2.“治礼义”
《管子·牧民》:“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任务四: 保民而王的措施是什么?
策略:正反对比,有理有据,水到渠成。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今也制民之产。
论点: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制民之产”“治礼义”
任务五:结合《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探究孟子的论辩艺术
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孟子一共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思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孟子的思想。
1.善于通过表扬来树立对方信心
2.善于使用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
3.善于通过比喻来阐述抽象道理
4.善于类比推理、迂回曲折、层层推进
5.善用排比增强文章“浩然之气”
任务六:孟子最妙的论证是什么?
有漏洞吗?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强加因果/不合时宜(以攻伐为贤)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
为长者折枝
王说
刑于寡妻
盖亦反其本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无不为已
是罔民也
同“已”,止
通“肢”,肢体
同“悦”,高兴
通“型”,作榜样
通“盍”,何不。通“返”
通“斑”
通“途”
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同“网”,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古今异义词
吾何爱一牛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反而求之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挟太山以超北海
然后从而刑之
不能进于是
吝啬
……的原因
视力
回过来去
妻子儿女
中原地区
渤海
这样之后
在这方面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词类活用
无以,则王乎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权,然后知轻重
度,然后知长短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感到奇怪。
远离。
敬爱;老人。
爱护;幼儿。
用秤称。
用尺量。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乃仁术也
夫子之谓也
是诚不能也
是折枝之类也是罔民也
被动句
百姓之不见保
省略句
将以衅钟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
莫之能御也
何由知吾可也
夫子之谓也
牛何之
然则一羽之不举
舆薪之不见
何以异
未之有也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
构怨于诸侯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
主谓倒装句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