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瘫痪(tān) 侍弄(sì) 分歧(qí) 翻来覆去(fǜ)
B.匿笑(nì) 遮蔽(bì) 姊妹(zǐ) 絮絮叨叨 (dāo)
C.诀别(jué) 憔悴(cuì) 攲斜(jī) 水波粼粼(lín)
D.仿膳(shàn) 菡萏(hán) 祷告(dǎo) 泼泼洒洒(pō)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宛转 嘹亮 抖擞 喜出忘外 B 茏罩 澄清 化妆 花枝招展
C烘托 粗犷 莅临 翻来覆去 D 决别 憔悴 分歧 各得其所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不能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是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B.月球“玉兔”其实是一个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机器人。
C.兰州地铁的建成和投运,将极大地缓解当地交通拥堵状况。
D.今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4. 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真、自然三个方面,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
B.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散文《我与地坛》。
C.《金色花》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其篇幅短小,意蕴丰富。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5.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经验的宝藏, 尽管如今满坑满谷的都是书,但其价值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②价廉未必货色差,畅销未必内容好。③书的价值在于其内容的精到。④太宗每天读《太平御览》等书二卷,漏了一天则以后追补,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⑤这是“开卷有益”一语之由来。
(1)请给第①句横线处填写恰当关联词语,请将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④ 句有一处标点符号错误,请将改好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请提取第⑤句的主干。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夕阳西下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 ( ),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曹操《观沧海》)
(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 )。”(《咏雪》)
(5) 春、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常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旧事物必将被新事物取代。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 ),( )”就给人以乐观积极的力量。
7.名著阅读题。
照例还有一个同乡会,吊烈士,骂满洲;此后便有人主张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会众即刻分成两派:一派要发电,一派不要发。我是主张发电的,但当我说出之后,即有一种钝滞的声音跟着起来:“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
(1)文段选自《__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___。文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
(2)作者起初认为“他”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他”?
8.综合性学习:某班举行了“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综合性学习活动,假如你是其中一员,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论语》、《孟子》均列入古时“四书”,“四书”中另两书是《 》《 》。
(2)诸子百家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至今。从下列诸子的名言中你悟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任选一句谈谈你的感悟。
①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老子
②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孟子
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韩非子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习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9.解释加点的词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公欣然曰 (4)与儿女讲论文义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白雪纷纷何所似?
(2)补充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翻译。
11.在这篇小短文里,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请谈谈你的观点,并用文中的关键词来支撑这一观点。
12.兄妹两人的“解”哪一个更好呢?请亮出你的观点,并说说你的理由。
(二)、阅读下列文章,回答问题
《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
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1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 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15.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对此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B.“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C.“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D.因为“我”的命运和“花”的命运紧密相连。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岁月漫长,值得等待
“妈,我真笨,投了几十篇文章,一篇也没登过!”我心灰意冷地对母亲说。高考结束后,我开始学写作,每天关在房间里,写了一篇篇文章,然后放在信封里投进邮筒,可二个月下来,一篇也没登,我不禁心灰意冷,牢骚满腹。
母亲一也剥着毛豆,一边淡淡地说道:“我不懂得什么写作,更不懂得什么投稿,但我知道这样一句话,岁月漫长,值得等待!你才写了二个月,就这么急吼吼的,肯定你的心态有问题!”
母亲不急不慢的一席话,让我一愣,我静静思考起来。我自我感觉写作水平还可以,高考作文写得也很好,就开始尝试学写作,也想让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写了二个月没见到发表,就开始心灰意冷,牢骚满腹了。母亲说我的心态有问题,看来真的有问题。
我心态开始变得平和起来。大学期间,我利用空闲时间,依然坚持写作,然后投出去。班上我用的邮票最多,投出去的信件也最多,同学们总是疑惑我怎么有那么多信件去投?
大学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我的一篇散文终于刊登在一家杂志上。说来也奇怪,第一次发表文章,我竟没有一点喜悦和激动,我想起母亲说过的一句话,岁月漫长,值得等待!看来干任何事都急不得,只有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才会有所收获。
以后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不急于求成,我觉得等待是最好的结果。
阅读老舍先生的《猫》,看到文中有这样一段精彩描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及至它听到点老鼠的响动啊,它又多么尽职,闭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拉倒。
老舍先生对于猫捉老鼠前的等待,刻画的入木三分,跃然纸上。对于猫来说,要想捉到鼠洞里的老鼠,必须要等待,只有等待,才会有希望。
看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小说的末尾基督山伯爵在给一对年轻恋人写的告别信时,末尾有这么一句话,一直记忆犹新。
信中说:“我心爱的孩子们,你们要快乐幸福地生活下去,而且永远不要忘记,在上帝为我们揭示未来之前,人类的所有智慧就包含在这两个词里——等待和希望。
人生中,正是有了这一个一个充满希望的等待,才有了蓄势待发,枕戈待旦的过程。岁月漫长,值得等待。
16.第一次发表文章,作者为什么竟没有一点喜悦和激动?
17.根据文中语境,猜猜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1)写了二个月没见到发表,就开始心灰意冷,牢骚满腹了。
(2)人生中,正是有了这一个一个充满希望的等待,才有了蓄势待发,枕戈待旦的过程。
18.文中引用老舍的《猫》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的话有什么作用?
读了本文之后,如果你在生活中做事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心灰意懒,你会如何应对?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拣麦穗(张洁)
当我刚刚能够歪歪咧咧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我就跟在大姐姐身后拣麦穗了。那篮子显得太大,总是磕碰着我的腿和地面,闹得我老是跌交。我也很少有拣满一个篮子的时候,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蚂蚱和蝴蝶,而当我追赶它们的时候,拣到的麦穗,还会从篮子里重新掉回地里去。
有一天,二姨看着我那盛着稀稀拉拉几个麦穗的篮子说:“看看,我家大雁也会拣麦穗了。”然后,她又戏谑地问我:“大雁,告诉二姨,你拣麦穗做哈?”我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
二姨贼眉贼眼地笑了,还向围在我们周围的姑娘、婆姨们眨了眨她那双不大的眼睛:“你要嫁谁嘛!”
是呀,我要嫁谁呢?我忽然想起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说:“我要嫁那个卖灶糖的老汉!”
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子一样嘎嘎地叫着。笑啥嘛!我生气了。难道做我的男人,他有什么不体面的地方吗?
卖灶糖的老汉有多大年纪了?我不知道。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当他挑着担子赶路的时候,他那剃得像半个葫芦样的后脑勺上的长长的白发,便随着颤悠悠的扁担一同忽闪着。
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
那天,他挑着担子来到我们村,见到我就乐了。说:“娃呀,你要给我做媳妇吗?”“对呀!”
他张着大嘴笑了,露出了一嘴的黄牙。他那长在半个葫芦样的头上的白发,也随着笑声一齐抖动着。“你为啥要给我做媳妇呢?”
“我要天天吃灶糖哩!”
他把旱烟锅子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着急了。他要是死了,那可咋办呢?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咧着嘴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他又乐了。答应着我:“我等你长大。”
这以后,每逢经过我们这个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我。一块灶糖,一个甜瓜,一把红枣……还乐呵呵地对我说:“看看我的小媳妇来呀!”
我渐渐地长大了。到了知道认真地拣麦穗的年龄了。懂得了我说过的那些个话,都是让人害臊的话。卖灶糖的老汉也不再开那玩笑——叫我是他的小媳妇了。不过他还是常带些小礼物给我。我知道,他真疼我呢。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有一年,过腊八的前一天,我约摸着卖灶糖的老汉,那一天该会经过我们村。我站在村口上一棵已经落尽叶子的柿子树下,朝沟底下的那条大路上望着,等着。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
路上来了一个挑担子的人。走近一看,担子上挑的也是灶糖,人可不是那个卖灶糖的老汉。我向他打听卖灶糖的老汉,他告诉我,卖灶糖的老汉老去了。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可是我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哭那陌生的、但却疼爱我的卖灶糖的老汉。
后来,我常想,他为什么疼爱我呢?无非我是一个贪吃的,因为生得极其丑陋而又没人疼爱的小女孩吧?
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选自《张洁文集》,有删改)
20.从文章第一段,你读出一个怎样的“我”?
21.依据文章内容填写,在“我知道,他真疼我呢”之后,“我”对卖灶糖老汉的情感变化。
依恋——( )——期盼——( )——怀念
22.简要概括卖灶糖老汉这个人物形象。
23.赏析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他脸上的皱纹一道挨着一道,顺着眉毛弯向两个太阳穴,又顺着腮帮弯向嘴角。那些皱纹,给他的脸上增添了许多慈祥的笑意。(从描写角度)
(2)我那淡淡的眉毛,在满是金黄色的茸毛的脑门上,拧成了疙瘩。我的脸也皱巴得像个核桃。(从修辞角度)
24.文中两处提到一个小火柿子,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25.请探究本文作者表现出的情感意蕴。
三、作文
26、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提示:1.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是立意的核心。可以写家庭成员间的互敬互爱,也可以写成员间的关怀与支持,还可以写大家一起面对困难、解决问题等。
2.把要写的事情梳理一遍,看重点写什么,怎样写思路比较清楚。
3.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你的情感。有了情感的参与,文章才会充实饱满,有血有肉,也才会让人感动。
答案
B 2、C 3.A 4.C 5.(1)所以 (2)他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是由来
6、(1)断肠人在天涯
(2)树木丛生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未若柳絮因风起
(5)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7.(1)范爱农 鲁迅 范爱农
(2)作者期初认为范爱农是一个冷漠、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的人。范爱农是一个爱憎分明、为人正直的人。
8.《大学》《中庸》
①事情的成功是由小到大逐渐积累而成的。
②不遵守规则、制度就办不好事。(办事要遵守规则、制度。)
③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问题。(关注细节或注重小事。)
9.(1)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大体。 (3)高兴的样子。 (4)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10.(1)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2)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11.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融洽(或“和谐”“欢快”“轻松”等)的家庭气氛。
12.言之成理即可,不讲理不得分。“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1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14、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15、D(文章并没有表现这一点。)
16. 我受了母亲的话的启发,不因作品没有发表而心灰意冷,而是学会了等待。心态平和,所以等到发表的时候,我获得了预料中的成功,所以心态平和。
17.(1)“牢骚满腹”原指一肚子委屈、不满的情绪。在这里指因我投了两个月的稿,作品没有发表的内心不满,有些灰心的情绪。
(2) “蓄势待发”原意是指半蹲着的人随时准备站起来冲出去。这里指随时准备迎接人生中的挑战。
18. 文中引用老舍的《猫》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中的话来印证无论做什么事,必须要等待,只有等待,才会有希望。只有坚持不懈,耐得住寂寞,才会有好的结果。
19. 在生活中无望的时候,只要认准了,就要坚持,学会等待。
20.①穷困。生活贫穷,小小年纪就要跟着姐姐捡麦穗。
②幼小。人小篮子大,总是跌跤,拣不了多少。③天真可爱贪玩。看不到麦穗,总是被蚂蚱蝴蝶吸引。
21、担心 伤心
22.①年老丑陋 ②慈祥乐观 ③生活艰辛,饱经风霜 ④内心纯朴善良 ⑤无私关爱他人(答出三点即可)
23.((1)运用肖像与神态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苍老与内心的慈祥。(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眉毛拧成疙瘩的皱巴的脸比成核桃,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着急担心的情态。
24.①第一次出现,“红得透亮”的小火柿子暗示“我”对老汉到来的期待。②第二次出现,得知老汉去世,以乐景写哀情,“喜盈盈”的小火柿子反衬“我”的悲伤。③“红得透亮”的、经风霜不落的小火柿子代表“我”和老汉之间纯净美好的感情。④小火柿子象征老汉饱经风霜、孤独寂寞的人生际遇。
⑤“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喻示“我”和老汉共有的孤独感。(答出三点即可)
25.①对人与人之间朴素而美好的感情的珍视②对给了“我”温情与关爱的卖灶糖老汉的怀念③对天真无邪的童年时光的怀念④对在贫穷和寂寞中形成的友情的珍视⑤对不带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无私之爱的歌颂
⑥对人世间温情的渴望(答出四点即可)【点评】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1)从文章中直接找出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
(2)从他人的相关言行以及人物自身的言行中提炼出体现人物品质、性格等的词语;(3)联系文章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进行综合提炼概括。
2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