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同步训练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后来发生了fēn qí(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yīn bì( )。
(3)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shuǐ bō lín lín( )的鱼塘。
(4)我的回答已经让她xǐ chū wàng wài( )了。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憔悴 烂漫 信服 喜出忘外 B.茏罩 匿笑 荫蔽 花枝招展
C.烘托 粗犷 莅临 翻来覆去 D.决别 沐浴 分歧 各得其所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省团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B.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这本杂志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她从上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坚持每天写日记。
4.古诗文默写。
(1)露从今夜白, 。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幸甚至哉, 。
(3) ,受降城外月如霜。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5、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3分
(1)、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2)、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6.仿照例句的句式,在下面两句的括号里补写相应的内容。
母亲是失意时的一杯暖茶,当你感到痛苦时,她会给你带来一阵温暖;
母亲是( ),( ),( );
母亲是( ),( ),( )。
7.综合运用。
慈母情,是“三春晖”,是任何“寸草心”也难以回报的恩情,是人间最圣洁、最伟大、最无私的亲情。现在请让我们献上对母亲的颂歌。
(1)请仿照下面文段中的句式,在横线上再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慈母情,是灯下为子飞针走线的不眠之夜,是期盼儿女成才的殷切的眼神,是儿女远行时的句句叮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戈尔的《金色花》写小孩子变成一朵金色花,开放花瓣,散发花香,回报母爱。如果你也有变化的“特异功能”,你愿意变成什么来报答母亲呢?并写出你想对母亲说的心里话。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下列加横线字词的意思。
(1)太丘舍去 ( )(2)期日中 ( )
(3)待君久不至 (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0.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故事的起因是“陈太丘与友期行”。
B.“无信”“无礼”二词为全篇核心。
C.《陈太丘与友期行》主要写的是陈太丘和友人。
D.元方对父亲友人惭愧的表现“入门不顾”,虽有不礼貌之嫌,但是对于一个只有七岁的孩子来说,我们还是不能求全责备。
(二)阅读《散步》中的几段文字,回答问题。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1.请概括出选文所叙述的事件?
12.请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13.最后一句中的“慢慢地”“稳稳地”有什么表达效果
14.文中说“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件东西——生命。”请简单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三)阅读《父亲的背影》,回答问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不相见已是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时,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应该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不会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的样子,我的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眼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像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像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弯曲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5.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16.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17.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18.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 为什么
(四)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人间烟火气(王文一)
①早晨上班,车载音响的随机循环播放突然唱起了《青花瓷》,“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听到这句的时候正好路过一家早餐店,包子出笼,整个店面都冒着蒸汽,我忽然想起了几十里外那个小村子里的炊烟。
②故乡多山,虽不大却也将大地切割得支离破碎,家家户户都藏在山坳里。一条公路沿河而行,在路过村庄的时候,能看到的都只是片瓦只檐,只有偶尔顺着那条进村的小路往里延伸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村庄的内涵如此丰富,小路可以一直延伸到山沟沟的最深处,而村里的家家户户,就在这小路的两边,挨挨挤挤、泾渭分明地做着邻居。
③炊烟是不分彼此的。每到亭午日暮,或者晨光熹微,炊烟都会在家家户户的烟囱上轻轻巧巧地飘出来,这时候无论家宅广阔还是茅檐草舍,无论炊烟出来的渠道是敞亮的琉璃瓦烟囱还是泥坏堆砌的小筒,都不影响大家彼此温柔地打着招呼,然后炊烟融洽地汇聚到一起,变成一抹轻柔的云,低低地飘在村庄的上空。炊烟是不记仇的,就像村里的乡亲,虽然彼此偶尔会有一些口角,但是情绪从来不会隔夜。早晨起来烧火的时侯你招呼我一声,我打趣你一句,情绪很快便随着柴火进了灶膛,一把火烧过,就随着烟气袅无踪迹了。
④炊烟是农村最美的一张名片。薄雾轻笼的早晨,一根根或细长或短粗的烟囱里,冒出淡淡蓝蓝的细腻烟雾,这烟雾一缕一缕地汇聚起来,弥漫在农家小院的房舍屋檐上,萦绕在原野的庄稼树木上,更笼罩在整个村子的上空,凝结成一片小云,小村仿若仙境。风吹过,这些仿佛蜃气好像雾霭的轻烟渐淡,最后消散无踪。这时候,村子终于脱去了如纱般的睡衣,彻彻底底清醒了过来。跳脱的鸡,蹒跚的鸭,稳重的牛,以及乱窜的猪狗,上学的稚子,劳作的大人,都在彰显着村庄的活力,生机盎然又醉人眼目。而黃昏的炊烟,又有一种别样的艳丽。红形形的夕阳给小村镀了一层金边,这个时候,从错落有致的房顶袅袅升起丝丝缕缕,在晚霞的照射下,缭绕在炊烟里的小村落,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这烟就像这越发落寞的村落,古朴、恬静、温暖。在炊烟的呼唤下,人们或者行走,或者“突突”地开着蹦蹦车,从山间、田里、河畔顺着村道走回来,炊烟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
⑤乡亲们或许不会关注司空见惯的炊烟,就像他们可能没有关注家里面那个总是起得很早、睡得很晚的女人,那个女人是老婆,是母亲。她们默默地见识着村庄最冷清的晨,熬着村庄最深沉的夜,却从来不会为自己的辛勤和劳累辩驳夸耀。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女人的存在,这些小房子才会按时升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那是家的味道。
⑥难怪中国古代文人无论桀骜还是恬淡,无论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在诗句中总会提及炊烟,悄悄地织构美好。比如陶渊明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范成大有“指点炊烟阁莽苍,午餐应可寄前庄”,蔡襄有“孤舟横笛向何处,竹外炊烟一两家”……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
(选自《中国青年作家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改)
19.文章第①段引用《青花瓷》的歌词有何作用?
2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③段的划线句。
(2)赏析第④段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1.阅读第①段,分别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早晨炊烟和黄昏炊烟的不同特点。
22.本文第⑤段与链接材料都写到了妻子(老婆)与母亲,试分析其情感表达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链接】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大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莫怀戚《散步》
23.作者为什么说“有炊烟的地方,才是人间”?请联系全文简要作答。
三、作文
24、 要求:以《他(她)是我的榜样》为题目,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写出他/她的榜样作用。字数不少于600字。
答案
(1)分歧(2)荫蔽(3)水波粼粼 (4)喜出望外 2.C 3.D
(1) 月是故乡明 (2)星汉灿烂 歌以咏志 (3)回月烽前沙似雪
与儿女讲论文义
①排比②反复、拟人③比喻、排比
6、母亲是困难时的一根拐杖,当你脚步蹒跚时,她会帮助支撑起一片希望的田野;
母亲是困惑时的一丝细雨,当你感到迷茫时,她会在你心中扬起一点希望。
7.(1)示例:是夜间送来的一杯热牛奶
(2)示例:略 妈妈,您为了让我安心学习,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为我做早饭,晚上陪我一起做作业。谢谢您,妈妈。
8、(1)离开 (2)约定 (3)到
9、和别人约定同行,丢下我走了。
10、C
11.本文续写了祖孙三代在田野上一起散步的平凡小事,表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情感。
12.①我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活动,最终我的决定是走大路。因为我认为孩子还小,未来的路还长,母亲年事已高,时日不多,应该充分尊重老人,为老人着想。体现了我孝顺、尊老爱幼、有原则、不溺爱孩子的特点。
② “摸”字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母亲疼爱孙子,不愿拂了孙子的意。所以改变了主意。
13.“慢慢地”“稳稳地”说明了我和妻子走得格外小心谨慎。表现了中年人身上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下一代,表现出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14.生命既是脆弱的有事坚强的。即使很脆弱的生命依然在天地之间坚强地活出自己的生命滋味与价值。由此可见,我们要爱惜生命,再短暂、再脆弱的生命也能活出尊严和韵味。
15. 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16. 用几个比喻,生动形象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17. 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18. 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19.(1)开篇点题;(2)引出下文对故乡炊烟的回忆;(3)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趣味性和可读性;
20.(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拟人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炊烟不分彼此,相互融合的情景,表现故乡乡亲们的淳朴、和睦,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炊烟、乡情的喜爱之情。
(2)运用动作描写,三个动词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故乡鸡、鸭、猪狗的自由状态,彰显了乡村的活力和生机盎然,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喜爱与怀念。
21.早晨炊烟:生机/活力 黄昏炊烟:朴实/温暖
22.本文通过写妻子、母亲默默的为家辛勤付出,表达了对妻子、母亲的敬爱、赞美。《散步》通过写妻子、母亲总是听从我的话,体现了妻子、母亲对“我”的信任与依赖,表达了“我”内心的责任感。
23.(1)炊烟体现了邻里相处的融洽,哪怕邻里之间发生了摩擦,情绪也不会隔夜,很快就消失了;
(2)炊烟体现了农村的美,清晨淡蓝的细腻烟雾,傍晚则有着一种别样的艳丽,体现了乡村的朴实、单纯;
(3)炊烟体现了家的味道,因为家中有了妻子母亲的默默辛勤付出,房子里才会腾起炊烟,才会有温暖的被窝和可口的饭菜;
(4)炊烟就是人,就是家。无论是身归山野还是向往庙堂,均会给人以家的归属感。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