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册
学科:
年级:
学校:
教师:
至 学年度 第 学期
单元(整体)备课
第 四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名称:《制作小物品》 指导思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在社会参与方面的实践创新素养中其中一个要点涉及问题解决,具体阐述如下: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解决问题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解决问题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观念、规则、一定的程序方法等对客观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本主题活动学生针对自制小物品问题情境,通过前面单元对常见材料的了解以及本单元第一课认识简单工具的基础上,使用工具对简单的材料进行加工,设计并制作小物品。制作笔筒是单元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是相框、花盆、收纳盒等其他物品。总之体现制作材料简单,变废为宝,美化环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利用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类比、创造等思维方法进行论证和评估,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进而达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二)理论依据 项目式学习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真实的任务开展学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图示,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本主题利用项目式学习整合单元教学,围绕“制作小物品”开展项目式学习,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制作小物品》是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属于技术、工程与社会,工程设计与物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人类在与自然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而产生了技术;人类对已有的物质材料和生活环境加以系统的开发、生产、加工、建造,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就产生了工程。工程活动的本质是创造人工实体,设计与物化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和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通过体验和实践操作,学生可以在理解学科概念的同时,更好地领会和理解跨学科概念的内涵。 学段目标: 科学观念:知道简单的制作问题需要定义和界定。 科学思维:能利用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绘画、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 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初步具有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意识,能突破对常见物品功能的思 维定势,利用发散思维、重组思维等方法,提出不同想法。 探究实践: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知道简单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 手完成简单的任务,能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 态度责任:知道可以有依据地质疑别人的观点,尝试从不 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认识事物;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 自己的想法。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能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知道科技产 品有利也有弊;树立珍爱生命、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核心概念:12.技术、工程与社会;13.工程设计与物化 学习内容: 12.1技术与工程创造了人造物,技术的核心是发明,工程的核心是建造。 12.2技术与工程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2.3科学、技术、工程相互影响与促进。 13.1工程需要定义和界定 13.2工程的关键是设计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 内容要求: 12.1②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应用身边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简单的手工作品。 12.2③举例说出周围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和功能,知道科技产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快捷和舒适。 12.3④初步体验利用工具可以更好地进行观察与测量。 13.1①通过观察,提出并描述简单的制作问题。 13.2②学会使用简单的草图,说出自己的思路。 13.3③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对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 简单的加工处理。 13.3④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学业要求: 能描述常见简单科技产品的结构与功能;知道科技产品为人们生活带来便利。 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放大镜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 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能借助工具进行科学观察并进行交流。 能基于观察提出并描述一个简单的制作问题。 能利用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设计,并用简单草图说出设计思路。 能使用常见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简单实物模型,能发现实物模型的 不足。 具有动手操作的兴趣。具有实物制作的兴趣,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想法。 学生必做探究实践活动: 13.利用简单工具进行简单的制作,如设计制作纸桥、制作纸蜻蜓等。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在本册教材的第三单元《家中的物品》中,学生通过对家中物品的调查、运用多感官对材料的观察、以及通过简单实验比较材料的特性,已经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如木材、金属、陶瓷、纸、玻璃、塑料、布等。本单元将进一步认识尺子、剪刀、钳子、螺丝刀、胶带等常见工具的名称、结构,学习使用工具对物品进行简单加工,体会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制作笔筒活动,将学习到的材料知识、工具使用技能运用于工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运用科学原理,以发散性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以上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课标中的核心概念,制定本主题《制作小物品》为4课时:包括第10课、第11课和第12课。具体安排如下: 第1课时 10.《常用的工具》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工具。了解其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练习使用图形尺、直尺、卷尺、剪刀、钳子、螺丝刀、胶带等简单工具。作为单元的起始课,工具的使用是后面设计制作小物品的技术基础。 第2课时 11.《制作笔筒》(一)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废旧材料设计作笔筒。自主搜集材料、自主设计方案,形成比较完整的设计。 第3课时 11.《制作笔筒》(二)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上节课的设计动手制作笔筒。在这个过程中,要继续练习使用剪刀尺、胶带等常见的简单工具。经历更多的动手实践,掌握一些工具的使用技巧,提高工具的使用技能。 第4课时 11.《展示与改进》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在前面制作活动的基础之上,组织开展作品的展示交流活动,希望学生经理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观摩评价他人的作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进而改进完善自己的作品的过程。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喜欢动手、乐于动脑,喜欢探究具体的科学问题,喜欢在具体的科学情境中学习。科学学习的习惯需要逐渐培养,学习兴趣需要利用多种方法保持,在动手学习活动中,要深入浅出的渗透逻辑思维方法体验工程思维。他们喜欢动手制作,也喜欢使用工具,但是对于一些工具的名称和用途还不是很了解。经过前面《家中物品》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纸、塑料等生活中常见材料有了基本的认识。这对学生在本单元能恰当选择材料制作物品提供帮助。低年级的孩子乐于表达自我意识比较强,需要培养倾听别人发言,并对别人的创意做出评价的习惯。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学生基于对工具的观察和体验,说出尺、剪刀、钳子、螺丝刀等常见工具的名称、结构和功能。 2.举例说明使用工具的优越性,知道工具延伸和增强了人类的能力,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知道有些材料可以被回收利用,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科学思维 1.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制作笔筒需要绘制设计方案。 2.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具体形象思维进行设计,并用简单草图说出设计思路。 (三)探究实践: 1.学会使用锤子、安全剪刀等简单工具,能应用身边常见材料和简单工具制作简单的作品; 2.能搜集废旧材料,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材料设计笔筒,并用图画表现出来。 3.在教师指导下,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设计方案提出改进建议。 4.会使用剪刀、尺子、胶带等工具对废旧物品进行加工,按照设计方案,制作出一个稳定、实用、美观的笔筒。 5.能在教师指导下,反思设计制作笔筒的过程、方法和结果,并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出改进建议。能用剪刀、尺、胶带等工具改进和完善自制的笔筒。 (四)态度责任: 1.表现出对认识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能在尝试自主设计笔筒的过程,体会创意设计的乐趣。
教学重点 学生能使用直尺、剪刀等简单的工具对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简单的作品。体验使用工具的优越性,利用工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草图说出自己的思路,能够制作笔筒等简单的实物模型并展示,尝试通过观察发现作品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整体教学框架(流程图)
作业设计规划及作业内容
学生活动手册中的活动记录单。 在家长的帮助下,练习使用螺丝刀等简单的工具做事情。 制作笔筒等简单的实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