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10:47: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南皮县第一中学 侯凤乾 2021.11.19
第五单元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
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课标要求:
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课标解读
1.从时空观念角度梳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甲午战争、近代边疆危机等基本史实和概念,把握近代中国屈辱、抗争和不断探索的三条线索。
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角度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列强瓜分狂潮的背景及其内部联系。
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农民和地主阶级救亡活动的意义、局限性。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探索精神和爱国热情。


农民阶级的探索:天国之梦
地主阶级的探索:天朝自救
天朝的崩塌:塞防海防危机与瓜分狂潮


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背景、影响;
理清列强侵华的历程以及性质
难点: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救亡活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一、农民阶级的探索
——天国之梦(1851-1864)
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总计大约7000万元的战费和2000多万元的赔款,加紧搜刮人民。地丁税是清政府的主要税收,在1841年-1849年八年之间,这项税收就增加了330多万两。鸦片战争后不到十年的光景里,劳动人民实际负担比过去增加了好几倍。
材料二:广西夏季水灾严重,而秋、春、冬季的旱灾也同样不轻。晚晴广西旱灾22次,平均不到三年就发生一次。 ——《近代中国灾荒纪年》
材料三: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教,假说自己是上帝次子,号召群众推翻清政府,建立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
自然灾害严重,人民生活艰苦
理论与组织准备
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背景
1、原因
(1)根本原因:腐败的封建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P105页)
(2)客观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日益激化
(3)直接原因: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条件:理论组织基础:洪秀全将基督教与中国本土思想、民间宗教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宗教理论系统,并创办了拜上帝教。
(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背景
时间
1851
1852
1853
1864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全盛:北伐和西征(1853-1856年)
发展:永安建制
转折:天京事变
后期防御战
1857—1863
兴起:金田起义
1856
(二)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始末
失败:天京陷落
北伐:牵制清军
西征:半壁江山
转折:天京事变
天父杀天兄,
江山打不通,
长毛非正主,
依旧让咸丰。
2、地位: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3、实质:领导集团争权夺利的内讧
开辟真神惟上帝, 无分贵贱拜宜虔。 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
——《原道救世歌》
“是故孔丘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原道醒世训》
缺乏先进科学的指导思想
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原道醒世训》
拜上帝教
基督教
思想
儒家
思想
农民平均主义
(三)从革命纲领看失败原因
(三)从革命纲领看失败原因
1、《天朝田亩制度》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凡收成者,(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圣库。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天朝田亩制度》
评价:
革命性:
落后性:
空想性:
否定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体现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未超越封建主义范畴;
绝对平均主义成为无法实现的空想(战争环境,未能实施)。
思考
·根据课本P96史料阅读,思考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
5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资政新篇》书影
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
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无法调动农民积极性;处于战争环境未能推行,具有空想性。
(1)内容:
(2)评价:
进步性:
局限性:
(三)从革命纲领看失败原因
2、《资政新篇》
项目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不同点 产生背景 全盛时期 走向衰落
经济主张
群众基础
时代特点
相同点 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绝对平均主义,发展小农经济。(落后性)
(违背历史发展趋势)
主张保护私有财产,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进步性)(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反映了农民对于土地的渴望,能够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未能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愿望和要求,无法调动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思想结晶;具有极大的空想性,根本无法实现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学习的迫切愿望
反封建的革命性;都未能真正实施
天王府模型
装备洋枪的淮军
1、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革命纲领的指导
2、客观原因:中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
(三)从革命纲领看失败原因
结论(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秀全大兴土木,将两江总督府扩建为豪华壮丽的天王府,还从民间挑选嫔妃。其他诸王也竞相效尤,冠冕服饰,仪卫舆马,无不奢华。
——“马工程”《中国近代史》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动摇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是近代史上农民阶级进行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探索。(革命史观)
2、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汉族官僚地位上升,中央权力下移。
3、西学进一步传播,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4、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5、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破坏
结论(启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具有局限性,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二、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
——天朝自救(19C60S-19C90S)
咸丰十一年(1861年) 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写到:“况今日合议即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剿发逆:太平天国运动
勤远略:抵抗外来侵略
曾国藩(1811—1872)
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
分别是湘军、淮军统帅,
“剿发逆”的主要领导人
(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战败,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
内忧: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者。
统治阶级部分人看到了欧美国家的先进科技。
你们知道我这几年都是怎么过的吗?
曾国藩
左宗棠
李鸿章
张之洞
恭亲王奕?
(二)指导思想与目的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1864年)李鸿章:《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方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中体:封建制度;西用:火器)
学习内容:学习西方的“火器”,即西方的军事与生产技术 2、目的:在不改变传统政治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
本质: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 目的
代表
活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创办官办的军工以自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开办官督商办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
开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京师同文馆、留美幼童
(三)具体实践
“师夷长技以自强”,“师夷长技以求富”(实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组建新式陆海军:湘军淮军;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
洋务派官僚鉴于“既不能禁华商之勿搭洋船,又何必禁华商之自购轮船”,所以允许商办交通运输业;但又怕完全商办“久恐争利滋弊”,于是把商办置于封建官僚监督之下。其次,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又必须辅以近代工矿、交通运输业,于是洋务派官僚瞩目于这些“诡寄洋行”的资本,用“商为承办官为维持”的办法吸引私人资本。
拓展史料:
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中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的原因
(三)具体实践
江南制造总局
北洋水师
汉阳铁厂
京师同文馆
在一定程度上提加强了国防,推动了了中国军事近代化
推动了政治、外交的现代化
留美幼童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推动教育事业近代化
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近代化
(四)评价
材料一: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洋务运动汲取来的西方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冲击,比十次农民战争更大。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李鸿章
积极性:
局限性:
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对封建制度的修补,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革命史观),失败是必然的。
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近代化史观)
课堂小结(一)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背景:
进程:
纲领:
败因:
影响:
背景:
代表:
内容:
评价: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天朝田亩制度》VS《资政新篇》
农民阶级历史局限性;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沉重打击清(封建)王朝统治;汉人势力上升
内忧外患
中央地方(洋务派)
近代军工、民用、教育
近(现)代化VS封建自救
课堂小结(二)
习题巩固
B
1.(2021北京西城区高一检测)有学者指出:“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清廷不会向西方学习,中国必然会在旧有轨道上徐徐而行;假如没有这场革命,汉人士大夫还会继续沉沦,不会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政治大变局。”材料中的“这场革命”指
A.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C. 洋务运动 D. 义和团运动
2.某同学在学天国运动时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你给这个表选个恰当的标题
A. 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B. 农民阶级发展资本主义
C. 农民阶级的英勇与智慧 D. 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
A
习题巩固
4.(2020·全国Ⅰ卷高考·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据此可知,当时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3.(2021·湖北高考·6)晚清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其课程内容既有西方科学知识,也包括中国旧学。对此,船政大臣沈葆桢在奏折中说:“今日之事,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技巧可也,以外国之习气变中国之性情不可也。”这体现的思想是
A.君主立宪 B.中体西用 C.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C
A
三、天朝的崩塌
——塞防海防危机与瓜分狂潮
新疆
(一)塞防危机
背景:19世纪60年代以后,列强加紧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中国出现了严重的边疆危机。
1、左宗棠收复新疆
1864年新疆爆发反清起义
1865年初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
1876年左宗棠发兵新疆平乱
1878年收复新疆南北路
1884年新疆建省,西北度过危机
2、中法战争
法国控制越南,将矛头对准中国
1883年8月
中法战争打响
法军进攻台湾未果,转而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船政局
镇南关
大捷
签订中法《越南条约》,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的西南门户被打开,同年台湾建省,清政府加强了对台湾的管辖。
1883年12月
1884年8月
1885年3月
1885年6月
冯子材
2.中法战争
(一)塞防危机
(二)海防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2014年,考古人员在中国黄海海域发现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经过一年多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确认,这艘沉船正是当年的“致远”舰。
材料一: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国力逐渐强盛。但国内市场狭小,统治集团急需从对外侵略扩张中寻求出路,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日)田中义一
(2)直接:朝鲜东学党起义爆发,日本借机派兵入朝。
(1)根本(内部):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在“大陆政策”指引下,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材料二:19世纪末年,正在迅速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各资本主义强国,把侵略目光越来越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中国和邻近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成为它们在远东争夺的焦点。
——李侃《中国近代史》
日本
朝鲜
满蒙
中国
亚洲乃至全世界
台湾
(二)甲午中日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日本内部、外部两方面回答)。
思考
1.背景
20
材料三:19世纪末,对于日本即将发动的对大清的战争,列强各打着自己的算盘:
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法想乘机在中国夺取新的侵略权益;俄国采取不干涉政策。
外部: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紧侵略扩张;欧美列强默许或支持日本侵略。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和殖民地。
(二)甲午中日战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从日本内部、外部两方面回答)。
思考
1.背景
(二)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爆发:1894年7月,日军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
丰岛
1894.7.25
平壤
1894.9.15
黄海海战
旅顺
威海卫
1894.9.17
1894.11
1895.2.2

·平壤战役(1894.9)

·海军决战:1894年9月,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

·旅顺大屠杀(1894.11)

·威海卫战役(18945.2)
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3、结果:1895年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条款 内容 危害
割地 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通商口岸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约条款是?
思考
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举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资本输出,阻碍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内 容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增开口岸: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开设工厂
3、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4、影响
01
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03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的运动
04
清政府:
资产阶级:
人民群众:
清末新政,预备立宪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实业救国
义和团运动、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4、影响
对朝鲜:朝鲜逐渐成为日本的殖民地;
对日本:促进近代化发展和国力增强;刺激军国主义思想的膨胀。
对列强:在远东矛盾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材料:1894年日本的公司总数为2844家,缴足股本总额2.45亿日元;1904年,日本的公司数为8895家,缴足股金为9.21亿日元。
——井上清《日本军国主义》第2册
材料:甲午战争使日本尝到“以小博大”的甜头,在军国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已狂妄得没有边际了,竟然叫嚣要“将旭日旗插上喜马拉雅山山顶”。
——国防大学刘亚洲《参考消息》2014年4月12日
(二)海防危机:甲午中日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895年5—10月)
原因:《马关条约》后,日本侵占台湾
概况:台湾义勇军和刘永福黑旗军起抗日
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领的坚强意志。
三国干涉还辽
企图独霸中国东北
履行对俄结盟义务
法国
德国
日 本
策划
干涉
俄国
支持
干涉
意欲在远东扩大侵略势力
缓和与俄在欧洲的矛盾
支持
干涉
清政府


赎辽费
3000万
两白银
学习聚焦:
清政府向欧洲大借款、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强租租借地,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瓜分狂潮
(三)瓜分狂潮
争做中国的债主
抢夺修筑铁路
政治上: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经济上:资本输出,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30
门户开放政策
内容: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
②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 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
1899年,美国政府针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提出的对华政策。
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争划势力范围时,美国正与西班牙争夺古巴和菲律宾,一时无力兼顾中国。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提出这一政策照会。
(三)瓜分狂潮
美国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夺取的特权;
要求在其他国家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4)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国际共管体系”。
旅顺大连租借地(俄)
威海卫租借地(英)
胶州湾租借地(德)
九龙租借地(英)
广州湾租借地(法)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国别 势力范围
俄国 长城以北及新疆
英国 长江流域
德国 山东
法国 两广、云南
日本 福建
19世纪末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
(5)影响:
形成了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的局面;中国面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瓜分狂潮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一定程度上抵御外敌
开启近代化进程
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局面
甲午战争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收复新疆、中法战争、日本侵占台湾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课堂小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