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案 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教案 人美版 美术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3-10-16 16:5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教案
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
六年级上册,第13课
一、课题: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1课时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欣赏,提高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升自主学习历史、文化、艺术的自觉性和兴趣,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知道学习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难点:如何用语言描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感受。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演示法
七、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及视频
八、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
(1)播放昆曲动画片—《双下山》
教师总结: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根据课前收集和查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以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引出课题: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讲授新知
1.初步感知
你了解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哪些?(剪纸、风筝、京剧、昆曲、傩戏、木板水印、民间年画、皮影戏等)
(1)戏曲
你们知道它们之间的潜移默化的联系吗 它们都与中国传统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A.最古老的戏曲——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200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欣赏昆剧《牡丹亭》
B.雅俗共赏的戏曲——京剧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播放视频:你了解哪些京剧艺术的知识?
C.木偶的戏曲——漳州木偶
漳州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的一门特殊技艺,属于民间工艺美术,主要分布在福建省漳州市、厦门市、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漳州木偶的整体造型包括头、四肢、服装、冠盔等,木偶头雕刻仅指头部造型。
欣赏漳州木偶图片,
视频播放:漳州木偶表演
影子中的戏曲——皮影
皮影戏是一种用兽皮或纸板剪制形象并借灯光照射所剪形象而表演故事的戏曲形式。
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区,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如陕西的华县皮影戏、华阴老腔皮影戏、阿宫腔皮影戏、河北的唐山皮影戏、冀南皮影戏、浙江的海宁皮影戏、湖北的江汉平原皮影戏、广东的陆丰皮影戏、辽宁的复州皮影戏等。
皮影戏视频欣赏
皮影的历史
有文字记载的影戏最早出现在宋代。宋代的影戏已具备了各方面的条件,艺术上日益成熟,北宋时都城汴梁已有影戏的演出。那时的影戏有手影戏、皮影戏(包括纸影戏)、大影戏,其演出的盛况在宋人的笔记中多有记载。
对比皮影和剪纸不同
拓展延伸
教材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呢?
(1)威风锣鼓:
最早的名称为“锣鼓”,俗称“家伙”,主要分布在临汾市区及霍州、洪洞、浮山等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威风锣鼓汲取不同时代的艺术精华,使自身渐趋完美。
剪纸
1996年,她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风筝
“沙燕儿”的头是燕子头的平面变形,它的眉梢上挑,两眼有神,被赋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对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会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爱,人们按照大家都喜欢的“大胖小子”,扎成了胖沙燕和雏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条秀美的少女,扎成“瘦沙燕”。
杨柳青年画
二零零七年六月八日,天津杨柳青画社获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
(5)请同学们利用网络查找有关云锦的视频资料。
(三)学生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整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围绕保护或申报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题,用绘画、摄影和短文等形式汇报。
(四)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作品,自评、互评,教师总结。
(五)小结拓展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知识,体验欣赏评述带来的成就感,产生持久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