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浮和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
2.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运用简单的材料进行验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参与,对于整个探究过程能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浮力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简单的实验知道浮力的存在;
难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老师喜欢打乒乓球,在一次打乒乓球的时候,乒乓球掉进了地面上的一个狭小窟窿里,手伸不进去,同学们能帮老师想个办法把乒乓球拿出来吗?
生:往里面灌水......同学们,这个方法行吗?灌水的方法为什么能把乒乓球拿出来 要是掉里面的是个铁球,用灌水的方法还可以吗?为什么?
生:不可以,铁球太重,浮不起来。
师:看样子有的物体在水中能浮在水面上,有些物体在水中会下沉。这位同学说铁球太重了,那同学们看一下这个物体(课件出示轮船图片)重不重呢?它却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建造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你们有什么问题想要研究一下吗?
生: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板书课题:15.浮与沉
二、实验探究,亲历释疑。
1.实验猜想:出示小木块、螺丝钉、塑料泡沫、回形针、吹起来的气球、橡皮、石块等材料,让学生猜想:这些材料中,哪些可以浮在水面上?哪些能沉到水底呢?猜想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并在《实验记录单》“我的猜想”部分相应的方框内打上“√”号。
2.实验验证:
师:如何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之前,老师想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我找同学来读一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亲自动手做一做,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并且完善实验记录单。
3.交流归纳:交流实验结果,验证学生的猜想。
4.下面请同学们轮流竖直向下按压一下漂浮在水面的气球,反复按压浮在水面上的气球。
(1)找同学说一下按压气球的感觉,感受浮力的存在。
(2)知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吗?明确浮力的概念。
(3)其实,刚才我们灌水取乒乓球的办法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将乒乓球的位置抬高,直至取出。(边讲边演示)
5.探究沉入水底的物体是否收到浮力
(1)回顾实验,引导学生质疑: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了水的浮力,那么,沉到水底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学生猜想并通过实验验证。
(2)交流归纳。通过交流实验中的数据,从而得出结论:无论是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拓展应用
(1)通过视频,让同学们知道浮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搜集资料,自制浮沉子,并探究期中的原理。
《浮和沉》课后反思
浮和沉,这节课在教学开始就引出如何在不动杯子的情况下取出杯口小的杯子里的乒乓球,学生很容易想到可以利用水的浮力,取出乒乓球,如果换做石头就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取出石头。从而从直观引出浮和沉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第二,对活动的教学环节设计了这样几个活动,通过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认识了实验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猜想,不同物体可能会产生的沉浮现象,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在猜想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验证自己的猜想心理,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完成这个环节之后,引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难点问题,也就是说,怎样验证沉入水中的物体也能受到水的浮力。学生通过交流设计实验来验证水中的下沉的物体,也能受到水的浮力。
课的最后首先通过听阿基米德辨别真假王冠小故事,让学生认识的浮力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各种图片,让学生认识中国人,从古到今,很早就学会了浮力的应用,特别是现在在海军舰上应用,使我国的军事力量进一步增强,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了达标测试题。对于浮沉子的知识作为知识拓展,安排到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自己探究并进行制作。
不足之处有,一是实验材料准备方面,除了老师准备的之外,让学生自己多备一些,这样能更好的体验物体的浮和沉。二是学生在交流方面的指导要加强,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实验现象。三是对于学生学习浮力的应用,应该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的浮力的应用知识,教师再最后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