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解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的第3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其中第一子目为重点内容。本课史实较多但是内容清晰:从秦开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基本尊定了大一统国家的治理模式,中国封建时代由此开始,并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学习本课内容中的大一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对于理解其他王朝有着奠基性意义。最终秦因为暴政等多方面原因走向了灭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楚汉战争由刘邦争夺最高全国统治权胜利,两汉继之而起。
本课以“李斯”作为线索讲述秦朝的兴衰。李斯是秦国统一的追随者,秦朝制度设计的参与者,是秦衰落的见证者。他的一生与秦朝紧密相连,从人物中了解历史,为教学提供有益线索。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分析历史地图和资料中蕴含的信息,认识战后后期统一的趋势以及秦统一六国所具备的优势所在。
2.能通过历史资料、教师讲述认识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由来以及具体内容。
3.能通过分析秦巩固统一措施产生的影响,强化对祖国的认同感。
4.能通过分析史料以及课本内容,归纳总结秦灭亡的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们在思维上已经逐渐由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于秦朝的建立过程、建立内容、时间以及秦二世而亡有一定的认识,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由于学生之间的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仍需要串联基础知识线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难点:秦速亡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是一个纷争乱世,又同时孕育着全方位的变革,而最后斗争中留下的“战国七雄”都想拔得头筹,一统天下。在这难得一遇的大争之世里,一群被后世称为游士的人逐渐崭露头角。他们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寻求在君前陈以形势利害的机会,一旦他们得到重用,便被尊为客卿。而今天我们的课程,就将沿着一位成功者的视角,重历最后的胜利国——秦国并吞战国,一统天下的壮阔历程。这个人是谁?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猜一猜。
生:李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李斯人物经历,营造历史学习情境,串联本课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弃楚入秦
过渡:李斯最开始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官,《史记》中记载他师从荀子,学成之后,想要建功立业,但是认为楚王不能成大事,六国都很弱,于是计划到秦国实现抱负。当时的游士只能以自身对局势的权衡为依据,做出选择。于他们而言,选择哪个国家,就同时意味着选择了成功或是失败。
问题1:李斯为什么会选择秦国?秦国有哪些独特的优势?
(1)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地理位置上,秦国与他国竞争统治中国时得到地理之便。它的东方为山川所阻塞,秦人可以开关迎敌,对方却无法来去自由地出入秦境。物质基础上,秦拥有两个大农业区—成都平原和关中平原,再加上巴、蜀出铜铁木材,西北戎狄地区出牛马,资源丰足,能够支持连年不断的战争。
材料: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秦孝公招贤令》
(2)秦国的富强离不开统治者的励精图治,从秦穆公到秦王政,统治者都对秦国的发展有着深远独到的认识。在秦孝公时,他愤于“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下令“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秦王嬴政本人也有杰出的政治才能,秦王政出生在赵国,当时生存的压力、世态炎凉及窘迫的生活环境,给他早期性格的形成打下深刻的烙印。秦王政性格极端自负自尊,刚愎自用以及有着极强的进取心与极重的猜忌心。
(3)商鞅变法后,秦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商鞅变法无论是在富国强兵还是在中央集权方面,都最为彻底。因此,秦国当之无愧地成为未来社会的主宰。
过渡:入秦后的李斯先是成为了吕不韦的舍人,也因此李斯有了与秦王接触的机会。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李斯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引起了秦王的注意呢?我们来看李斯说了什么:“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问题2:结合上节课内容以及书本P14,说一说李斯为何认为“此万世之一时也” ?当时的社会处于怎样的情况?
(1)上节课我们讲到,春秋战国时期工商业繁荣,各国间自然需要贸易往来。各地物产不同,居民也因货物交换,经济生活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不可割离了。但各国间货币不一,造成了很大的不便。这种情况用书本上的话来说就是“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2)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极度渴望和平,渴望统一。早在孟子的时代,他就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甚至《墨子》中也有类似涉及“天下”政治命题,以及荀子“一天下,才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可见,“大一统”思想成为战国时期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所以,到了战国末期,统一已经成为了人心所向。
总结:李斯提出天下一统的主张正合秦王嬴政的心意,“秦王乃拜斯为长史”。秦国占据有利地理位置,又有贤明的君主,成为了对各国人才都极具吸引力的国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秦统一六国势不可挡!但就在李斯入秦后不久,发生了一个插曲——郑国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和地图,从李斯选择秦国,分析秦国与其他六国相比的自身优势,找出秦统一的主观原因;从李斯给秦王嬴政的进言中分析战国末期的社会状况,找出秦统一六国的客观条件。
(二)统一进程
师:李斯到秦国不久,秦国就揭发出了郑国间谍案。韩国派遣水利专家郑国游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以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使其无力进攻韩国。不久,秦国发现了郑国的阴谋,下令驱逐所有其余诸侯国的人。李斯也在驱逐之列,面对仕途的危机,李斯写下了后来著名的《谏逐客书》,其中列举了历代秦王利用客卿,富国强兵,威名远震的史实,来说明逐客之非,促使秦王政改变了这个错误的决定。
(1)兼并六国
重用客卿,唯才是举是秦得以强大的重要原因。例如秦昭王时的客卿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主张先把秦国进攻的重点放在近旁的韩赵,同时稳住楚国和魏国,对较远的齐燕则暂置不顾。这一策略为嬴政延续,并卓有成效。公元前221年,秦依据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兼并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但是,六国疆域之外的所谓蛮夷生活的地区仍然需要平定。
(2)巩固疆域
问题4:结合书本P16地图及P15的文字,总结秦朝建立之后进一步稳固疆土的军事行动有哪些?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2)南征百越,制西南夷
设计意图:通过“郑国事件”引出外来人才对于秦国的重要性,举出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策略的例子,自然过渡到秦灭六国的过程;通过地图以及书本文字说明,学生自主找出秦朝建立之后进一步稳固疆土的军事行动。
(三)何以治国?
过渡:通过P16的地图,我们可以发现,秦朝建立了疆域空前的统一王朝。这是秦国军事上的胜利,但如何巩固新建立的统一王朝,维持政局稳定,成为了摆在秦国君臣面前的新难题。早已成为秦王股肱之臣的李斯活跃在秦初的政坛之中,是秦王政最有力的拥护者和支持者。秦朝建立之初许多重大政治举措的出台都与李斯有关。
(1)确立皇帝制
师:嬴政统一了全国。他开始思考,要如何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功绩。首先就要从称谓上入手。而李斯等大臣提议的泰皇称号依旧取法于古。旧有的名号无法贴近他开天辟地,破旧立新的成就。
问题5:根据以下材料,思考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生:皇权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2)中央:三公九卿制
过渡:“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虽然体现了皇权至上,但是天下之事那么多,不能单单靠皇帝一个人处理,这时就需要组成一个官僚集团协助皇帝。秦朝是怎样设计中央官制?这就要从三公九卿制说起了。
师:三公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管行政,帮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检查百官。三公之下还有九卿,隶属于丞相。李斯在秦朝建立之初便位列九卿之一的廷尉,是负责京城防务的最高长官。
(3)地方:郡县制。
过渡:在秦初出台的众多政治体制之中,郡县制的制定最为曲折。虽然郡县制早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已经普遍推行,但因为这一制度从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谁也无法判断它是否适合全国性的管理。与之相对的是,分封制有着悠久的制度传统。周曾在东方分封,并且实现了几个世纪的长久统治。于是当时的丞相王绾与廷尉李斯展开了讨论。
问题6:你支持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为什么?
师:相比于王绾等人的委婉建议,李斯十分尖锐地指出周代分封制对社会长久稳定的潜在破坏。而这一点,也是古今学者用来解释秦最后决定推行郡县制的缘由。因为相比分封制,郡县制在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各郡县的主要官员皆由中央任免与考核,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4)其他统一措施
①交通:修驰道、直道
既然郡县制下地方的一切决策都受制于中央,那中央势必要时时向各个郡县传达皇帝的诏令。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古代,一切诏令的传达都要依靠车马和驿站,如果中央到地方的交通不通畅,那可就麻烦了。于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立刻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之后,又命蒙恬开筑,北起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南至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的直道,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得以建立。中央通往地方的交通大动脉通畅了,传递诏令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②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诏令是用文字写成的,但是因为长期的割据局面,各地区间的文字都大为不同,如此又怎么能确保皇帝诏令的准确下达呢?其实不仅仅是文字,当时各个地区间的货币、度量衡、法律乃至社会风俗都大为迥异,给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所以,始皇帝授意李斯,着手车轨、文字、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事宜。尤其要谈谈文字的统一工作,李斯“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创造了标准字样小篆。为了推广统一的文字,他亲自写下了《仓颉篇》七章,作为学习的课本,供人临摹。此后不久,李斯又采用了秦代一个叫程邈的官员创作的另外一种书体,在小篆的基础上演变出更为简易的隶书。
③编制户籍,颁行法律
文字一经统一,全国通行的法律和管理规章也能顺利出台了。秦朝地方的户籍管理是相当严密的,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大家可以看一看书本P15的里耶秦简。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
为了实现对基层民众的大力管控,秦朝同时还非常重视法律建设并且规定极为严密、繁琐,对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都有具体规定。比如播种时种子的用量,商品交易商家不能拒收自己不喜欢的货币、制作同一种器物大小长短和宽度都要相同,等等。
问题7:这些巩固统一的措施有什么作用?
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字统一。
问题8:秦的统一的历史意义?
生:①疆域的统一: 奠定统-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②政治制度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
③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统-多民族国家发展。
④民族国家认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设计意图:通过李斯的视角,分析秦朝制度设计的原因、目的以及影响,使学生理解制度设计的逻辑,理解秦朝统一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
(四)摇摇欲坠
过渡:如果只是对日常生活的基本方面作出具体规定,那秦法只能称得上细琐,还算不上酷烈。但是,从传世竹简来看,秦法同时还有量刑标准过重和执行缺乏弹性的严苛表现。
(1)严刑峻法
例如,五人一同盗窃,赃物价值超过一钱,就要断去左足,并黥为城旦(政府的劳作刑徒)。又如,如果丈夫盗窃,妻与子无论知情与否,都要受到相应处罚。秦法还鼓励实名告发,甚至父亲告子不孝,政府都可以将子杀死或流放。可以看出,秦的法律极为细致且精确,甚至可以说是对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限制,同时还有极重的量刑标准。
(2)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
秦统一后,秦始皇并没有顾及连年战争后百姓渴望安定的民意,而是大兴土木、兴建宫殿、陵墓、国防工程等,兴师动众巡行全国,征发繁重,百姓不堪重负。
(2)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秦始皇为了控制思想、统制文化,采取了极端的行为——“焚书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一次朝宴上,博士淳于越批评郡县制,主张重行分封。丞相李斯认为诸生各持私学,以古非今,制造思想混乱,对统治不利。他建议禁绝私学,除秦国史、博士馆所藏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外,私人所藏“诗、书、百家语”全部烧毁;敢有谈论百家之说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想学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大行焚书,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典籍遭到焚毁。秦始皇曾派徐巿带领数千童男童女人海远航,寻找仙人,以求长生不老。他们的远航一无所获。焚书的次年,方士侯生、卢生害怕秦始皇怪罪,相约逃亡。秦始皇大怒,以诸生诽谤朝廷、妖言惑众为由,下令将违法触禁的方士、儒生和其他学派诸生,共460多人在咸阳活埋,史称“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师古”与“师今”两种历史观矛盾激化的表现。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禁止“以古非今”的反动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特别是焚书毁灭了许多文化典籍,造成了文化上的重大损失,严重摧残了文化发展。
结语:追求长生终究只是黄粱一梦。前210年,始皇帝在巡行途中死去。宦官赵高胁迫李斯发动“沙丘之变”,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公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胡亥。继位后,胡亥继续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矛盾进一步白热化了。
设计意图:通过秦暴政的具体史实,理性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为秦朝的速亡做铺垫。
(五)命运终结
师:秦二世为了修好阿房宫,征发徭役,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当时中国人民的反秦起义已经风起云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由于暴雨失期,农民出身的陈胜和吴广商议在“天下苦秦久矣”的社会背景下举兵反抗秦朝。陈胜自立为王后号为张楚,张大楚国的意思。旧楚贵族项梁与其之子项羽在在吴县举事,平民刘邦在沛县起兵。
问题9: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师:项羽刘邦也是楚地人,《史记·项羽本纪》中甚至也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又是为什么呢?田余庆先生曾说过:“楚被灭后,潜力还在。”楚人的反秦意识最为高涨,楚文化与秦文化差距较大,较难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证明了武力并不能够让六国真正意义上臣服,一旦出现导火索,六国的残余势力将汇聚而成一股重要的反秦力量,推翻秦这个庞大的王朝。田先生还有一个观点,即项羽、刘邦都代表楚国力量,虽然陈胜起义失败了,但刘邦和项羽承继了陈胜的张楚,并最终完成了张楚之军西击强秦的任务……胜利的楚以刘邦为代表,转化为汉的皇权。
师:为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李斯同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劝秦二世胡亥停建阿房宫,减少一些徭役。当时,秦二世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见证了秦帝国的崛起,又看着它一点点的倒塌。三天之后,赵高代替李斯,进位为丞相,总揽朝纲。十个月后,赵高弑君,杀死了二世皇帝胡亥。十一个月后,子婴继位为秦王,车裂赵高。十二个月后,刘邦攻入咸阳,子婴投降,秦国灭亡。十四个月后,项羽抵达咸阳,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六十二个月之后,项羽垓下兵败,自刎而死。六十四个月之后,刘邦称帝,天下再次统一。
问题10:在楚汉之争中,为何是刘邦获胜,而项羽落败呢?
师:然而这些都已和李斯无关。在刑场上,李斯没有回忆自己的丰功伟绩,而是在楚国上蔡郡最简单的过往,对儿子说:“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也成为了他在历史舞台上的最后一句台词。而在他身后,中国的历史虽然千变万化,却始终未能逃脱他和嬴政制定的格局。新的统一王朝在逐渐拉开帷幕,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我们下节课再探索的汉代的历史。
设计意图:从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争霸了解秦朝末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速亡命运。
三、课堂检测
1.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对周边地区实施政治控制,不仅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范围,而且推动了( A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家国同构”的形成
C.地方行政三级管理局面的形成 D.诸侯争霸的形成
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 )
A.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
B.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
C.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D.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3.秦始皇规定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体现了( A )
A.皇帝独尊 B.皇权至上 C.皇位世袭 D.始皇帝是位暴君
4.秦统一后,“废分封,立郡县”,确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清朝。这一现象说明( A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周朝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设计意图:选择较为基础的选择题作为课堂检测,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检测课堂效果,选择题的题型表述简洁,提高检测效率。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简洁明了梳理本节课主要内容,理清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对“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形成整体认识。
五、作业设计:
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你心目中的李斯”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清晰,史论结合。语言流畅。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通过李斯生平复习巩固秦朝统一业绩,、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秦朝崩溃的原因等重点,深化学习重点。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整体设计以李斯为线索,为了让学生在课上保持住求知欲,将知识点的讲解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相关材料,去思考问题,做到学思结合。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将李斯的生平表述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言科的使用教科书,才能更好的将史实与结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