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08:18: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汉朝的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汉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教材解析】:
本课的主线是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时期。共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首先,教材概括了西汉建立;然后介绍了汉初的“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休养生息政策及“文景之治”。第二目,西汉的强盛。这一目是教材重点,用两大段文字来叙述,分量较重,并搭配了文献和文物图片。内容涉及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措施,例如“推恩令、均输平准”等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借助材料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第三目,东汉的兴衰。主要内容是光武帝强化政治权力、重视经济和儒学;东汉的政治经济问题;两汉的农民起义与其灭亡。第四目,两汉的文化。涉及主要内容包括董仲舒的思想、《史记》、《汉书》、文学及科技等内容,繁荣的文化是对前三目两汉政治与经济的主要反映。
在内容的逻辑上,汉初“汉承秦制”及休养生息为汉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大一统国家的巩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两汉的大一统局面,促进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在上述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科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
【教学目标】:
1.结合秦速亡背景,学生能够对“与民休息”政策、文景之治、郡国并行制的必要性进行解释;
2.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材料归纳列举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思想的内部调整与开疆拓土的外部建设的措施,并依据材料说明其如何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的意义,
3.学生能通过材料说出“光武中兴”、“党锢之祸”、“黄巾起义”基本历史概念,能通过与秦朝灭亡原因的对比分析概括两汉时期社会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4.学生通过自己制作时间轴,理清西汉、新朝与东汉的历史联系,对两汉政治走向形成
初步的时空认识。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已经学习过,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汉朝推恩令、刺史制度、独尊儒术的概念理解不准确,两汉由盛转衰的原因学生知之不多。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且提取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加强。通过图片与史料等直观材料的展示及设问引导学生层层分析、评价汉朝继续巩固“大一统”的影响和东汉崩溃的诸多原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及意义;汉代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及两汉的衰亡。
难点:董仲舒的思想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材料: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师:上节课我们讲到,秦亡后进入了四年的楚汉相争,刘邦在击败项羽后建立了汉朝。刘邦有一谋臣名为陆贾,时时引用《诗》、《书》之言向其建言献策,汉高祖刘邦心中不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乃公”是一个傲慢的自称语,犹今言“你老子”。你爹我乃是在马上打下的天下,《诗》《书》于我有何用?陆贾听后便言;“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为何不能马上治之呢?如果不能“马上治之”,西汉的统治者又该采取何种治理社会的方式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材料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百废待兴国家治理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二、新课讲授:
(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汉初实况
师:让我们先来看看汉初的社会情况。书本P20导言部分告诉我们:由于秦的暴政和秦末战争对社会的重创,汉初社会残破,出现了骇人的大饥荒,城市人口锐减。就连皇帝的座驾都无法凑齐四匹相同颜色的马,王侯将相出行只能靠乘坐牛车。
问题:西汉的统治者如何回应秦的暴政所遗留的社会问题呢?
生:民生凋敝。
2.休养生息政策
过渡:面对如此民生凋敝的现象,汉初统治者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不能够再如秦代那般对百姓横征暴敛,而是应该让民众休养生息,恢复社会自身的活力。
问题1:休养生息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师: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符合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思想?没错,更符合道家的主张,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就采用了以道家为主要构成的黄老思想,黄老思想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它遵奉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因此被称为黄老思想。
问题2:“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要内容?
师:(1)减轻赋税。西汉初年减轻赋役刑罚,赋税先降到十五分之一后又降到三十分之一。同时慎用民力,与民休息。汉惠帝三年、五年时都曾征发长安周边六百里内百姓修筑长安城,但这两次征发既避开了农忙时节,又都以三十天为限,并没有给民众带来太多负担。
问题3:刘邦之后的统治者汉文帝和汉景帝也延续了他无为而治的理念,经过七十余年的治理,上述措施的改进成效如何呢?
师:经过七十年的修养,社会再次焕发生机,出现了国库充盈,国力强盛的局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及郡国并行
过渡:汉初的统治者在摒弃秦“政”的同时,也延续了一些秦朝已有的制度。包括皇帝制、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史称“汉承秦制”。这种做法很好地延续了秦所开创的大一统体制。
师:其实,西汉初期不仅仅是单纯继承秦制,还做出了相应的改进和发展。在刘邦登基前,曾分封七个异姓诸侯王,但他们拥兵自重,反而对中央集权造成了威胁。为了化解危机,刘邦将其逐渐剪除,但之后刘邦遇到了问题:是就此实行郡县制呢?还是再分封同姓宗室为诸侯呢?西周末年因分封制而分裂,秦改行郡县制,却二世而亡,似乎一时很难判断两个制度孰优孰劣。因此刘邦想出了将郡县和分封结合并行的方法。
问题1:“郡国并行制”是什么?
师:就像图中显示的一样,既分封同姓诸侯王,又设置郡县。刘邦期望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可以为汉朝带来双保险,即不论郡还是国出现了问题都有另一方可以帮助中央。
问题2:为什么要推行“郡国并行制”?
(1)吸取秦亡的教训
(2)分封制深入人心
(3)过渡性质的郡国并行制
(4)兑现在争夺天下时对臣将的承诺。
问题3: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影响是什么?
师:到了汉文帝统治时期,郡国并行制就已经出现了问题。就像书本中提到的一样,一些诸侯王俨然已经成为地方真正的统治者。这对汉朝的统治又构成了新的威胁,于是,汉景帝即位后,就采纳了大臣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也由此引发了吴楚七国之乱。所幸,叛乱很快就被平定,但还是给刚刚走上正轨的西汉王朝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引发七国之乱的隐患依旧没能消除。
设计意图:认识到历史发展具有曲折性,通过材料分析“郡国并行”的影响,通过休养生息政策认识古代“利民安邦、损民国败”。
(二)西汉的强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过渡:汉景帝死后,年仅十六岁的汉武帝继位。尽管西汉国力日益强盛,但年少的武帝所接手的帝国依然问题重重。让我们阅读材料,看看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何种局面?
问题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一: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馀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从汉初到武帝即位之前的黄老无为的统治政策无疑对恢复社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起了重要作用。然而,此政策也促生了诸多社会弊端:势力膨胀的皇室、贵族、地主、商人,潜在地威胁了中央集权;“和亲”不仅不能消弭战争,反而助长了匈奴贵族的嚣张气焰和贪欲。”
——林剑鸣 《秦汉史》
生:①“文景之治”为鼎盛局面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②仍然面临着太后专权、诸侯林立、豪强作乱、商人势大、中央力弱、边境不稳......
师:总体而言,武帝继位初期面临太后专权、诸侯林立、豪强作乱、商人势大、中央力弱、边境不稳等棘手局面。面对一系列的内部及外部困局,年少却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果断地实施了“对内集权,对外开拓”的执政方略。
1.政治集权:实现推恩令,削弱诸侯
过渡: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依旧势大,强行削藩又容易引发武力反抗。那该采取什么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呢?
材料一: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必稍自销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汉书·主父偃传》
师:大家看这段史料(翻译),大臣主父偃提出了什么方法?
生:推恩令。
师:对,实行推恩令。之前诸侯国的继承者是王侯的嫡长子,但是根据推恩令,嫡长子分一半的领地继承王国,而其他儿子可以划分另一半的土地称为侯国,而且这些侯国要受临近的郡管理,致使诸侯国大者不过十余城,朝廷不用削藩,就使王国的面积自然拆分缩小,使得诸侯的势力萎缩,再不能与中央朝廷抗衡。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也达到了。
2.政治集权:设立刺史与任用酷吏
师:与诸侯王一样,地方豪强的存在也给地方的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他们占据大片良田,拥有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富,甚至与地方官狼狈为奸。比起中央的贪官,“地头蛇”给百姓带来了更直接的伤害。该怎么对付这些为祸一方的“绿头苍蝇”呢?汉武帝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一方面利用酷吏,打击豪强势力,同时在各州设立刺史制度,用以监察地方官员、诸侯王和豪强。刺史位卑而权重,有六条问事之权。刺史制度一来打击了豪强在地方社会之势力;二来限制了豪强向地方政权的渗透。
3.政治集权:设立中朝,提升尚书令地位,削弱相权。
过渡:之前我们讲到汉承秦制,三公中丞相上承皇帝下启百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解决丞相权力过重的难题,汉武帝决定从限制宰相的事务决策权着手。
他提拔了许多资历浅、有能力的人组成中朝参与决策,原本不起眼的小官,尚书令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这直接削弱了丞相的决策权。
同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官员的任用和考察,武帝下令实施察举制,让地方官员将辖区内有品德、有才干的人推举上来,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网罗地方的人才,为中央选官储蓄了后备力量。察举制也成为了民众最重要的入仕途径。汉代察举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先由地方推举,后由中央考试”的人才选拔机制,兼有荐举和考试的双重属性。
4.经济集权: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过渡:除了在政治领域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之外,武帝在经济领域也进一步地推进中央集权。
师:经过文景两朝,到汉武帝时期,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坐大。当时武帝连年征战,政府入不敷出,本想动员社会上有钱的盐铁商人给政府捐款,却响应者寥寥。武帝眼见盐铁商人不愿出资支持国家的军事行动,便下令将山海川泽收归国有,垄断了盐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垄断了铸币权,限制地方对经济的掌控。
我们要重点关注均输和平准,二者都是政府出面平抑物价的手段。有点像现在所说的“宏观调控”。所谓均输,是从物资运输上着手,在地方设立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直接转运至各地贩卖。所谓平准,就是由政府出面管控物价,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比如大米,平时均价5元,但是当丰收的时候,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降,只能卖得上1元,这个时候政府就大量收购,减少市面上的米,让大米尽量恢复价格。转过年来,大米欠收,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卖到了10元,那政府就放出之前收购的大米,让价格尽量下降。通过政府对市场的适时性的干预,打击了私人囤积居奇的非法行为,稳定了物价,尤其是如大米这般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保障了百姓的生活。
5.文化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过渡:汉武帝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展现了积极有为的进取态度。
师:大家还记得汉初遵循何种统治思想吗?
生:黄老学说。
师:没错,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时代的转变,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适合武帝设想的政治方向了。社会上出现了思想纷乱的情形,这显然不能适应政治上的大一统需要。统一政治指导思想的想法已呼之欲出。董仲舒“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从矣”的建议得到了武帝的赞誉。
问题1:独尊儒术的想法为什么会得到武帝的支持呢?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师:大家可以看到材料中提到,首先,儒学一统可作为强化大一统国家的理论基础。而且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伦理中的“三纲五常”,强调等级尊卑,还提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显然适应了巩固专制政体,凸显皇权之至高无上的需要。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就成为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材料: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问题2:汉代的统治真的只是单纯“独尊儒术”吗?
师:我们可以看到汉宣帝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自有”一词说明此制度早在宣帝朝之前就已形成。汉武帝并不单纯奉行儒家,他杂糅了法家思想中的王道和霸道思想,其统治的实质是儒表法里,外儒内法。尊儒术,是把儒术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重法治,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打击诸侯、豪强的利剑;同时又兼采黄老以补充。
6.对外开拓:开疆拓土
过渡:汉武帝对内的集权,为其更好地击溃外敌,开疆拓土做好了准备。西汉建立时,政权未稳,无力对付匈奴,只能采取和亲政策,但匈奴始终是西汉的心头大患。到了汉武帝时,国力强盛,他便开始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疆拓土。
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师:从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汉武帝整顿兵马,三击匈奴,期间涌现了诸如卫青、霍去病等战功赫赫的将领。通过一系列关键胜利,汉朝的疆域明显扩大。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武威郡,即河西四郡。又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此后又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注意:汉宣帝时设立)另外,武帝时还平定了西南夷。相较秦朝,西汉的疆域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大家要根据地图的几个关键信息熟悉西汉的大致疆域。
过渡:同学们,汉武帝采取的种种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同时也为汉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尤其是他连年对匈奴用兵,极大耗损了文景时期积累的财富,也为百姓的生活增加了苦难。
设计意图:从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分析汉武帝巩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措施,认识汉武帝以雄才大略巩固大一统国家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深远影响。
(三)东汉的兴衰
1.王莽新政
师:汉武帝采取的种种措施巩固和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但同时也为汉朝的衰败埋下了伏笔,尤其是他连年对匈奴用兵,极大耗损了文景时期积累的财富,也为百姓的生活增加了苦难。西汉的盛世局面也在中晚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外戚专权乱政的混乱局面,无法抑制的土地兼并趋势加重了社会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西汉即将走到尽头。以外戚身份篡位的王莽锐意改革,他能挽救西汉盛世的危局吗?从图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王莽试图托古改制,恢复井田、遏制奴隶化、改革币制,但最终还是因措施不切实际而失败,甚至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十几年的时间,新朝也灭亡了。
2.光武中兴
过渡:推翻新朝的不是别人,恰是汉代皇室刘氏的后裔刘秀。刘秀光复了汉朝,在洛阳建都,建立了东汉。
师:曾经创造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的西汉王朝为何会灭亡呢?王朝初建,又该怎样治理?刘秀遇到了与西汉初年统治者相似的困局。
他在学习汉文帝、汉景帝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汉武帝强化集权,使西汉强大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以柔道治国的理念。《国史概要》作者将刘秀之柔道概括为“简政以安民,进贤以励治,集权以统一。”简政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强化集权以维护统一,选拔人才以加强统治,乃是必由之路。于是刘秀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增强了尚书台的作用。同时严格控制外戚干政。在经济领域,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在思想上重视儒学。经过全方位的修养和整顿,社会经济在稳定的政局下重新发展起来,史称“光武中兴”。可见光武中兴再度巩固并发展了大一统国家。
过渡:可惜的是中兴的局面没有维持多久,东汉自中后期后就陷入了巨大的统治危机。
师:大家来看这个表格,东汉从第四位皇帝开始就仿佛陷入了短命的“诅咒”,导致后继者大多是不谙世事的儿童。老皇帝年纪轻轻便逝世,幼主又没有执政能力,只能依靠太后处理国事,而太后又会依靠母家,也就是外戚辅佐,造成了外戚专权。等到幼主逐渐长大,面对朝廷被外戚控制的局面,他能信任和依赖的只能是身边的宦官,因此君主重用宦官诛杀外戚,就又造成了宦官弄权,而不论是外戚还是宦官,都希望皇帝听从摆布,经常怂恿皇帝纵欲荒淫而不理朝政,加之潜在的遗传因素,东汉皇帝们常常短命,这就导致东汉的政局陷入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怪圈,政治陷入黑暗,社会陷入混乱。
材料: 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49《仲长统列传》
师: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东汉时期并未对豪强的势力加以限制,这直接导致了地主势力的膨胀,他们兼并土地,压榨贫民,阶级矛盾激化。终于掀起了黄巾起义。这场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设计意图:通过汉王朝的兴衰原因的总结,进而认识社会稳定对国家强盛的意义。
(四)两汉的文化
过渡:两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中外交流的大一统局面之下,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史学领域,司马迁写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体裁的历史著作;东汉时期的班固所写的《汉书》,记载了从汉高祖到王莽这一段时期的历史,是断代史。
文学领域,我们经常把“诗”当作唐朝文化的代表,那大家能说出汉代文学的代表吗?没错,就是汉赋和乐府诗。《文心雕龙》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说明赋是一种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的文学作品。大家熟知的司马相如就是擅长写赋的大家。《上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乐府诗也是两汉文学的代表。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民歌编成诗,诗的风格大多质朴而写实。值得一提的是,五言诗也是在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并且流行起来的。《古诗十九首》的句子,感情真挚且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书本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其中一首的节选。
医学方面,战国至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基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第一部药物学专著。被后世誉为“医圣”的张仲景写作了《伤寒杂病论》,东汉的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再来看看科技方面的成就。《九章算术》和《周髀算经》都是数学领域的重要著作。而大家熟悉的蔡伦是东汉时期的宦官,他改进了造纸术,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最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两汉辉煌的文化成就与大一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汉赋问世之初是用于取悦帝王的,因此,许多大赋都带有博物馆式的宏阔视野,真可谓帝国气象的纸上缩影。司马迁的《史记》问世于汉武盛世,班固写作《汉书》的一大目的也是歌颂汉朝统治者的丰功伟绩。正是在国家统一、政治稳定且国力不断强盛的大一统背景下,两汉人民和文人才创造了如此辉煌灿烂的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了解两汉时期所取得的文学、医学、科技成就。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有赖于大一统国家的兴盛,大一统国家为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总结:汉初在基本沿袭秦制的同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催生了文景之治,为之后的盛世奠定了基础。汉武帝对内集权与对外开拓双管齐下,健全了秦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统治模式,并且扩大了汉朝疆域范围,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得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刘秀重建汉朝后,加强集权,鼓励生产,再现中兴局面。两汉灿烂的文化,既是大一统时代下的产物,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但东汉末年由上至下的多重社会危机最终还是将东汉王朝带向了衰亡结局。
三、习题巩固:
1.中国古代某一时期,人们的餐桌上出现了胡椒、黄瓜、大蒜、葡萄、石榴等蔬果。据此推断这一时期是( )
A.秦朝 B.汉朝 C.元朝 D.明朝
答案解析:本题选B。结合课本史实可知胡椒和黄瓜、大蒜、葡萄和石榴是在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2.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汉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东汉光武帝“受《尚书》”:东汉明帝“通《春秋》、《尚书》”。这说明( )
A.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 B.汉代儒学脱离了先秦儒学
C.儒学复兴利于国家的思想统一 D.儒家思想为唯一的指导思想
答案解析:本题选A。据材料可知汉代皇帝学习儒家经典,说明了汉代儒学对皇帝治压
理政产生了重要影响。汉代儒学是继承发展了先秦儒学,排除 B;儒学复兴是在唐宋,排除 C;D说法太过于绝对。正确答案选A。
3.汉武帝时期颁布算缗令和告缗令。算缗,就是对工商业者和小手工业者征收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财产税:告缗,就是举报隐瞒财产:告缗令,则是对举报者奖励被举报者资产税或者财产的一半的条例。这一措施( )
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 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
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政府的政治垄断
答案解析:本题选B。汉武帝时期的算缗告缗政策,其目的在于抑制商人的活动,故B项正确:A项是“推恩令”的作用,故排除;题干不涉及农民,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垄断非政治垄断,故 D项错误。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及时巩固知识点,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联系,对汉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做出概括说明;运用历史相关材料,对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做出合理解释;能够将社会经济现象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进行识别。
四、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时间轴使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帮助学生记忆主要历史脉络,形成时空观念。
五、作业设计:
从下列人物中选择一人,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他为汉朝巩固大一统国家所做得贡献,为他写一段颁奖词。(司马迁、霍去病、张骞、苏武、班超)
设计意图:通过资料查找,巩固所学知识,感悟历史杰出人物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使命感。
六、板书设计: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整体设计以时间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掌握从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的整体时间框架,重点讲解汉武帝时期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但是本课时间跨度大、内容多,没有大胆的取舍与整合,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