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等联邦组成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第一部分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苏联模式的推广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要求各国的社会制度、政权性质与苏联保持一致。
1949年,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实质:按照苏联模式对东欧各国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是苏联模式在东欧的推广。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
加强社会主义阵营力量,新中国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
苏联是生虫的红苹果,虽然光鲜亮丽,但不能吃了。
——纪德,1935《从苏联归来》
斯大林模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工业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二战期间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战后,苏联爆炸了原子弹、氢弹;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第二部分
政治上: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
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效
材料一:据统计,赫鲁晓夫改革时期,苏联粮食的年平均产量大幅增长,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明显改善。1951年到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0%以上。
在经济领域产生了效果
材料二: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的暴行,全盘否定斯大林的做法,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引起了思想混乱
材料三:赫鲁晓夫为改变苏联农业落后问题,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不顾国情,忽视经济规律
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苏联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
经济上:
推行“新经济”,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军事上:
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
凡到过苏联的人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一边是高耸的烟筒,军工联合体遍布全国,另一边则是商店里空空的货物;一边是广袤无际肥沃的土地,另一边则是人们排着长队在食品店抢购食物……孩子们喜欢的泡泡糖和自动铅笔也没有一家工厂能够提供。
——王长江等《世界执政党兴衰史鉴》
成效: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农业、轻工业发展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措施1: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但总体效果不佳。
戈尔巴乔夫改革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回答:“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效
措施2: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成效: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第三部分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严重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东欧剧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成资本主义方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西方和平演变
20世纪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施政治多元化,全盘否定自身历史。
政治上:
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
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社会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
苏联解体
1991.08.19
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告失败;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加快。
1991.12.08
1991.12.21
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3个苏联加盟国领导人签署《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及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
1991.12.25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转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12.25
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
苏联解体的原因
材料1: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只是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内对经济管理的具体环节作一些修修补补,并没有触及经济体制本身……使得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越来越大。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苏联模式的弊端)
材料2: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上台后奉行“人道的民族的社会主义”路线,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和社会主义历史,造成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关系的混乱,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材料3:用时间来等待社会主义自己的变化,通过西方生活方式的宣传和渗透,和平地、不通过战争就可以使“社会主义”蜕化为“资本主义”。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看不见的黑手)
苏联解体、西方国家一片欢呼,社会主义在世界陷入低潮。有人怀疑中国的红旗能飘多久,社会主义道路还能走多远……
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四部分
1.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49-1978)
新中国成立
一五计划 三大改造
“两弹一星”
大跃进
十年文革
2.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走苏联的道路
走中国特色道路
改革不能照搬别国经验
南方谈话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道路自信
制度自信
中
国
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上
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历程来看,今天的中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和教训?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改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警惕“和平演变”渗透。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改革开放
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