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 *《大学之道》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5: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5
《大学之道》基础篇练习
【基础篇】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1.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D.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大学》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D.《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4.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B.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C.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D.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大学》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D.《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春秋》合称“五经”。
6.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否则,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
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
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大学之道
《礼记》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______________,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8.填上第①段空格句 ,《礼记》中的《大学》属于 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9.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一项(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探究
C.国治而后天下平 治:太平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律,一概
10.第②段从句式或修辞的角度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概述本文所表达的观点,并谈谈对你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篇练习答案
一、课内阅读
1.【答案】B
句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颜色一样,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
“诚其意者”中“诚”是使动用法,“其意”为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如恶恶臭”与“如好好色”是对称结构,“恶恶臭”“好好色”都是动宾短语,各自断开,排除AC。
故选B。
2.【答案】D
D.《乐经》不属于“五经”,应改为《易经》。
故选D。
3.【答案】D
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以小人的丑态点明“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从反面强调君子一定要“慎独”。
故选D。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够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处事合宜。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颜色一样,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4.【答案】B
句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诚其意者”中“诚”是使动用法,“其意”为其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如恶恶臭”与“如好好色”是对称结构,“恶恶臭”“好好色”都是动宾短语,各自断开,排除AC。
故选B。
5.【答案】D
D.《乐经》不属于“五经”,应改为《易经》。
故选D。
6.【答案】D
D.“这说明他们也要‘慎独’”错误,以小人的丑态点明“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从反面强调君子一定要“慎独”。
故选D。
7.【答案】
(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1)第一个“明”;弘扬;“明德”,光明正大品德;“治”,治理好。
(2)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2)“厚”,看重;“薄”,疏远;“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未有之也”。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所看重的反而疏远了,所疏远的却厚待于他,这样的事情是没有的。
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慎重。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做坏事,没有什么做不出来的,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夸耀自己好的一面。(殊不知)别人看你,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这就叫做内心的真实一定会表现到外表上来。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为心有愤怒就不能够端正;心有恐惧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够端正;心有忧虑就不能够端正。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8.【答案】知止而后有定 儒
【解析】=
第①空结合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可知应是“知止而后有定”;
第②空,《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可见《礼记》中的《大学》属于“儒”家学派代表作之一。
9.【答案】A
【解析】
A.“止:终止”错。止:达到。句意: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故选A。
10.【答案】
整散结合的句式,句式错落有致,读来有节奏感,音韵美。充分论述了大学之道之“明明德”的八大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内修到外治的阶段,互相关联,是为实现上文的“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具体步骤,也即治国之理。
修辞:排比和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
【解析】
先看句式。这段文字有很多整句,如“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采用“欲……,先……”的句式,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整句还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采用“……而后……”的句式表达,句子整饬,音韵和谐;再夹以散句,如“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样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再看修辞。“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欲……,先……”构成排比;“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既是排比又是收尾相接构成顶真,从“天下”“国”“家”到“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层次分明,阐述了“八目”的具体内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这样由社会治理到个人修养,环环相扣,引人入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外治到内修的阶段,互相关联,逻辑严密,说理有气势,充分论证了治国之理。
11.【答案】
《大学之道》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达)
对我们的启发: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大学》第一章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由此得出本文的观点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和“以修身为本”。
对我们的启发: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由此我们应当明白,治国平天下是我们的向往和大志,但是先从自身修身开始,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那么该如何“修身”呢?比如多读经典,从正心诚意做好每一件小事做起。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