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共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9.《复活(节选)》(共6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09:16: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复 活
——列夫·托尔斯泰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
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
审美鉴赏与创造:
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
剖析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通过小说描写的场面、情节,探究小说“复活”的主旨。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
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
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
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
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
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
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导读导学
知人论世: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
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走近文学大师
“托尔斯泰主义”
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博爱。
课外拓展
创作背景: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 他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在晚年,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
小说主人公玛丝洛娃本是一个贵族地主家的养女,她被主人的侄子、贵族青年聂赫留朵夫公爵诱骗后遭到遗弃。由此陷入了苦难的生活,她怀着身孕被主人赶走,四处漂泊,沦为妓女达7年之久。十年后,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审理玛丝洛娃的案件,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十年前被他遗弃的玛丝洛娃,他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的灵魂赎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途中,传来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这时的玛丝洛娃尽管还爱着聂赫留朵夫,但为了他的前途,拒绝了他的求婚,与政治犯西蒙结合,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
2走进文学作品
本课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玛丝洛娃无辜卷入一起谋财害命官司,蒙冤受屈,即将去服苦役。
担任陪审员的贵族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发现
玛丝洛娃正是自己年轻时抛弃了的姑娘,良心深受谴责,
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决定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
《复活》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
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
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小说考什么?
人物、情节、环境、主题、手法
三要素
(服务于主题)
自读深思
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
一、情节
人物 事件 层次 情节
玛丝洛娃、 聂赫留朵夫 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经过 开端(1-21段):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 发展(22-43段):二人交谈,聂赫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原谅,但被拒绝。 高潮(44-58段):玛丝洛娃经过激烈的心理活动后,决定利用这个男人弄到些好处。 结局(59-78段):聂赫留朵夫决定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使她恢复本性。 探监
相认
赎罪
梳理情节
1、 玛丝洛娃来到身边以后,他首先表态,“过去的事既无法挽回,那么现在我愿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后来,当得知玛丝洛娃经历的种种不幸以后,毅然表示“不能丢下不管,哪怕到今天也要赎我的罪”, 毅然选择了负责任的态度。
——认罪,承认罪过只是口头上的,相对不太困难;赎罪,则是要付出财物来弥补罪过,需要行动上作出补偿,付出一定的代价。 面对自己给玛丝洛娃带来的不幸,聂赫留朵夫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逃避,而是要求赎罪,这标志着他”良心“的苏醒,这标志着他“道德“上的”复活”。
内容分析1:聂赫留朵夫是在什么情况下表明要赎罪的?如何看待他的“赎罪”要求?
拒绝。
1、岔开话题不理会。她不理他的话。(不信任)
2、提及过去不记得。“我什么都不记得,全都忘了。那事早完了。”“过去的事都过去了,全完了。”(努力忘记过去)
3、要求赎罪不答应。“没有什么罪可赎的。”(拒绝)
内容分析2:对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要求,玛丝洛娃是怎样的态度?
内容分析3:聂赫留朵夫要用自己的行动对玛丝洛娃赎罪,这种想法是否一以贯之?结果怎么样?
没有一以贯之,有过动摇。
聂赫留朵夫看到玛丝洛娃问自己要钱,觉得她已经不是以前的玛丝洛娃时,也进行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怕被她牵连,并想用金钱洗刷自己的罪责,但随之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她”。
聂赫留朵夫觉得自己应该“在精神上唤醒”玛丝洛娃,其中不带有任何私心,不是为了自我救赎,不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目的只是为了玛丝洛娃,希望恢复她的本性。这是以前所不曾有过的感情,这标志着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
内容分析3:在节选故事情节中,聂赫留朵夫5次恳请玛丝洛娃的原谅,而玛丝洛娃5次听到请求时,都是如何反应的,请找出来分析,填下列表格。
请求次数 聂赫留朵夫 玛丝洛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17、19自然段
第31自然段
第42自然段
第63自然段
第70自然段
斜睨,无语,蔑视,无言抗拒
转移话题,答非所问,冷漠置之
拒绝其赎罪,跟他要钱,让他请好律师
鄙夷不屑,不信任
粗野可怕,拒人千里之外的目光
浏览文本,主要人物
聂赫留朵夫
始乱终弃的贵族老爷
忏悔的罪人
玛丝洛娃
被抛弃的情人
堕落的风尘女
二、人物
小组探究
圈画文中对人物进行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句,分析本文是如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从而剖析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性格。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聂赫留朵夫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概览人物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研读文本
示例:“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定用“您”。他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平时高。
“我想见见您……我……”(4、5)
语言描写。聂赫留朵夫在称呼上的斟酌和语言的不流畅表现了他思想上的矛盾。
“对,我在做我该做的事,我在认罪。”聂赫留朵夫想。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情感,免得哭出来。(12)
心理描写。直接写聂赫留朵夫的心理,他认为玛丝洛娃的遭遇的根源在自己,自己应该赎罪。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的情绪很激动,说明他急于想得到玛丝洛娃的谅解,同意自己赎罪的想法。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示例: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21)
动作、神态描写。聂赫留朵夫“说不下去”。内心充满了伤悲,自己给对方造成的伤害如此之大,表现了他对自己的反省。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示例:昨晚迷惑过聂赫留朵夫的魔鬼,此刻又在他心里说话,又竭力阻止他思考该怎样行动,却让他去考虑他的行动会有什么后果,怎样才能对他有利。
“这个女人已经无药可救了。”魔鬼说,“你只会把石头吊在自己脖子上,活活淹死,再也不能做什么对别人有益的事了。……就会向这边或者那边倾斜。他决定此刻把所有的话全向她说出来。(60、61)
心理描写。一方面,一个利己的聂赫留朵夫和一个想要实现自我救赎的聂赫留朵夫之间展开了激战;另一方面聂赫留朵夫看到了玛丝洛娃已经完全变了个人,当年的纯洁美好不复存在,行为举止间流露出风尘女子的放荡,这一切让他质疑自己对她的拯救是否有意义。最终他还是坚定了自己要帮助玛丝洛娃的想法。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示例:不过,说也奇怪,这种情况不仅没有使他疏远她,反而产生一种特殊的新的力量,使他去同她接近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67)
心理描写。表明了聂赫留朵夫决心从精神上拯救玛丝洛娃,其实这也是他迈出自己精神复活的第一步。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示例:“我记起这些事是为了要改正错误,赎我的罪,卡秋莎。”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70)
语言、心理描写。表现了聂赫留朵夫的懦弱,也表现了他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忏悔。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聂赫留朵夫的人物形象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聂赫留朵夫大学时是一个纯洁、热忱、朝气勃勃,有美好追求的青年,进入军队和上流社会后,过起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作风随便,诱奸玛丝洛娃使其怀上孩子,有将其抛弃。多年后,再次遇到了玛丝洛娃,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不幸的罪魁祸首,心中的良知引发了他对玛丝洛娃的同情和忏悔。他开始决心赎罪,甚至有和她结婚的念头,表明了他悔改的诚意。从此,他的思想开始升华,灵魂开始走向复活。
研读文本
概览人物
1.注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过程,暴露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全部内容和真情实感,并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2.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3.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心灵辩证法”
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玛丝洛娃的
方法指导:通过对文中与人物相关的情节、对话、描写等概括。
概览人物
描写手法 原文例句 形象特点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研读文本
小说对玛丝洛娃用笔最多的描写是什么,请找出来。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研读文本
概览人物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笑”。
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2)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生动地表现了饱尝世态炎凉后的玛丝洛娃已经世俗化了,变得善于察言观色了。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43)
“嫌恶”应该是玛丝洛娃的真情流露,正是眼前这个男人,对她始乱终弃,给自己带来了深重的痛苦和灾难。“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则是她故意而为之,装出的一副妖媚可怜相,其目的是“利用他弄到些好处”。
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 53)
玛丝洛娃再次出现的“笑”,让人对其同情,同时更激发了聂赫留朵夫的罪恶感。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
突出了玛丝洛娃的真实状态,她根本不在意对方的想法,只是要尽可能地获得一些好处。
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
玛丝洛娃不仅不以自己的妓女身份为耻,甚至引以为荣。在她看来,茫茫尘世无非是好色之徒聚居的渊薮,他们从四面八方窥伺她,不择手段——去占有她,她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全都证实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从玛丝洛娃的“笑”和眼神表情中可以看出,遭受了被抛弃、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之后,心灵的痛苦,生活的磨难,已经使她丧失了原本的善良和天真。玛丝洛娃已沦落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风尘女子。
从精神上来说,原来那个纯洁的卡秋莎已经 “死亡”了。这“笑”有一种自甘堕落的沉沦。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总结
文中写了玛丝洛娃的“笑”之外,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
1、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 3)
2、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20)
3、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27)
4、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32)
5、以及那双妩媚的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59)
眼睛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文中写了玛丝洛娃的“笑”之外,还重点写了她的什么?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眼睛有何特点?
眼睛
斜睨
文中多次写到玛丝洛娃“斜睨”的眼睛,有何意图?
通过典型的神态描写,刻画了玛丝洛娃现在对人的冷漠与敌视,也暗示她生活的不幸。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文中对玛丝洛娃的神态描写非常到位,请选择几处加以赏析。
神态描写 反映的内心
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此时,玛丝洛娃还是以妓女的身份审视周围的人,看到眼前是个有钱人就露出习惯性的笑容
不过,她的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玛丝洛娃认出了眼前的人就是伤害她的聂赫留朵夫,这使她的内心非常痛苦
她气愤地简单回答,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聂赫留朵夫提到两人的孩子,但孩子的夭折对玛丝洛娃来说是沉重的打击,此时,玛丝洛娃内心是痛苦的,是愤恨的
研读文本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1.天真烂漫,充满梦想。
少女时期的玛丝洛娃很单纯,对生活充满向往,虽然自幼寄人篱下,成了地主帮工,却没有任何奴颜婢膝的言行。这段时期,她和聂赫留朵夫相识、相知、相恋,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然而后来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背弃,她的梦想全部破灭,从此走上了沦陷之路。
2.性格扭曲,堕落沦陷。
被聂赫留朵夫抛弃后,玛丝洛娃也被女主人赶出了家门,走投无路,沦为妓女,最终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然而,她的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她遭人诬陷,被判有罪关进了监狱,并将被流放西伯利亚服四年苦役。
3.良知觉醒,走向“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是从聂赫留朵夫的第一次探望开始的。聂赫留朵夫的一系列举动充分唤醒了她的良知,她的精神“复活”也在全面而深刻地进行着。最后,在革命思想的洗礼和革命者的引导下,玛丝洛娃恢复了对理想、爱情和生活的追求,重获了新生。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课文选取的典型环境——监狱,这一环境的特点是:混乱、嘈杂。
①托尔斯泰把监狱作为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相认的背景,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两人面对面谈话做铺垫;
②目的是以环境的混乱、嘈杂映衬玛丝洛娃精神世界的混乱,映衬社会执法的混乱不清;
③暗示人物命运的波折。
三、环境
试分析课文选取监狱作为典型环境的用意何在?
主 旨 概 括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深思
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复活”究竟复活的是什么呢 )
“复活”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是灵魂的复活,是聂赫留朵夫灵魂自我拯救的“复活”。 (赎罪)
思考:那“玛丝洛娃”有“复活”的希望吗?
复活是玛丝洛娃灵魂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的被动“复活”。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①小说以×X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做题目
③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④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⑤小说的题目是××,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而展开的,如果以××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探究标题意蕴
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文中的具体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主题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双关、比喻、反讽、反问、引用、象征)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的。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
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文本特色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复活》是列夫·托尔斯泰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它鲜明地体现了列夫·托尔斯泰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1)生动的细节描写。
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
(2)独特的讽刺手法。
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色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
(3)突出的心理描写。
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整本书阅读
内容提要
卡秋莎·玛丝洛娃原是一个农奴的私生女,她天真、善良,真诚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但这个腐化堕落的贵族少爷却诱奸了她,把她抛弃,使她陷入种种悲惨遭遇,最后沦为妓女。妓女生活使她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她再也不相信什么善了,于是她拼命吸烟、喝酒,麻醉自己。一次,她被诬告谋财害命,关进监狱,并被昏庸的法官判处四年苦役,流放西伯利亚。
在审判玛丝洛娃时,正巧聂赫留朵夫做陪审员。当他认出她时,良心受到谴责,想通过拯救她以赎前罪,他四处奔走为她减刑。当所有的努力都无效时,玛丝洛娃被押送去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与她同行。
内容提要
途中,传来了皇帝恩准玛丝洛娃减刑的通知,苦役改为流放。玛丝洛娃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忏悔和关怀下,消除前怨,逐步恢复过去的爱情,重新唤起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德,自动戒了烟酒。聂赫留朵夫准备和她结婚。为了不损害聂赫留朵夫的名誉地位,玛丝洛娃拒绝了他的求婚,而与另一她心爱的犯人西蒙斯结合,从而走向“新生”。
聂赫留朵夫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这两个主人公的经历,表现了他们在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复活。
1、始乱终弃
聂赫留朵夫去服兵役,因顺路经过姑母家,在姑母家住了四天。在一个复活节的晚上,他诱奸了玛丝洛娃。临别,他塞给玛丝洛娃一百卢布,便到部队去了。此后,聂赫留朵夫连封信也没捎给过她。她已怀孕了。
经典故事
2、车站绝望
经典故事
玛丝洛娃怀孕后,被涅赫留朵夫抛弃,但仍非常想见他,一次听说他会在晚上经过某火车站,就赶到那,在车窗外找到他所在那节车厢,这时火车开动了,玛丝洛娃边敲着窗子,边跟着火车跑,头巾吹掉了,她还是跑,火车无情地远去了,她倒在了地上,抱头痛哭。她当时想到了死,但想到孩子,于是慢慢地站了起.....从这天起,她不再相信人,认为一切都是欺骗。
3、人命案件
经典故事
一个西伯利亚商人到妓院寻欢作乐。茶房和使女见商人有钱便起了谋财害命的念头。他们把一包药粉交给玛丝洛娃,要她放到商人茶杯里,骗她说是安眠药。当时,玛丝洛娃正被商人纠缠得厉害,想摆脱他,便照样做了。结果商人被药死了。案发生后,茶房和使女贿赂律师,把罪责全栽在玛丝洛娃身上。
经典故事
4、法庭群丑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
另一个法官老是迟到,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经典故事
5、终审判决
经典故事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经典故事
6、请求宽恕
聂赫留朵夫见到了玛丝洛娃,要求她宽恕他,并把自己要和她结婚的决定告诉她。但玛丝洛娃不能饶恕他的过去。她气愤地说;“ 你去找你的公爵小姐们好了,我的价钱是一张十卢布的钞…我是犯人,你是公爵,这儿没你什么…你在这个世界里拿我玩乐还不算,又要用我来救你自己,好让你能上天堂!我讨厌你-你那眼镜,你那肮脏的胖脸!去,去!”聂赫留朵夫吃了闭门羹,但他想为了对得起良心,即使玛丝洛娃不愿和他结婚,他也要跟她一道去流放。
经典故事
7、找回旧爱
由于聂赫留朵夫的诚心,玛丝洛娃又重新爱上了聂赫留朵夫,而且爱得那么深,不知不觉间她完全依照他希望她做的去做了:戒了烟酒,不再卖弄风情。但她又想到这种结合,对他是一种不幸。她不能接受所爱的人为她作出的牺牲。
经典故事
8、爱的抉择
政治犯西蒙松是个腼腆、谦虚而又意志力极强的人,他爱上了玛丝洛娃。这时,玛丝洛娃必须在西蒙松和聂赫留朵夫之间作出选择。她感到:“聂赫留朵夫是出于慷慨,又由于过去发生的事情,才向她求婚。可是西蒙松却在她现在的境遇里爱她,只因为爱她而爱她。”于是,她接受了西蒙松的爱。
经典故事
9、灵魂复活
最后,玛丝洛娃和西蒙松走了。聂赫留朵夫被留了下来。他在福音书里找到了五条生活准则:对上帝要虔诚、不起誓、要忍辱、爱敌人、勿反抗。他认为人们如果遵循这五条法则,并不断悔过自新,便可以“获得最大的幸福,地上的天国也会建立起来”。他开始过一种全新的精神生活。他的灵魂复活了。
感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