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游山西村》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幽州台歌》《游山西村》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5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0:53:5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登幽州台歌》《游山西村》
新课导入: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诗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知人论世: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怀才不遇的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远见卓识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所用,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入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倍受打击,致使他心情一直非常苦闷。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大兴。
幽州台:即燕国时期燕昭王所建,又称蓟北楼、黄金台。因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建楼目的在于招纳贤才,燕昭王此举天下震动,郭隗、乐毅、剧辛等名士皆来归附,燕国也因此强大。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大意:
(在幽州台上)我向历史长河的前端和后面望去,也看不到像燕昭王那样的贤君。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独寂寞,悲从中来,怅然泪下。
品读感悟
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与“来者”分别指谁?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时间角度
“古人”:古代像燕昭王一样的礼贤下士的明君。
“来者”:未来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
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出诗人对贤明君主的钦敬仰慕之情,也表露出自己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伤。
后两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空间角度
俯仰天地,天高地远,寰宇苍茫,反衬出诗人无比的渺小和孤单。诗人不禁怆然涕下。这种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伟大的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小结:
俯仰古今——时间的绵长
登楼眺望——空间的辽阔无垠
独自凭吊——心绪之孤单悲苦
孤独
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
游山西村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知人论世: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品读感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腊酒浑: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
足鸡豚:指菜肴丰足。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诗意:不要取笑农人自酿的腊酒不好,丰收年份他们会准备丰盛的饭菜招待客人。
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莫笑”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渲染出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一个“足”字,既写了农家的丰年景象又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氛,写出了农家人热情、淳朴、好客的特点 。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所以用“暗”;花色红艳,所以用“明”。
诗意:一重重山,又一道道水,疑惑无路可行时,忽见柳色浓绿,花色明丽,一个村庄出现在眼前。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
前人的描摹
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白居易: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王安石: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1.实写西村当地的景象。(符合西村的地理实际)
2.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
反映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
道出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拓展思考:
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何在?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豁然开朗,发现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我们读后,都会感到,在人生的某种境遇中,与诗句所写有着惊人的契合之处,因而更觉亲切。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名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 诗句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诗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希望。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春社:古代的风俗,在西周的时代就已盛行。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土地神,祈求丰收。
古风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诗意:箫鼓的乐声接连不断,春社日已经临近了,村民们穿着简朴,保存着古老的风俗习惯。
颈联由自然入人事,描摹了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作者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
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诗意:从今以后,如果能允许我趁着月夜闲游,我会随时拄着拐杖,半夜前来敲门。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诗人发表的感慨。因为主人殷勤,所以客人留恋,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村民的热情好客;
优美的景色;
淳朴的风土人情。
主题概括
这首诗赞美了农村民风的淳朴及秀丽清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情。
练一练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为什么?(2008年河南中考)
答:①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
②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登幽州台歌》《游山西村》。
2.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下列诗句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