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统编版语文七下第三单元第10课《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 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3: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阿长与《山海经》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基础知识、概括了事件、分析了人物形象。
本节课,我们将从分析写作手法、主题思想两个方面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运用先抑后扬来表达深沉情感的写法。
2.通过研读文段,深刻理解主题。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那看似数落阿长的几件事,其实是作者的一种写作匠心,这种匠心就是运用了一种写作手法,这种写法是什么呢?
分析手法
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是一种写作技巧。“扬”是指抬高、褒扬;“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人、事、景、物等,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写起,“抑”是为后面的“扬”蓄势。“抑”是手段,“扬”是目的。
这种方法,使内容前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所写对象的特征;使情节波澜起伏,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体现在题目上
题目中用“阿长”而不用“长妈妈”,暗示抑笔。
体现在人物性格上
文章先写阿长的粗俗好事、迷信好笑、无知繁琐等特点,然后再写她为“我”买《山海经》所表现出的纯朴善良、仁厚慈爱、真诚率真的品格。








敬意消失
空前敬意





怀



体现在情感变化上
怨恨、憎恶
作者用抑笔写阿长,使文章前后的内容形成了对比,情节曲折有致,突出了人物的纯朴善良的性格特征,能更好地表达作者对阿长深沉的怀念之情,让读者读到后文的时候对阿长产生极强的同情感和赞颂。
“先抑后扬”既是作者为了表现主题,达到写作目的一种写作手法,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再现。
对一件事儿、一个人、一种景的认识,与年龄与时间都有关系,初识一个人觉得那个人并不那么出众,有时你会很反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再回头看的时候,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就是抑和扬;相反,也有先扬后抑的过程。
这一课除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外,独特的叙事视角一样引人注目,值得探究。
两种叙述视角
1.童年的视角:从童年的认知、儿童的感受叙述儿时经历的事。
2.成年的视角:从写作时的角度看待过去发生的事件。
两者的不同:一个是站在写作时成人的立场,一个是站在童年的立场。
童年视角叙述的文字(集中在文章前半部分)
(1)对阿长粗俗率性“实在不大佩服”;
(2)对阿长懂得许多规矩表示不耐烦;
(3)对阿长能抵挡枪炮的神奇力量产生敬意;
(4)知道阿长谋害“我”的隐鼠敬意消失,产生怨恨;
(5)阿长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我”对阿长产生真正的敬意。
以童年的口吻书叙述往事,儿童的目光、儿童的感受,童年的幼稚,让文章充满童心童趣,一个可爱的小鲁迅、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纯朴保姆,给成年的鲁迅以美好的回忆,给读者以美好的阅读享受。
童年视角叙述的作用: 使回忆充满温馨,使文章充满童趣。
(1)第(1)段第一句
(2)第(12)段最后两句
(3)第(17)段最后一句
(4)第(27~31)段
成年视角叙述的文字
(散见于文章前半部分,集中在文章后面几段)
以成年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童年,那童年的懵懂、无知、幼稚也是美好的,使回忆充满温情。
成年视角叙述的作用(一):使文章充满温情
如:第(17)段最后一句“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站在“成年的我”的角度,即从成人的视角来看问题的,作者不是真的认为“情有可原”,用“当然”“倒”表示调侃的语气,使得这一段的回忆充满美好温情。读之,不禁莞尔。
作者从写作时的成人眼光去观照童年的保姆阿长这个人,去看阿长买《山海经》这件事。
阿长给了她生命的滋养,阿长为他买《山海经》意义非凡:影响了他的兴趣(爱上搜集),对他的成长中给予正能量。从成年的视角叙述审视往事,使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更深沉。
成年视角作用(二):
以成人思维审视往事、深化情感,使怀念更深沉
在回忆性的散文中在叙述时往往采用两个视角往往交错转换进行,同学们还记得吗?七年级上期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小鲁迅和大鲁迅也是两种视角转换叙述的,以后要学习的朱自清的《背影》会遇到这种写法,因此特别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一课的学习理解两种叙事视角交错转换的妙处。
成年的视角尤其是文章后两段更明显:
“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这低沉的叙述语调,包含着鲁迅对阿长无尽的歉疚与思念,感激和同情。
最后千言万语凝聚为一句深情的祈愿: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主题理解
阿长陪伴了鲁迅整个的童年,给予鲁迅温暖,但鲁迅连阿长的名字、阿长的经历都不知道。46岁的鲁迅在写到阿长摆“大”字时,将是怎样的表情 在写到逼吃福橘时将是怎样的心情?说什么“憎恶”,什么“不耐烦”,什么“讨厌”,什么“无法可想”……所有的所有都成了鲁迅对阿长美好的念想。
同学们,你读出了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阿长真诚与作者的深情了吗?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46岁的鲁迅久病初痊,生活不顺,从北京辗转到厦门,孤独寂寞。鲁迅在谈到他创作时说,他在几近夕阳的年岁,从童年的回忆中去寻找一朵温情的花,从中获得慰藉和力量——而阿长就是就是这样一朵温情的花。
鲁迅一生从未写过自己的母亲,他留给世人的与母爱主题接近的文章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篇。他对长妈妈的感情,不仅包含了他对这位母亲般的保姆生命养育般的爱,也包含了对所有像长妈妈这样淳厚、善良、慈爱的社会最底层不幸者的爱。
主题思想
通过记叙阿长在鲁迅童年生活中的几件事,生动地刻画了长妈妈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感情,同时也赞颂了劳动人民淳朴、宽厚、善良、热情的品质。
小人物虽平凡,又有缺点,但在他们身上常常闪现着真善美的光辉。
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老人有这样一句名言:“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法则。”
同学们,我们的课到此结束!谢谢!
课堂小结
我们身边有不少像阿长这样的人:刚接触时,并不怎么喜欢,但在之后的某个关键时刻她(他)的做法让你感动。
请你运用本文中学到的“先抑后扬”的写法为他(她)写一篇文章 。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