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驿路梨花
彭荆风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方法,并概述故事内容。
2.把握文章记叙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构思的巧妙。
3.精读语段,品析“梨花”的内涵及作用。
精讲点拨
再读课文,走进文本:
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阅读指导
悬念是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方法指导:快速略读课文,找出三次悬念和两次误会。
精讲点拨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次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次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精讲点拨
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的表达效果在于:
推动情节发展,使之环环相扣、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精讲点拨
精读课文,品读“梨花”:
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精讲点拨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精讲点拨
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精讲点拨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在虚写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情景交融,旨在表达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帮助别人,为他人服务的精神的赞美之情。这样写,既照应文题,又推动这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即引出后面的哈尼小姑娘。
精讲点拨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既是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精讲点拨
标题“驿路梨花”的作用:
盛开在边疆驿站路上的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
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
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
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
“驿路梨花” 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课堂小结
“驿路梨花”是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同时它也盛开在人们心中,寓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这种精神将不断得到传承和发扬。正如文章最后一句写到的“驿路梨花处处开”,雷锋精神也将得到发扬光大,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布置作业
本文描写梨花,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写法写一个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