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2课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1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第2课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3:5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1.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5.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
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随文学习基本的语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
7.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8.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9.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程标准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二课时
游山西村
陆 游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3.背诵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陆游一生勤奋创作,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人虽貌似闲适,却始终忧怀国事。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会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写作背景
活动一: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注释:
腊酒:腊月酿造的酒。
足鸡豚(tún):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这里指猪肉。
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叩(kòu)门:敲门。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不要取笑农家过年的酒不好,丰收年他们请客人也会菜肴丰足。(我走在山路上)山峦重叠,溪水曲折,(草木茂盛,迷蒙一片)好像没了路,正迷惘间,(忽然眼前一片)绿柳成荫,繁花似锦,又出现一个村落。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衣着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月明来闲游,我拄着拐杖随时都会在夜里敲你家的门。
译文:
1.《游山西村》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气氛?
活动二:再读诗歌 细品感悟
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和好客的习俗。农民生活本来贫苦,但遇到丰年也要酿点酒,宰鸡杀猪,庆祝一番,同时也要邀朋友来共庆。这是多么淳厚的乡风。“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厚道。
2. 颈联描绘了何样的风土人情?
写出了山西农村淳朴的风土人情。村中人穿着朴素正是民风民俗的体现,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对美好愿望的企盼使整个乡村洋溢着生机和喜庆氛围。看到这些情景,诗人感到新奇和亲切。
3.第三、四句写什么?这“又一村”指什么?
明确:写作者回忆来时路上的经历。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像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又一村”指山西村,即诗人此刻所在的村庄。(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4.第五、六句写了什么画面?
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戴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5.最后两句诗写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非常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诗人写此诗时被排挤回乡,好像已无出路,但他坚信,只要爱国信念坚定,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诗人在诗中通过描写山西村的山水风光,暗示深刻哲理:事物的发展总有曲折,只要努力,光明就在前方。
6.如何理解《游山西村》一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游山西村》主线突出,层次分明。
这首七律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八句无一“游”字,而处处写“游”,游兴十足,游意未尽,又层次分明。尤其中间两联,对仗工整,善写难状之景,如珠落玉盘,圆润流转。
写作特色
结构示例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龚自珍(1792—1841),字人,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作者简介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即己亥年,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朝廷分为主战与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往返途中创作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写作背景
活动一:朗读诗歌 整体感知
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浩荡: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
天涯:天边,形容很远的地方。
落红:落花。
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义,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满怀离愁看着太阳西下,诗人的马鞭向东一指,前面便是海角天涯。落花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它化作春泥后滋养更多花儿。
译文:
1.诗人是怎样写愁绪的?
明确:诗人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下笔一个“浩荡”,形容愁思无穷无尽,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看到诗人心中的愁绪翻滚而来,又以夕阳西斜为背景,更渲染出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
活动二:再读诗歌 细品感悟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什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落红”指“落花”,暗指自己辞官。诗人以花自喻,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后人贡献余力的愿望,表现出无私奉献的精神。“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这两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仕途受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的精神。
3.《己亥杂诗(其五)》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己亥杂诗(其五)》:本诗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形成诗歌的跌宕起伏之美。诗的前两句描述离京的情景,表达愁苦的心情和沉重的离愁。三、四句移情于物,从浓郁的伤感中摆脱出来,表明自己虽遭挫折,辞官出京,但绝不会一蹶不振,会继续为国家、为人民效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写作特色
结构示例
总结:如何理解这五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哲理诗是诗人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度关注与睿智思索的智慧结晶,诗人或寓理于景,或融理人情,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寓于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之中,借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或启人深思的意境表达出来,目的是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登幽州台歌》全诗四句没有具体描写,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望岳》前六句从多个角度描写泰山之高大、壮美。正是这壮丽美景引发了诗人的攀登欲望,诗人触景生情,以展望的姿态,想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而其中蕴含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
《登飞来峰》同样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触景生情,借“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多层含义。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
《游山西村》,写景中寓含哲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和“柳暗花和“又一村”两两对,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山阴道上自然景象的特点,山野小径,溪水潺潺,山路陡转,当你感觉无路可走时,眼前却豁然出现一缕炊烟,花明柳暗掩映之下的几间茅舍或一两个农人,都那么明丽地出现在了你的眼前这又怎能不让人喜形于色呢?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已亥杂诗(其五)》寓理于景,借物抒情。诗人事业未竟,岁月蹉跎,青春已逝,如“落红”一般。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用比喻手法,以“落红”自比。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它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这表现诗人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课堂练习
1.“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中“足”表达了 ,“莫笑”指不要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 。
农家款待客人的盛情
淳朴民风的赞赏
2.“落红”在诗中比喻 ,“花”比喻 。
诗人自己
国家和人民
课堂练习
3.下列对《游山西村》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围绕“游”字展开,抒发悠闲惬意之情。
B.首联一劝说的口吻写农家的待客情谊,间接抒发做客感受。
C.颈联描摹当地风俗画卷,用祭社神的活动,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
D.尾联“无时”意思是“随时”,表达诗人对农村自然风光、淳朴民风的热爱与赞美。
【答案】C,这种活动是“祈求丰收”不是“表达丰收后的喜悦”。
课堂练习
3.对《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第一句中“古人” 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诗歌第二句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诗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来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诗歌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D.诗歌最后一句“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答案】D,“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流泪"。
《己亥杂诗(其五)》:抒写了诗人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表现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和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献身精神。
课堂小结
《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的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