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单元教学设计系列第四课时 《“看见”劳动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制定采访大纲,走进身边的劳动者。
2.展示采访视频,总结个体劳动者的闪光点。
3.由个体劳动引申到群体劳动,“看见”默默无闻的劳动群体。
教学重难点
1.制定小组采访计划,做好小组分工。
2.引导学生发现劳动者身上的闪光点,总结其精神。
教学过程
1
前期准备
确定采访对象,撰写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门卫叔叔、食堂工作人员、宿管、总务处维修师傅、校医务室、班主任、图书管理员······
采访提纲:确定采访目的,设计具体问题(涵盖目标、障碍、解决等,8个左右)。
例如:
1.您每天都做哪些工作?
2.您从事的岗位需要哪些专业技能?
3.您在这份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挑战?
4.工作中,经历过的什么事情让您印象深刻?
小组分工合作
任务:采访记者、设计采访问题、视频剪辑、课堂汇报(人物通讯稿,800字左右)
成果:1.视频3-6分钟。
2.人物通讯稿(拟定标题、选取典型事件、细节描写、人物语言,灵活运用对比衬托等手法)。
走近劳动者
一、导 入
欢迎同学们来到“五一劳动展”大厅,我们前面已经认识了不畏权威、勇于创新的袁隆平,为了种子奔波在世界屋脊的钟扬,在北京百货大楼散发凡人微光的张秉贵。今天让我们进入第四个展区——“‘看见’劳动者”。
二、活 动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人?他们有什么特征?
一:
时尚男子:提着公文包,戴着墨镜,穿着西装上衣,下身是百褶裙、打底裤,袜子的颜色不一样。
外卖员:手上拿着餐食、手机,头上戴了头盔,脚上穿了一双朴素舒适的鞋子。
二:
时尚女子:神态舒适惬意,上身牛仔,下身奶奶裤,身上背着精致小包,享受着午后的阳光。
环卫工:上衣绿色工装,头戴草帽,遮蔽烈日烘烤,身边只有大包小包的垃圾,神态是辛劳的。
三、小 结
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说:“当今天‘宅生存’成为一种现实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感知到,我们之所以可以宅起来,是因为有无数的劳动者在外部世界当中奔走,我们能不能够再一次地意识到,是他们支撑了我们的生活。”戴锦华老师的话告诉我们,要用我们的眼睛去“看见”劳动者。
2
聆听劳动者的心声
在之前的课内学习和采访劳动者的活动中,同学们已经具有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并且运用课内知识撰写了采访提纲,拍摄了校内劳动者视频。接下来,我们就来展示同学们的采访视频。
1.校园园丁
“只要我干的这一行我做好,就是达到自己最大的发挥。”
2.食堂阿姨
——“阿姨,我进去北大来看您!”
——“好的,我在这儿等着你。”
她是食堂的一位阿姨,也是一位辛劳的母亲。她开过羽毛球馆,开过饭店,做过小生意。她告诉我们,在劳动中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3.宿管阿姨
“走向社会以后,做一个有用的人就行了。”
我们在学习中攀登人生的高度,宿管阿姨在生活中给我们生命宽度上的包容和温暖。她用爱注入劳动,浇灌我们的成长。
4.图书馆老师
“他所到之处都特别整齐,我知道他来过了,但我不知道他是谁。”
她为我们默默整理图书,也有人以默默的方式回馈她的辛苦付出。在劳动中,我们是彼此的天使。
3
发现劳动者
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个体,更需要看见的是他们背后默默奉献的群体。如屠呦呦在领奖时说,“我不是中国本土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我只是中国科学家群体中第一个获奖的女性科学家。我相信未来中国将有许多的项呦呦、齐呦呦、柴呦呦、尚呦呦、魏呦呦能够获得这一殊荣······我还想邀请85名参与过523项目的科学家来到瑞典,共同发布青蒿素的科研报告,但我怕诺贝尔奖基金会无法承担这笔庞大的开支,最终,我决定还是一个人来,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中医和中国科学家,领取诺贝尔奖。”
活 动
你身边还有哪些“不被看见”的劳动者?
环卫工人: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间工作,他们是勾勒城市留白的画家。
消防员: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时时刻刻待命,守护安全,
城市建设者:总是为我们建造大楼,却不曾停留,他们是城市建设隐居人。
白衣天使:他们是生命的救赎者,守护我们的健康。
小 结
实际上,大家分享了那么多劳动群体,却忽略了一个群体,那就是你们自己。我每天上课看到讲台上干干净净,内心是欢喜的;值周时,乘着午后的阳光,大家拿着报纸在大大小小橱窗穿梭,轻快的步伐就像一只只小蜜蜂;又或是早读前,走过校园各个角落,湿润干净的地方都让我感知到你们的付出和奉献。是大家的劳动,让我们的校园更加亲切、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