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题卷
一、单选题。(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深秋晴朗夜晚人们看到闪烁的星星大多属于( )
A.行星 B.流星 C.星云 D.恒星
2020年11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开启了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采集约2千克月壤返回地球。下图为嫦娥五号在月球表面工作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有关材料中所呈现的天体及天体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
B.由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是天体
C.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属于地月系
D.图1涉及的天体系统中心天体是木星
3.目前月球上未探测到生命迹象,主要是因为月球( )
①距太阳更近 ②没有大气层 ③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④昼夜温差过大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021年10月25日新华社报:目前太阳活动正在逐渐活跃,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的“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小黑痣”指的是( )
A.黑子 B.耀斑 C.日珥 D.日冕物质抛射
5.当太阳脸上“小黑痣”数量增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信
B.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出现在色球层上
C.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赤道地区的人看到极光
6.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图中④包括软流层
2022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在江西武宁县红色地层中首次发现距今约4,38亿年的两个盔甲鱼类化石新属种一一俊卿清水鱼和刺猬安吉鱼(图)。研究表明,该地质时期盔甲鱼类种类多、数量丰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盔甲鱼类生活的地质年代最可能是( )
A.前寒武纪 B.中生代
C.古生代 D.新生代
8.该地质年代早期,地球上( )
A.被子植物繁盛 B.陆地面积广阔
C.裸子植物繁盛 D.海洋面积广阔
读太阳辐射中各种波长的光所占的比例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的波长范围是( )
A.0.2-10微米 B.大于0.76微米
C.0.4-0.76微米 D.小于0.4微米
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 )
A.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和热
B.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
C.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
D.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11.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与下列因素呈正相关的是( )
A.植被覆盖度 B.地理纬度 C.云层厚度 D.海拔高度
2022年10月9日,我国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夸父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夸父一号”绕地运行轨道距地表约720公里,全年绝大多数时间可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进行观测,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在运行期间属于( )
A.行星 B.流星体 C.卫星 D.星际物质
13.“夸父一号”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有利于( )
A.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时效 B.降低磁暴现象发生的频率
C.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 D.测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
当地时间2022年11月27日晚,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国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开始喷发,喷发产生了大量含有SO2的火山灰云。根据我国气象部门监测显示,当地时间28日该火山灰云已经离开主岛向东北方向扩散(图甲)。下面图乙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迁移的顺序是( )
A.地核—下地幔—上地幔—地壳 B.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幔—岩石圈
C.软流层—莫霍界面—地壳—岩石圈 D.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
15.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圈,低层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
B.②是水圈,是各种水体组成的不连续圈层
C.③是地壳,大陆部分较薄、大洋部分较厚
D.④是生物圈,是地球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
生物在地球发展中产生,同时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地理环境特点为( )
A.干燥、冷热多变 B.寒冷、冰雪广布
C.湿润、森林茂密 D.全球气候分带明显
17.地球生物的演化发展,按照时间排序正确的是( )
①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 ②出现海生藻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③出现裸子植物和爬行动物 ④出现陆上孢子植物、鱼类、两栖动物时代
⑤出现鸟类、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时代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②④ D.③①④②⑤
下图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A河段河流地貌表现为“V”形谷,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作用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河床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D.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带来泥沙堆积
19.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
B.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积物的颗粒越小
C.河流中下游都会形成冲积平原
D.冲积扇形成在干支流交汇处
位于青岛海岸的“石老人”是典型的海蚀柱景观,岩石表面有大片蜂窝状石孔。2022年10月2日晚,青岛遭遇数小时的雷雨大风天气,次日清晨人们发现“石老人"上半部分已经坍塌。下图为“石老人”所在地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20.“石老人”上半部分坍塌的原因最可能是( )
A.组成物质为松散沉积物
B.相对高度大且挺拔耸立
C.长期的风化作用和海浪侵蚀
D.气候变暖与海平面上升
21.“石老人”形成过程中与消亡后的海岸地貌依次是( )
A.海蚀柱—海蚀陡崖—碎屑堆积物 B.海蚀柱—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
C.海蚀拱桥—海蚀柱—碎屑堆积物 D.海蚀拱桥—碎屑堆积物—海蚀柱
“凝固瀑布”是由温泉区富含碳酸钙的地下热水溢出地面凝固形成的。下图为“凝固瀑布”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形成“凝固瀑布”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堆积 D.冰川侵蚀
23.下列地区中,最可能见到“凝固瀑布”的是(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青藏高原 D.云贵高原
2021年我国能源局印发了《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十点方案的通知》,要求做到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与“应接尽接”。全国掀起整县光伏试点推进浪潮。图为皖南某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 )
A.占地面积小 B.发电效率高
C.受天气影响小 D.环境污染小
25.从太阳能利用角度,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的地区是( )
A.贵州 B.安徽
C.重庆 D.西藏
埃及费拉菲拉沙漠区有一片屹立在坚实土层之上、仿佛沙雕一样的巨大的蘑菇群岩层,被当地人称作“蘑菇沙漠”。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6.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河流堆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27.“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半干旱地区 D.干旱地区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图5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29.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30.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31.图示意地质历史时期全球气温、降水量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图中( )
A.中生代比新生代生物多样性丰富 B.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与气温降低有关
C.古生代比新生代的降水量波动小 D.恐龙繁盛时期全球气候特征是暖干
石林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下图为石林地貌发育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2.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33.石林地貌发育过程对当地产生的影响是( )
A.储水条件改善 B.土壤厚度增加 C.地表趋于平坦 D.旅游资源增多
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沙地貌,现泛指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面两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4.图甲为平顶方山状雅丹,推测该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是( )
A.风沙堆积形成 B.风沙侵蚀残留 C.流水侵蚀作用 D.流水沉积作用
35.图乙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区,该类雅丹地貌迎风坡的陡缓状况及原因分别是( )
A.缓坡,侵蚀而成 B.陡坡,侵蚀而成
C.缓坡,堆积而成 D.陡坡,堆积而成
二、综合题(2道大题,共30分)
3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4分)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 ,乙图是 ,二者都是河流 地貌。(6分)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甲在 处分布,乙在 处分布。(4分)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缓,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2分)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2分)
能源消费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
材料二、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兆焦/米 .年)。
材料三、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 ;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 , 。(3分)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 (按波长分)波段,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 , 。(6分)
(3)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位于 地形区,该地区太阳辐射能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5分)
(4)新疆虽然纬度较高,但太阳能较丰富,其原因是 。(2分)东莞市第四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答案
1、D
【详解】恒星是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有很大的质量。银河系主要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晴朗夜空看到的"星星"是恒星,D正确;行星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本身不发光,A错误;星云是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C错误;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埃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接近地球时被地球引力吸引,在高速穿越地球大气层时发生电子跃迁所产生的光迹。大部分流星体在落到地面之前便会被消耗殆尽,少部分则会掉到地面上,称之为陨石。B错误,故选D。
2.C 3.B
【解析】2.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A错误;带回地球的月壤样品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能单独作为天体,B错误;环月飞行的嫦娥五号与月球一起绕地球公转,属于地月系,C正确;图中涉及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太阳系等,中心天体分别为地球和太阳,月球本身并不绕转木星,中心天体不可能是木星,D错误。故选C。
3.由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可知,地球的内部条件是地球自身的温度、水、大气等条件适宜生命生存和繁衍。月球与地球的距离相对于日地距离差距较大,因此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比地球距离太阳的距离差距不大,①不是原因;月球的质量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而它的引力也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这就导致了月球无法聚集住太空中的气体尘埃,也就是说月球上是没有大气层的,②是原因;月球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相差不大,③不是原因;月球没有大气层,就没有适当厚度的大气来起到保温隔热的作用,因此在月球上,昼夜温差大,④是原因。故②④正确,选B。
4.A 5.C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的“脸蛋”出现的小黑痣是黑子,由于其温度比周围低,因此呈现黑色,A正确;耀斑是亮白色的斑块,B错误;日珥是太阳表面喷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呈现出红色,C错误;日冕抛射物呈银白色,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A,B、C、D错误。故选A。
5.当太阳黑子数量增多时,说明太阳活动进入活跃期,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无线电通信,A错误;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B错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C正确;极光主要在极地附近和极圈以内可见,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里一切活动现象的总称。主要有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由太阳大气中的电磁过程引起。时烈时弱,平均以11年为周期。处于活动剧烈期的太阳(称为“扰动太阳”)辐射出大量紫外线、x射线、粒子流和强射电波,因而往往引起地球上极光、磁暴和电离层扰动等现象。
6、D
【详解】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A错;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B错;图中①②③合为岩石圈,C错误;图中④为地幔,包括软流层,D正确。故选D。
【点睛】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或者说是软流层之上。
7.C 8.D
【解析】7.根据材料可知,该盔甲鱼化石距今4.38亿年,故该时期为志留纪属于古生代时期,C正确;前寒武纪距今约5.1亿年,A错误;中生代距今约为2.08亿年,B错误;新生代距今约为1.6亿年,D错误。故选C。
8.根据所学可知,志留纪时期裸蕨植物出现,该时期陆地面积小于海洋面积,D正确,B错误;被子植物出现在白垩纪,A错误;裸子植物出现在泥盆纪,C错误。故选D。
【点睛】种子植物中可以分为两类,即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这两类植物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种子这一构造,但这两类植物又有许多重要区别。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被子植物的种子生在果实里面,除了当果实成熟后裂开时,它的种子是不外露的,如苹果、大豆即被子植物。裸子植物则不同它没有果实这一构造。它的种子仅仅被一鳞片覆盖起来,决不会把种子紧密地包被起。
9.C 10.B 11.D
9.读图可知,太阳辐射分为三部分,其中A、B、C分别代表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光区;其中可见光区波长0.4-0.76微米,小于0.4微米的是紫外区,大于0.76微米的是红外区;太阳辐射能力最强部分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其波长范围是0.4-0.76微米,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0.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热,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能源,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A、B、D与题意不符;造成火山等自然灾害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B符合题意。故选B。
11.植被覆盖度越高,植物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越多,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少,故植被覆盖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呈负相关,A错误;地理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径越短,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故地理纬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呈负相关,B错误;云层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越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故云层厚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呈负相关,C错误;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故海拔高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呈正相关,D正确。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12.C 13.A
【解析】12.“夸父一号”绕地运行,属于人造卫星,C正确。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A错误;流星体是太阳系内,小至沙尘,大至巨砾,成为颗粒状的碎片,B错误;星际物质是存在于星系和恒星之间的物质和辐射场的总称,用来表述“夸父一号”并不准确,D错误。故选C。
13.结合材料“全年绝大多数时间可24小时不间断地对太阳磁场、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进行观测,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可知,“夸父一号”全天候运行,为灾害性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数据支持,有利于提高空间天气预报的时效,A正确。“夸父一号”主要起观测作用,本身并不能降低磁暴现象发生的频率,也不能使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危害,BC错。测量大气上界太阳辐射量不属于“夸父一号”的功能范畴,D错。故选A。
【点睛】恒星是由气体组成,自身能够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环绕恒星运行,自身不能发光,近似球状的天体;卫星是绕行星运转的天体;彗星一般由冰物质组成,绕恒星运转的天体,其亮度和形态一般会随距离恒星远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14.D 15.A
【解析】14.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之上是上地幔顶部,再往上是莫霍界面,莫霍界面之上是地壳,故冒纳罗亚火山喷发的岩浆在地球内部迁移的顺序是软流层--上地幔顶部--莫霍界面--地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5.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的性质与特征。①是大气圈,低层大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最大,约为78%,A正确;②是水圈,水圈中各种水体经水循环形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B错误;③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C错误;④是上地幔,不是生物圈,D错误。故选A。
【点睛】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是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16.C 17.A
【解析】16.煤的形成要有大量的植物生长和繁殖。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说明在地质时代,石炭纪、二叠纪和侏罗纪等气候温暖湿润、森林植物茂盛,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地球生物的演化发展: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即①;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海水中藻类空前繁盛,即②;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陆上孢子植物繁盛,即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植物界为裸子植物时代,即③;新生代为哺乳动物时代,鸟类、被子植物出现,即⑤。因此,地球生物的演化发展的时间排序为①②④③⑤,故选A。
【点睛】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18.A 19.A
【解析】18.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A项正确;河谷形态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B项错误;无法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A河段的土质情况,C项错误: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堆积作用较弱,D项错误。排除BCD,故选A。
19.B-C河段为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河流流速相对减慢,容易形成曲流,A项正确;越靠近上游,河流流速越快,挟带泥沙的能力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B项错误;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如果河流挟带的泥沙少,便不易形成冲积平原,C项错误;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处,D项错误。排除BCD,故选A。
【点睛】河蚀地形高山或高原地区或幼年期河流,侵蚀作用最强,易形成峡谷、瀑布。峡谷:高原或山地区,坡陡流急,河流下蚀力特强;两岸谷壁陡峭、谷地狭窄。瀑布:河床落差很大;主支流的交会处,主流下蚀力大于支流;软硬岩互层地区,差别侵蚀; 断层通过,河床形成落差。河积地形河流中下游地区山麓冲积扇河流由山地进入平原时,坡度变缓,流速锐减,大量泥砂、石砾堆积。谷外开阔,河流向平地作扇状展开。扇面物质粗大疏松,河水于扇顶即下渗,扇面一般缺乏水源,地下水至扇端渗出,形成涌泉带。1、泛滥平原:洪泛时期,洪水越过平常的河道向两侧溢流→泥沙随洪流到处堆积,形成低平的泛滥平原。河道两侧堆积旺盛,形成高于平原的自然堤。2、三角洲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接近侵蚀基准,所携细沙黏土在河床堆积在入口处形成三角状冲积平原。常因地势过低,排水不良,成为沼泽区。
20.C 21.C
【解析】20.本题考查“石老人”所受外力作用。“石老人”为海蚀柱,受常年风化和海浪侵蚀最后坍塌,C项正确;松散沉积物易被侵蚀,不会形成海蚀柱,A项错误;相较于海蚀崖,“石老人”相对高度小,B项错误;全球变暖与海平面上升对“石老人”影响不大,D项错误。故选择C。
21.本题考查“石老人”的演化过程。“石老人”形成之初是海蚀台地,后期台地受不同方向的海浪侵蚀形成海蚀穴,两侧的海蚀穴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海水继续侵蚀,拱桥上方坍塌,形成“石老人”景观,后期在海浪持续侵蚀作用下,“石老人”坍塌形成碎屑物,C项正确。故排除A、B、D,选择C。
【点睛】海岸地貌 海岸在构造运动 、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2.B 23.D
【解析】22.地下热水中含有碳酸氢钙,地下热水溢出地面的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溢出,使得碳酸钙重新沉淀凝固,形成凝固瀑布,所以其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堆积(化学沉积),B正确。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等无关。故选B。
23.由所学知识可知,云贵高原多石灰岩(含碳酸钙),且纬度低,气温较高,符合“凝固瀑布”的形成条件,D正确;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青藏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不符合“凝固瀑布”的形成条件,ABC错误。故选D。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喀斯特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其集中分布于桂、黔、滇等省区。
24.A 25.D
【解析】24.屋顶太阳能发电不占用土地,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占地面积小,A正确。太阳能分布广泛,与集中式光伏发电相比,屋顶太阳能分散布局,发电效率低,B错误。太阳能来自太阳,是以光与热的形式体现的能源,受天气影响大,C错误。太阳能清洁可再生,无论是集中式光伏发电还是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对环境污染都小,D错误。故选A。
25.最适宜推广光伏发电的地区,应是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光伏发电的地区。贵州、安徽、重庆、西藏四个地区中,西藏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日数多,是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最适宜推广分布式光伏“宜建尽建”,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影响太阳高度角)、天气、海拔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坡向(阴阳坡)、坡度(影响坡面单位面积太阳辐射量)等因素的影响。
26.A 27.D
【分析】26.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地貌,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等地质构造;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地貌等;BCD错误。故选A。
27.由所学知识可知,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荒漠地区分布广泛,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多的地区植被以草原为主,故是否有如图的“蘑菇沙漠”地貌要取决于其自然环境特征,不一定是风蚀蘑菇,C错误,干旱地区植被稀疏,风力作用明显,容易形成“蘑菇沙漠”,D正确。湿润、半湿润地区往往形成流水地貌,AB错误。故选D。
【点睛】风蚀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往往分布在较干旱地区。由于近地面的风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石,侵蚀力强,故岩石下部首先被侵蚀,形成风蚀蘑菇。
28.B
29.A
30.D
【解析】28.本题考查牛轭湖的形成过程。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因此牛轭湖最可能出现在东北平原,ACD错误,故选B。
29.河流形成的早期,河岸比较平直,此时期的河流侧蚀比较明显。河流水在侧蚀过程中可能遇到河流两岸岩石软硬不同,较软的一岸侵蚀严重,逐渐形成凹岸,另一岸为凸岸。此后河流凹岸不断遭侵蚀,河流越来越弯曲(河道向凹岸一侧不断弯曲),.所以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凹岸侵蚀 ,BCD错误,故选A。
30.牛轭湖形成后,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以及植被发育覆盖使得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排除AB,故选D.
31.D
31、 如图所示生物多样性曲线分布可知中生代比新生代生物多样性数值低,反映中生代生物多样性不如新生代丰富,A错误;如图示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出现时气温下降幅度不明显,主要是降水量下降明显,这说明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与气温降低关系不大,B错误;对比古生代和新生代的降水最低值和最高值,古生代的降水最低值和最高值都大于新生代,这说明古生代比新生代的降水量波动更大,C错误;中生代是恐龙繁盛时期,对应降水量低,气温较高,全球气候特征是暖干,D正确。故选D。
32.D 33.D
【解析】32.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根据图示可知,丙地石灰岩保存量最多,即被侵蚀程度最弱,说明为地貌发育初期,甲地石灰岩保存量最少,即被侵蚀程度最强,说明为地貌发育后期,则乙为发育中期,所以图中地貌的演变顺序是丙→乙→甲,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3.石林地貌发育,使得当地旅游资源增多,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D正确。石林地貌发育,地表水下渗增加,储水条件变差,A错误。石林地貌发育,表明流水侵蚀作用强,因此会导致土壤厚度下降,B错误。石林地貌发育会导致地表崎岖不平,C错误。故选D。
【点睛】石林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其形成过程是:首先因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然后石灰岩因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地表变得高低不平,随着流水侵蚀程度的增加,地表形成山峰与山谷,地表水下渗量增加,最后,流水溶蚀作用进一步加剧,地表形成孤立峰林,地下形成暗河,形成典型的石林地貌。
34.D 35.B
【解析】34.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一种风蚀地貌,是在河湖相沉积物的基础上,长期的风蚀形成的。左图这种平顶方山状雅丹地貌,其顶部平坦应该是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D对;风力堆积、风力侵蚀、流水侵蚀不会形成顶部平坦的地貌,ABC错。故选D。
35.右图中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风速较快的地方,受大风的长期吹拂,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坡,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为缓坡,B正确,排除ACD。故选B。
【点睛】雅丹地貌的形成原因:1.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雅丹形成发育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2.环境条件:现发现的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年降水量小于50毫米,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3.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风力和水力等。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1)冲积扇 三角洲 堆积
F E
C
B
37(1)太阳能 古生代(后期) 中生代
(2) 可见光 可再生 无污染
(3) 青藏高原 海拔高,空气稀薄 晴天多,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4) 降水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