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6.1《老子四章》基础篇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7 17: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6
《老子四章》基础篇练习
【基础篇】
一、比较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甲】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①,居其所而众星共②之。”
——《论语·为政篇第二》
子曰:“无为而治③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论语·卫灵公篇第十五》
【注释】
①北辰——指北极星。
②共——同“拱”,环抱、环绕之意。
③无为而治——舜何以能如此?一般儒者都以为他能“所任得其人,故优游而自逸也。”(《三国志·吴志·楼玄传》)。如《大戴礼·主言篇》云:“昔者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新序·杂事三》云:“故王者劳于求人,佚于得贤。舜举众贤在位,垂衣裳恭已无为而天下治。”赵岐《孟子注》也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①,使民不为盗;不见②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③,实其腹,弱其志④,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⑤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老子·第三章》
【注释】
①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②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③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④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⑤不敢为,是指在“民无知无欲”的情况下,造事也起不了作用。
⑥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
【丙】
君无见其所欲,君见其所欲,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君见其意,臣将自表异①。故曰: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故曰: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②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③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尽其虑,而君因以断事,故君不穷于智;贤者勑④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穷于能;有功则君有其贤,有过则臣任其罪,故君不穷于名。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⑤,不智而为智者正⑥。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此之谓贤主之经也。
——《韩非子·主道篇第五》
【注释】
①表异:指伪装。
②寂乎其无位而处,漻乎莫得其所: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
③竦惧:惶恐。
④勑:同“敕”。《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⑤师:这里用为效法、学习之意。
⑥正:通“整”。《庄子·让王》:“正冠而缨绝。”这里用为端正之意。
1.根据上文的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试比较儒、道、法三家所主张的“无为而治”的异同。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
文本二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第十一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老子》第二十四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凿户牖以为室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企者不立 不学《礼》,无以立
C.故有道者不处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D.自见者不明 在明明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老子眼里,水性有三:柔和、处下、变动。水,是柔顺温和的代名词。天上月光似水,人间柔情似水。它滋润山原,灌溉田畴,养鱼鱼肥,育花花俏,仿佛是布满大地的血脉,哺育着一切生命。与柔和联袂的,是善“处众人之所恶”。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 ① 。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 ② ,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和、处下,为水的变化、运动埋下了伏笔。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 ③ ,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以水喻道,透视人生,这是贯穿于《道德经》的一条红线。全文静水流深,体大思精,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似可作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根据上述文本内容,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老子“以水喻道,透视人生”的三条至善之道,每条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篇练习答案
一、比较阅读
1.【答案】
同: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异:无为而治作为一种理想的治理之道为先秦儒道法三家所共有,但就其内涵、根据、途径、目标等方面来说,三家又存在很大的差别。儒家基于对人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能力的信心,主张以民为本,通过以君子为典范的道德教化,使民“有耻且格”,实现天子垂拱南面而治的理想。道家以道为本,主张效法自然,清静自守,无为而无不为,使民无知无欲,实现小国寡民的状态。法家基于人自利自为的本性,主张以国家和君王为本位,严刑峻法,使民知法自治、畏法自律,实现以刑去刑、君佚臣劳的理想局面。
看法: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都呈现紧张状态的当今社会,无为而治的思想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以及个人自身的治理可提供有益的启示,有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安定的局面。
【解析】
首先,对于三者的相同之处,可以放到三者共同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中去考虑。这三者都是那个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特殊时期统治阶级的代表。他们的政治理念,都是为了当时的周王、诸侯王等统治者而服务的。
而【甲】语段中的第二句话,孔子说在第二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中所说的“恭己正南面”,意思其实就跟第一句的“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垂拱而天下治”差不多,也就是说,在儒家看来,君主应当作为尊贵的权力象征而存在,并不需要管那么多,这就是“无为”。由此可见,儒家与道家的“无为”其实大不相同,道家主张“无政府主义”,儒家则承认政府存在的必要,只是政府的权力应该限制到最小程度。
【乙】语段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体现了道家对文明世界的厌恶和绝望,把理想世界推到远在尧舜之前的悠缈难知时代,那是一种未经人力改造、未受文明污染的自然状态,就如老子所描画的小国寡民。此后,根据原文“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更可知,道家,至少老子的“无为”主张是跟“绝圣弃知”的反智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他主张摒弃文明成果,否定政治制度,有点接近于现代政治思潮中的“无政府主义”。
【丙】语段中,根据“君臣守职,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谓习常”“臣有其劳,君有其成功”等可知,与道家的“无政府主义”倾向相反,法家是典型的大政府专制主义论者。法家的“无为”,就是要实现国家专制机器的流水线自动化运转,人民和官吏都自觉自动服从君主的立法。但“君”依然掌握着绝对的权力,不容违抗与质疑。
对儒道法三家对于“无为而治”的看法,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国家的运行等角度来思考。比如,针对人与自然,当下滥砍滥发、化肥农药滥用等现象,导致自然遭受巨大破坏。在此情景下,我们似乎可以充分尊重大自然运行的本身规律,以“无为”的态度,给大自然休养生息的空间。
参考译文:
【甲】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孔子说:“自己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 他做了什么呢 不过是修己达礼,端正地临朝听政罢了。”
【乙】
如果社会上没有恭维有才华的人,就不会导致老百姓相争;如果珍贵的东西大家都不认为他是珍贵的话,那么就不会有偷窃之人;不显耀引起贪心的事物,就不会导致民心迷乱。所以圣人的治理原则就是:要使人民都虚心待人,使人民衣食充盈,使人民没有野心,使人民身体强健。常使百姓无不当之知、无私心之欲,那些所谓的(才智足以蛊惑人心,以谋私的)智者,就不敢有所施为。以自然无为治理天下,则无不治。
【丙】
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欲望,如果君主表现出自己的欲望,那么臣下就会粉饰自己的言行来迎合君主;君主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愿,君主如果表露出自己的意愿,那么臣下将会表现出特异的才能。所以说,抛弃喜好的和抛弃厌恶的,臣下就什么都不知道;抛弃旧有的经验和智巧,臣下就会自我防范。群臣各司其职,百官行为都有常规;根据才能而使用人才,就称为是调节常规。所以说,寂静啊!君主好像没有处在君位上;廖廓啊!臣下不知道君主在哪里。明智的君主在其上无所作为,群臣就会在下提心吊胆了。明君的原则是,使聪明人竭尽思虑,君主据此决断事情,所以君主的智力不会穷尽;鼓励贤者发挥才干,君主据此任用他们,所以君主的能力不会穷尽;有功劳则君主占有贤名,有过失则臣下承担罪责,所以君主的名声不会穷尽。因此不贤的却是贤人的老师,不聪明的却是智者的君长。臣下承担劳苦,君主享受成功,这就叫贤明君主的常法。
二、文言文阅读
2.【答案】D
A.“内”同“纳”,结交。句意: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结交。
B.“要”同“邀”,求取。句意: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求取声誉。
C.“然”同“燃”,燃烧。句意: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D.没有通假字。句意: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3.【答案】A
A.两个“以为”均为“把……作为”。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B.“立”:长久站立。句意:踮起脚的人不能长久站立。/“立”:立身于社会。句意: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于社会。
C.“处”:为,做。句意: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处”:据有,接受。句意: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D.“明”:明察。句意: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显明。/“明”:彰明。句意:在于彰明高尚的德行。
4.【答案】
(1)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
【解析】(1)“端”,发端;“充”,充实;“若”,像;“然”,通“燃”,燃烧,“达”,流出,流淌。
(2)了解别人的人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明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解析】(2)“明”,明智(圣明)”;“强”,刚强;“强行者”,勤勉(强劲)奋进的人;“志”,意志。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都知道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节选自《孟子》)
文本二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老子》第十一章)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自我显露的人反而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众人常常厌恶这些。所以有道的人是绝不会这样做的。
(《老子》第二十四章)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勤勉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老子》第三十三章)
三、简答题
5.【答案】
①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或“总是往低处流”)
②这里的“不争”(或“这是一种智慧”)
③若无变化万千的水
【解析】
第一空,依据前文“人生于世,都厌恶卑湿低下,而水”可知这里强调水和人的不同之处,可填写:却一贯追求低洼之所;
第二空,依据前文“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和后文“绝非得过且过、图安乐逸、什么事情也不干,而是以包容姿态容纳百川。‘不争’的最终结果”可知语境强调水“不争”的特点,可填写:这里的“不争”;
第三空,依据“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知语境强调水带给大自然的美,可填写:若无变化万千的水。
6.【答案】
①因为柔和(或“不争”)所以强大(或“刚强”);
②因为处下所以博大;
③因为变动所以神奇。
【解析】
依据原文“处处竞争、时相侵夺,在这个崇尚丛林法则的世界,水之处下,本质上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的最终结果是:‘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可概括出:因为柔和反而刚强;
依据原文“溪、谷、渊,广阔清旷,虚静幽深,水之趋下、善处,展现出来的正是不自大、不居功、谦和低调的博大襟怀”可概括出:因为处下所以博大;
依据原文“大千世界,水的变动是最神奇的。水化为汽,汽结为云雾雨露,悄悄然铺天盖地,夏雨滂沱,冬雪飘拂。因机而动之水,让这个世界呈现出多少迷人的景观:逶迤九曲的江河、韬光养晦的清潭、虎啸龙吟的飞瀑……天下的自然美景,大多就没有了灵魂”可概括出:因为变动所以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