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10:30:38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高三上·潮南月考)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答案】A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并趋于客观,A项正确;
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对文字记载的解读方式才具有主观性,才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主旨,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他们在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由此可知,西欧的城市自治运动(  )
A.使市民获得了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B.有利于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
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他们在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市民阶级在城市通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市民的权利,排除A项;
12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并没有逐渐形成,排除C项;
12世纪,基督教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摇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西欧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3.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之一便是建立海外贸易据点,B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列强纷纷开展远航探险活动,C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商业范围和贸易中心变化,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4.(2023高一下·达州月考) 1485—1536年,英国获得自治权的城市仅13个。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百年间达150个之多。这反映了当时(  )
A.圈地运动助推城市化进程 B.启蒙思潮引发了革命风暴
C.宗教改革影响到国家治理 D.工业革命改善了城市风貌
【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485—1536年”、“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兴起,打击了教会统治,促进城市自治运动发展,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及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C项正确;
圈地运动主要涉及农村,A项错误;
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1485—1536年”、“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结合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从材料“选民无财产限制“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可知,巴黎公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D项正确:
巴黎公社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C项表述中的“工农联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而不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选民无财产限制““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反映了民主原则。
6.(2021·西安模拟)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例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选D项;
全球商品的流通,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单一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
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B项;
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开辟以来,欧美列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7.(2022高一下·舟山月考)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图一及图二分析可知,俄国被苏联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变化反映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D正确;
A错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90年代;
B错误,苏联取代俄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表现,但是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变化;
C错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形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8.1919年是世界革命运动频发的一年。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918.11—1919.5 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
1919年3月 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9年3月 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4月 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中国发生“五四运动”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十月革命影响了各国革命斗争
C.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 D.革命运动推动殖民体系的崩溃
【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德国和匈牙利的革命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印度的起义和独立运动则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的缘故,中国的五四运动则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所以综合来看,上述革命运动都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关,所以可以推论出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
由上述革命发生的情况来看,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能说东西方的革命遥相呼应,排除A项;
表格中的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的革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埃及和印度人民的革命则没有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
殖民体系是在二战之后才开始瓦解的,且上述革命运动不全是反对殖民统治的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革命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世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
9.(2022高三上·夏津月考)图3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体系
【解析】【分析】据漫画内容可知,“小孩需要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小国”,再结合这幅漫画的主题“带我进去吧,先生?”可知,小国不能随意进入会场,或者需要在大国的陪同下进入,说明雅尔塔会议是由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故选A项;
雅尔塔会议巩固和维护了美英苏战时同盟,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通过漫画可以看出美苏作为大国,在会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无法看出两国利益冲突,排除C项;
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2021高三上·盖州期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
【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 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拉美大多数国家在70年代开展“多元外交”淡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这明显是适应了当时政治多极化格局的趋势要求,A符合题意;
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B不符合题意;
C项“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C不符合题意;
D项欧盟是90年代才成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2023高二下·南岗期末)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危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图为“一带一路”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  )
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 B.坚持全球治理
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 D.可持续性发展
【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促进我们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从宣传画中两人握手的场景可得出其主旨是携手合作,共同繁荣,C项正确;
“绿色环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坚持全球治理、 可持续性发展都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旨,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带一路倡议,解答本题需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进行分析。
13.下表是四部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描述。其共同之处是(  )
教科书具体叙述 教科书书名 作者
珍珠港美军基地遭袭之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军陷在了中国的泥沼之中” 《世界文明史》 斯特恩斯
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 《地球人类史》 布列耶特
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 《世界的历程》 斯特雷尔
尽管中国军队没能打败……日本,但是到1941年,他们成功地牵制了一半的日本军队——大约75万士兵。 《新全球史:传统与交流》 本特利 齐格勒
A.明确交待了中日战争的性质 B.对东方盟友的抗战有所肯定
C.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 D.详细交待了中国抗战的贡献
【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描述”的内容如“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可知,美国的教材对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B项正确;
材料没有明确战争性质是什么,排除A项;
C项只符合部分材料,并不全面,排除C项;
“详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进行分析。
14.下图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该作品(  )
A.反映了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B.赞颂了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参加国家工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宣传画的内容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A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
“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进行分析。
15.(2020高二上·绵阳期中)1977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 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 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洋为中用,吸收外 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对外开放的主张,是遵循实事求是路线的产物,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主张是对外开放;
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错误,1955年,“求同存异”标志着中国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反映了对外开放的主张。
16.(2022高三上·台州月考)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这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理体系的建设,D正确;
A错误,材料内容不仅涉及经贸问题,还涉及环境问题;
B错误,“主导”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中的国际会议不涉及国际组织的改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重要会议,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有个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出卤、苯、人造染料
材料三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答案】(1)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或圈地运动),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提供资本、原料和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
(2)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开始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等;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生产力出现了大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建立了工厂制;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可从英国的政治制度、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技术的积累、圈地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表格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分布可得出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从行业的角度可以看出,开始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从内容可以看出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等;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根据材料三“到19世纪中期”可得出生产力出现了大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根据材料三“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得出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建立了工厂制;根据材料三“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得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三“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可得出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
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古代东亚(朝鲜、日本)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可分析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可分析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儒家文化渗透......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分析出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材料“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分析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结合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分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启蒙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启蒙运动的推动。
(3)根据材料“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可分析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可分析出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点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考查,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年上海市民对“全球化”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一)对“全球化”的看法
同意 不好说 不同意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78.4% 21.6% 0%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65.2% 17.3% 8.6%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输出
75.8% 18.6% 5.6%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问卷(二)“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
面对少部分国家的“退群”活动,你认为中国应当 仿照他国“退群”,实行保护主义 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7.1% 92.9%
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你是否知晓中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海合作组织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 94.37% 100% 100%
——据《上海壹周·“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一
论题: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
阐述: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78.4%的上海市民赞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逐步融为一个整体,92.9%的上海市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担当大国责任。但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必然导致南北差距加大。经济联系的密切,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性的动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65.2%的上海市民认识到全球化的本质,75.8%的上海市民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问题。
综上,上海市民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的中国人民对待全球化的辩证、理性认识,有利于中国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世界。
示例二
论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
阐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对此,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01年,中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100%,的受访者知晓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动力,100%的受访者知晓“一带一路”;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了“亚投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94.37%的受访者知晓“亚投行”。中国政府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100%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有利于我国担当大国责任,为建设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78.4%”“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可知,2020年上海市民都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全球化,同时要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由此可知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阐述可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等角度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 / 1四川省绵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入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2022高三上·潮南月考)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
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
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2.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他们在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由此可知,西欧的城市自治运动(  )
A.使市民获得了自由与平等的权利
B.有利于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
C.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逐渐形成
D.动摇了基督教会的统治地位
3.下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  )
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商业革命”的兴起
4.(2023高一下·达州月考) 1485—1536年,英国获得自治权的城市仅13个。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百年间达150个之多。这反映了当时(  )
A.圈地运动助推城市化进程 B.启蒙思潮引发了革命风暴
C.宗教改革影响到国家治理 D.工业革命改善了城市风貌
5.(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巴黎公社曾发表公告,宣布“选民无财产限制”,选举中央委员时实行“每二万居民或余数超过一万者,得推选委员一名”,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巴黎公社此举(  )
A.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 B.完善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
C.运用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 D.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
6.(2021·西安模拟)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例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
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
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
7.(2022高一下·舟山月考)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  )
A.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B.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C.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D.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
8.1919年是世界革命运动频发的一年。下表为部分国家和地区革命运动,据此可知(  )
1918.11—1919.5 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
1919年3月 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919年3月 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
1919年4月 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
1919年5月4日 中国发生“五四运动”
A.东西方的革命运动遥相呼应 B.十月革命影响了各国革命斗争
C.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 D.革命运动推动殖民体系的崩溃
9.(2022高三上·夏津月考)图3是1945年雅尔塔会议后英国漫画家绘制的漫画《TAKE ME IN,MISTER? 》(带我进去吧,先生?)该漫画意在揭示雅尔塔会议(  )
A.凸显了大国主导地位 B.激化了盟国内部矛盾
C.加速了美苏利益冲突 D.违背了世界和平潮流
10.(2021高三上·盖州期中)20世纪70年代以前,拉美各国外交政策的意识形态一直很浓。70年代,拉美大多数国家承认国际关系中的多种意识形态,主张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开展“多元外交”。这一变化(  )
A.顺应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B.推动了亚非拉国家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
C.表明了“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
D.旨在应对欧盟国际地位提高带来的挑战
11.(2023高二下·南岗期末)下图是不同类型国家的进出口依存度变化示意图。该图适合用来说明(  )
A.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 B.世界经济区域化的发展
C.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 D.世界贸易全球化的加强
12.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图为“一带一路”宣传画之一,其意在提倡(  )
A.共建、共享绿色环境 B.坚持全球治理
C.携手合作,共同繁荣 D.可持续性发展
13.下表是四部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描述。其共同之处是(  )
教科书具体叙述 教科书书名 作者
珍珠港美军基地遭袭之前,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日军陷在了中国的泥沼之中” 《世界文明史》 斯特恩斯
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 《地球人类史》 布列耶特
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 《世界的历程》 斯特雷尔
尽管中国军队没能打败……日本,但是到1941年,他们成功地牵制了一半的日本军队——大约75万士兵。 《新全球史:传统与交流》 本特利 齐格勒
A.明确交待了中日战争的性质 B.对东方盟友的抗战有所肯定
C.指出了中国抗战的历史地位 D.详细交待了中国抗战的贡献
14.下图是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该作品(  )
A.反映了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
B.赞颂了工人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热情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
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15.(2020高二上·绵阳期中)1977 年 9 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 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 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这表明邓小平(  )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6.(2022高三上·台州月考)下表反映了2002~2021年中国参与的部分国际会议情况。据此可知,中国(  )
时间 领导人 会议 所作讲话
2002年 江泽民 全球环境基金第二届成员国大会 《采取积极行动共创美好家园》
2012年 胡锦涛 G20峰会 《稳中求进共促发展》
2021年 习近平 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团结合作抗疫引领经济复苏》
A.积极主动与各国发展经贸关系 B.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努力推动传统国际组织的改革 D.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3有个大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摘自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年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出卤、苯、人造染料
材料三
到19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往昔那种田园诗般的风情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忙忙碌碌的世界。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高炉前喷发出铁水的光亮。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全面模仿隋唐的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对这次改革影响显著。
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律令》,将《周易》《尚书》《论语》等作为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日本天皇年号也深受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
——摘编自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典章文物风靡欧洲。欧洲思想家们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他们非常欣赏中国的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因为官吏主要来自于通过考试选拔的优秀读书人,这些官吏没有世袭的特权。
——摘编自姜林祥《儒学在国外的传播与影响》
材料三
1941年贺麟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中提出“新儒家”概念,他认为新儒学就是“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是在西洋文化大规模输入后,要求自主的文化”。
——摘编自张昭军、孙燕京《中国近代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0年上海市民对“全球化”问题的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一)对“全球化”的看法
同意 不好说 不同意 你是否同意以下说法
78.4% 21.6% 0%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65.2% 17.3% 8.6% 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输出
75.8% 18.6% 5.6% 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
问卷(二)“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
面对少部分国家的“退群”活动,你认为中国应当 仿照他国“退群”,实行保护主义 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
7.1% 92.9%
面对“逆全球化”现象,你是否知晓中国近年来采取的重大举措 上海合作组织 “亚投行” “一带一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
100% 94.37% 100% 100%
——据《上海壹周·“逆全球化”下的大国担当》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可知,新的历史史料的逐步多元化推动了人们对历史认知的逐步清晰并趋于客观,A项正确;
文字记载的方式具有客观性,只是人们对文字记载的解读方式才具有主观性,才会限制历史解读的边界,B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对历史认知的进步性,不是世界文明本身形式上的多样性,C项错误;
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新史料的出现推动了历史认知的进步,而不是历史记忆的传承促进了族群的身份认同,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的主旨,结合史料的重要作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答案】B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2世纪的西欧,随着商业和贸易的繁荣,造就了一个新的市民阶级。他们在城市通过举行起义、成立公社、谈判妥协,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欧市民阶级在城市通开展城市自治运动,不同程度地摆脱了封建领主的控制,获得了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市民的权利,排除A项;
12世纪,欧洲民族国家并没有逐渐形成,排除C项;
12世纪,基督教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摇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古西欧城市,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古西欧城市自治运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3.【答案】A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图并结合所学可知,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而图片反映的是早期殖民扩张时期,故A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早期殖民扩张的特点之一便是建立海外贸易据点,B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时期,欧洲列强纷纷开展远航探险活动,C不符合题意;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商业范围和贸易中心变化,故D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解答本题需根据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进行分析。
4.【答案】C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1485—1536年”、“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并结合所学可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兴起,打击了教会统治,促进城市自治运动发展,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宗教改革对国家经济发展及治理产生巨大的影响,C项正确;
圈地运动主要涉及农村,A项错误;
启蒙运动发生于17、18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
工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中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1485—1536年”、“随着大小修道院的解散,大量教会财产投入市场,此后自治城市迅速增长”,结合宗教改革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巴黎公社
【解析】【分析】从材料“选民无财产限制“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可知,巴黎公社践行了无产阶级民主原则,D项正确:
巴黎公社并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权,A项错误: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B项所述与史实不符:
C项表述中的“工农联盟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而不选。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巴黎公社的建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选民无财产限制““使各区人口数与代表名额比例合理,并且还规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参与管理的程序”,反映了民主原则。
6.【答案】D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亚非拉美许多地区成为其原料产地,因而生产单一经济作物,形成单一经济,故选D项;
全球商品的流通,与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单一的经济无关,排除A项;
区域资源优势互补,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B项;
发展民族经济,与该地区形成的单一经济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近代殖民扩张,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航路开辟以来,欧美列强推行殖民主义政策,促使世界殖民体系逐步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7.【答案】D
【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解析】【分析】根据图一及图二分析可知,俄国被苏联取代、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变化反映了一战后,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D正确;
A错误,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是在90年代;
B错误,苏联取代俄国是社会主义运动的表现,但是不能概括材料全部变化;
C错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一战后的国际形势,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时空观念。
8.【答案】C
【知识点】“一战”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一战”后非洲独立意识的醒觉;十月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德国人民起义,推翻了德意志帝国,资产阶级成立魏玛共和国”“匈牙利共产党领导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并结合所学可知,表格中德国和匈牙利的革命是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根据材料“埃及爆发以开罗学生反英示威为起点的反英大起义”“印度人民因英国制造的“阿姆利则惨案”开展反英独立运动”并结合所学可知,埃及、印度的起义和独立运动则是由于英国殖民统治卷土重来的缘故,中国的五四运动则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所以综合来看,上述革命运动都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有关,所以可以推论出国际环境助推了革命的爆发,C项正确;
由上述革命发生的情况来看,其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能说东西方的革命遥相呼应,排除A项;
表格中的德国、匈牙利和中国的革命受到了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埃及和印度人民的革命则没有受到十月革命的影响,排除B项;
殖民体系是在二战之后才开始瓦解的,且上述革命运动不全是反对殖民统治的革命,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世界革命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世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程进行分析。
9.【答案】A
【知识点】雅尔塔体系
【解析】【分析】据漫画内容可知,“小孩需要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小国”,再结合这幅漫画的主题“带我进去吧,先生?”可知,小国不能随意进入会场,或者需要在大国的陪同下进入,说明雅尔塔会议是由大国主导的国际会议,故选A项;
雅尔塔会议巩固和维护了美英苏战时同盟,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通过漫画可以看出美苏作为大国,在会议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无法看出两国利益冲突,排除C项;
雅尔塔会议构建了战后国际政治秩序,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尔塔体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小孩需有大人陪伴,否则不得窥探”,结合雅尔塔体系的实质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 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拉美大多数国家在70年代开展“多元外交”淡化意识形态的冲突,主张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这明显是适应了当时政治多极化格局的趋势要求,A符合题意;
B项不结盟运动兴起是在20世纪60年代,B不符合题意;
C项“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是在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C不符合题意;
D项欧盟是90年代才成立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表现和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和影响,学生要有较强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
11.【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材料反映的是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变化,不能反映经济快速的增长,排除A;B、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主旨与区域化无关,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逐步摆脱滞胀危机,排除C;
D、结合所学知识,据材料可知,从1980年到1996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依赖进出口的比重都有所增加,这反映出全球化之下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12.【答案】C
【知识点】“一带一路”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促进我们国家和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以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从宣传画中两人握手的场景可得出其主旨是携手合作,共同繁荣,C项正确;
“绿色环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坚持全球治理、 可持续性发展都不是材料所体现的主旨,排除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一带一路倡议,解答本题需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进行分析。
13.【答案】B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美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对中日战争的描述”的内容如“尽管日军在组织和战斗技能上颇为先进,但其对中国的进攻却并未得到自己所希望的结果”“中共以在二战中顽强抗日而赢得了支持”可知,美国的教材对中国在抗战中的作用给予了肯定,B项正确;
材料没有明确战争性质是什么,排除A项;
C项只符合部分材料,并不全面,排除C项;
“详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抗战对世界的贡献进行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我国1954年发行的宣传画”“参加国家工业化”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我国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宣传画的内容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青年成为工业建设的主导力量,排除A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排除B项;
“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解答本题需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现进行分析。
15.【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洋为中用,吸收外 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对外开放的主张,是遵循实事求是路线的产物,D正确;
A错误,材料反映的主张是对外开放;
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错误,1955年,“求同存异”标志着中国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的对外开放,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反映了对外开放的主张。
16.【答案】D
【知识点】改革开放以来的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这说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理体系的建设,D正确;
A错误,材料内容不仅涉及经贸问题,还涉及环境问题;
B错误,“主导”说法不符合史实;
C错误,材料中的国际会议不涉及国际组织的改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重要会议,推动国际治理体系的建设。
17.【答案】(1)光荣革命后,政局稳定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农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或圈地运动),提供了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殖民扩张提供资本、原料和海外市场;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技术积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
(2)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开始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等;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生产力出现了大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建立了工厂制;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工业革命奠定了工业文明的基础,没有工业革命,就不会有现在这个世界。……既然许多欧洲国家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站到了走向现代的起跑线上,为什么唯独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结合所学可从英国的政治制度、国内市场、国际市场、技术的积累、圈地运动的影响等方面概括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2)根据表格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以近代科学理论为指导;根据表格中的国家分布可得出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范围广,规模大,进展更迅速;从行业的角度可以看出,开始于重工业,以电的广泛应用为标志;从内容可以看出出现了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力、汽车、石油化工等;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的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3)根据材料三“到19世纪中期”可得出生产力出现了大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化国家(或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根据材料三“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城镇竖起高耸的烟囱,工厂里回荡着机器的轰响”得出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建立了工厂制;根据材料三“工业已成为国家的命脉,人们靠工业、而不是农业生存”得出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结合所学可得出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材料三“乡村建起了灰暗的厂房”可得出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18.【答案】(1)影响: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
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中西联系加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启蒙运动的推动
(3)认识: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知识点】启蒙运动;古代商路上的中西精神文化交流;古代东亚(朝鲜、日本)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1)影响:根据材料“日本进行大化改新”可分析出推动日本政治体制改革;根据材料“大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可分析出促进日本教育和思想的发展;根据材料“儒家文化渗透......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可分析出影响日本社会生活。
(2)背景:根据材料“将孔子和儒家具有自然倾向的天道观、无神论以及伦理道德吸收过来,成为他们批判封建神权的思想武器”可分析出儒家思想适应欧洲反专制反神权的需求;结合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史实可分析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结合启蒙运动的史实可分析出启蒙运动的推动。
(3)根据材料“儒家文化渗透到日本政治、道德意识、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17~18世纪欧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中国热’浪潮”可分析出中国文化对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材料“吸收转化、利用、陶熔西洋文化以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族文化”可分析出外国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外文化互相尊重,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点评】中外文化交流主要考查,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儒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17~18世纪儒学在欧洲传播的背景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19.【答案】示例一
论题: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
阐述: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积极顺应全球化。78.4%的上海市民赞同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逐步融为一个整体,92.9%的上海市民认为,中国应积极参与、推动经济全球化,并担当大国责任。但经济全球化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必然导致南北差距加大。经济联系的密切,局部危机极易引起全球性的动荡,中国同样不能幸免。65.2%的上海市民认识到全球化的本质,75.8%的上海市民认识到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问题。
综上,上海市民的看法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的中国人民对待全球化的辩证、理性认识,有利于中国趋利避害,更好地融入世界。
示例二
论题: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人民群众广泛认同。
阐述: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诸多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对此,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01年,中国推动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100%,的受访者知晓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相关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繁荣提供新的平台与动力,100%的受访者知晓“一带一路”;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了“亚投行”,中国正在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世界,94.37%的受访者知晓“亚投行”。中国政府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出的中国方案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100%的受访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人民群众的坚定支持,有利于我国担当大国责任,为建设公正合理、普惠均衡、开放包容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作出贡献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78.4%”“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可知,2020年上海市民都认为应该理性对待全球化,同时要坚定推动全球化,担当大国责任,实现合作共赢。由此可知辩证、理性看待“全球化”成为上海市民的基本共识。阐述可结合经济全球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措施等角度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解答本题需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进行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