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10-16 16:25: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昌乐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生物
一、单选题
1.免疫调节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病从口入”是因为消化道没有第一道防线,病原体直接进入人体引起疾病
B.组织液、血浆和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C.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D.免疫自稳、监视功能主要依靠第一、二道防线,免疫防御功能主要依靠第三道防线
2.下列关于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等处
B.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过敏原时,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C.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都来源于浆细胞,都属于蛋白质
D.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
3.人体的骨髓中含大量造血干细胞,将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提取出来后,移植到患者体内,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一两周内,捐献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就能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使成千上万的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志愿者的造血干细胞通过分裂和分化,可产生正常的血细胞
B.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移植的造血干细胞属于抗原
C.移植后可能引起患者的排异反应,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不会影响志愿者的健康
4.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一定存在于内环境中
B.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且三种物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
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离不开信息分子的作用,②可代表激素
D.神经系统只能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
5.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
B.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
C.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属于第三道防线
D.NK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6.人体对H1N1流感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如图所示,①~⑧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a、b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B.图中①~⑧都能识别抗原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化
D.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各种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7.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应对癌症的创新策略。研究团队聚焦BCL6蛋白质,发现其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重要作用。他们成功地通过化学诱导临近(CIP)将BCL6从转录抑制因子转变为转录激活剂,创造了新的化合物,能够杀死癌细胞,为DLBCL等癌症的治疗开辟新途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增强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研究人员成功地促使癌细胞进入凋亡状态
B.通过抑制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研究人员成功地将其转化为转录激活剂,并创造出一类新的化合物,用于杀死癌细胞
C.通过增加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研究人员成功地促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
D.通过降低BCL6的转录激活作用,研究人员成功地阻止癌细胞的增殖状态
8.抗体与抗原结合依靠的是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吸引力。针对同一种抗原,不同个体可以产生不同的抗体。为探究不同的抗体与同一抗原的结合位点是否是同一区域,科研人员用了五种孢疹病毒(EBV)的抗体进行实验。如果抗原抗体能够结合,会检测到黑色的斑点,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病原体接触B细胞后,B细胞直接被激活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B.EBV短肽中第51位的赖氨酸不是EBV_c124识别结合抗原的关键位点
C.EBV病毒如果在51位氨基酸处发生变异将不利于其在宿主中大量增殖
D.流感病毒短肽和流感病毒抗体组结果可排除抗体加入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9.S蛋白是新冠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将编码S蛋白的mRNA用磷脂包裹后可制得mRNA疫苗。人接种该疫苗后,能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S蛋白,进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B.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可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图中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肽刺激后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经蛋白酶体分解成的抗原肽与MHC Ⅰ结合后,可被T细胞识别
10.2011年3月,因多名婴幼儿接种疫苗后死亡,辉瑞与赛诺菲安万特的两款疫苗在日本被停用。如图表示人体注射该疫苗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
B.细胞4合成物质a的过程中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和线粒体
C.②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D.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11.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
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显示出更快、更强的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④增殖分化产生的记忆细胞有关
C.图甲中细胞②为记忆细胞,细胞④为B细胞
D.图甲中细胞②和细胞⑦可以识别抗原
12.下列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脊髓
②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
③特异性免疫过程中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⑤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⑥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
⑦对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是通过体液免疫进行的
⑧抗体既能作用于细胞外的抗原,也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
A.三项 B.四项 C.五项 D.六项
13.T细胞表面的PD-1与其配体PD- L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癌细胞表面既有能激活T细胞的抗原,也含有PD-L1,它们与T细胞的作用如下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表面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
B.抗PD-1抗体能够提高免疫力治疗癌症,抗PD-L1抗体则相反
C.过度阻断PD- 1/PD-Ll信号通路存在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风险
D.细胞中的PD-L1表达量提高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大量增殖
14.艾滋病(AIDS)是由于感染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人体感染HIV后体内HIV浓度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随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AB段HIV浓度上升主要是HIV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的结果
B.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
C.曲线CD段的初期不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
D.曲线EF段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是记忆T细胞快速分裂分化的结果
15.研究发现,CAR-T细胞疗法可有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该疗法是把患者的T细胞提取出来,在体外安装能特异性识别肿瘤靶点并能激活T细胞的嵌合受体,这种T细胞被称为“CAR-T”细胞,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其治疗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外周血T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均能发挥重要作用
B.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肿瘤坏死因子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抗体等都属于细胞因子
D.CAR-T细胞疗法既能有效治疗肿瘤又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
二、不定项选择题
16.干扰素是被病毒感染细胞产生的一种重要的抗病毒分子。科学家发现热休克结合蛋白HBP21可影响干扰素(IFN)调节因子3(IRF3)的作用,诱发干扰素的表达。IRF3是一种可以调控IFN转录的分子,未活化的IRF3位于细胞质;病毒感染后会引起IRF3磷酸化为活化的IRF3—P,进而转移入细胞核,与其他转录分子共同促进IFN的mRNA表达。科学家实验证明,HBP21的大量表达可促进IRF3的磷酸化与活化,并观测到IFN的表达。其后也证实,病毒感染后也会引起HBP21的磷酸化,而HBP21对于IRF3的活化也扮演关键角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干扰素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B.HBP21是一种引起抗病毒机制的作用分子
C.HBP21可以引起IFN的蛋白质磷酸化而激发抗病毒机制
D.病毒感染的细胞有大量IFN mRNA表达
17.下图为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引发的部分免疫反应示意图(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a表示抗原呈递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细胞b
B.细胞c的活化通常需要③④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物质甲的作用
C.新冠病毒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引发的免疫过程有⑨⑦⑧
D.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物质乙可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18.在特殊情况下人体会产生针对自身细胞表面某些受体的抗体。如重症肌无力是由于机体产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的抗体,但该抗体不能发挥乙酰胆碱的作用(如图1)。Graves氏病是由于机体产生针对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的抗体,而该种抗体能发挥与促甲状腺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但甲状腺激素不会影响该抗体的分泌(如图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抗体是由突触前膜释放的,图2中抗体是由垂体合成的
B.两图中的抗体均能阻碍相应信号分子与靶细胞膜上受体的结合
C.与正常人相比,图2患者体内激素X含量增加,激素Y含量减少
D.上述两种疾病患者均可通过注射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来缓解病情
19.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外源性过敏原首次进入机体后,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浆细胞并分泌相应的抗体,抗体可被吸附在肺组织中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可促使肥大细胞释放出组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
C.浆细胞识别过敏原后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20.我国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新冠病毒表面受体结合域蛋白,制成的新冠病毒疫苗可诱导入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以阻断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该疫苗需要接种三次,才能达到理想效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新冠病毒疫苗不含病毒的遗传物质
B.该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可以特异结合ACE2
C.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需要细胞因子的激活
D.接种三次能刺激机体产生更多抗体和记忆细胞
三、综合题
21.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治疗疾病的特有手段。我国科研工作者在《自然》杂志上首次发表了利用小鼠模型阐明针灸治疗疾病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其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图中LPS相当于 ,肠巨噬细胞属于 细胞。
(2)针灸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从而发挥抑制炎症的作用。请完善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足三里→ 。
(3)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流感病毒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加工处理后传递给 ,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一方面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另一方面其分裂、分化并分泌 。
(4)若流感病毒已成功的侵入细胞内,则需要 识别并接触、裂解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流感病毒暴露出来, 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机体清除流感病毒的过程属于免疫系统的 功能。
(5)接种流感疫苗的幼儿感染流感病毒时,不再发病或症状轻,原因是 。
22.胃液的分泌调节,可按食物及有关感受器的所在部位人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图1为哺乳动物头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过程;图2是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发生免疫反应的图解,图中①~⑥是与免疫有关的细胞表示物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 。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 道防线。健康的机体离不开免疫调节,其结构与物质基础是 ,图中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是 。
(2)图2中,细胞②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1为 ,信号2为 ,此外,还需要 (填物质名称)的作用。有些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出现“白肺”症状,原因是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侵入肺部细胞, (填序号)对被感染的细胞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造成肺部纤维化。
(3)专家呼吁民众面对疫情要保持情绪平稳,不要恐慌。科学研究表明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等病原体的抵抗能力下降,还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分泌抗体的能力降低,分析其原因是 。
23. 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NREM) 中因有深睡期,可使人的呼吸变缓、心率变慢、全身肌肉放松, 大脑皮层得到充分休息。研究发现NREM能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增强机体的免疫机制,并能保护中枢神经系统。
(1)NREM使人呼吸变缓、心率变慢的神经属于 (填“交感神经”或“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其意义是 。
(2)人体和动物试验均发现,促进机体生长,延缓衰老与生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关,两种激素的分泌量与NREM时间长短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激素b的分泌受 激素调节,它所属的分级调节系统被称为 轴,分级调节的意义是 。
(3)夜间NREM睡眠时,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最多。感染新冠病毒后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康复,试从免疫学角度解释原因: 。
(4)科学家经研究推测:5-HT是由大脑中缝核神经细胞产生的,并通过作用于中脑网状结构诱导产生NREM。请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
实验材料:健康状况相同的小鼠若干、直流电探针(可损毁神经细胞)、5-HT注射液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 。
24.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能够突破宿主屏障而感染神经元,并在胞体内大量繁殖进而完成进一步的扩散和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研究发现,该病毒无论是感染神经元还是进一步扩散的过程都会经历沿轴突或树突传导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感染神经元过程中突破的屏障有 ,该屏障的特点是 。
(2)裂解被感染的神经元,机体的作战方式为 ,该过程中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 ,机体清除神经细胞内感染的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的具体过程是 ,但是该病毒在体内的潜伏期很长,推断可能的原因是 。
(3)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对轴突或树突的损伤将直接影响兴奋的传导,在轴突上兴奋以 的形式进行传导,树突的作用是 。分析题干可知疱疹病毒具备的 两大特点,最终可导致神经损伤。
(4)在临床医学上可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该病的感染,其原因是 。
四、实验题
25.2016年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的研究团队向外界公布了一项名为“NSI第三代免疫缺陷小鼠”的技术。该技术就是用基因敲除技术让小白鼠失去免疫能力。这种失去免疫能力的小鼠,可以在诸多方面为人类科学研究提供帮助。请回答下列问题:
(1)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等组成的,其功能是 。
(2)该免疫缺陷小鼠是通过敲除免疫基因来实现的。去掉免疫基因的目的就是让小鼠体内不能产生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和 等特异性免疫细胞,从而失去特异性免疫能力。
(3)利用免疫缺陷小鼠构建人源化小鼠肿瘤模型,也就是让小鼠体内长出与肿瘤患者一样的肿瘤,然后评估各类药物的疗效。
现有多只带有某癌症患者等量肿瘤细胞的小鼠、抗肿瘤药物X和药物Y等实验所需的材料,请完善下列方案为癌症患者筛选出疗效更强的抗肿瘤药物。
①将带有等量肿瘤细胞的小鼠均分为甲、乙、丙三组。
②给甲组鼠定期注射适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X,给乙组鼠定期注射 ,给丙组鼠定期注射 作对照。
③将三组鼠置于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用相同的食物和饮水饲养一段时间,检测和评估三组鼠体内肿瘤细胞的数量。如果肿瘤细胞数量关系为 ,则说明抗肿瘤药物X和抗肿瘤药物Y对该患者的治疗都有效,且抗肿瘤药物X的疗效更显著。
参考答案:
1.C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详解】A、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附属物和分泌物,消化道中的黏膜和杀菌物质属于第一道防线,A错误;
B、唾液中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B错误;
C、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C正确;
D、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共同承担起免疫系统的防御、自稳和监视功能,D错误。
故选C。
2.B
【分析】免疫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主要起呈递抗原的作用;B淋巴细胞主要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详解】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由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浆细胞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存在于血浆和淋巴液等处,A正确;
B、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就会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如肥大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这些细胞释放出组胺等物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B错误;
C、只有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故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都来源于浆细胞,都属于蛋白质,C正确;
D、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引起的,故找出过敏原并尽量避免再次接触,是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D正确。
故选B。
3.C
【分析】骨髓中含有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能分裂分化成各种血细胞,可以治疗多种血液病,同时骨髓也是免疫器官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故也能治疗多种免疫系统引起的疾病。
【详解】A、志愿者正常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经过分裂分化形成正常的血细胞,A正确;
B、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移植的器官都属于抗原 ,会引起免疫反应,B正确;
C、移植后可能引起患者的排异反应,是特异性免疫,C错误;
D、捐献造血干细胞一般不会影响志愿者的健康 ,D正确。
故选C。
4.C
【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详解】A、若①表示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是免疫活性物质,可以存在于唾液、泪液中,唾液、泪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内环境中可以有激素、神经递质、酶等,激素、神经递质在发挥生理作用后即被灭活,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性质不变,B错误;
C、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②是内分泌系统产生的,可代表激素,C正确;
D、神经系统可通过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影响免疫调节和体液调节,也可通过神经细胞产生的激素影响,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D错误。
故选C。
5.C
【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防御: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2)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3)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详解】A、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正确;
B、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
C、NK细胞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通过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
D、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D正确。
故选C。
6.C
【分析】分析题图:根据图中细胞④能分泌出b抗体,可知④为浆细胞,则⑤为记忆B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辅助性T细胞,①为抗原呈递细胞,⑥为细胞毒性T细胞,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⑧为记忆T细胞。a为细胞因子。
【详解】A、机体抵抗流感病毒的过程体现了免疫防御功能,A错误;
B、④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
C、②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a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同时也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C正确;
D、⑦为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其识别作用具有特异性,因此⑦可识别并接触、裂解被一种或一类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D错误。
故选C。
7.B
【分析】1、癌细胞的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细胞膜表面发生变化,细胞膜的糖蛋白减少,细胞间的黏性降低。
2、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生物 致癌因子。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详解】A、通过增强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可创造新的化合物使癌细胞死亡,该过程不是程序性死亡,不属于细胞凋亡,并没有使癌细胞处于凋亡状态,A错误;
B、由题意可知,通过抑制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可将其转化为转录激活剂,并创造出一类新的化合物,用于杀死癌细胞,B正确;
C、由题目信息推测通过抑制BCL6的转录抑制作用可促使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新的化合物抗体以杀死癌细胞,C错误;
D、通过提高BCL6的转录激活作用创造新的化合物以杀死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增殖状态,D错误。
故选B。
8.B
【分析】1、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2、题图分析:据图可知,本实验用了两种对照,一组是不加抗体的空白对照,另一组是流感病毒和流感病毒抗体的阳性对照。阳性对照用来排除其它病毒的干扰,空白对照用来排除相应试剂的影响。
【详解】A、B细胞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一些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A错误;
B、用EBV_c124与EBV短肽(第51位的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反应,会检测到黑色斑点,说明EBV_c124与突变的EBV短肽能够结合,则可推测EBV短肽中第51位的赖氨酸不是EBV_c124识别结合抗原的关键位点,B正确;
C、依据图中不同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情况,第51位的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后,有多种EBV抗体不能与之结合,将有利于它在宿主中大量增殖,C错误;
D、流感病毒短肽和流感病毒抗体组结果可排除加入抗体种类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9.C
【分析】1、体液免疫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②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病原体,而后对抗原进行处理,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③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④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⑤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2、细胞免疫过程:①被病原体(如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②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细胞因子能加速这一过程。③新形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④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掉。
【详解】A、从图中看出,mRNA疫苗进入细胞后,翻译形成S蛋白,刺激B细胞,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抗体,A正确;
B、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可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C、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肽刺激后,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刺激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的)和记忆T细胞,C错误;
D、从图中看出,抗原肽和MHCⅠ结合,可以被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结合,即能被T细胞识别,D正确。
故选C。
10.B
【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体液免疫的过程,细胞1表示吞噬细胞,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细胞4表示浆细胞,细胞5表示记忆细胞,物质a表示抗体。
【详解】A、细胞2表示T细胞、细胞3表示B细胞,它们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发育成熟,A正确;
B、细胞4表示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抗体,即图中的a,抗体属于分泌蛋白,抗体分泌过程中经过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该过程中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错误;
C、②、③抗原呈递过程依赖细胞间的直接接触完成,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C正确;
D、细胞5为记忆细胞,在二次免疫过程中,细胞5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细胞4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并分泌大量的抗体从而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11.B
【分析】分析甲图:图甲是体液免疫的过程,①是病原体呈递给T细胞的过程,②是T细胞,③是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④是B细胞,⑤是病原体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⑥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⑦是浆细胞。
分析乙图: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过程中产生的抗体的浓度,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速度快、数量多,
【详解】A、图甲免疫过程中有抗体产生,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
B、与初次免疫相比,二次免疫的特点产生抗体速度快、数量多,主要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
C、细胞②为T细胞,C错误;
D、细胞②为T细胞,能识别抗原,而细胞⑦为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D错误。
故选B。
12.A
【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细胞代谢。使机体产热增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
3、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发挥作用的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其中胰岛素是降血糖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是升血糖激素,血糖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详解】①神经系统调节生物节律的中枢位于下丘脑,①错误;
②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因此大脑皮层受损的患者仍可完成缩手反射,②正确;
③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③错误;
④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母体产生的某些抗体,④正确;
⑤抗原可能是外来异物,也可能是人体自身的衰老、损伤的细胞或癌细胞,⑤错误;
⑥血糖调节是神经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血糖浓度降低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参与调节,⑥正确;
⑦同种不同基因型个体器官移植后,由于供、受者之间的组织相容性抗原不同,它们可以刺激相互的免疫系统,移植抗原诱发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都参与排斥过程,⑦错误;
⑧抗体不能进入细胞内部,不能作用于细胞内的抗原,⑧错误;
故选A。
【点睛】了解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的内涵,是本题解题的关键。
13.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癌细胞的MHC与受体识别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同时,癌细胞表面的PD-L1也能与T细胞PD-1识别结合而抑制T细胞的增殖分化。
【详解】A、癌细胞表面抗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这体现了免疫监视的功能,A正确;
B、抗PD-1抗体和抗PD-L1抗体均能使PD-L1和PD-1不能识别结合,从而使T细胞正常增殖,提高免疫力治疗癌症,B错误;
C、过度阻断PD- 1/PD-Ll信号通路,使T细胞不断增殖,存在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病的风险,C正确;
D、PD-L1表达量提高,使T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免疫功能下降,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而大量增殖,D正确。
故选B。
14.B
【分析】由图分析可知,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可以摧毁大多数病毒,随着HIV浓度增加,辅助性T细胞逐渐减少,并伴有一些症状出现,如淋巴结肿大,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系统被破坏,各种感染机会增加,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淋巴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
【详解】A、HIV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增殖,在内环境中不能增殖,A错误;
B、HIV进入人体后,需要细胞免疫将细胞内的HIV释放到内环境,同时还需要体液免疫将内环境中的HIV通过与抗体结合来杀死HIV,故曲线BC段,HIV浓度下降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B正确;
C、曲线CD段的初期体内能够产生抗体,则能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相应抗体来诊断是否感染HIV,C错误;
D、曲线EF段辅助性T淋巴细胞数量上升是淋巴T细胞分裂分化的结果,初次接触HIV不存在二次免疫,即体内没有相应的记忆T细胞,D错误。
故选B。
15.C
【分析】CAR-T疗法就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把一个含有能识别肿瘤细胞且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的病毒载体转入T细胞,即把T细胞改造成CAR-T细胞这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近几年通过优化改良在临床肿瘤治疗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能够精准、快速、高效,且有可能治愈癌症的新型肿瘤免疫治疗方法。
【详解】A、在体液免疫中,绝大多数抗原需要T细胞的呈递,且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细胞免疫中,需要依赖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因此,T细胞不仅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在体液免疫中也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A正确;
B、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故修饰后的CAR-T细胞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也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
C、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都是细胞因子,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要是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不是细胞因子,C错误;
D、CAR-T细胞来自患者自身的T细胞改造的,该细胞在体外进行扩增后,回输到体内,可精准高效地杀伤肿瘤细胞,一般不会引起机体的免疫排斥反应,D正确。
故选C。
16.ABD
【分析】遗传信息可以从 DNA 流向 DNA ,即 DNA 的复制;也可以从 DNA 流向 RNA ,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详解】A、干扰素可以调节淋巴细胞的活性,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属于免疫活性物质,A正确;
B、病毒感染后也会引起HBP21的磷酸化,而HBP21对于IRF3的活化也扮演关键角色,所以HBP21是一种引起抗病毒机制的作用分子,B正确;
C、HBP21可以引起IRF3的磷酸化与活化,C错误;
D、HBP21的大量表达可促进IRF3的磷酸化与活化,并观测到IFN的表达,而病毒感染后也会引起HBP21的磷酸化,所以病毒感染的细胞有大量IFN mRNA表达,D正确。
故选ABD。
17.ABC
【分析】如图所示,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细胞b是辅助性T细胞,细胞c是B淋巴细胞,细胞d是记忆B细胞,细胞e是浆细胞,物质甲是细胞因子,物质乙是抗体。
【详解】A、细胞a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了细胞b,b能分泌物质甲即细胞因子,说明b是辅助性T细胞,a是抗原呈递细胞,A正确;
B、细胞c是B淋巴细胞,需要抗原的直接信号以及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改变的信号,同时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进而完成增殖分化的过程,因此细胞c(B淋巴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③④两个信号的刺激及物质甲(细胞因子)的作用,B正确;
C、新冠病毒第二次进入机体时可引发二次免疫,细胞d即记忆B细胞能快速增殖分化形成细胞e浆细胞,进而形成大量的抗体,包括⑨⑦⑧,C正确;
D、物质乙是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细胞集团或沉淀,不能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D错误。
故选ABC。
18.BC
【分析】1、由甲图可知,重症肌无力是因为突触后膜上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和乙酰胆碱结合导致乙酰胆碱不能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2、由乙图可知,Graves氏病形成的原因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作用于甲状腺细胞表面的Y激素受体并发挥作用.X激素是甲状腺激素,Y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对该抗体没有反馈调节,因此可能会导致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
【详解】A、 抗体是浆细胞合成分泌的,A错误;
B、肌无力和Graves氏病均为抗体和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阻碍了相应的信号分子与靶细胞结合,B正确;
C、与正常人相比,图2患者的X是甲状腺激素,该抗体与促甲状腺激素有相同作用,会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会反馈作用于垂体,抑制Y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C正确;
D、白细胞介素属于细胞因子,增强免疫功能,因此均不能缓解,D错误。
故选BC。
19.AB
【分析】过敏反应:
(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
(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
(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详解】A、由题图可知,过敏介质需要与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效应,A正确;
B、临床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哮喘,B正确;
C、浆细胞不能识别过敏原,C错误;
D、哮喘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D错误。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过敏反应的概念及发生机理,识记体液免疫的过程,并结合题干和题图信息准确判断各项。
20.ACD
【分析】免疫接种是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或免疫效应物质输入到机体内,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新冠病毒疫苗其实就是制备新冠病毒表面的某些有效蛋白(抗原),这些蛋白接种人体后,免疫细胞会产生“特异性武器”来对抗新冠病毒,而接种者本身不会被感染。当人体再次接触新冠病毒的时候,这种早已存在于体内的“特异性武器”就会立即“开火”,清除病毒,抵御感染。
【详解】A、该新冠病毒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生产的新冠病毒表面受体结合域蛋白,不含病毒的遗传物质,A正确;
B、该疫苗刺激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新冠病毒表面受体结合域蛋白特异性结合,阻断新冠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ACE2结合,B错误;
C、在体液免疫过程中,T细胞可分泌淋巴因子,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接种三次疫苗,对机体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起到增强作用,D正确。
故选ACD。
21.(1) 抗原 免疫(或抗原呈递或白)
(2)Prokr2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3) 辅助性T细胞 细胞因子
(4) 细胞毒性T细胞 抗体 免疫防御
(5)接种疫苗后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再次感染时,可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可抑制病毒传播和增殖
【分析】1、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据图可知,低强度电针刺激小鼠后肢穴位足三里(ST36)可以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通路机理是:在电针刺激“足三里”位置时,会激活一组 Prokr2感觉神经元,其延伸出去的突起部分可以将后肢的感觉信息通过脊髓传向大脑的特定区域,通过迷走神经作用到肾上腺,肾上腺细胞分泌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等)具有抗炎作用,导致针灸抗炎。
3、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详解】(1)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LPS是异物,能够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因此相当于免疫学里的抗原;肠巨噬细胞能吞噬和处理LPS,属于免疫细胞(或抗原呈递细胞或白细胞)。
(2)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适宜的刺激和完整的反射弧是发生反射的前提,完整的反射弧应该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针灸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抗炎通路,该过程涉及神经调节,与完整的反射弧有关,感受器为足三里,效应器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故该调节过程的反射弧(用文字和箭头表示)为:足三里→Prokr2神经元→延髓→迷走神经→肾上腺。
(3)当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流感病毒经过抗原呈递细胞的摄取、加工处理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其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一方面作为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另一方面其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为免疫活性物质可作用于B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 。
(4)若流感病毒已成功的侵入细胞内,则需要机体的细胞免疫起作用先将细胞裂解将其内的病毒释放处理,在借助体液免疫清除病毒,故若流感病毒已成功的侵入细胞内,则需要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流感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流感病毒暴露出来,抗体可以与之结合或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机体清除流感病毒的过程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5)疫苗通常是减活或灭活的病原体,接种疫苗后使机体产生记忆细胞和抗体,当再次感染时,可刺激记忆细胞快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抗体与病毒结合,可抑制病毒传播和增殖,故接种流感疫苗的幼儿感染流感病毒时,不再发病或症状轻。
22.(1) 神经递质和胃泌素 一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 摄取和加工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 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 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 细胞因子 ⑤
(3)T细胞活性下降使B细胞活化受到的信号刺激减弱,同时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分析】体液免疫: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详解】(1)据图1分析,促进胃腺细胞分泌胃液的信号物质有传出神经分泌的神经递质和激素调节中的胃泌素;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胃液中的胃酸可以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和加工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
(2) 图2中,细胞②属于B细胞,其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信号1为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信号2为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性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被感染的细胞属于靶细胞,能对其进行攻击,使其裂解死亡的是细胞毒性T细胞,对应图中的⑤。
(3) T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具有重要作用,T细胞活性下降使B细胞活化受到的信号刺激减弱,同时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减少,影响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故T细胞活性下降会引起机体分泌抗体的能力降低。
23.(1) 副交感神经 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提高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来对抗新冠病毒
(4) 将健康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用直流电探针损毁小鼠大脑中缝核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向小鼠脑中注射5-HT;乙组用直流电探针损毁小鼠中脑网状结构,一段时间后,向小鼠脑中注射5-HT;丙组不做处理。监测三组小鼠各项处理后的睡眠状况。 甲组小鼠损毁处理后不产生NREM, 注射5-HT后, NREM可以完全恢复。乙组小鼠损毁处理后不产生NREM, 注射5-HT后无变化。丙组小鼠正常睡眠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1)当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呼吸变缓、心率变慢,因此,NREM使人呼吸变缓、心率变慢的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2)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生长和蛋白质的合成而促进生长发育,NREM也能促进机体生长,随着激素a的分泌量增加,NREM的时长也增加,故推测激素a为生长激素,激素b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肾上腺皮质会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下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这种分级调节系统被称为“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因此激素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分级调节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3)夜间NREM睡眠时,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最多,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是一种细胞因子,可以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提高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来对抗新冠病毒,因此,感染新冠病毒后保证充足睡眠有利于康复。
(4)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5-HT是否由大脑中缝核神经细胞产生的,并通过作用于中脑网状结构诱导产生NREM,自变量为大脑中缝核神经细胞、中脑网状结构的有无,因变量为小鼠的睡眠状况,故实验思路为:将健康状况相同的小鼠平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用直流电探针损毁小鼠大脑中缝核神经细胞,一段时间后,向小鼠脑中注射5-HT;乙组用直流电探针损毁小鼠中脑网状结构,一段时间后,向小鼠脑中注射5-HT;丙组不做处理。监测三组小鼠各项处理后的睡眠状况。
预期结果:甲组小鼠损毁处理后不产生NREM, 注射5-HT后,5-HT作用于中脑网状结构诱导产生NREM, NREM可以完全恢复。乙组小鼠损毁小鼠中脑网状结构,5-HT无法发挥作用,损毁处理后不产生NREM, 注射5-HT后无变化。丙组小鼠正常睡眠。
24.(1)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生来就有,没有特异性,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
(2) 细胞免疫 细胞间的直接接触、间接交流 细胞毒性T细胞接触靶细胞(被感染的细胞)将其裂解死亡 该病毒将DNA整合到宿主的DNA上,但是其相关抗原基因并不表达
(3) 电信号 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接受兴奋,传导兴奋) 大量繁殖、扩散和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
(4)接种疫苗可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获得记忆细胞,当病毒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产生抵抗力
【分析】1、神经元由细胞体和轴突、树突组成,轴突和树突都属于突起。神经元可以接受兴奋、传导兴奋,在反射弧中兴奋一般可由树突传至细胞体再传至轴突,或由细胞体传至轴突。
2、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兴奋传导到突触小体时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在突触前膜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后膜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1)病原体需要穿过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才能侵染宿主细胞,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和异物都有防御作用。
(2)病原体侵入细胞内,必须通过细胞免疫过程将细胞裂解才能将病原体清除,细胞免疫过程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此过程需要细胞直接接触,也可通过体液的作用来完成的间接交流,如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作用于中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为抗原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产生记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与相应的靶细胞密切接触,进而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抗原暴露出来,此时体液中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细胞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该病毒将DNA整合到宿主的DNA上,但是其基因并不表达出抗原,所以但是该病毒在体内的潜伏期很长。
(3)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树突可以接受其他神经元轴突传来的冲动并传给细胞体(接受兴奋,传导兴奋)。疱疹病毒能在神经细胞内大量繁殖并进一步扩散到其他细胞内和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所以最终可导致神经损伤。
(4)预防该疾病的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疫苗,疫苗作用的原理是接种疫苗可诱导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获得记忆细胞,当病毒再次侵入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的相应抗体,产生抵抗力。
25.(1)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 T细胞 B细胞
(3) 等量的用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Y 等量的生理盐水 丙组>乙组>甲组
【分析】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淋巴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详解】(1)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功能是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
(2)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主要是B细胞、T细胞,故去掉免疫基因的目的就是让小鼠体内不能产生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特异性免疫细胞,从而失去特异性免疫能力。该免疫缺陷小鼠是通过敲除免疫基因使小鼠细胞不能产生正常免疫细胞,从而失去特异性免疫能力。
(3)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抗肿瘤药物的疗效,为遵循单一变量原则,甲、乙、丙三组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X、生理盐水配制的抗肿瘤药物Y、生理盐水,且三组注射量应该相同;疗效最显著的一组肿瘤细胞的数目应该最少,根据题目中抗肿瘤药物X疗效好于抗肿瘤药物Y的疗效,三组肿瘤细胞数量关系为丙组>乙组>甲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