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
1.(2023九下·长春)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包括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海域
B.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
C.北极能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D.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2月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A、北极地区的范围为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亚洲和北美洲、欧洲的北极圈以北地区,A错误;
B、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是黄河站,B错误;
C、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C正确;
D、北极地区的最佳科考时间是6-9月份,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降水少,6-9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是北极地区的暖季,适合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2023·济南)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3.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 ②气候干燥 ③海拔高 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 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 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2.C
3.B
4.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海拔表示的是该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相对高度指的是两地之间相差的垂直高度;
故答案为:C。
3.昆仑站位于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非常低,只有在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时气温才会高一点,适合科考;
符合题意的是①③,故答案为:B。
4.读题干可知,昆仑站的位置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最低温,还有着全球最优异的天文研究资源,可以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故答案为:C。
(2023·荆州)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选址奠基,历时4年全面建成,是我国第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如图为南极大陆略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5.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一般选择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6.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答案】5.A
6.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5.南极科考的时间一般选在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洲的暖季,大致在2月左右;
故答案为:A。
6.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陆是南美洲,两洲隔着德雷克海峡相望;
故答案为:D。
(2023·北京市)海冰是极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如图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7.北极地区的海冰( )
A.是企鹅觅食的保障 B.集中在大陆的边缘
C.暖季时分布范围广 D.极夜期间冰层坚厚
8.与5月相比,6月( )
A.叶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增大 B.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
C.科雷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减小 D.白令海峡北部的海冰没有变化
9.与图示地区海冰融化有关的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季节
③海拔
④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7.A.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A错误;
B.北极地区的海冰主要分布在海洋的中心,B错误;
C.暖季是分布较少,C错误;
D.极夜时温度低,冰层坚厚,D正确;
故答案为:D。
8.A.6月叶尼塞河口海冰密集度降低,A错误;
B.勒拿河口海冰融化增多,B正确;
C.科雷马河海冰融化量增大,C错误;
D.海陵海峡北部的海冰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9.影响海冰融化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季节和海拔,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季节为冬季时气温越低,海冰越不易融化;河流也是受这些因素影响;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2023·聊城)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赴南极考察,2023年4月返沪。读“雪龙”号科考路线示意图和北极地区图,完成各小题。
10.本次前往南极考察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
B.从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东南方向航行
C.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方便观测极光
D.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
11.下列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极科考都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时为暖季,白昼长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
C.北极地区大部分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D.北极航道可全年通航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0.A.读图可知,雪龙号依次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A正确;
B.从上海到中山站应该向西南移动,B错误;
C.极光最常出现的时间是春分和秋分时节,C错误;
D.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会全部融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两季科考的时间应该完全相反,分别在两地的暖季进行,A错误;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的气温高一些,B错误;
C.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7月气温在10℃以下,比较适合科考,C正确;
D.北极航道在温度高的时候适合通航,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赤峰) 2022年10月26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历时5个多月,完成各小题。
12.我国科考队员进行科学考察时可能遇到( )
A.酷寒烈风 B.狂风暴雨 C.猛兽袭击 D.极夜现象
13.科考队员们从冰层钻取冰芯可获得南极过去的信息是( )
A.古老地层 B.土壤类型 C.矿产资源 D.气温降水
【答案】12.A
1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室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能,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南极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和烈风,A正确;
B、南极气温很低且较为干旱,不会下暴雨,B错误;
C、南极野生动物主要以企鹅和鱼类为主,这些动物不属于猛兽,C错误;
D、10月26日至次年4月6日,处于南极的夏季,此时南极会出现极昼,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在冰层钻取冰芯,没有经过古老地层,也没有经过土壤和矿产,ABC错误;
D、根据冰芯的特征可以得出南极过去的气温和降水状况,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4.(2023·长春)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B.北极地区主要以陆地为主
C.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 D.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企鹅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A.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A错误;
B.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B错误;
C.南极地区的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C正确;
D.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023·太原)“苹果屋”是用玻璃钢制成的球状设施,具备帐篷功能,并能在水上漂浮,是我国北极科考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北极地区是指( )
A.北冰洋所在地区 B.北极圈以北地区
C.北极点附近地区 D.南极圈以南地区
16.苹果屋”外观用绿色等鲜亮颜色的主要原因是(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产生清凉的感觉
C.抵御严寒与风雪 D.冰雪上容易识别
17.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兴建避暑胜地 B.开展捕猎行动
C.打造工业基地 D.监测海冰动态
【答案】15.B
16.D
17.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15.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根据题意,排除ACD。故选B。
16.“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除了用来防御北极熊的袭击,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为了醒目,冰雪上容易识别,被设计成绿色,状似苹果,因此被考察队员亲切地称为“苹果屋”,D正确;周围没有森林,A错误;与产生清凉的感觉无关,B错误;颜色无法抵御寒冷与风雪,C错误。故选D。
17.A、在极地建设避暑胜地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A错误;
B、捕猎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B错误;
C、开采矿产,建立工业基地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C错误;
D、检测海冰动态,不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符合极地保护精神,D正确。故答案为:D。
18.(2023·张家界) 2023年4月6日,历时163天,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国内。读图可知,南极地区( )
A.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B.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东南方
C.11月~次年3月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
D.南极科考需要克服狂风暴雨
【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A、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B、南极点位于地球最南端,故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B错误;
C、11月-次年3月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有极昼现象,利于科学考察,C正确;
D、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干燥、酷寒、狂风,无暴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2023·长沙)通过温室栽培,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如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各小题。
19.南极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了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地形崎岖 D.光照不足
20.南极智慧温室大棚底部架空,其目的是( )
A.防暴雨洪水进入 B.防大风积雪掩埋
C.防紫外线辐射 D.放置生产农具
【答案】19.A
20.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9.南极地区气候严寒,大棚可以提供种植蔬菜必要的热量问题;
故答案为:A。
20.大棚底部架空是因为南极地区的风雪非常大,不架空容易导致大棚被掩埋;
故答案为:B。
(2023·雅安)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山站的监测数据,南极地区海冰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中山站的纬度约为( )
A.69°S B.69°N C.53°S D.53°N
22.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 )
A.纬度较高 B.所在纬线较长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年平均气温更低
23.一年中,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小可能出现在( )
A.2月 B.4月 C.6月 D.9月
【答案】21.A
22.B
23.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地球七大洲之一。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南冰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
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为南极点俯视图,中山站接近70°S,大致为69°S,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2.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山站的纬度位置比长城站高,A错误;
B、长城站的纬度位置较中山站低,所以纬线更长,B正确;
C、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
D、长城站纬度位置较中山站低,年平均气温更高,D错误。故答案为:B。
23.2月份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海冰面积可能出现最小值,A正确;4月、6月、9月南极地区气温较低,海冰面积较大,BCD错误。所以选A。
(2023·永州)在南极科考站,德国科学家在无泥土、无阳光、无农药的条件下,成功从南极温室中收获了新鲜蔬菜,读南极东方站气温年变化曲线及主要降水量图和南极温室建筑外景照片,完成各小题。
24.南极东方站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酷寒干燥
C.夏季低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25.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②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
③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
④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4.B
25.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4.由南极东方站气温年变化曲线及足月降水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东方站全年酷寒干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5.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可以减少暴雪在温室周围堆积的影响,③正确;南极地区温度低,采用高脚设计可以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减少室内热量散失,④正确;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并不是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主要原因,且采用高脚设计并不能增强建筑的稳定性,①②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3·广东)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如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26.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
A.(11°56′E,78°55′N) B.(78°55E,11°56′S)
C.(11°56′W,78°55′N) D.(78°55′W,11°56′S)
27.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28.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答案】26.A
27.C
28.C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判断一个地方的经纬度时首先要读图,纬度向上或向北增加即为北纬,纬度向下或向南增加即为南纬,而根据图中所给出的两条经线即可判定0°经线和180°经线的位置,在图中将两条经线画出,即可轻松判断出东西经。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6.读图可知,此地为北极地区的俯视图,所有的纬线都是北纬,位于0°经线的东侧,所以是东经,所以黄河站的经纬度是11°56′E,78°55′N;
故答案为:A。
27.导致冰雪与植被发生快速变化的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极地旅游和科考造成的伤害都不如气候变暖带来的伤害大;
故答案为:C。
28.8—9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最高,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C。
(2023·河南) 2014年,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投入使用,因其红色的碟形高架设计被称为“中国红灯笼”。2019年,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顺利完工,雪下建筑采用集装箱模块组合形式,主体埋于深雪之下。 图为泰山站一期和二期建筑景观图。读图,完成问题。
29.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的施工时间最可能是( )
A.12、1、2月 B.3、4、5月 C.6、7、8月 D.9、10、11月
30.与一期建筑相比,二期雪下建筑( )
A.保温性强 B.外形美观 C.易于采光 D.视野开阔
【答案】29.A
30.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本题考查与一期建筑相比,二期雪下建筑的优点,理解解答即可。
29.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的施工时间最可能是12、1、2月,因为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而且有极昼现象,便于施工。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0.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泰山站一期建筑是高架设计,二期是雪下建筑,主体埋于深雪之下。南极地区常年覆盖积雪,雪有保温作用,泰山站二期主体埋于深雪之下,可以阻挡外面冷空气进入,与一期建筑相比,保温性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1.(2023·广西)遇到特殊恶劣天气时,南极地区数以千计的帝企鹅会紧紧挤在一起,通过抱团取暖,在零下数十度的低温环境中保持体温。帝企鹅抱团最有可能是为了抵御( )
A.台风 B.暴雨 C.沙尘暴 D.暴风雪
【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南极地区的帝企鹅为了在低温环境下保持体温而抱团取暖,因为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抱团取暖最有可能是为了抵御暴风雪,故D正确。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不会有台风、暴雨出现,被冰雪覆盖,也没有沙尘暴,排除ABC,故选D。
【点评】两极地区是指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广大地区,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无论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2023·江西)如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各小题。
32.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33.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34.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
A.带回站内处理 B.就地掩埋
C.丢弃在野外 D.焚烧处理
【答案】32.D
33.D
34.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包围。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动植物能够生存。气候酷寒,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1983年)。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达每秒90米以上,为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在南极圈内暖季有连续的极昼,寒季则有连续的极夜,并有绚丽的弧形极光出现。
3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考察队大致是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而从南极点出发的任意方向都是正北方向,所以其前进的方向是向北,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3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南极点附近海拔较高,南极圈附近海拔较低,根据等高线判断,海拔在逐渐降低,A错误;
B、12月2日至次年3月3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B错误;
C、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其离南极点越来越远,C错误;
D、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大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极地区常年多大风降温,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大风天气,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3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带回站内处理,就地掩埋、丢弃在野外、焚烧处理都会破环当地环境。A正确,B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2023·苏州)北极燕鸥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当北半球夏季时,在北极圈附近繁殖后代,随着气温降低,它们开始长途迁徙到南极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图7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据此回答问题。
35.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6.摄影记者拍摄北极燕鸥在越冬地活动时,可能还会拍摄到的景象有( )
A.工人在采矿 B.北极熊正在觅食
C.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在捕鱼
【答案】35.B
36.C
【知识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征;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呈“O”形,大西洋呈“S”形。
35.据图可知,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是沿形状为“S”形的大西洋上空往返,大致在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没有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B正确,AC错误;北冰洋为北极燕鸥繁殖地,并不是主要经过地区,D错误。故选B。
36.A、根据材料可知,北极燕鸥越冬地在南极,南极地区以和平利用为目的,不允许开采矿产资源,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工人在采矿”,A错误;
B、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南极地区没有北极熊生存,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北极熊正在觅食”,B错误;
C、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所以在南极地区可以拍摄到正在游泳的企鹅,C正确;
D、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没有因纽特人居住,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因纽特人在捕鱼”,D错误。
故选C。
(2023·天水)格陵兰岛是全球第一大岛,该岛冰区面积占全岛面积的85%。1995年之后,我国加入了对格陵兰岛的科考,虽时间较晚,但成果颇丰。读格陵兰岛简图,完成各小题。
37.格陵兰岛气候寒冷,冰层巨厚,主要原因是( )
A.面积巨大 B.人类影响小 C.地处高纬 D.地势较高
38.在格陵兰岛上能( )
A.观赏到成群结对的企鹅 B.看到极光,无极夜现象
C.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 D.看到森林广布,草原连片
39.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根据环境特点判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种植粮食作物
C.经营海上贸易 D.放牧牛羊为主
【答案】37.C
38.C
3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该岛屿大部分位于寒带,全岛85%的地面及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
37.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由于地处高纬,气候寒冷,岛上80%以上的土地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故选:C。
38.A、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纬度高,且以高原为主,因此气温低;这里有耐寒的企鹅,被称为“南极小主人”,故A错误;
B、北极圈穿过格陵兰岛,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极光,极昼极夜现象,故B错误;
C、格陵兰岛纬度高,温度低,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故C正确;
D、格陵兰岛上冰川广布,格陵兰岛上不会森林广布,草原连片,故D错误。
故选:C。
39.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是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民族,依靠在海上捕鱼和在雪地里打猎为生,他们最具特色的生存习俗是食用生肉。故选:A。
(2023·临沂)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小题。
40.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41.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答案】40.B
41.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大陆纬度高,太阳终年斜射,极夜漫长;海拔高,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陆地表面长年被冰雪覆盖,素有“冰雪大陆”之称,其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热量90%被大面积的冰雪反射回去,使这里成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绝对最低温为-89℃。南极大陆还是风力最强劲和最干燥的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约有300天,故有“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
40.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6月22日前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不能进行光伏发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南极地区煤炭、石油资源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且开采煤炭、石油会破坏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AB错误;南极地区水能资源匮乏,C错误;南极大陆多大风,适宜开发风能资源,D正确。故选D。
(2023·滨州)为了解决缺乏新鲜果蔬的问题,南极科考队员尝试建立了智慧温室大棚,实现了“蔬菜自给”。结合南极地区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42.下列关于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泰山站纬度最高
B.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C.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D.到中山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选在我国的冬季
43.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暴雨 ②狂风 ③湿热 ④酷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42.D
4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我国到南极科学考察的时间是我国的冬季,即南半球的夏季时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极地科考较为安全,且南极圈以内的区域出现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42.A、越靠近南极点纬度越高,通过所给地图分析,可知昆仑站的纬度最高,故A错误;
B、昆仑站位于(80°S,77°E)左右,罗斯海新站位于(75°S,164°E),故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故B错误;
C、长城站处于南极圈以北,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C错误;
D、到中山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选在我国的冬季,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气温较高,且南极圈地区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故D正确。
选择D。
43.南极地区有“世界寒极”和“风库”之称,所以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酷寒和狂风等困难,故②④正确,故D正确,故ABC错误,故选择D。
(2023·宜宾)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过去,穿越北冰洋的北极航道很少通航,商业价值并不明显;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未来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会大大延长。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北半球冬季时,在北极地区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是( )
A.林木繁茂 B.企鹅聚集 C.波浪滔天 D.海面封冻
45.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6.未来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口增长 D.极地科考
【答案】44.D
45.C
46.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44.A.北极地区非常寒冷,没有树木,A错误;
B.企鹅是南极的特殊动物,B错误;
C.北极地区温度低,海面冰川广布,风力不大,波浪滔天现象较少,C错误;
D.北极地区极其寒冷,海面封冻现象多,时间长,D正确;
故答案为:D。
45.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是北极地区温度最高的时候,比较适合开展科学考察,其他时间该地过于寒冷,不适合长时间的考察;
故答案为:C。
46.A.由于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北极地区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封冻的时间也会缩短,适合通航的时间也会变长,A正确;
B.大陆漂移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几乎感觉不到,B错误;
C.人口增长与北极直接影响不大,C错误;
D.极地科考以保护该地环境为基础,与通航时间变长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 :A。
(2023·成都)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图1为北极熊与企鹅之间的对话。据此完成问题。
47.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为南、北极地区共有的是( )
A.结度位置高 B.沙漠面积广 C.以高原为主 D.以海洋为主
48.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 )
A.全年降水量较多 B.全年平均风速更大
C.全年大风日数较少 D.全年平均气温较高
49.造成北极熊、企鹅栖息的大块“海冰”变少、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洋污染加剧
C.极地风速增大 D.极地降水减少
【答案】47.A
48.B
4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47.A.南北极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南极圈和北极圈以内,纬度纬度很高,A正确;
B.南北极地区都没有沙漠,B错误;
C.南极被称为“冰雪高原”,而北极更多的是北冰洋,C错误;
D.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以陆地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A。
48.A.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降水极少,A错误;
B.南极地区被称为风库,年平均风速比北极地区更大,B正确;
C.南极地区全年大风日数更多,风速更大,C错误;
D.南极地区的温度低于北极,北极地区的四周都是海洋,温度更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49.A.由于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地区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变少,A正确;
B.海洋污染加剧不会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B错误;
C.极地风速与海冰的情况没有太大的关系,C错误;
D.极地降水一直都很少,极地冰川的主要成因也不是因为降水,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3·陕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两极地区已建成五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结合所学完成问题。
50.右图为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简图,其中黄河站( )
A.距海洋较远 B.位于南极地区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位于该岛最高处
51.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52.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 )
A.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B.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关
C.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对未来意义不大
D.可大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
【答案】50.C
51.D
52.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78°55 ′ N、116°E的挪威斯匹次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5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黄河站西濒格陵兰海,距海洋较近,A错误,
B、图中纬度向北增大,为北半球,所以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B错误;
C、黄河站纬度接近79°N,位于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C正确;
D、黄河站该岛位于沿海平原,没有位于最高处,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5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是我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A错误;
B、图中是北极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冰屋,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B错误;
C、图中我国南方地区是福建的传统民居—土楼,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C错误;
D、图中最有可能是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房屋架空,窗户较小,有利于防寒保暖,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A正确;
B、有利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B错误;
C、可以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C错误;
D、可以适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大量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2023·泸州)如图为南极洲经纬网及矿产资源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是我国建立的科考站。读图,完成各小题。
53.乙科考站位于甲科考站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54.当今,该大洲矿产资源不能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人定居 B.交通不便 C.气候恶劣 D.生态脆弱
【答案】53.B
54.D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洲是地球七大洲之一,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大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53.读图可知,图示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沿着纬线顺时针为正东。依据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乙科考站位于甲科考站的东南方向。故选:B。
54.由图示信息可知,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但南极洲矿产资源不能开采,主要原因是南极洲生态脆弱,开采资源会对南极洲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故选:D。
二、图文材料题
55.(2023·吉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0月2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执行第39次科考任务。此次科考队员在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进行冰雪环境监测等研究工作,并对中山站、长城站进行科考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材料二: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材料三:南极地区示意图。
(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五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考察站是 。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
(2)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的原因是 稀少。
(3)从材料二得知,全球气候有变 的趋势。
(4)每到暖季,成群的 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著名的自然景观。
(5)推测“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科考人员运输的物资有 。
(6)科考人员把部分垃圾带回国内处理,体现了他们在南极地区保护 的责任感。
【答案】(1)长城站;印度洋
(2)降水
(3)暖
(4)企鹅
(5)食物、御寒衣物等
(6)南极环境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五个科学考察站中,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印度洋。
(2)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的原因是降水稀少。
(3)材料二: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一0.8℃。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从材料二得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4)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著名的自然景观。
(5)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气候严寒,缺少食物,所以推测“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科考人员运输的物资有食物、御寒衣物等。
(6)科考人员把部分垃圾带回国内处理,体现了他们在南极地区保护南极环境的责任感。
【点评】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
56.(2023·眉山)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北极地区示意”图
(1)据图9,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1)3;白令
(2)融化加剧;升高;沿海
(3)大风、极寒、黑夜、大雾、海冰断裂、野生动物攻击
(4)回收垃圾;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
【知识点】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及轮廓特点;大洲分界线;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3个,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3)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酷寒;多大风天气;冬季黑夜时间长;易出现大雾天气;海冰覆盖范围广;可能受到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攻击,这些都是北极科学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4)为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等。
【点评】本题以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设置问题,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北极地区的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2023年中考真题专题分类汇编:极地地区
一、选择题
1.(2023九下·长春)关于北极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只包括北极圈以北的北冰洋海域
B.我国首个北极科学考察站是长城站
C.北极能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
D.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1~2月
(2023·济南)昆仑站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此处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含量极低,有地球上最优异的天文研究的珍稀资源。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分布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昆仑站海拔为4087米,4087米表示的是( )
A.高出南极点的垂直距离 B.高出南极半岛的垂直距离
C.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D.高出陆地最低点的垂直距离
3.昆仑站成为夏季科考站(只能在南半球夏季进行科考)的根本原因( )
①纬度高 ②气候干燥 ③海拔高 ④风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相对于其他科考站,昆仑站独特的科学考察价值体现在( )
①钻取冰芯获得南极过去的地理信息 ②测量全球陆地极端最低气温
③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 ④测量南极大陆岩石上的冰层厚度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2023·荆州)罗斯海新站于2018年选址奠基,历时4年全面建成,是我国第5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如图为南极大陆略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5.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站时间一般选择在( )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6.距离南极大陆最近的大洲是( )
A.亚洲 B.非洲 C.大洋洲 D.南美洲
(2023·北京市)海冰是极地研究的重要内容。海冰密集度指海冰面积占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如图为近30年北冰洋部分海域5月、6月平均海冰密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各小题。
7.北极地区的海冰( )
A.是企鹅觅食的保障 B.集中在大陆的边缘
C.暖季时分布范围广 D.极夜期间冰层坚厚
8.与5月相比,6月( )
A.叶尼塞河河口海冰密集度增大 B.勒拿河河口海冰的融化量增大
C.科雷马河河口海冰融化量减小 D.白令海峡北部的海冰没有变化
9.与图示地区海冰融化有关的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季节
③海拔
④河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23·聊城)极地考察能力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与综合国力。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赴南极考察,2023年4月返沪。读“雪龙”号科考路线示意图和北极地区图,完成各小题。
10.本次前往南极考察的过程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雪龙号航线依次经过太平洋、印度洋
B.从上海至中山站大致向东南方向航行
C.中山站出现极夜现象,方便观测极光
D.南极地区冰雪全部融化,地面裸露
11.下列有关极地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极科考都选择在11月至次年2月,此时为暖季,白昼长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风速大
C.北极地区大部分7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D.北极航道可全年通航
(2023·赤峰) 2022年10月26日,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出发,历时5个多月,完成各小题。
12.我国科考队员进行科学考察时可能遇到( )
A.酷寒烈风 B.狂风暴雨 C.猛兽袭击 D.极夜现象
13.科考队员们从冰层钻取冰芯可获得南极过去的信息是( )
A.古老地层 B.土壤类型 C.矿产资源 D.气温降水
14.(2023·长春)下列关于两极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
A.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 B.北极地区主要以陆地为主
C.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 D.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企鹅
(2023·太原)“苹果屋”是用玻璃钢制成的球状设施,具备帐篷功能,并能在水上漂浮,是我国北极科考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下图示意北极地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5.北极地区是指( )
A.北冰洋所在地区 B.北极圈以北地区
C.北极点附近地区 D.南极圈以南地区
16.苹果屋”外观用绿色等鲜亮颜色的主要原因是( )
A.与周围森林协调 B.产生清凉的感觉
C.抵御严寒与风雪 D.冰雪上容易识别
17.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的正确做法是( )
A.兴建避暑胜地 B.开展捕猎行动
C.打造工业基地 D.监测海冰动态
18.(2023·张家界) 2023年4月6日,历时163天,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国内。读图可知,南极地区( )
A.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B.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东南方
C.11月~次年3月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
D.南极科考需要克服狂风暴雨
(2023·长沙)通过温室栽培,南极科考队员吃上了亲手栽种的新鲜蔬菜。如图示意南极智慧温室大棚。读图,完成各小题。
19.南极智慧温室大棚有效改善了当地蔬菜种植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热量不足 B.降水不足 C.地形崎岖 D.光照不足
20.南极智慧温室大棚底部架空,其目的是( )
A.防暴雨洪水进入 B.防大风积雪掩埋
C.防紫外线辐射 D.放置生产农具
(2023·雅安)海冰是全球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中山站的监测数据,南极地区海冰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图为“南极地区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中山站的纬度约为( )
A.69°S B.69°N C.53°S D.53°N
22.与中山站相比,长城站( )
A.纬度较高 B.所在纬线较长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年平均气温更低
23.一年中,南极地区海冰面积最小可能出现在( )
A.2月 B.4月 C.6月 D.9月
(2023·永州)在南极科考站,德国科学家在无泥土、无阳光、无农药的条件下,成功从南极温室中收获了新鲜蔬菜,读南极东方站气温年变化曲线及主要降水量图和南极温室建筑外景照片,完成各小题。
24.南极东方站的气候特点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酷寒干燥
C.夏季低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D.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25.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主要原因是( )
①增强建筑的稳定性
②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
③减少暴雪堆积的影响
④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3·广东)近20年来,科学家对北极海冰、植被和格陵兰冰川进行了监测,发现全球增温使北极地区的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了快速变化,夏季尤为明显。黄河站是我国在北极地区的首个科考站。如图为北极地区图。据此完成各小题
26.黄河站的经纬度是( )
A.(11°56′E,78°55′N) B.(78°55E,11°56′S)
C.(11°56′W,78°55′N) D.(78°55′W,11°56′S)
27.导致近20年北极冰雪与植被分布发生快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开展极地旅游 B.开发极地资源
C.全球气候变暖 D.开展极地科考
28.一般情况下,北极地区冰川融化速度最快的时段是( )
A.1—2月 B.3—4月 C.8—9月 D.11—12月
(2023·河南) 2014年,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投入使用,因其红色的碟形高架设计被称为“中国红灯笼”。2019年,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顺利完工,雪下建筑采用集装箱模块组合形式,主体埋于深雪之下。 图为泰山站一期和二期建筑景观图。读图,完成问题。
29.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的施工时间最可能是( )
A.12、1、2月 B.3、4、5月 C.6、7、8月 D.9、10、11月
30.与一期建筑相比,二期雪下建筑( )
A.保温性强 B.外形美观 C.易于采光 D.视野开阔
31.(2023·广西)遇到特殊恶劣天气时,南极地区数以千计的帝企鹅会紧紧挤在一起,通过抱团取暖,在零下数十度的低温环境中保持体温。帝企鹅抱团最有可能是为了抵御( )
A.台风 B.暴雨 C.沙尘暴 D.暴风雪
(2023·江西)如图示意某次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的一段路线,据此完成各小题。
32.图示路线中,国际考察队大致的行进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33.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 )
A.海拔逐渐升高 B.一直处于黑夜
C.距南极点渐近 D.遇到了大风天气
34.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 )
A.带回站内处理 B.就地掩埋
C.丢弃在野外 D.焚烧处理
(2023·苏州)北极燕鸥是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当北半球夏季时,在北极圈附近繁殖后代,随着气温降低,它们开始长途迁徙到南极越冬,每年在两极之间往返一次。图7为“北极燕鸥迁徙路径图”,据此回答问题。
35.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经过(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36.摄影记者拍摄北极燕鸥在越冬地活动时,可能还会拍摄到的景象有( )
A.工人在采矿 B.北极熊正在觅食
C.企鹅在游泳 D.因纽特人在捕鱼
(2023·天水)格陵兰岛是全球第一大岛,该岛冰区面积占全岛面积的85%。1995年之后,我国加入了对格陵兰岛的科考,虽时间较晚,但成果颇丰。读格陵兰岛简图,完成各小题。
37.格陵兰岛气候寒冷,冰层巨厚,主要原因是( )
A.面积巨大 B.人类影响小 C.地处高纬 D.地势较高
38.在格陵兰岛上能( )
A.观赏到成群结对的企鹅 B.看到极光,无极夜现象
C.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 D.看到森林广布,草原连片
39.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根据环境特点判断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是( )
A.以捕鱼狩猎为生 B.种植粮食作物
C.经营海上贸易 D.放牧牛羊为主
(2023·临沂)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圆满完成各小题。
40.南极中山站为解决能源问题建设了光伏电站,但每年有一段时间不能发电,这段时间包含(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41.除太阳能外,南极考察站适宜开发利用的能源还有( )
A.煤炭 B.石油 C.水能 D.风能
(2023·滨州)为了解决缺乏新鲜果蔬的问题,南极科考队员尝试建立了智慧温室大棚,实现了“蔬菜自给”。结合南极地区简图,完成下面小题。
42.下列关于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泰山站纬度最高
B.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西北方向
C.长城站有极昼极夜现象
D.到中山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选在我国的冬季
43.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的困难有( )
①暴雨 ②狂风 ③湿热 ④酷寒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3·宜宾)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过去,穿越北冰洋的北极航道很少通航,商业价值并不明显;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未来北极航道的通航时间会大大延长。下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4.北半球冬季时,在北极地区比较常见的自然现象是( )
A.林木繁茂 B.企鹅聚集 C.波浪滔天 D.海面封冻
45.在北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6.未来北极航道通航时间延长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变暖 B.大陆漂移 C.人口增长 D.极地科考
(2023·成都)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非常特殊,有着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图1为北极熊与企鹅之间的对话。据此完成问题。
47.下列自然环境特征为南、北极地区共有的是( )
A.结度位置高 B.沙漠面积广 C.以高原为主 D.以海洋为主
48.与北极地区相比,南极地区( )
A.全年降水量较多 B.全年平均风速更大
C.全年大风日数较少 D.全年平均气温较高
49.造成北极熊、企鹅栖息的大块“海冰”变少、变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海洋污染加剧
C.极地风速增大 D.极地降水减少
(2023·陕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两极地区已建成五个极地科学考察站。结合所学完成问题。
50.右图为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岛简图,其中黄河站( )
A.距海洋较远 B.位于南极地区
C.有极昼极夜现象 D.位于该岛最高处
51.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52.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 )
A.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
B.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无关
C.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对未来意义不大
D.可大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
(2023·泸州)如图为南极洲经纬网及矿产资源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是我国建立的科考站。读图,完成各小题。
53.乙科考站位于甲科考站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54.当今,该大洲矿产资源不能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
A.无人定居 B.交通不便 C.气候恶劣 D.生态脆弱
二、图文材料题
55.(2023·吉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2年10月26日,中国南极科考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执行第39次科考任务。此次科考队员在中山站、泰山站、昆仑站沿线进行冰雪环境监测等研究工作,并对中山站、长城站进行科考人员轮换及物资补给。
材料二: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0.8℃。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
材料三:南极地区示意图。
(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五个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考察站是 。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 。
(2)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的原因是 稀少。
(3)从材料二得知,全球气候有变 的趋势。
(4)每到暖季,成群的 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著名的自然景观。
(5)推测“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科考人员运输的物资有 。
(6)科考人员把部分垃圾带回国内处理,体现了他们在南极地区保护 的责任感。
56.(2023·眉山)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全球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地地区生态环境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近50年来,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使得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日益变暖,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海冰消融速度加快,不仅使极地生物受到危害,而且海平面的升高也威胁着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国主要沿海城市。
材料二:“北极地区示意”图
(1)据图9,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 个,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 海峡。
(2)在下列方框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说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影响。
(3)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会遇到哪些困难
(4)为了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做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A、北极地区的范围为北极圈以北,包括北冰洋、亚洲和北美洲、欧洲的北极圈以北地区,A错误;
B、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是黄河站,B错误;
C、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北极熊,C正确;
D、北极地区的最佳科考时间是6-9月份,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北极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降水少,6-9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是北极地区的暖季,适合开展科学考察活动。
【答案】2.C
3.B
4.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海拔表示的是该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而相对高度指的是两地之间相差的垂直高度;
故答案为:C。
3.昆仑站位于南极地区,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温非常低,只有在南半球的夏季,也就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时气温才会高一点,适合科考;
符合题意的是①③,故答案为:B。
4.读题干可知,昆仑站的位置在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有利于测量全球陆地最低温,还有着全球最优异的天文研究资源,可以建设中国南极天文台,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
符合题意的是②③,故答案为:C。
【答案】5.A
6.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5.南极科考的时间一般选在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洲的暖季,大致在2月左右;
故答案为:A。
6.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陆是南美洲,两洲隔着德雷克海峡相望;
故答案为:D。
【答案】7.D
8.B
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7.A.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A错误;
B.北极地区的海冰主要分布在海洋的中心,B错误;
C.暖季是分布较少,C错误;
D.极夜时温度低,冰层坚厚,D正确;
故答案为:D。
8.A.6月叶尼塞河口海冰密集度降低,A错误;
B.勒拿河口海冰融化增多,B正确;
C.科雷马河海冰融化量增大,C错误;
D.海陵海峡北部的海冰减少,D错误;
故答案为:B。
9.影响海冰融化的因素有纬度位置,季节和海拔,纬度越高,海拔越高,季节为冬季时气温越低,海冰越不易融化;河流也是受这些因素影响;
符合题意的是①②③,故答案为:A。
【答案】10.A
11.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0.A.读图可知,雪龙号依次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A正确;
B.从上海到中山站应该向西南移动,B错误;
C.极光最常出现的时间是春分和秋分时节,C错误;
D.南极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会全部融化,D错误;
故答案为:A。
11.A.两季科考的时间应该完全相反,分别在两地的暖季进行,A错误;
B.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的气温高一些,B错误;
C.北极地区大部分地区7月气温在10℃以下,比较适合科考,C正确;
D.北极航道在温度高的时候适合通航,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A
1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室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室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能,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南极地区典型的气候特征是酷寒和烈风,A正确;
B、南极气温很低且较为干旱,不会下暴雨,B错误;
C、南极野生动物主要以企鹅和鱼类为主,这些动物不属于猛兽,C错误;
D、10月26日至次年4月6日,处于南极的夏季,此时南极会出现极昼,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1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C、在冰层钻取冰芯,没有经过古老地层,也没有经过土壤和矿产,ABC错误;
D、根据冰芯的特征可以得出南极过去的气温和降水状况,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14.【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A.南极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南,A错误;
B.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B错误;
C.南极地区的特点是酷寒、烈风和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C正确;
D.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答案】15.B
16.D
17.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15.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北的区域,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根据题意,排除ACD。故选B。
16.“苹果屋”是我国北极科学考察中冰上作业的主要装备,除了用来防御北极熊的袭击,还可存放长期冰站作业科考设备、工具,作业人员也可就地短暂休息。为了醒目,冰雪上容易识别,被设计成绿色,状似苹果,因此被考察队员亲切地称为“苹果屋”,D正确;周围没有森林,A错误;与产生清凉的感觉无关,B错误;颜色无法抵御寒冷与风雪,C错误。故选D。
17.A、在极地建设避暑胜地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A错误;
B、捕猎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B错误;
C、开采矿产,建立工业基地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C错误;
D、检测海冰动态,不会破坏极地地区的生态环境,符合极地保护精神,D正确。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A、长城站位于极圈外,无极昼极夜现象,A错误;
B、南极点位于地球最南端,故罗斯海新站位于南极点的正北方,B错误;
C、11月-次年3月是南极科考的最佳时间,此时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有极昼现象,利于科学考察,C正确;
D、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为干燥、酷寒、狂风,无暴雨,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我国在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在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有黄河站。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极洲的暖季是每年的11月~次年的3月,该季节是去南极洲考察的最佳时间。
【答案】19.A
20.B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19.南极地区气候严寒,大棚可以提供种植蔬菜必要的热量问题;
故答案为:A。
20.大棚底部架空是因为南极地区的风雪非常大,不架空容易导致大棚被掩埋;
故答案为:B。
【答案】21.A
22.B
23.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洲围绕南极的大陆,地球七大洲之一。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南冰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全境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
2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为南极点俯视图,中山站接近70°S,大致为69°S,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2.A、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中山站的纬度位置比长城站高,A错误;
B、长城站的纬度位置较中山站低,所以纬线更长,B正确;
C、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无极昼极夜现象,C错误;
D、长城站纬度位置较中山站低,年平均气温更高,D错误。故答案为:B。
23.2月份为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海冰面积可能出现最小值,A正确;4月、6月、9月南极地区气温较低,海冰面积较大,BCD错误。所以选A。
【答案】24.B
25.C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4.由南极东方站气温年变化曲线及足月降水量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东方站全年酷寒干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5.据图和所学知识可知,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可以减少暴雪在温室周围堆积的影响,③正确;南极地区温度低,采用高脚设计可以减小地面降温影响,保持室内温度,减少室内热量散失,④正确;便于通风,防止狂风刮倒温室并不是南极温室建筑采用高脚设计的主要原因,且采用高脚设计并不能增强建筑的稳定性,①②错误。所以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26.A
27.C
28.C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判断一个地方的经纬度时首先要读图,纬度向上或向北增加即为北纬,纬度向下或向南增加即为南纬,而根据图中所给出的两条经线即可判定0°经线和180°经线的位置,在图中将两条经线画出,即可轻松判断出东西经。
(2)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26.读图可知,此地为北极地区的俯视图,所有的纬线都是北纬,位于0°经线的东侧,所以是东经,所以黄河站的经纬度是11°56′E,78°55′N;
故答案为:A。
27.导致冰雪与植被发生快速变化的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极地旅游和科考造成的伤害都不如气候变暖带来的伤害大;
故答案为:C。
28.8—9月是北半球的夏季,此时北极地区的气温最高,冰川融化速度最快;
故答案为:C。
【答案】29.A
30.A
【知识点】季节变化和五带的划分;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1)以北半球为例,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正好相反。
(2)本题考查与一期建筑相比,二期雪下建筑的优点,理解解答即可。
29.泰山站二期雪下建筑的施工时间最可能是12、1、2月,因为此时是南极地区的暖季,气温较高,而且有极昼现象,便于施工。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0.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可知,泰山站一期建筑是高架设计,二期是雪下建筑,主体埋于深雪之下。南极地区常年覆盖积雪,雪有保温作用,泰山站二期主体埋于深雪之下,可以阻挡外面冷空气进入,与一期建筑相比,保温性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1.【答案】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分析】由题目可知,南极地区的帝企鹅为了在低温环境下保持体温而抱团取暖,因为南极地区纬度高、海拔高、气候特点是酷寒、烈风、干燥,抱团取暖最有可能是为了抵御暴风雪,故D正确。南极地区气候寒冷,不会有台风、暴雨出现,被冰雪覆盖,也没有沙尘暴,排除ABC,故选D。
【点评】两极地区是指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广大地区,北极地区以北冰洋为主,南极地区以南极大陆为主。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无论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在两极地区。
【答案】32.D
33.D
34.A
【知识点】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南印度洋、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包围。大陆几乎全被冰川覆盖,占全球现代冰被面积的80%以上。大陆冰川从中央延伸到海上,形成巨大的罗斯冰障,周围海上漂浮着冰山。整个大陆只有2%的地方无长年冰雪覆盖,动植物能够生存。气候酷寒,极端最低气温曾达-89.2℃(1983年)。风速一般达每秒17~18米,最大达每秒90米以上,为世界最冷和风暴最多、风力最大的陆地。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55毫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有“白色荒漠”之称。在南极圈内暖季有连续的极昼,寒季则有连续的极夜,并有绚丽的弧形极光出现。
3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考察队大致是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而从南极点出发的任意方向都是正北方向,所以其前进的方向是向北,D正确,ABC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33.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南极点附近海拔较高,南极圈附近海拔较低,根据等高线判断,海拔在逐渐降低,A错误;
B、12月2日至次年3月3日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昼,B错误;
C、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向南极圈前进,其离南极点越来越远,C错误;
D、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大致是南半球的暖季,南极地区常年多大风降温,国际考察队从南极点前往和平站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大风天气,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34.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因此队员们应该将考察过程中产生的垃圾带回站内处理,就地掩埋、丢弃在野外、焚烧处理都会破环当地环境。A正确,BC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35.B
36.C
【知识点】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及特征;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地球上的海洋,被陆地穿插分割,形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的大小依次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其中,太平洋呈“O”形,大西洋呈“S”形。
35.据图可知,北极燕鸥迁徙路线主要是沿形状为“S”形的大西洋上空往返,大致在美洲与欧洲、非洲之间,没有经过太平洋和印度洋,B正确,AC错误;北冰洋为北极燕鸥繁殖地,并不是主要经过地区,D错误。故选B。
36.A、根据材料可知,北极燕鸥越冬地在南极,南极地区以和平利用为目的,不允许开采矿产资源,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工人在采矿”,A错误;
B、北极熊生活在北极,南极地区没有北极熊生存,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北极熊正在觅食”,B错误;
C、企鹅是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所以在南极地区可以拍摄到正在游泳的企鹅,C正确;
D、因纽特人生活在北极地区,南极地区没有因纽特人居住,所以在南极地区不可能拍摄到“因纽特人在捕鱼”,D错误。
故选C。
【答案】37.C
38.C
3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该岛屿大部分位于寒带,全岛85%的地面及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千姿百态的冰山、冰川与子夜太阳构成了格陵兰的奇景。
37.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由于地处高纬,气候寒冷,岛上80%以上的土地覆盖着巨厚的冰层。故选:C。
38.A、格陵兰岛位于北极地区,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由于纬度高,且以高原为主,因此气温低;这里有耐寒的企鹅,被称为“南极小主人”,故A错误;
B、北极圈穿过格陵兰岛,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极光,极昼极夜现象,故B错误;
C、格陵兰岛纬度高,温度低,在格陵兰岛上,能看到冰山与冰川的奇景,故C正确;
D、格陵兰岛上冰川广布,格陵兰岛上不会森林广布,草原连片,故D错误。
故选:C。
39.格陵兰岛上的早期居民是因纽特人,是生活在北极圈以北的民族,依靠在海上捕鱼和在雪地里打猎为生,他们最具特色的生存习俗是食用生肉。故选:A。
【答案】40.B
41.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大陆纬度高,太阳终年斜射,极夜漫长;海拔高,地形以高原为主,大部分陆地表面长年被冰雪覆盖,素有“冰雪大陆”之称,其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热量90%被大面积的冰雪反射回去,使这里成为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绝对最低温为-89℃。南极大陆还是风力最强劲和最干燥的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日约有300天,故有“寒极”“风极”和“白色沙漠”之称。
40.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6月22日前后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因此在这段时间内不能进行光伏发电,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1.南极地区煤炭、石油资源埋藏深,开采难度大,且开采煤炭、石油会破坏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AB错误;南极地区水能资源匮乏,C错误;南极大陆多大风,适宜开发风能资源,D正确。故选D。
【答案】42.D
43.D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由于南北半球季节相反的原因,我国到南极科学考察的时间是我国的冬季,即南半球的夏季时间,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南半球白昼时间较长,气温较高,极地科考较为安全,且南极圈以内的区域出现极昼现象,便于科学考察。
42.A、越靠近南极点纬度越高,通过所给地图分析,可知昆仑站的纬度最高,故A错误;
B、昆仑站位于(80°S,77°E)左右,罗斯海新站位于(75°S,164°E),故罗斯海新站位于昆仑站的东北方向,故B错误;
C、长城站处于南极圈以北,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故C错误;
D、到中山站科学考察的最佳时间选在我国的冬季,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季,南极气温较高,且南极圈地区有极昼现象,白昼时间长,故D正确。
选择D。
43.南极地区有“世界寒极”和“风库”之称,所以在南极地区建设温室大棚需要克服酷寒和狂风等困难,故②④正确,故D正确,故ABC错误,故选择D。
【答案】44.D
45.C
46.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44.A.北极地区非常寒冷,没有树木,A错误;
B.企鹅是南极的特殊动物,B错误;
C.北极地区温度低,海面冰川广布,风力不大,波浪滔天现象较少,C错误;
D.北极地区极其寒冷,海面封冻现象多,时间长,D正确;
故答案为:D。
45.7月为北半球的夏季,是北极地区温度最高的时候,比较适合开展科学考察,其他时间该地过于寒冷,不适合长时间的考察;
故答案为:C。
46.A.由于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北极地区温度上升,冰川融化,封冻的时间也会缩短,适合通航的时间也会变长,A正确;
B.大陆漂移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几乎感觉不到,B错误;
C.人口增长与北极直接影响不大,C错误;
D.极地科考以保护该地环境为基础,与通航时间变长关系不大,D错误;
故答案为 :A。
【答案】47.A
48.B
49.A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地区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有“冰雪高原”之称,年降水量仅有55毫米,被称为白色荒漠,年平均风速可达17-18米/秒,被称为风库,气候特点是酷寒,干燥,烈风,代表性的动物是企鹅;北极地区不像南极那么寒冷,年降水量一般在100-250毫米左右,年平均风速10米/秒,代表性的动物是北极熊,大部分地区终年冰封,南极温度过低没有常驻人口,北极的常驻人口是爱斯基摩人。极地地区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去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而去北极考察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6至8月,我国位于南极地区的科考站有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按建成时间顺序排列),位于北极地区的科考站目前有黄河站。
47.A.南北极地区大部分都位于南极圈和北极圈以内,纬度纬度很高,A正确;
B.南北极地区都没有沙漠,B错误;
C.南极被称为“冰雪高原”,而北极更多的是北冰洋,C错误;
D.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南极以陆地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A。
48.A.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降水极少,A错误;
B.南极地区被称为风库,年平均风速比北极地区更大,B正确;
C.南极地区全年大风日数更多,风速更大,C错误;
D.南极地区的温度低于北极,北极地区的四周都是海洋,温度更高,D错误;
故答案为:B。
49.A.由于大量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地区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变少,A正确;
B.海洋污染加剧不会导致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B错误;
C.极地风速与海冰的情况没有太大的关系,C错误;
D.极地降水一直都很少,极地冰川的主要成因也不是因为降水,D错误;
故答案为:A。
【答案】50.C
51.D
52.A
【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地地区的位置、方向判断;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点评】中国北极黄河站,位于78°55 ′ N、116°E的挪威斯匹次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是中国依据《斯瓦尔巴条约》1925年缔约国地位而建立的首个北极科考站,成立于2004年7月28日。中国北极黄河站是中国继南极长城站、中山站两站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中国也成为第8个在挪威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建立北极科考站的国家。最值得称道的是,北极黄河站拥有全球极地科考中规模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
50.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黄河站西濒格陵兰海,距海洋较近,A错误,
B、图中纬度向北增大,为北半球,所以黄河站位于北极地区,B错误;
C、黄河站纬度接近79°N,位于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C正确;
D、黄河站该岛位于沿海平原,没有位于最高处,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C。
51.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是我国北方地区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窑洞,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A错误;
B、图中是北极因纽特人的传统民居—冰屋,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B错误;
C、图中我国南方地区是福建的传统民居—土楼,不适合极地地区的环境,C错误;
D、图中最有可能是极地科考人员工作和居住的科考站,房屋架空,窗户较小,有利于防寒保暖,D正确。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D。
52.读图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在极地开展科学考察可为气象、冰川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帮助,A正确;
B、有利于人类生存、国际关系和经济可持续发展,B错误;
C、可以帮助人类了解地球的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C错误;
D、可以适量开发矿产资源,缓解地球能源危机,大量开发矿产资源会造成资源枯竭、生态破坏,D错误。
依据题意,故答案为:A。
【答案】53.B
54.D
【知识点】经纬网判断方向、定位;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
【解析】【点评】南极洲是地球七大洲之一,位于地球南端,四周被大洋所包围,边缘有别林斯高晋海、罗斯海、阿蒙森海和威德尔海等。南极洲由大陆、陆缘冰、岛屿组成,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53.读图可知,图示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沿着纬线顺时针为正东。依据在经纬网地图上,用经纬网定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可判定,乙科考站位于甲科考站的东南方向。故选:B。
54.由图示信息可知,南极洲矿产资源丰富,但南极洲矿产资源不能开采,主要原因是南极洲生态脆弱,开采资源会对南极洲的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坏。故选:D。
55.【答案】(1)长城站;印度洋
(2)降水
(3)暖
(4)企鹅
(5)食物、御寒衣物等
(6)南极环境
【知识点】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五个科学考察站中,长城站位于南极圈以外,没有极昼、极夜现象。中山站濒临的大洋是印度洋。
(2)南极地区被称为“白色荒漠”的原因是降水稀少。
(3)材料二:南极大陆素有“冰雪高原”“白色荒漠”“风库”之称。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4一0.8℃。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从材料二得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4)每到暖季,成群的企鹅聚集在南极大陆沿海一带,构成著名的自然景观。
(5)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气候严寒,缺少食物,所以推测“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为科考人员运输的物资有食物、御寒衣物等。
(6)科考人员把部分垃圾带回国内处理,体现了他们在南极地区保护南极环境的责任感。
【点评】南极大陆孤独地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冰雪高原”之称。它至今仍然没有常住居民。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气候严寒的南极洲,植物难于生长,偶能见到一些苔藓、地衣等植物。海岸和岛屿附近有鸟类和海兽,鸟类以企鹅为多。
56.【答案】(1)3;白令
(2)融化加剧;升高;沿海
(3)大风、极寒、黑夜、大雾、海冰断裂、野生动物攻击
(4)回收垃圾;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清洁能源。
【知识点】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及轮廓特点;大洲分界线;极地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与环境保护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环绕北冰洋的大洲有3个,分别是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是白令海峡。
(2)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加剧,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物多样性。
(3)北极地区纬度高,终年酷寒;多大风天气;冬季黑夜时间长;易出现大雾天气;海冰覆盖范围广;可能受到北极熊等野生动物的攻击,这些都是北极科学考察可能遇到的困难。
(4)为保护北极地区的环境,应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保护北极地区的动物等。
【点评】本题以北极地区的环境变化设置问题,设置四个小题,涉及北极地区的位置、地理环境特点、全球气候变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