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正方形的画法》教学设计
备教材内容
1.本节课学习的是教材60页例4和“做一做”。
2.本节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会画垂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3.教材通过呈现“阅读与理解”“分析与画图”“回顾与反思”这三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用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提高了学生的画图能力,还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画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一项画几何图形的基本技能,学会本节课知识也为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其他知识奠定基础。
备教法学法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理解了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并且会画垂线,积累了一些知识迁移的经验。教师讲课时,可以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审题,读懂已知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的特点,想怎样画这个给定长与宽的长方形。然后鼓励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画长方形的方法。接下来通过“回顾与反思”总结画长方形的方法。最后通过知识的类比、迁移掌握正方形的画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大胆展示、交流,与同伴分享画图的经验,提高规范作图的能力,逐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备教学目标
1. 能够画出给定长与宽的长方形(正方形)。
2. 经历画图的过程,尝试概括画图的步骤和方法,提高画图的能力。
3.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定义和特征
备已学知识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正方形:对边互相平行,四条边都相等,邻边互相垂直。
2.平行与垂直。
(1)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备知识讲解
知识点 长方形的画法
问题导入 画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教材60页例4)
过程讲解
1.读题,理解题意
要求画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
2.明确画图方法
因为长方形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所以可以用画垂线的方法来画长方形。
3.画图过程
4.回顾与反思
(1)画图关键。
画长方形时,无论先画长还是先画宽,都要保证相邻的两条线段是互相垂直的。
(2)验证所画图形是否正确。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检测四个角是不是直角,用直尺测量长和宽,看长度是否符合要求。
归纳总结
画长方形的方法:先画出长方形的一条边,再以这条边的两个端点为垂足,向同一方向画两条长度相等且与这条边都垂直的线段作为它的邻边,最后把这两条边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画出了一个长方形。
备综合能力
综合运用 根据正方形和垂线等知识解决画图问题
典型例题 用画垂直线段的方法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最大的正方形。
思路分析 根据正方形边的特点分析:对边平行,邻边垂直,且四条边都相等。要满足在两条平行线间画出的正方形最大这一条件,就要把平行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作为正方形的边长,且正方形的一组对边一定在平行线上截取,这是画最大正方形的关键。
正确解答 步骤:(1)用三角尺在两条平行线间画一条垂直线段。
(2)用直尺量出垂直线段的长度,再以垂直线段与两条平行线的交点为端点,在平行线上向同一方向分别截取与垂直线段同样长的两条线段。
(3)把截取的两条线段的另外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如下图)
方法提示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所画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平行线间垂直线段的长度。
备教学资源
巧移火柴
水井的计量单位是“口”,人们常说“一口井”“两口井”等。图1是用16根火柴摆成的“井”字。现在要求移动其中的6根火柴,使它变成两个同样大小的“口”字。应该怎样移动呢?
正确解答 原图“井”字的中间已经有一个边长等于2根火柴长度的正方形,即一个“口”字,只需移动“井”字四角的8根火柴,使它们也组成一个边长等于2根火柴长度的正方形,即另一个“口”字。但是题中要求只移动6根火柴,所以应该保留“井”字的一角不动,将其他三个角上的火柴移过来,得到如图2所示的答案。(移动方法不唯一)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