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地理试题
时间:70分钟 满分:100分
第I卷 选择题(60分)
本卷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最大“超级月亮”亮相夜空。7月13日17时06分,月亮运行到距离地球全年最近的“近地点”,此时月亮的视直径最大;14日2时38分,月亮、地球和太阳排成近似一条直线,此时月亮最圆。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示的天体不属于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月球与地球的本质区别是
A.月球能发光 B.月球岩石没有化石
C.月球是卫星,地球是行星 D.月球是小行星,地球是大行星
美国“好奇”号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到15张类似“蘑菇”的照片,下图为“火星‘蘑菇’照片”,下表为地球与火星数据比较。据此完成3~4题。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km) 赤道半径(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378 1年 23时56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395 1.9年 24时37分 0.11 0.15 23°59'
3.科学界大多认为图中白色球状物不是火星土壤生长出的“蘑菇”,其主要依据是火星
A.无大气层 B.表面光照太强 C.无液态水 D.表面温度太高
4.易对地球上接收火星“蘑菇”照片信号产生干扰的是
A.太阳活动 B.火山活动 C.太阳辐射 D.臭氧层空洞
太阳辐射的能量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但其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据此回答5~6题。
5.太阳辐射能的主要优点为
①清洁 ②可更新 ③能量巨大 ④分散但稳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直接相关的是
A.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 B.地球上存在昼夜现象
C.日食和月食的产生 D.不同热量带生物量的差异
随着太阳黑子活动加剧,太阳风暴将在未来数年逐年增加,届时全球的电力系统,军用、民用航空通信,全球定位系统信号,甚至手机和银行自动取款机都可能受到干扰。据此回答7~8题。
7.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球大气层中的臭氧层空洞扩大使太阳辐射增强
B.太阳耀斑爆发引起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扰动
C.太阳黑子增多造成地球磁场紊乱
D.太阳等天体对地球引力加强
8.据史载,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的洪水发生是每隔10年左右有一次大的周期,每隔110年左右有更大的洪水周期,这说明
A.河流的洪涝灾害和植被的破坏有直接关系 B.黄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改道
C.河流的洪涝灾害和太阳活动周期有关 D.中原地区的战乱与洪涝灾害有关
在某煤矿,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9~10题。
9.了解地球的演化,主要通过研究
A.土壤和植被 B.生物和化石 C.岩石和地貌 D.地层和化石
10.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前寒武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下图为地球上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示意图(设工业革命初期浓度倍数为1)。读图完成11~12题。
11.地质时期,地球CO2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海陆变迁 B.频繁的火山爆发 C.植物的出现和发展 D.生物的呼吸作用
12.有关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叙述,正确的是
A.恐龙在中生代末期,从地球上完全销声匿迹
B.蕨类植物在太古代已明显衰退
C.古生代末期,60%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灭绝
D.无脊椎动物的灭绝主要在新生代
当地时间2020年1月3日,美国阿拉斯加州阿留申群岛一座火山爆发,喷发的灰烬直冲约6096米的高空,甚至可能达7315米,引发航飞警报。据此完成13~14题。
13.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下列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14.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下列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内部圈层无关
下图为地壳西藏至准噶尔盆地(沿85°E)的地形与莫霍界面剖面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莫霍界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
C.地壳厚度的变化取决于地表形态的起伏
D.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呈现“倒影”的关系
16.据图可以推测地壳的厚度与海拔的关系是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D.无任何关系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7~18题。
17.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18.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据此完成19~20题。
19.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20.“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A.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B.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辐射
C.对流层气温随风向越来越低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第II卷 非选择题(40分)
本卷包括3个题目,共40分。考生根据要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做答,不按要求答题不得分。
21. 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7分)
(1)八颗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按结构特征,它们都属于________行星。(6分)
(2)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 ,从北极上空看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 (4分)
(3)与地球相比,天体B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3分)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说出此图反映出来的有利条件。(4分)
。
22.2020年8月19日6时29分,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南部海域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南纬4.31°,东经101.15°,震中300千米范围内有3座大中城市,最近为明古鲁,距震中约138千米。下图示意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_波,B表示 波。(2分)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不连续界面,D表示 界面,F表示的界面是_______,该面以下地震波的特点表示物质形态可能为________。此次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 (填字母)圈层。(4分)
(3)地震发生时,苏门答腊岛上的人有怎样的震感?此时正在附近海域航行的人的感觉又是怎样的?为什么?(4分)
。
23.读下面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________层,简述该层大气顶部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6分)
。
(2)B是________层,该层气流平稳,适合________飞行。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图中______层,其中的臭氧层有“地球的保护伞”之称。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层。(4分)
(3)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在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卫星不会被烧毁,主要原因是( )(3分)
A.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都有限
D.该层大气密度很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答案
1.D 2.C 3.C 4.A 5.A 6.D 7.B 8.C 9.D 10.B 11.C 12.A 13.C 14.B 15.D 16.A 17.C 18.D 19.D 20.B
21.(17分)
(1)金星 火星 类地 (6分)
(2)自西向东 逆 (4分)
(3) C (3分)
(4)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水以液态形式存在。(4分)
22.(10分)
(1)横 纵(2分)
(2)莫霍 古登堡界面 液态 C(4分)
(3)岛上的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只有纵波能在液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4分)
23.(13分)
(1)对流(2分)
对流层上界高度低纬度高,高纬度低。(同一地区)对流层上界高度夏季高,冬季低。(4分)
(2)平流 飞机 B C (4分)
(3)C(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