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礼记 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 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 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天子亲耕,以共粱盛”、“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可知,材料分别记载了天子“亲耕”和官员的劝农行为,这说明政府受农本理念的影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祭祀传统,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春秋及西汉时期,“历代”的表述错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天子亲耕,以共粱盛”、“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A项错误;
家国一体强调的是家事和国事一体化,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结合宗法制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这学者意在说明(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的文化思想,西周以“天命观”来阐明周代商是承袭天命,西周代商实质上反映出其同属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这有利于促进政治认同,因此材料意在说明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遗存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并不是为了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C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分封制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因此出现了公室与私家的斗争,C项正确;
诸侯争霸强调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内部斗争,A项错误;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政治,B项错误;
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的趋势,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结合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贵族的表达方式是对古典文本断章取义的运用,古典文本具有典雅庄重感,贵族的观点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体现贵族的处世态度是审美性的,符合礼的要求,他们通过引用古典文本来体现自身的优雅庄重。平民通过歌谣表达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歌谣一般是即兴创作,感情的表达是直接的方式,这体现了平民处世态度是功利性的,他们更加关注外部事物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并通过歌谣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材料中的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贵族与平民都有自身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体现出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没有说明这种差异推动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开始转型,A项错误;
材料中的差异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B项错误;
贵族运用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仅仅体现贵族阶层特有的表达方式,不能说明其没落,平民用歌谣抒发感情,仅仅体现其表达方式直接,不能说明其进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注意贵族和平民的文化表达方式,结合二者的阶级立场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2022高二下·华宁开学考)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
A.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
B.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C.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
D.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
【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保证行政弹性的动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秦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层级体制的设置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知,三老制度是管理基层治理的制度,联系了民众和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对村社的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D项正确;
两汉时期实行专制制度,三老只是代表村民反映意见,不是参与政权,无法提高村民的参政意识,A项错误;
封建社会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三老制度不能扩大阶级基础,B项错误;
两汉时期权力中心不断上移集中到君主手中,并非权力下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结合汉代的三老制度及其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即依据才干政治上平等”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任命官吏,并非世袭,故C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属于郡县制推行的积极影响,不能体现“行其大公”的说法,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9.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可知,秦和汉初,中央官制仍受到宗法血缘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D项正确;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A项错误;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而且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瓦解,B项错误;
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的加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结合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如表著作所引,反映了秦汉时期( )
秦始皇碑文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西汉扬雄《甘泉赋》 “东独沧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场丹崖。”
东汉王充《论衡》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
东汉张衡《应间》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
A.辞赋体裁文学作品的兴盛 B.大一统的文化观逐渐形成
C.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D.中央集权制已经深入人心
【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可以看出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
秦始皇碑文不属于辞赋,A项错误;
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非中央集权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结合秦汉时期大一统观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2020·河南模拟)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
A.法律体系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依法治国
【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说明汉代土地兼并日益盛行,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明确了土地所有权,避免土地被侵占,B正确;
A错误,材料只提及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契”,不能看出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错误,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
D错误,与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土地兼并的问题。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土地兼并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而产生的,因此封建政府只能抑制,不能根除。
12.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善。汉代祠堂的兴盛( )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等的场所,儒家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因此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C项正确;
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共同性:依据材料“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可以得出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不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礼”强调明晰等级。“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缓和矛盾。品德: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品德是指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依据材料“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可知,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结合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即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各古希腊文明。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和柏拉图的内容及其作用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2.0分)
14.(2023·内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 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答案】(1)演进:“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
意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内涵: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上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演进:根据材料“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可得出“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可得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意义:根据材料“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根据材料“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可得出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可得出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因素:根据材料“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的角度进行归纳。
(3)内涵: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根据材料“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故答案为:
(1)演进:“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
意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内涵: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上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族意识、史学素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及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及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及民族意识的内涵进行分析。
15.(2020高三上·内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等信息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说明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恶劣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从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然后一句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评析即可。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答案】(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依据“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依据“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并结合所学可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2)简评:依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依据“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据“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吸取秦朝教训、思想以及经济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社会矛盾、对劳动力、对经济恢复、对盛世局面以及对后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 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答案】(1)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2)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评价:依据材料“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提出的委任统治将大叙利亚计划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同时美国提出的“委任统治”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国妄图领导世界的野心,所谓“委任统治”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说法。
(2)争执:依据材料“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可知,英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大叙利亚计划,法国甚至提出以武力相威胁。实质:结合第一问争执的内容和所学可知,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殖民地。
【点评】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二问,争执:依据材料“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分析;实质:结合第一问争执的内容和所学从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石室阳安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入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1.《礼记 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 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粱盛。”西汉桓宽《盐铁论 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 )
A.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B.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
C.国家重视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D.农本理念影响政府行为
2.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 )
A.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 B.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
C.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 D.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
3.有学者指出:“周人的政治权利造就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周人克商,又承认商人曾克夏。周人的世界,从此便是一个‘天下’,而不是一个‘大邑’。中国不再是若干个文化体系竞争的场合,中国的历史,从此成为华夏世界延续和发展的长篇史诗。这学者意在说明( )
A.周制仍保有原始民主的遗存
B.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
C.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
D.西周时期华夏民族已经基本定型
4.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 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 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5.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这种差异( )
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 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 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
6.(2022高二下·华宁开学考)秦朝以郡县制为基础,建立了一统帝国的层级体系。由于没有大众传媒的存在,使官僚系统垄断信息成为可能,层级体制的设置,其目的是层层汇集信息,使处于权力最高层的皇帝能够成为信息的集大成者。然而在实际政治行为中,层级体制上的官僚有向上传递信息的义务,却没有相应的动机,使真实信息的向上传递不是层层递增,而是层层递减。与层级官吏递减信息的动机无关的是( )
A.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
B.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C.适度的信息遮蔽是为了保持行政弹性
D.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
7.两汉时期的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切合下层民众的乡土意识,“三老”作为民众的代表,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见该制度( )
A.提高了乡民参政的意识 B.扩大了统治的阶级基础
C.导致了权力中心的下移 D.强化了基层社会的控制
8.(2023高三上·成都开学考)清初学者王夫之说:“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民初学者章太炎说:“古先民平其政者,莫遂于秦。”“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行其大公”和“平其政者”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政务处理的高度程序化
C.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D.郡县制更利于皇帝集权
9.吴宗国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本身即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了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
A.经济发展是家国同构观念维系的关键
B.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C.三公九卿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加强
D.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10.如表著作所引,反映了秦汉时期( )
秦始皇碑文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
西汉扬雄《甘泉赋》 “东独沧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场丹崖。”
东汉王充《论衡》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
东汉张衡《应间》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
A.辞赋体裁文学作品的兴盛 B.大一统的文化观逐渐形成
C.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D.中央集权制已经深入人心
11.(2020·河南模拟)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些文契具有确认所有权的法律效力,是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确认物。这说明汉代 ( )
A.法律体系完备 B.土地兼并日益盛行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政府依法治国
12.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善。汉代祠堂的兴盛( )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 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 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13.【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一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 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 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一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2.0分)
14.(2023·内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
——摘自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材料二:
……开战之初,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一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英军虽然有一时的供应不足之虞,……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
——摘自《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三:
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1932年,张君励《再生》创刊:我中华民族国家内忧外患已濒临绝境,惟在此继续之际,未尝不潜伏有复生之潮 流与运动,本杂志愿代表此精神,……因定名曰再生。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前此为一姓专制时代,各私其种人,故多不平等之制度。今民国建立,凡我民族,……皆属平等。利害与共,痛瘁相关,同心协力,以肩国家之重任。
——摘自《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范围的演进历程,简析其研究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变化,分析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民族观念的主要内涵。
15.(2020高三上·内江开学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战国时代, 百家并起,而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在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所以虽有一个叔孙通,制朝仪,定法律,然而只是个庙堂上的事,至于政治主义,则自萧何、曹参,以至于文帝、景帝,都是一贯的。...武帝是个好大喜功之主,什么兴辟雍、行巡守封禅等,在他都是不惮劳费的。于是儒家之学,就于此时兴起了。..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于是“一经说至百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儒家之学遂臻于极盛了。
——摘编自 吕思勉《中国通史》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一角度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文帝开始刑罚改革的直接起因是在文帝十三年,齐太仓令获罪当施黥刑,其小女缇萦上书请求将自己没官为奴,替父赎罪,并指出肉刑制度断绝犯人自新之路的严重问题。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把黥刑(墨刑)改为髡、钳、城、旦、舂(去发颈部系铁圈服苦役五年);劓刑改为笞三百;斩左趾(砍左脚)改为笞五百。景帝继位后,在文帝基础上对肉刑制度作进一步改革。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三百。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
——摘编自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背景。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的相关措施。
17.材料:巴黎和会上,瓜分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时,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认为大叙利亚的面积过大。即使法国放弃对巴勒斯坦和摩苏尔的要求后,英国仍不同意大叙利亚计划,逼得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说,这样一来“留给劳合 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关于如何处置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中东阿拉伯领地,各主要国家接受了美国总统威尔逊倡议的“十四点原则”中的委任统治主张。即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法争执,评价威尔逊的委任统治主张。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法发生的争执及其实质。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食物生产与生活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天子亲耕,以共粱盛”、“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可知,材料分别记载了天子“亲耕”和官员的劝农行为,这说明政府受农本理念的影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D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祭祀传统,A项错误;
材料只涉及春秋及西汉时期,“历代”的表述错误,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技术,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天子亲耕,以共粱盛”、“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的主旨即可,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
2.【答案】D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D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宗法制,而非分封制,A项错误;
家国一体强调的是家事和国事一体化,材料没有体现,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宗法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结合宗法制的特点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3.【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时期已经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华夏共同体的文化思想,西周以“天命观”来阐明周代商是承袭天命,西周代商实质上反映出其同属于同一个“文化共同体”,这有利于促进政治认同,因此材料意在说明西周时期已呈现出政治文化认同,B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原始民主遗存的信息,A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西周通过“天命观”来阐明对商代的政治文化认同,并不是为了说明天命神权对周代政治的影响,C项错误;
原始社会末期,华夏族逐渐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认同局面基本形成,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分封制,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分封制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土地私有制逐渐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因此出现了公室与私家的斗争,C项正确;
诸侯争霸强调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公室与私家的斗争属于诸侯国内部斗争,A项错误;
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政治,B项错误;
战国后期才出现统一的趋势,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解题的关键是解读材料信息“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结合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对政治的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5.【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贵族的表达方式是对古典文本断章取义的运用,古典文本具有典雅庄重感,贵族的观点是通过隐喻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体现贵族的处世态度是审美性的,符合礼的要求,他们通过引用古典文本来体现自身的优雅庄重。平民通过歌谣表达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歌谣一般是即兴创作,感情的表达是直接的方式,这体现了平民处世态度是功利性的,他们更加关注外部事物对切身利益的影响,并通过歌谣直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材料中的这种差异体现了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C项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贵族与平民都有自身特定的表达方式,这体现出两者在文化上的差异,没有说明这种差异推动了春秋时期思想文化开始转型,A项错误;
材料中的差异仅仅是表达方式不同,并不能直接推动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B项错误;
贵族运用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仅仅体现贵族阶层特有的表达方式,不能说明其没落,平民用歌谣抒发感情,仅仅体现其表达方式直接,不能说明其进取,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注意贵族和平民的文化表达方式,结合二者的阶级立场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6.【答案】C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A、结合所学知识,为使自己的不当行为以至违法行为得到保护,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
B、结合所学知识,为了维持层级体系与监察体系的稳定与发展,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B;
C、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体现不出保证行政弹性的动机,故C正确;
D、结合所学知识,为便于官员自己对下属及社会的管理,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秦朝政治体制的特点及层级体制的设置目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7.【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可知,三老制度是管理基层治理的制度,联系了民众和政府,结合所学可知,这有利于加强对村社的管理,提升基层治理水平,D项正确;
两汉时期实行专制制度,三老只是代表村民反映意见,不是参与政权,无法提高村民的参政意识,A项错误;
封建社会统治基础是地主阶级,三老制度不能扩大阶级基础,B项错误;
两汉时期权力中心不断上移集中到君主手中,并非权力下移,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三老制度,顺应自古以来的村社传统……领衔上书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往往都能得到当局的重视”,结合汉代的三老制度及其作用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8.【答案】C
【知识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
【解析】【分析】材料“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即依据才干政治上平等”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任命官吏,并非世袭,故C项符合题意;
ABD选项属于郡县制推行的积极影响,不能体现“行其大公”的说法,均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思想领域的变化,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即置郡县为‘行其大公’”、“平其政即使人们在政治上平等”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进行分析即可,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9.【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可知,秦和汉初,中央官制仍受到宗法血缘的影响,这反映了秦汉正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D项正确;
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宗法制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源,并未维持家国同构观念维系,A项错误;
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非沿袭西周的宗法制,而且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逐渐瓦解,B项错误;
三公九卿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逐步确立,并非宗族观念的加强,C项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三公九卿制,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物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结合三公九卿制的特点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0.【答案】B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可以看出反映了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B项正确;
秦始皇碑文不属于辞赋,A项错误;
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近代,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秦汉时期国家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而非中央集权制度,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文化,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四海混一”、“海外混同”,结合秦汉时期大一统观念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1.【答案】B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汉代出现了专门保护土地占有的返还原物的诉讼和避免侵占的所有权确认文书“契”,这说明汉代土地兼并日益盛行,政府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明确了土地所有权,避免土地被侵占,B正确;
A错误,材料只提及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契”,不能看出法律体系日益完善;
C错误,材料无关重农抑商政策;
D错误,与汉代君主专制的史实不相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土地兼并的问题。答题关键在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土地兼并是伴随着土地私有制而产生的,因此封建政府只能抑制,不能根除。
12.【答案】C
【知识点】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先哲圣贤等的场所,儒家倡导祭祀文化和孝道,因此汉代祠堂的兴盛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C项正确;
儒学思想内涵的丰富无法从材料中得出,A项错误;
材料不是强调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B项错误;
材料不能说明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汉代儒学,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信息,结合汉代儒家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3.【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孔子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1)共同性:依据材料“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可以得出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不同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礼”强调明晰等级。“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利于缓和矛盾。品德:结合所学可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品德是指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依据材料“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可知,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结合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即即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各古希腊文明。第一问,依据材料一,结合孔子和柏拉图的内容及其作用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二,结合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社会背景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
14.【答案】(1)演进:“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
意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内涵: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上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知识点】日本局部侵华与九一八事变;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演进:根据材料“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可得出“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可得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意义:根据材料“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根据材料“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可得出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可得出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因素:根据材料“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根据材料“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的角度进行归纳。
(3)内涵: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根据材料“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故答案为:
(1)演进:“中国”名称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范围由周王所在“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扩展到交通枢纽“洛邑”地区;在此基础上,几千年来在中国范围内活动的民族和政权发展了中国版图。
意义: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准确探究了“中国”的名称来源及范围,对研究我国早期国家提供了历史依据;几千年演进研究,形成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演进历史。
(2)变化:近代初期,鸦片战争时,中国老百姓普遍没有“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逐渐形成。
因素: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其变化是改朝换代,“中华民族”观念淡薄;近代西方侵略造成了中国民族危机,促使近代“中华民族”观念的逐渐觉醒;中华民国成立,推动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3)内涵: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中国范围内,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及建立政权,是上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由汉族和生活在中国范围内的各民族组成;中华民族内各民族休戚相通、团结平等;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族意识、史学素养。第一问,需根据材料“最初的‘中国’只指周王所在的丰和镐及其周围地区”“到周成王时,……周公扩建洛邑……位于‘天下之中’的交通枢纽,也被成为‘中国’、“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青铜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于中国,自之辟民’”及史料的价值进行分析;第二问,需根据材料“一些民众向他们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在交战区几乎无处不在。中国历史长这几千年,中国的老百姓在历史的变迁中对诸于改朝换代之类的重大变动都习以为常。……谁当皇上就给谁纳粮”、“民国建立后,成千上万以‘中华’命名的组织和事物蜂拥而至”及鸦片战争、中华民国成立的历史影响进行分析;第三问,需根据材料“中国的版图,是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范围。历史时期所有在这范围之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历史上中国的一部分”、“我中华民族……多汉人,苗瑶各土司杂居其间。西北各地,则为满蒙回藏诸民族所居,同在一国之中,休戚相通,谊属兄弟”及民族意识的内涵进行分析。
15.【答案】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知识点】百家争鸣的主要派别及其思想主张
【解析】【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材料内容确定论点,再引用史实围绕论点展开论述。根据“秦是用商鞅而强国,用李斯而得天下的。秦始皇又力主任法为治,这时候,法家之学,自然盛行”、“汉初,最急切的要求,便是休养生息,黄老清静无为之学,当然要见重于时”、“武帝既听董仲舒的话,表彰六艺,罢黜百家。又听公孙弘的话专为通五经的博士置弟子。于是在教育、选举两途,儒家都占了优胜的位置”等信息可知,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是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影响的,说明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恶劣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结合从战国到秦汉时期治国思想的变化进行论证,引用史实准确,言之有理即可。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故答案为: 示例:战国到秦汉的变迁推动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变。
战国时期,诸侯并立,战乱额繁。法家强调集权专制,主张奖励耕战.适应了各国富国强兵的现实需要。商鞅、李斯等法家人物在秦国受到重视,推动了秦国的强大。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成为巩固集权统一的主要思想武器。西汉初年.社会凋敝,急需恢复国力。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奉行黄老无为思想,执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国力日益强盛,但也伴随着王国和匈奴威胁的加剧,专制集权统治面临挑战。董仲舒适应时代需要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等新儒学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教育.选官的思想基础,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综上可知,学者对战国到秦汉时期社会主流思想演变影响因素的认识,体现了唯物史观,具有合理性。
【点评】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需依据材料从中选取一个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然后一句所学相关知识进行评析即可。
16.【答案】(1)背景: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2)简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1)背景:依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可知,新兴政权汉朝的建立;统治者注重吸取秦朝灭亡教训;依据“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用黄老之学进行社会治理;依据“他主持重定律令,将文帝时劓刑笞三百,改为笞二百;斩左趾笞五百,改为笞五百”并结合所学可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需要大量劳动力。
(2)简评:依据材料“汉文帝时,鉴于当时继续沿用黥、劓、斩在右趾等肉刑,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开始考虑改革肉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依据“文帝为之所动,下令废除肉刑”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景时期废除肉刑、减轻刑罚有利于对劳动力的保护;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依据“景帝又颁布《垂(音)令》,规定笞杖尺寸,以竹板制成,削平竹节,以及行刑不得换人等,使得刑制改革向前迈了一大步”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文景之治的出现;为后世司法改革提供借鉴。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政治、吸取秦朝教训、思想以及经济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对社会矛盾、对劳动力、对经济恢复、对盛世局面以及对后世等方面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7.【答案】(1)被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没有根本解决列强之间矛盾;暴露了美国意图领导世界的野心;并未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2)争执:法国提出大叙利亚计划,遭到英国反对;法国不惜以武力威胁。实质: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
【知识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解析】【分析】(1)评价:依据材料“实行委任统治是因为‘其居民尚不能自立’,接受委任统治的国家也就是接受了为‘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的‘文明之神圣任务’”并结合所学可知,威尔逊提出的委任统治将大叙利亚计划纳入国联盟约,暂时解决了英法争执,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同时美国提出的“委任统治”实际上也暴露了美国妄图领导世界的野心,所谓“委任统治”不过是殖民统治的另一种说法。
(2)争执:依据材料“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可知,英国反对法国提出的大叙利亚计划,法国甚至提出以武力相威胁。实质:结合第一问争执的内容和所学可知,其实质是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殖民地。
【点评】本题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问,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第二问,争执:依据材料“法国坚持要占有包括黎巴嫩、巴勒斯坦、摩苏尔在内的大叙利亚。英国反对”、“留给劳合·乔治选择的只有枪或剑了”分析;实质:结合第一问争执的内容和所学从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角度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