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琵琶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诗中音乐描写的妙处,学习、欣赏作者以文字再现音乐的艺术手法。
2.通过分析乐曲旋律的变化,感受演奏者内心情感的变化。
3.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
教学重点
1.鉴赏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
2.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和人生遭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从琵琶女的演奏中捕捉她的生活轨迹和情感。
教学方法、准备
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兴趣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两千多年前,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千多年前,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一曲《琵琶行》,让人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二、初读课文,浅层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结合课文下注释,理解重要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并找出字句方面的疑难。
师生共同解决字句理解方面的问题。
2.初步感知
(1)诗歌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两个,琵琶女和诗人
(2)是什么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明确:音乐
(3)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明确:三次,第二、五诗节
过渡:小序中写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是什么让诗人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诗人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三、再读文本,深层品味
1.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明确:
(1)主人忘归客不发
(2)我闻琵琶已叹息
(3)江州司马青衫湿
过渡:为什么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会有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欣赏这三次琵琶弹奏。
2.品读第一次演奏
第一次的琵琶曲为何会让“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小序中有“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诗人谪居浔阳,却能听到京城那熟悉的音调,触动了诗人。
(板书:主人忘归客不发——情相触)
3.品读第二次演奏
(1)第二次的琵琶曲演奏结束后诗人为何要“叹息”?
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
(板书: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过渡:看来,弹奏高手能用琵琶说心事,赏乐行家也能从琵琶曲中听出心事,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做一次赏乐行家。
(2)第二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请探索交流。
(学生分组讨论,自由诵读,感受音乐变化。分析音乐特点的时候,讨论描写音乐的手法。)
(3)你能根据音乐节奏的起伏变化将第二次的琵琶演奏大致划分为几个乐章?请分别用词语概括每个乐章的特点。
明确:序曲,低沉抑郁;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第三乐曲,高亢激越。
(在分析时,让学生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感受琵琶曲中蕴含的情感。)
过渡:我们经常说“乐由心生,心随乐动”,那么这样起伏变化的曲子是否也折射着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波涛涌动的情感呢?
4.品读诗歌第三节,分析每个乐章抒发了琵琶女什么样的情感,这些情感和她的身世经历有何关联?
(生齐读第三节,分析琵琶女身世遭遇。)
明确:序曲,低沉抑郁——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
第一乐曲,清脆流畅——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京城,醉酒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
第二乐曲,冷涩凝绝——生活变故,年长色衰,门庭冷落,心情沉痛;
第三乐曲,高亢激越——沉思过后的顿悟,内心充满不平愤懑。
5.品读第三次演奏
(1)第三次琵琶曲的曲调是怎样的?
明确:“凄凄不似向前声”。
(2)诗人在听完这次演奏后,为何会“青衫湿”呢?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齐读诗歌第四节,并结合诗前小序内容,与琵琶女的心事对应,理解两人相似的遭遇。
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诗人当年:京城作官,名动京城;而今: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相似的遭遇引起了诗人的共鸣,诗人泪洒青衫,不仅是伤琵琶女,也是伤自己。)
(3)为什么第三次琵琶曲会“凄凄不似向前声”呢?
明确: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可见此时两人的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板书:江州司马青衫湿——情相融)
四、总结收束,情感升华
一首琵琶曲,不仅再现了琵琶女的才情与悲惨遭遇,同时也投映了诗人的生命情感。时间永远不会淡忘这一页:那低眉信手的婉约,那哀怨凄切的曲调,那东船西舫的岑寂,那似曾相识的遭遇。千古的诗篇还在耳畔回响,江边那一曲低吟的琵琶,定格成了永恒的千古绝唱。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琵琶行 并序
白居易
主人忘归客不发——情相触
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
江州司马青衫湿——情相融
七、教学反思
《琵琶行 并序》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因此这节课我的重心放在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上,通过对三次琵琶演奏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
在进行教学时,我以三次琵琶演奏后诗人不同的反应为突破口,抓住“主人忘归客不发”“我闻琵琶已叹息”“江州司马青衫湿”三句话,分析诗人有不同反应的原因,带领学生欣赏琵琶女的三次演奏,主线明晰。同时,在分析三次琵琶演奏时,我将重心放在了第二次的琵琶演奏上,让学生鉴赏诗人描写音乐的语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在朗诵中体会琵琶女内心的情感。在分析琵琶女的演奏时,要求学生将琵琶曲的起伏变化与琵琶女的身世相联系,并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相联系,很好地理解了诗人与琵琶女从“情相触”到“情相通”再到“情相融”的情感变化,重点突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堂课设计的问题由浅入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又让他们有成就感。课后我还要求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将《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比较,进一步体会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尽管我在设计时明白多读才能体味诗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时读得还是不够,对学生的朗诵指导不够具体,以致学生感悟不够深。同时,由于本人第一次参加市园丁杯教学竞赛,在教学设计时还是本着求稳的心态,尽管线索明晰,重点突出,但是设计上还是缺少亮眼之处,不能夺人眼球。课件制作得也一般,不够精致。学习的道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