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12:30:35

文档简介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全国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
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
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题时需要明确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呈现多元特征 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答案】A
【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
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它们的起源时间并不是完全一致,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相互借鉴发展”、“都分布在大河流域”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及人类文明产生的特征进行分析。
3.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景象;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其中,壮丽的万神殿、宏伟的大竞技场是典型代表。据此理解此时古罗马帝国(  )
①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②基督教信仰是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③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
④发达交通直接沟通与中国汉朝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 “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等信息可得出罗马帝国道路的修建,反映了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以及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是在4世纪末,与“到公元2世纪”不合,②错误,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古代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未实现直接沟通,④错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罗马的道路修建,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4.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骑士地位提高 B.王权逐渐加强
C.近代军队建立 D.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中古西欧的等级君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钱代役”“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等信息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职业军人市场,D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职业军人,而非关于骑士地位、王权变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4世纪时还未步入近代社会,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军队的变化,然后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
5.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646年”“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等信息可判断出“改革”为大化改新,材料强调了日本改革目的是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目的,未涉及儒学的地位及其发展,A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天皇地位的提升,而非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社会转型,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依据材料判断出改革,然后结材料得出改革的目的,最后判断出正确答案。
6.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他们(  )
A.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B.改变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
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
D.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等信息可得出士大夫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了解西方,开始向西方学习,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并没有因他们而改变,也并没有抛弃闭关自守的政策,BD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非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时代背景,从开眼看世界的角度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7.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艰难的转型之路,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救国御侮之策。第一批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
A.道光帝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一批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魏源,依据已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道光帝当时的皇帝,与开眼看世界无关,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人物,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联系所学,得出正确答案。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等信息可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自发反抗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自发反抗外来侵略,而洋务运动兴起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然后从彰显爱国主义情怀角度得出正确答案。
9.汪精卫之羽翼周佛海对中日之战曾言:“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发表了(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联合政府》
C.《井冈山的斗争》 D.《论持久战》
【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亡国论”“速胜论”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采取了所谓的“速决战略”,以快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为目标,试图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多次被打败,面临崩溃的危险,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对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井冈山的斗争》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出核心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联系亡国论、速胜论,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各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C.电话成为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 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汽车、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第一工业革命,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正确答案。
1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等信息可得出,苏维埃政权首要目的是保证战争的胜利,因此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且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称为斯大林模式,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危机中”,再结合苏联的相关史实判断出正确答案。
12.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允许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对此美国国会提出: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手中,那就是自由世界的末日。材料史实(  )
A.标志着苏联冷战的正式开始 B.说明了美苏在欧洲展开对抗
C.说明地理因素影响国际关系 D.说明土耳其沦为了半殖民地
【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对此美国国会提出”等信息可得出美苏两国在二战结束后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因此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47年美国杜鲁门宣言标志对苏联冷战的开始,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而不是强调地理因素的作用,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土耳其仍然是独立民族国家,受到美苏两国冷战的影响,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美苏的对土耳其的要求,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13.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以下不符合“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是(  )
A.1920年9月组织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
B.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
C.1930年3月破坏食盐专营法,组织“食盐进军”
D.1940年国大党政府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
【答案】B
【知识点】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等信息可得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首先意味着不采取暴力手段,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明显是暴力行为,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不符,B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食盐进军”“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等均符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则,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则的准确理解。
1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
C.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等信息可得出,“冷战”是美苏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体现的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主地位并未被动摇,A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而非经济一体化,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但材料主旨是世界多极化趋势,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并对此进行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15.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  )
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
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 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
【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等信息可得出,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而非平等往来、国际法,BD不合题意;
综合题干信息及所学,这一原则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不能消除大国间的冲突,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的能力,解题时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原则等信息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
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7年......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等方面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依据材料二中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第三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分析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两问均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去分析归纳。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等
材料二 1945年,工党执政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宁领导下的苏俄(联)在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转变?
(2)根据材料二,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措施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怎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综合上述材料,苏、英、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围绕怎样的共同主题展开?
【答案】(1)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探索: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不同:二战后初期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发展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
相同: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在四川、安徽展开,后逐步推广到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最初的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到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题: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索: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等信息及所学去分析归纳;
(3)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所学可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回答;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所学可从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等方面概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三则史料去分析归纳即可。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在煤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不完全是偶然的…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改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同时,在乔叟与莎士比亚文学中造就的仅六七百年的现代英语,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摘编自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项目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资额(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答案】(1)原因:资源丰富;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商人的政治力量强;金融和财政制度改革。
影响: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
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根据材料“煤资源比较丰富” “政治本身 内在价值” “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 “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等信息,可以从资源、政治稳定、政治力量、财政制度改革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可分析出,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根据材料“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可分析出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表格数据企业总数“808、609”以及产量和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可知,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结合产量“29500000”、投资额“590000000”可知,产量和投资额增长;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是钢铁行业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史料,并按照题目要求逐一分析提炼信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这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世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基础有着明显差异,导致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弊端和矛盾。
——摘编自张芷寻《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阐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示列”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需要依据题干设问,明确题干要求——经济全球化、自拟论题、阐释;其次,根据设问信息,围绕“经济全球化”并结合材料提炼论题,根据材料“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可知,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可以提炼论题为: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再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按照题目要求,逐步分析归纳答案。
1 /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部分: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8·全国Ⅱ卷)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据此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  )
A.呈现多元特征 B.起源时间完全一致
C.相互借鉴发展 D.都分布在大河流域
3.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形成“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景象;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其中,壮丽的万神殿、宏伟的大竞技场是典型代表。据此理解此时古罗马帝国(  )
①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
②基督教信仰是社会普遍的文化符号
③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
④发达交通直接沟通与中国汉朝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4.中世纪时期,骑士要为封君服军役。12世纪,英国出现以钱代役的“盾牌钱”制度并逐渐流行,雇佣兵由此出现。到14世纪,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国王更多地依靠市民和农民组成的军队。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骑士地位提高 B.王权逐渐加强
C.近代军队建立 D.商品经济发展
5.646年,日本政府宣布改革“当遵上古圣王之迹而治天下,复当有信可治天下”,孝德天皇与中大兄皇子召集群臣宣誓:“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这表明改革旨在(  )
A.奠定儒学的主流地位 B.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
C.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 D.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
6.鸦片战争前后,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士大夫首先冲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教条束缚,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他们(  )
A.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
B.改变国人“天朝上国”的心态
C.旨在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
D.完全抛弃了清朝闭关自守的政策
7.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艰难的转型之路,这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救国御侮之策。第一批开眼看世界,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  )
A.道光帝 B.魏源 C.李鸿章 D.康有为
8.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略军所到之处,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恩格斯当时指出:“这是一场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中国民众自发抵抗侵略的行为(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9.汪精卫之羽翼周佛海对中日之战曾言:“中国没有一件能与日本比拟,如果战争扩大并延长下去,日本自然也感到困难,可是日本感觉到痒的时候,中国已痛不可忍了。”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毛泽东发表了(  )
A.《论人民民主专政》 B.《论联合政府》
C.《井冈山的斗争》 D.《论持久战》
10.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各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形的是(  )
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
C.电话成为人们重要的通信工具 D.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11.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于是政府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的号召,为此苏维埃政权实行了(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斯大林模式
12.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的要求:要土耳其…允许苏联在黑海海峡拥有基地:对此美国国会提出:如果土耳其(海峡)落入苏联手中,那就是自由世界的末日。材料史实(  )
A.标志着苏联冷战的正式开始 B.说明了美苏在欧洲展开对抗
C.说明地理因素影响国际关系 D.说明土耳其沦为了半殖民地
13.甘地认为:“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以下不符合“非暴力不合作”原则的是(  )
A.1920年9月组织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
B.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
C.1930年3月破坏食盐专营法,组织“食盐进军”
D.1940年国大党政府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
14.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动摇
B.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趋势
C.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经济一体化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15.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  )
A.推动了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 B.促进了各民族间的平等往来
C.消弭了大国间的冲突与对立 D.维护了国际法的权威和地位
二、非选择题部分:四个大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7 年,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并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时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张啸鹏、马伟军、王红丽《抗战初期国际政治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材料二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国共两党试图通过和平协商解决中国前途和命运问题的一次尝试。毫无疑问,历史为国共两党提供了一次和解的机遇,共产党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卓有成效的工作,做出了大的让步。而国民党却缺乏远见和诚意,在让步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使国共两党失去了这次和解的机遇。
——张小满、宋广伟《重庆谈判国共双方的妥协与让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重庆谈判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并谈谈重庆谈判的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
——摘自《苏联的共产主义》等
材料二 1945年,工党执政后颁布《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服务法》,实行银行、交通、能源等部门的国有化。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79年,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在经历短暂的低谷后,英国80年代经济增长率超过了欧美平均水平,失业率持续下降,保守党连续执政达十八年。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际上并没有宏大的预先设计,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铺就了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坚持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发展”,这标志着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念、理论以及目标模式有了重大的突破。这为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提供了一个中间过渡模式。
——摘编自胡鞍钢《邓小平时代——中国改革开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列宁领导下的苏俄(联)在实践中经历了怎样的政策转变?
(2)根据材料二,比较英国两次经济改革措施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经历怎样的“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综合上述材料,苏、英、中在不同时期的经济改革围绕怎样的共同主题展开?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在煤资源比较丰富的英国北部不完全是偶然的…政治本身的内在价值和贸易的兴起,两者结合使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他们对规则加以干预和改变的力量也大大加强,而这些规则的改变就带动了17世纪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把一个不起眼的阴暗、潮湿的小岛变成了“日不落”的帝国。同时,在乔叟与莎士比亚文学中造就的仅六七百年的现代英语,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摘编自马德斌《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的英国?》
材料二:下面是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情况表。
项目 1870年 1900年
企业总数(个) 808 669
产量(吨)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资额(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及给英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发生的变化及其根本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生产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这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生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了世界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世界发展不平衡,各个民族和地区的社会基础有着明显差异,导致经济全球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弊端和矛盾。
——摘编自张芷寻《基于积累的社会结构视角的经济全球化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全球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重农抑商的政策始于商鞅变法时期,封建社会基本沿用这一政策,故A项错误;
由材料“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可知货币税收加重了富商大贾对自耕农的剥削,因而影响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税收情况而非农民的生产热情,故C项错误;
由材料“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可知富商大贾操纵物价而非税收,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题时需要明确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阻碍自耕农经济发展,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2.【答案】A
【知识点】人类文明产生的标志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人类文明的产生呈现多元特征,A项正确;
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可知,它们的起源时间并不是完全一致,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人类文明呈现多元特征,“相互借鉴发展”、“都分布在大河流域”与材料主旨不符,CD项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西亚是小麦、大麦的故乡,其种植发生在九千年前;东亚则有粟、黍、水稻、蚕桑,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粟米、南方长江流域的水稻栽培,距今都有上万年的历史;美洲在公元前七千年就培育了土豆、玉米、红薯等”及人类文明产生的特征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罗马帝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马帝国境内建立大道已有372条之多” “罗马帝国也留下了众多宏大壮观的建筑遗产”等信息可得出罗马帝国道路的修建,反映了对外扩张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以及联系加强促进经济贸易繁荣,①③正确,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是在4世纪末,与“到公元2世纪”不合,②错误,A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古代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未实现直接沟通,④错误,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中罗马的道路修建,然后对比备选项获取正确答案。
4.【答案】D
【知识点】封君封臣制度;中古西欧的等级君主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以钱代役”“英法军队都建立起军饷制”等信息可得出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职业军人市场,D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职业军人,而非关于骑士地位、王权变化,A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4世纪时还未步入近代社会,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军队的变化,然后从商品经济的发展角度分析。
5.【答案】C
【知识点】中古时期的东亚(日本、朝鲜)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646年”“自今以后,君无二政,臣无二朝”“天覆地载,帝道唯一”等信息可判断出“改革”为大化改新,材料强调了日本改革目的是强化天皇的统治地位,C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目的,未涉及儒学的地位及其发展,A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天皇地位的提升,而非确立封建伦理道德观、社会转型,B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首先依据材料判断出改革,然后结材料得出改革的目的,最后判断出正确答案。
6.【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掀起一股‘悉夷’知夷’、编纂舆地著作之热”等信息可得出士大夫们开始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了解西方,开始向西方学习,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清政府“天朝上国”的心态并没有因他们而改变,也并没有抛弃闭关自守的政策,BD不合题意;
依据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是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非获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外交礼仪,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时代背景,从开眼看世界的角度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7.【答案】B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一批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等信息可判断出应该是魏源,依据已学可知,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道光帝当时的皇帝,与开眼看世界无关,李鸿章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人物,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联系所学,得出正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中国人民群众都自发进行了抵抗”“维护中华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等信息可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自发反抗说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民众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彰显了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A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人民的自发反抗外来侵略,而洋务运动兴起背景是内忧外患,与材料无关,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民众的抗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侵略者,但“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的说法不正确,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民众的抗争往往受到地方政府的压制,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解题时紧扣中国人民的反抗外来侵略,然后从彰显爱国主义情怀角度得出正确答案。
9.【答案】D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亡国论”“速胜论”等信息及所学可得出,抗日战争初期,日军采取了所谓的“速决战略”,以快速占领中国主要城市为目标,试图在短期内结束战争。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多次被打败,面临崩溃的危险,出现“亡国论”和“速胜论”。对此,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这一科学概念,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论联合政府》是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报告,深刻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民主革命的经验,特别是抗战以来国共两条抗战路线斗争的经验,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B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井冈山的斗争》分为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割据地区的现势两个部分,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出核心信息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联系亡国论、速胜论,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正确答案。
10.【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对交通发展的影响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的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D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汽车、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AB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第一工业革命,然后联系所学,判断出正确答案。
11.【答案】B
【知识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仍处于危急中”“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等信息可得出,苏维埃政权首要目的是保证战争的胜利,因此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果断停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A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1926年,且斯大林时期的政治、经济模式称为斯大林模式,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所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危机中”,再结合苏联的相关史实判断出正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冷战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1945年6月”“苏联向土耳其提出了无理的要求”“对此美国国会提出”等信息可得出美苏两国在二战结束后从战时盟友变为冷战对手。因此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47年美国杜鲁门宣言标志对苏联冷战的开始,A不合题意;
材料反映美苏在欧洲的对抗,而不是强调地理因素的作用,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土耳其仍然是独立民族国家,受到美苏两国冷战的影响,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的时间、美苏的对土耳其的要求,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去分析判断出正确答案。
13.【答案】B
【知识点】甘地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非暴力反抗总是优于武装抵抗”“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决不能用于保护一个邪恶的事业”等信息可得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首先意味着不采取暴力手段,1922年2月联合省乔里乔拉村村民冲击警察局明显是暴力行为,与“非暴力不合作”原则不符,B符合题意;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食盐进军”“辞职抗议印度总督宣布参战”等均符合“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原则,A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原则的准确理解。
14.【答案】B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等信息可得出,“冷战”是美苏两极格局的表现,“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体现的是新兴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其霸主地位并未被动摇,A不合题意;
材料强调的是国际格局的变化,而非经济一体化,C不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瓦解,但材料主旨是世界多极化趋势,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题干中“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并对此进行归纳,然后对比备选项,判断出正确答案。
15.【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等信息可得出,这一原则的实施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A符合题意;
材料的主旨是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而非平等往来、国际法,BD不合题意;
综合题干信息及所学,这一原则有利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不能消除大国间的冲突,C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史料的能力,解题时结合题干中的时间、原则等信息即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16.【答案】(1)原因: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2)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国内形势: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
启示: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西安事变与第二次国共合作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1937年......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等信息及所学,可以从日本侵华加剧(或当时平津被日军占领,上海方面形势日趋紧张);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就是要灭亡中国,因此中国只能以全面抗战来图存;蒋介石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意愿,双方共同努力,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等方面分析归纳。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依据材料二中 “重庆谈判是在抗战结束后极端复杂的形势下”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得知国际形势:二战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国的对华政策由“援华抗日”转变为“扶蒋反共”等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人民的强烈愿望;民主党派促使国共两党谈判等;第三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党派利益应与民族利益、人民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共合作是历史和现实的需要,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准确理解分析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两问均需要依据材料信息去分析归纳。
17.【答案】(1)观点: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探索: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不同:二战后初期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推动国有化;发展福利制度。撒切尔夫人的改革:减少国家干预,推行私有化;削减福利开支。
相同: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英国社会经济发展。
(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在四川、安徽展开,后逐步推广到全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由最初的引入市场机制,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到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主题: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解析】【分析】(1)依据材料一中“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必须根据实践做出判断”得出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探索:结合所学可得出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实施新经济政策转变。
(2)第一小问的作答需要根据“保守党执政后也奉行相应政策,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并存,国家“计划”引导和市场自由竞争结合,英国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一是私有化,将许多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二是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抑制通货膨胀;三是削减各种福利开支,减少政府补贴”等信息及所学去分析归纳;
(3)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所学可从农村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具体内容回答;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所学可从如何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正确处理市场调节和国家干预的关系等方面概括。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三则史料去分析归纳即可。
18.【答案】(1)原因:资源丰富;英国首先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政局稳定;商人的政治力量强;金融和财政制度改革。
影响: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
(2)变化: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产量和投资额增长。
根本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根据材料“煤资源比较丰富” “政治本身 内在价值” “商人的政治力量大大加强” “英国金融和财政制度的改革”等信息,可以从资源、政治稳定、政治力量、财政制度改革等方面分析归纳;
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把英国从欧洲的边缘带入世界的中心”可分析出,机器生产取代了工场手工业,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处于“世界工厂”的垄断地位,很快成为世界霸主;根据材料“通过殖民等渠道广泛传播,最终成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可分析出扩大了英语的影响,英语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多国家使用的官方语言。
(2)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根据表格数据企业总数“808、609”以及产量和投资额的大幅度增加可知,企业数量减少,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形成了垄断组织);结合产量“29500000”、投资额“590000000”可知,产量和投资额增长;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迅速发展是钢铁行业出现变化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史料,并按照题目要求逐一分析提炼信息。
19.【答案】示例
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阐述: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示列”仅作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解题时首先需要依据题干设问,明确题干要求——经济全球化、自拟论题、阐释;其次,根据设问信息,围绕“经济全球化”并结合材料提炼论题,根据材料“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世界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还带来了某些不可避免的风险和不利因素。”可知,经济全球化具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所以可以提炼论题为: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
再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经济全球化机遇和挑战并存”,结合所学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个角度,进行详细的阐述,如: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经济全球化可以使世界各个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流动并不断优化,从而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全球资本的流动,有力地刺激了全球经济的增长。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完善产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来实现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其在国家政治经济秩序中的话语权不断扩大竞争优势,从而获取了大部分利益,加剧了世界经济格局的不平等,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此外,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环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关于文化同质化问题,威胁着各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经济全球化作为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并将对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按照题目要求,逐步分析归纳答案。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