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话语中的逻辑 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话语中的逻辑 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10-16 14:30: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Logic逻辑
我的其中一只左脚受伤了。
妹妹乱跑跑到天涯海角。
3、我的弟弟长得欣欣向荣。
4、下班了,爸爸陆陆续续的回来。
5、停电的夜晚,到处很黑,我吓得皮开肉绽!
6、我的妈妈又矮又高又胖又瘦。
我们所说的“逻辑”一般指逻辑规律,即关于思维形式结构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即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逻 辑
一、概 念
二、命 题
三、推 理
四、逻辑规律
一、概念:
1、定义:揭示某一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我们借此可以准确地把一种事物或现象跟其他事物或现象区别开来。
2、组成:内涵、外延
3、关系:
全同关系、包含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4、概念的划分:
分类时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来划分,否则容易犯概念交叉的错误
判断下列各对概念的关系:
阿Q——老舍
文学作品——小说
鲁迅——《孔乙己》的作者
教师——作家
真理——谬误
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反对关系
包含关系
全同关系
交叉关系
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
①图书馆里有外国小说、古典小说和侦探小说等。
②今天大扫除,女同学擦玻璃,团员扫地,班干部抹桌子。
③词可以分为单音词、复音词、单纯词、合成词、褒义词、贬义词。
概念和词语的关系
概念和词语呈现非常复杂的关系。
①一个概念可以由多个词语表示。
“父亲”是“有子女的男子”,这是“父亲”的概念。而“老子”“爹”“爸爸”“家严”“阿大”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甚至“老爷子”“老头子”等在特定的场合也可以表示这个概念。
②一个词语也可以表示多个概念。
如北京是个内陆城市,但不少地方被称为海,“中南海”“北海”“什刹海”等,在这里,“海”是蒙古语“海子”的简称,意思是花园,这是元代沿袭下来的名称。语言当中的多义词常常表示了不止一个概念。
①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迅《故乡》)。
②可是匪徒们走上几十里的大山背,他们没想到包马蹄的麻袋片全烂掉在马路上,露出了马脚(曲波《林海雪原》)。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罗贯中《杨修之死》)。
二、命题
定义: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语言形式,是断定或陈述事物情况的思维单位。
我们看下列语句:
①红豆生南国,②春来发几枝?
③愿君多采撷,④此物最相思!
思考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命题和句子的关系:
同一命题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示
如: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也可以表达成:这个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

命题和句子的关系:
一个句子可以表示不止一个命题,这就是多义句。
如“三个学校的领导”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一句话在字面意义之外,还可能有类似于戏剧中“潜台词”的言外之意,逻辑学上叫“预设义”或“隐藏义”
如:“你真行啊!”
说说句子的隐含信息。
从那以后,祥林嫂就不再提那件令人伤心的事了。
三、推理
1、定义:是由已知的命题得出新的命题的思维过程。
推理是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推理由前提、结论、推理联项三个部分组成。
前提是作为推理根据的已知判断;
结论是根据已知判断所推出的新判断;
推理的联项是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结项,是推理的逻辑常项。
推理中常见的有三段论推理和二难推理
(1)三段论推理是由两个包含着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推出另一个性质判断为结论的间接推理。
2、形式:
  三段论有大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
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
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
③结论:推出的新判断。
一般地说,在关联词“所以”、“因此”,“由此可见”等等后面的是结论;在关联词“因为”前面的是结论。
这个定义注意:
两个前提必须有一个共同项(相同的概念);
三段论是间接推理,因为它的前提是两个判断组成。
凡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抢劫行为是犯罪行为,
所以,抢劫行为是违法行为。
  
只有年满18岁,才有选举权,
他有选举权,
所以他已经年满18岁。”
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山永远有棱、天地永远不合
永远不敢与君绝
(2)二难推理在前提中提出两种可能,然后由这种可能推理出两种结论,对方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种结论,都会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境地。
东方朔偷饮了汉武帝求得的据说饮了能够不死的酒,汉武帝要杀他,他说:“如果这酒真能使人不死,那么你就杀不死我;如果这酒不能使人不死(你能杀得死我),那么它就没有什么用处;这酒或者能使人不死,或者不能使人不死;所以你或者杀不死我,或者不必杀我。”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是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规律。
包括: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对人的思维有强制性,违背了它,思维就会发生混乱,人们就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和准确地表达思想。
四、逻辑规律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都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所使用的概念和命题必须始终保持同一,“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时间、同一关系、同一思维对象三个方面的“三同一”思维过程。不能偷换概念,改变话题。
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我是群众,
所以我是真正的英雄。”
  违反同一律要求的基本错误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判断的内容不确定。
具体表现为: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偷换论题或混淆论题(或转移论题)。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针对同一对象,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必有一假。即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时都是真的。
如果违反这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一个对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通常人们说“出尔反尔”、“自己打自己嘴巴”等就是对这种错误的形象说明。
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他是无数死难者中唯一的幸存者。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假,其中至少必有一真。简而言之,就是要保证思维的明确性
例如:“说世界上有鬼,这不对,这是迷信;但要说世界上没鬼,也未免武断,因为有些现象还真不好解释。”
  这段论对“世界上有鬼”和“世界上没鬼”这对互相矛盾的判断同时否定,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违反排中律要求的基本逻辑错误是“两不可”,即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概念,都同时予以否定。
  
⑴严禁触摸电线,500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⑵这座山从来没有人上去过,上去的人也从来没有下来过。
⑶或者采纳他的意见,或者抛弃他的意见,我都不赞成。
⑷编辑同志,您说我的作品不够成熟,显得幼稚,那您就把它当成儿童文学发表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