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0张PPT)
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1.感受自然环境中普遍在的地城差异事实。
2.从物质、能量交换的角度掌握地域差异的根本原因。
3.知道地域差异有不同的空间尺度,能用地图说明陆地上有不同的自然地带。
4.用实例说明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和表现。
学习目标
我国天山垂直自然植被带景观
雪山逶迤,冰川纵横,河流蜿蜒,湖泊星布,草原如茵,草甸烂漫,森林如带,荒漠苍茫
天山把寒冷与炎热,干旱与湿润,高山与深谷,平坦与陡峻,冰雪与绿色,丰富与单调等并置在同一时空中
为什么冰川、草原、森林、荒漠能并存于天山之中 它们在天山中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01
地域差异
东北
西北
青藏高原
海南岛
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华北
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
地域外部条件
太阳辐射量
距海远近
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地域差异
影响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规模有大有小。
西北
华北
湿润
干旱
太阳辐射多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形成湿润区
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形成干旱区
太阳辐射量递减
形成热带景观
形成温带景观
东北
海南岛
02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环境存在由赤道到两极的规律性变化,形成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中纬度地区在一定范围内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自然地带
纬度地带性——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0°
20°
40°
60°
80°
10°
30°
50°
70°
9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
海洋性气候
热带
季风气候
亚热带
季风气候
温带
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
大陆性气候
苔原气候
冰原气候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
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热带
季雨林带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
落叶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极地苔原带
极地冰原带
温带
荒漠带
纬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分异基础:热量(热量随纬度升高渐少)
分异表现: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极地冰原带
极地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季雨林带 | 热带草原带 | 热带荒漠带
热带雨林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N
S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由低纬到高纬热量递减
自然带呈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
经度地带性
形成原因:海陆分布
分异基础: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分异表现: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景观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荒漠景观
温带草原景观
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
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海
海
陆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森林带
草原带
荒漠带
北美东岸
北美西岸
亚欧大陆东岸
亚欧大陆西岸
从沿海向内陆水分递减
03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南迦巴瓦峰垂直自然带谱
图/徐松波 程刚
河谷热带季雨林带
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山地针叶林带
高山寒带草甸带
高山苔原带
高山冰雪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组合状况随海拔变化而变化,导致自然景观呈垂直变化。
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
基带
常绿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基带与陆地水平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不同纬度,相同海拔的两座山,纬度低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相同纬度,不同海拔的两座山,海拔高者垂直带谱较丰富。
04
地方性地域分异
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山坡较陡,土壤含水量少,只能生长针叶树,灌木等。
低洼的河谷,水源丰富,生长着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的地域生长落叶阔叶林。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草甸带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地方性分异规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势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变化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域特征
地域差异
由赤道到两极
从沿海向大陆
地域差异
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知识结构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市树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城市的一张名片。读“我国部分城市市树分布图”,完成1~2题。
1.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能反映出自然环境的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
解析 各城市市树树种的南北差异是随着纬度更替的,反映出自然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A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根据香樟的分布区域,推测其生长习性为
A.耐旱 B.喜盐碱 C.耐寒 D.喜温湿
解析 读图可知,香樟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由此推测其生长习性为喜温湿,D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0·山东济宁检测)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略图”。读图回答3~4题。
3.引起图中A—B—C三地的自然景观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从东向西降水减少
B.从东向西降水增多
C.从东向西气温升高
D.从东向西海拔增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图中自然地带的分异规律是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读图可知,A处为森林,B处为草原,C处为荒漠。图中A—B—C三地降水量逐渐减少,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再变为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1·山东青岛市黄岛区期末)大高加索山脉,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42°26′E,43°21′N),其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是欧洲第一高峰,海拔5 642 m。据此完成5~6题。
5.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大高加索山位于大陆内部地区,降水稀少,可知大高加索山脉垂直自然带的基带是温带草原,A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图中的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厄尔布鲁士山位于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上,这里主要盛行的风向为西南风,因而西侧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受降水的影响,雪线西侧比东侧要低,C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岛屿两侧①②两种自然地带的差异体现了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图中可知,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①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
②位于背风坡,为热带草原带,两者的差异体现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8.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地带成因相同的是
A.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
B.赤道附近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带
C.巴西高原东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解析 四个选项都属于地方性分异规律,撒哈拉沙漠直逼非洲西海岸,主要是受沿岸寒流的影响;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带;南半球南纬50°~60°附近为海洋,不具备发育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的陆地环境。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虽距赤道较远,但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有暖流经过,都形成了热带雨林带。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能力提升
(2021·山东威海市期末)下图示意日本植被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9~10题。
9.图中①植被类型是
A.常绿硬叶林
B.热带雨林
C.常绿阔叶林
D.亚热带草原
√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①自然带位于30°N~35°N。再向北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日本又位于大陆东岸,所以①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故选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0.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反映了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 从①到③山麓基带的变化,即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体现了热量的变化引起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故选A。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1·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中国某山脉(部分)植被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山脉是
A.天山 B.阴山
C.秦岭 D.南岭
解析 读图,根据图中经度可知,该山脉大致位于106°E~113°E左右,且山脉阳坡基带自东段向西段自然带依次为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草原化荒漠带,由此判定该山脉为阴山,故B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图中山脉植被带谱
A.山地疏林、灌丛带均分布于阳坡
B.向西数量渐少
C.东、中、西各段阳坡比阴坡都丰富
D.西段阴坡最少
√
解析 读图,西端的山地疏林、灌丛带位于阴坡,A错;
山地垂直带谱向西数量逐渐减少,B正确;
图中垂直带谱阴坡比阳坡丰富,C错;
植被带谱西段阳坡最少,D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3.图中山脉东段阴坡和阳坡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阳坡是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
B.阳坡气温高,水分多
C.阴坡是冬季风背风坡,降水少
D.阴坡气温低,蒸发少
解析 读图,山脉东段阴坡出现了温性针叶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寒温性针叶林带等森林植被,说明山脉东段阴坡的水分条件更好,A、B、C错;
该区域降水少,阴坡气温低,蒸发较少,土壤水分含量较多,满足森林植被的生长需求,而阳坡蒸发旺盛,水分不足,不利于植被的生长,D正确。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读“非洲和中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说明自然地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基础。(4分)
答案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基础是水分。
解析 读图可知,自然地带③到⑤的变化主要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图中①和⑤自然地带的景观均以荒漠为主,试分析其成因差异。(4分)
答案 ①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
⑤地深居内陆,海洋水汽很难到达,降水稀少。
解析 自然地带的景观主要受气候的影响形成,因此,根据①⑤两地的气候成因来分析自然地带景观的成因。读图,根据非洲气候和自然地带分布规律,可以判定①是热带荒漠带,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⑤自然地带位于亚欧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降水少,形成温带荒漠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说明②自然地带的气候类型及其成因。(8分)
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纬度低,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
解析 读图可知,图中②处纬度低,地处热带;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读“甲、乙两山的垂直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6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山和乙山垂直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
哪座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8分)
答案 差异:①乙山垂直带谱更加丰富;
②乙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③相同类型的垂直带,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低。乙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解析 对比甲、乙两山垂直带分布情况可知,乙山垂直带谱更加丰富;乙山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山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相同类型的垂直带,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低,因而可以推测出乙山所处纬度位置较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概述甲山各垂直带在山地南、北坡出现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4分)
答案 差异:同一垂直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原因:该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条件较好,因此南坡垂直带的海拔相对于北坡较高。
解析 读出甲山南、北坡各垂直带分布高度情况,可知同一垂直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这是由于该山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热量条件较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原因。(4分)
答案 该山位于南半球,基带为热带雨林带,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可判断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解析 雪线的高低与气温、坡向和降水量有关。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山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由于该山位于南半球,基带为热带雨林带,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可判断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南坡的雪线低于北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返回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