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花瓶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老舍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仅有的一次为党的领导人的母亲举行的公祭仪式。
中共中央给予挽联“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通知给予挽联“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预习
本文选自《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944年
2月15日
朱德同志的母亲逝世。
1944年
4月5日
1983年
本文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朱德选集》,改题目为《回忆我的母亲》。
资料链接
我
的
母
亲
朱德
忆
回
课时一:感受母亲母亲的伟大品格
回忆我的母亲
回忆性散文
点明写作对象
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主旨
题目作用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具体而言是一篇回忆录(传记文学的一种),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三亲”原则
亲闻、亲见、亲历
文体知识
朱德(1886—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他曾参加辛亥革命,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参加了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后,任八路军总司令,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同志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朱德
朱德简介
溺 佃农 劳碌 私塾 周济 宽厚 仁慈 连夜 慰勉 不辍 任劳任怨 为富不仁 祖籍 榨油 菜籽 和蔼 妯娌 和睦 豪绅 衙门 差役 横蛮 外甥 东挪西借
nì
diàn
lù
shú
jì
cí
wèi
chuò
rén
jí
zǐ
ǎi
zhóu li
mù
shēn
yá
chāi
hènɡ
shēnɡ
zhà
nuó
溺爱、溺水
多方设法挪借,凑集钱款。也作“东挪西凑”。
读读写写
认识多音字
强 强 强
qiǎnɡ
勉强
jiànɡ
倔强
qiánɡ
强大
任 任
rèn
任劳任怨
rén
姓任
济 济
jì
同舟共济
jǐ
济南
多音字
调 调
tiáo
调料
diào
调查
认识形近字
辍 啜 缀
chuò
不辍
chuò
啜泣
zhuì
点缀
碌 禄
lù
劳碌
lù
俸禄
籍 藉
jí
祖籍
jí
狼藉
豌 蜿 婉
wān
豌豆
wān
蜿蜒
wǎn
婉约
塾 熟
shú
私塾
shú
熟悉
蔼 霭
ǎi
和蔼
ǎi
雾霭
溺(nì):
佃农(diàn nónɡ):
劳碌(láo lù):
私塾(sī shú):
周济(zhōu jì):
慰勉(wèi miǎn):
不辍(chuò):
任劳任怨 (rèn láo rèn yuàn) :
为富不仁 (wéi fù bù rén):
妯娌(zhóu li):
旧时以租种他人土地为生的农民。
淹没;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
辛苦忙碌。
慰问勉励。
中国旧时私人开办的学校。
以财物帮助接济、救济。
比喻做事不辞劳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承受,担当。
不停止,不放弃。辍:停。
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靠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
读读写写
【方法点拨】
关键句:常指中心句、主旨句、起止句、过渡句、结尾句、议论抒情句、反复出现的语句或者表时间、地点变化的语句等。
概括方法:陈述对象+陈述内容。
圈画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第1自然段“我”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悲痛地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2自然段交代“我家是佃农”的家庭背景。
第3自然段写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苦苦支撑着家庭。
第4自然段写母亲每日辛苦地劳动。
第5自然段写母亲整日劳碌,教“我”生产知识。
第6自然段写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第7自然段写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
第8自然段写母亲的身上能看到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
第9自然段写母亲节衣缩食供“我”读书。
圈画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第10自然段写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
第11自然段写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
第12自然段写母亲为支持“我”的事业,一直在老家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第13自然段写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
第14自然段写“我”感谢母亲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本领。
第15自然段写“我”感谢母亲给了“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第16自然段写“我”将用大爱大忠来报答母亲。
第17自然段写“我”愿母亲安息
圈画各段的关键句,尝试概括各段内容。
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
1.请将文章划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层意。
2.文章回忆了与母亲有关的哪些事例,请勾画关键句,并概括。
3.勾画关键词句或根据典型事例,概括朱德母亲形象。
第一部分
(1)
痛悼母亲逝世,总领全文,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二部分
(2—13)
文章的主体部分,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
第三部分(14—17)
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抒发对母亲的悼念之情。
1段:
①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②我爱我母亲,③特别是她勤劳一生,④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①总领全篇,交代写作缘由。
②奠定全文的情感基调。
③高度概括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本质特点)。
④引出下文对母亲的回忆,开篇点题。
第一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情境任务
情境任务:
朱德的故里四川仪陇县马鞍场开发了一系列旅游景点,其中有朱德母亲的墓,墓旁有个石碑,刻着《回忆我的母亲》全文。现在景点推出最新设计,希望从朱德的这篇文章里提取信息建一个档案卡,好让游客能一目了然地快速了解朱德的母亲。
具体要求:
1.要在平常琐碎的叙事中挖掘朱德母亲的品格。
2.要在平实的词句中品味丰富内涵,感受深情。
3.可根据自己理解,在档案卡中增加栏目内容。
情境任务
姓名
身份
精神品格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朱德对母亲的感情
想增加的栏目内容
朱德母亲档案卡
初知母亲生平
★朱德的母亲的姓名是什么?
寻找姓名
锺太夫人
女性因为地位低下没有真实姓名,这在文学作品中也出现:《朝花夕拾》中的阿长,是沿用了上一位女工的名字;《祝福》祥林嫂,用的是丈夫祥林的名字。
感悟母亲形象
浏览课文,按“朱德的母亲是一位 的人,理由是 。”的句式回答。
(1)从平实语句中品味。例如:“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2)从典型事件中归纳。例如: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例如: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3)从抒情议论中摘录。例如: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第4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第一,先用“议论句”总括了“母亲是个好劳动”再用“支撑句”具体展开来写母亲是如何勤劳的。
第二,从劳动时间长的角度来表现母亲的勤劳。“从我能记忆时起”说明母亲一贯勤劳,扣住了“一生”。“天不亮就起床”说明劳动时间特别长。“总是”告诉我们设没有例外,说明母亲的勤劳是常态。
第三,从劳动量大的角度来表现母亲的勤劳。母亲需要做的工作包括“煮饭”“种田”等很多种类。煮饭的量是“全家二十多口人”的,时间是“轮到就煮一年”。“还要”这个连词更是在强化母亲劳动的种类多、量之大。
第四,从劳动强度上来表现母亲的勤劳。母亲不仅要做女性要做的“煮饭“纺棉花”等工作,还要从事“挑水挑粪”等高强度的男性工作。
分析如何表现母亲形象(以第4段为例)
时间 母亲所做(或经历)的事情 母亲的个性品质
作者小时候 (4-7)
1885~1900 年前后(8)
1905年(9)
1908年(10)
1909-1919年(11)
1924-1927年(12)
1937年以后(12)
1943年(12-13)
“好劳动”“整日劳碌着”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
被逼退佃、搬家,遭遇天灾,母亲“没有灰心”,对劳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更强
坚强不屈;爱憎分明;朴素的阶级意识
节衣缩食,借债供作者读书
支持、慰勉作者参加革命
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
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86岁高龄仍不辍劳作
识大体、明事理;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
深明大义
勤劳朴实
勤俭持家、深明大义
理解党的困难、支持革命、期待革命成功
热爱劳动
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
感悟母亲形象
朱德母亲最本质,贯穿一生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线索
“勤劳” 第一段朱德就说“母亲勤劳一生”,中间也写了勤劳的事情,最后也写老了还在劳动。可见是贯穿一生的,文章开头就交代全文叙事线索——母亲勤劳一生。
朱德在回忆母亲的时候,采用什么顺序?
时间顺序
课文围绕母亲“勤劳一生”这一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安排记叙内容。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将母亲放在两个不同的背景中来写,请问:是哪两个不同的背景
分这两个层次来写母亲,在表现人物形象特点上有什么区别?
(1)关键句:第8自然段的“但是灾难不因为中国农民的和平就不降临到他们身上”。
(2)两个背景:一个是“我家是佃农”的贫苦家境,另一个是中国所面临的种种社会问题和“我”所经历的中国革命历程。
(3)人物的形象特征:第一层次,主要写母亲的勤劳和宽厚仁慈;第二个层次主要写母亲的爱憎分明和深明大义。
两个层次都突出了母亲对“我”的影响。
概括母亲形象
在贫苦家境里所表现的高贵品质:
聪明能干、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宽厚仁慈……
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的平凡与伟大:
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深明大义、同情革命、支持革命……
我
的
母
亲
朱德
忆
回
课时二:母亲对“我”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影响
复习导入
一
情境再现
朱德母亲档案卡
姓名
身份
精神品格
母亲对朱德的影响
朱德对母亲的感情
想增加的栏目内容
锺太夫人
佃农
勤劳能干、任劳任怨、善良和蔼
宽厚仁慈、深明大义、支持革命
浏览第2—13段,摘录写母亲在行动上影响“我”的句子,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
母亲对“我”的影响
母亲对“我”的影响
1.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教给“我”生产知识,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
2.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培养了“我”勤劳俭朴的习惯和宽厚仁慈的态度)
3.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启发了“我”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人生观)
4.我到云南后,从家信中知道,我母亲对我这一举动不但不反对,还给我许多慰勉。
(鼓励“我”走上革命道路)
5.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鼓励和支持“我”走革命道路)
母亲对“我”的影响
印证:阅读下面片断,说说母亲对朱德的影响,完成表格。
片断 对朱德的影响
片断一:“……有时要是他不十分忙,就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常常从山下挑粮食到山上。他非常强健,什么东西都能吃,……他晚上非到十一、二点钟不睡,早晨总是五、六点钟起床。 ——摘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
片断二:朱德在指挥作战之余,还从事纺织、排字、种菜、做饭、写诗和讲学,不仅为自己的部队讲解军事战略和战术,而且向妇女班讲授如何储存蔬菜…… ——摘自史沫特莱《伟大的道路》
片断三:四渡赤水时,天空正下着细雨,路面泥泞光滑十分难行……当时……弹雨纷飞,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正在这时,朱德总司令出现在前沿阵地上,雨水淋湿了他的衣裳,浓密的眉毛挂着水珠,卷起的裤腿沾满了泥浆。……打到黄昏,战斗仍然很激烈,阵地上硝烟弥漫。肖华再次劝说:“总司令,你年岁大,路不好走,还是先走一步吧。……”朱德抹抹脸上的雨水简单地答一声“不行!”继续指挥战斗。 ——摘自王树增《长征》
母亲给我强健的身体,勤劳的习惯
母亲教给我生产知识
母亲教给了我革命意志
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
揣摩关键句,体会作者感情
本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找出最能打动你的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蕴含的感情。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
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祈祷与祝愿)
(敬重而又心疼)
(深深怀念和遗憾)
(思念和感恩)
(遗憾和愧疚)
(悲痛)
(敬佩与怀念)
本文的语言特点——质朴而饱含深情。
议论性语句
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若干议论性语句。
在叙述中议论的作用:
①在开头,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
②在叙述中穿插,使文章锦上添花;在段与段之间穿插,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③在结尾,画龙点睛。有的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有的总结全文,发出号召,深化主题。
议论性语句:对于某种现象、事物或问题进行评价、判断,发表自己意见的语句。
议论性语句
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1.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3)
2.母亲是个好劳动。(4)
这句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
这句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
议论性语句
3.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她的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7)
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13)
这是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议论性语句
5.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15)
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16)
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深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升华了主题。
小 结
朱德母亲的言行、鼓励和支持,是朱德人生观、价值观和革命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正因为朱德母亲对朱德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才有了朱德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正因为如此,朱德母亲逝世后,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为朱德母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毛泽东同志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对“我”产生巨大影响的母亲逝世了,“我”怀着怎样的情感态度呢
请朗读文章的第 14至17自然段,体会“我”的情感和议论抒情的作用。
情感态度:感谢母亲;无法补救的哀痛;尽忠民族和人民以报答母亲;祈愿母亲安息。
作用:抒发了母亲逝世后的哀痛心情,表达了感谢和感恩之情;点明了文章的回忆性质和纪念目的;升华了主题,将纪念母亲之情升华为尽忠民族和人民之义。
添加栏目内容
“朱德母亲档案卡”中还可以添加哪些栏目内容?
小组讨论
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观看以下两个视频,试着对比不同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个有什么不同。
文章
母亲形象
写作手法
语言风格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老舍《我的母亲》
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贫苦人民,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级意识。
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
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
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
截取作者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
通过记叙母亲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
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
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
我最难忘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