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运用(本题共5小题,1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摈弃(bìng) 遒劲(jìng) 蜡炬(jù) 百舸(gě)争流
B.忸怩(niǔ nī) 铆钉(mǎo) 慰藉(jiè) 峥嵘(zhēng)岁月
C.寥廓(liáo) 脊髓(jǐ suí) 包扎(zā) 虫咬鼠啮(niè)
D.掂量(liang) 间歇(jiàn) 辟谣(pì) 磕磕绊绊(bàn)
2.根据所学课文,找出下列选项中错误最多的一项(2分)
A骐骥一跃 虽有槁曝 薄言辍之 笠是兜鍪
B怅寥阔 鱼翔潜底 书生意气 万类霜天竟自由
C百舸争流 苍茫大地 满江碧透 砮马十驾
D浪扼飞舟 金石可镂 筋骨之强 锲而不舍
3.找出下列选项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驽马十驾:劣马拉着十驾车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B中流击水:到江中划船 六艺经传:六艺所流传下来的经文
C圣人无常师:圣人不是经常有老师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D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__________,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
②历时一年打造,一尊骑着骏马、神采飞扬的朱元璋雕像,日前出现在明孝陵大金门前。这尊雕像“麻子马脸”,奇骨贯顶,但难掩__________风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③在2017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A.寥廓 义气 遏制 B.寥廓 意气 遏制
C.辽阔 意气 遏止 D.辽阔 义气 遏止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已经成人,文中“弱冠”指男子20岁刚成年。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是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允许适度自由发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病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体、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0.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11.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题共27分)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A.是故圣益圣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读《齐史》 比:比如
B.心善其说 善:认为……好
C.足抵君羸卒数万 羸:疲惫的
D.勒为若干卷 勒:编辑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5分)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分)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9分)
田 舍
范成大①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农人相互吆喝着携锄前去修治场圃,能让人联想到当时情景,渲染了农忙的气氛。
B.本诗写了农人筑场、儿童眠叶、水草等几组跳跃性镜头,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穿。
C.本诗和《插秧歌》(杨万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18.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9.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 , ”。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说明比自己年纪大闻道在自己之先的人,自己要以之为师
四、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9分)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23.作文
橘卿、千惠、皓髯三人感慨过往。谈到亲友故旧,橘卿说,那一抹幽深的回眸,落眉间是一曲曲的思念之歌;谈到学生时代,千惠说,回眸里一花一叶,绕指陈香,绚烂而温馨;聊起入职后的感受,皓髯说,秋风起,夏花残,回眸是生命里又一次的相逢。
请就以上文字,请你在“回眸”中寻找记忆中的一段生活,若干场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
乌鲁木齐市第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知识运用(本题共5小题,10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摈弃(bìng) 遒劲(jìng) 蜡炬(jù) 百舸(gě)争流
B.忸怩(niǔ nī) 铆钉(mǎo) 慰藉(jiè) 峥嵘(zhēng)岁月
C.寥廓(liáo) 脊髓(jǐ suí) 包扎(zā) 虫咬鼠啮(niè)
D.掂量(liang) 间歇(jiàn) 辟谣(pì) 磕磕绊绊(bàn)
【答案】D
【解析】A项,“摈弃”的“摈”读bìn; B项,“忸怩”的“怩”读ní; C项,“脊髓”的“髓”读suǐ; D项,注音全都正确。
2.根据所学课文,找出下列选项中错误最多的一项(2分)
A骐骥一跃 虽有槁曝 薄言辍之 笠是兜鍪
B怅寥阔 鱼翔潜底 书生意气 万类霜天竟自由
C百舸争流 苍茫大地 满江碧透 砮马十驾
D浪扼飞舟 金石可镂 筋骨之强 锲而不舍
【答案】B
【解析】A中有两个错误,分别是“虽有槁暴”、“薄言掇之”。
B中三个错误,分别是“怅寥廓”、“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C中有两个错误,分别是“漫江碧透”、“驽马十驾”。
D中有一个错误,为“浪遏飞舟”。
3.找出下列选项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驽马十驾:劣马拉着十驾车 生非异: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
B中流击水:到江中划船 六艺经传:六艺所流传下来的经文
C圣人无常师:圣人不是经常有老师 不耻相师: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
D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 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答案】D
【解析】A中错误:驽马十驾为劣马拉车走十天。
B中错误:中流击水为到江中游泳。
C中错误:圣人无常师为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①这幅图画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__________,鸳鸯游宿其中,境界静谧清幽。
②历时一年打造,一尊骑着骏马、神采飞扬的朱元璋雕像,日前出现在明孝陵大金门前。这尊雕像“麻子马脸”,奇骨贯顶,但难掩__________风发、指点江山的伟人风采。
③在2017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A.寥廓 义气 遏制 B.寥廓 意气 遏制
C.辽阔 意气 遏止 D.辽阔 义气 遏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①“寥廓”侧重于立体范围,“辽阔”侧重于平面范围,都有“广阔”之意。语境中是说江天高远空旷,显然是之江天的立体范围,所以选用“寥廓”。
②“意气”:侧重于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也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义气”:侧重于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语境是说伟人的志趣,所以选用“意气”。
③“遏制”的“制”是指制止,控制;而“遏止”的“止”强调使停止,治理环境恶化是个逐步的过程,不能“遏止”,只能“遏制”。语境是说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能有效控制环境恶化,并不是说就能是环境恶化停止。所以选用“遏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古代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戴上帽子,表示已经成人,文中“弱冠”指男子20岁刚成年。
B.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殿试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二、三甲各若干名。
C.兵部是我国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D.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允许适度自由发挥。
【答案】D
【解析】D项,“允许适度自由发挥”错。八股文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的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4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材料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充分抒发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1925年前后,大革命高潮风起云涌,青年毛泽东勇立潮头。他在橘子洲上以一篇《沁园春·长沙》讴歌壮丽的秋景,发出了时代之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回答又是无比坚定的,是“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因为他们是革命理想的象征,是新世界的开创者。只有他们,才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崇高使命。
1936年2月,指挥红军东征的毛泽东,在陕北的一个小山沟里又写下了《沁园春·雪》。北国的茫茫寒雪,在他如椽的巨笔下,气势恢宏,气象万千;北国的晴日,在他浪漫的想象中,“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当时的红军依然困难重重,但毛泽东对革命斗争充满激情,对革命前途、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俱往矣”,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历史浮沉的主人?谁才是这个时代的风流人物?毛泽东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千百万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大众,才是历史和时代的真正主人。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深情书写了中国革命与建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与内在精神。毛泽东的诗词创作,好似一幅幅长篇画卷,浓墨重彩地记录了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特别是记录了若干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标志性事件,堪称一代诗史。随着岁月的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诵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毛泽东诗词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生动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与斗争风骨。五次反围剿,敌强我弱,战斗是残酷的,但在毛泽东笔下,“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与人类历史的英雄传奇。红军战士突破重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伟大胜利。在毛泽东笔下,长征的千山万水,深沟险壑,不过是“泥丸”“细浪”,充分体现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气魄,展示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斗志。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的战斗意志与斗争精神,它体现为“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的藐视一切困难的战略定力,体现为敢于“扫除一切害人虫”的强大自信,体现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决心。
中国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这一进程中表现出伟大的理想主义情怀、英雄主义斗志。毛泽东以他的壮丽诗篇对这一历史进程、伟大实践进行了高度的概括与总结。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写下了《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三十八年前,他在这里缔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了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三十八年后,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又面临着种种重大挑战与考验。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创造未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就是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伟大的历史总结,也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前进动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也一定能够达到。(摘编自康震《风展红旗如画》)
材料二: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巅峰之作。“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起笔,对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等封建统治者的代表人物进行评说。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尤其爱读历史书籍。毛泽东读史书,总是以历史人物的传记为中心,对历史进行见解独到的品评。他评价历史人物,不因袭旧说,而是独具慧眼,抓住历史人物最本质、最突出的特征,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毛泽东诗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多年,从三皇五帝到历代将相,毛泽东每有所感,就有评说。这些评点,虽只区区三言两语,却折射了他的历史观,反映了他的是非观。
就个体而言,他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儿事的是秦始皇”“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人超过他的”。他甚至说过:“解决中国的问题,须马克思加秦始皇。”他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毛泽东评价汉武帝刘彻:“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毛泽东对唐太宗的战争指挥艺术非常推崇。“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东征西讨,毛泽东称其是“一代天骄”。 (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帝王将相》)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革命诗词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记录着革命者和建设者们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的诗词。
B.毛泽东诗词作为革命诗词最杰出的代表,既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精神,又有革命现实主义的风格,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毛泽东诗词中的《沁园春·长沙》写于1925年前后的长沙,与1936年2月写于陕北的《沁园春·雪》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二者之间没有关联。
D.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咏铭记并流传,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革命诗词是指中国共产觉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错,中国的革命诗歌,狭义上讲就是指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段时间内产生的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表达革命决心的现代诗歌。代表人物很多,如鲁迅、郁达夫等等,可以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投身于革命的有,志之士都有类似的作品。可见革命诗词的范围并不只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结合材料一开头分析也并没有把革命诗词限定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是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优秀的革命者、建设者们常常以笔为犁,以梦为马,用革命的诗词记录着伟大的理想信念、革命实践与战斗情怀,表现出昂扬的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
C.“二者之问没有关联” 错,《沁园春 雪》再一次回应了十年前自己的时代之问。
D.“缘于这些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于文无据。由原文 “随者岁月的迁转,有些警言佳句早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时时吟通的名句名篇。这些充满强大战斗精神的火红
诗句,这些高度凝练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不同阶段奋斗精神的史诗篇章,已经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最为鲜明的精神标识之一〞 可知,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毛泽东诗词中的佳句被人们吟味铭记、流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的《菩萨蛮·大柏地》和《七律·长征》以革命英雄主义的气魄,刻画了共产党人高昂的战斗意志和斗争风骨。
B.毛泽东诗词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历程做了高度概括与总结,为后人更好地面向未来、创造未来提供前进动力。
C.毛泽东多次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写有“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的诗句,表明他肯定“焚书坑儒”事件。
D.材料二中,毛泽东在诗词中肯定了部分古代帝王的历史功绩,如认为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文治武功显赫。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肯定秦始皇的历史功绩” 错,材料二原文是“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其中“商量”表怀疑,并不是肯定的结论。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毛泽东诗词浪漫主义风格的一项是(3分)
A.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B.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C.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理解文章信息的能力。
^该句出白毛泽东的《西江月 #冈山》,写的是红军己预料到了敌人会乘虚前米国攻,早就做好了充分准备,筑好了防御工事,戒各森严,军民团结一致,众心成城,英勇抗敌的情景,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B,该句出自毛泽东《忆秦娥。姿山关》,描写进军的时间、气候、环境和战地的严峻形势,属于现实主义风格。
C该句出自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 1925 年晚秋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写下了这首词。此句追忆往昔不平凡的战斗生活,具有革命现实主义风格。
D.“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选自《贺新郎 別友》,又名《贺新郎 赠杨开慧》,用“昆仑崩绝壁”“台风扫赛宇〞 喻指末来革命风暴的猛烈壮阔,表现出浪漫主义激情和英雄主义气概,具有浪浸主义的特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
那山,那人,那狗
彭见明
天还很暗,鸟儿没醒,鸡儿没叫。可父亲对儿子说:“到时候了。”
于是,上路了,那新人迈开了庄严的第一步,那老人开始了告别过去的最后一趟行程。
还有狗。
它对陌生的年轻汉子表示诧异:他怎么挑起主人的邮包?主人的脸色怎么那样难看?这究竟发生了什么?
晨雾在散,在飘,最后留下一条丝带,一帕纱巾、一缕轻烟。这时分,山的模样,屋,田畴、梯田的模样才有眉有眼——天亮了。近处有啁啾的小鸟,远处和山垅里回荡着雄鸡悦耳的高唱。
父亲发现,平川里来的年轻人满脸喜色,眼睛朝田野里乱转。是啊,对于他,山里的一切都是新奇的。
父亲想告诉儿子,要留神脚下,但没说,让他饱览一番吧。让他爱上山,才能与山过一辈子。
他告诉儿子,这趟邮路有两百多里,中途要歇两个晚上,来去要三天。第一天要走八十里山路,翻过天车岭,便是望风坑;走过九斗垅,紧爬寒婆坳;下了猫公嘴,中午饭在薄荷冲;再过摇掌山,夜宿葛藤坪。这天最累人,最辛苦。早起走得紧,才不至于摸黑投宿。
狗在前面慢慢走,走的是老人曾经走的速度。它跟随老人九年,以前老人总和它喃喃地“聊”着。今天呢,没有!是因为那年轻人吗?狗恶意地看了新来的汉子一眼。
儿子嫌狗走得慢,狗却不理睬年轻人的焦虑,老人从狗的步子里,知道速度一如往常。但是,他发觉双腿已经不能适应了,倘若今天还是自己挑担送邮,倘若支局长不催促自己退休,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不是思想上放落一身枷,人就变娇了呢?
“汪、汪、汪。”狗站在山顶的岩石上高声叫着。想不到,这沉默的、温驯的狗,嗓门竟有这么响亮;昂首翘尾,竟有这么威武神气。父亲说:它在“告诉”山那边,将有外边的消息和信件带给他们。
父亲指着远处,告诉儿子这叫什么地方,有多少村子,有哪些要发放的报纸书刊......这笔细细的流水账,好像刻在他那花白头发保护的大脑里。
儿子很像父亲。笑时的模样语气,利索干净的手势,有条有理的工作,都像。父亲高兴,乡亲们更高兴。邮包掏空一些,但很快又塞满了。有要寄包裹的,要发信的,要汇款的……邮递员也是邮收员呢。八十多斤的邮包,挑回去,只怕是有增无减。
父亲哼一段打口腔给儿子听:“过了曲江是禾江,禾江下去是浊江,浊江南江连丽江,背江横江矮子江,末末了是婆婆江。”山里没大河,“江”是对溪流的称呼。严寒也罢,急流也罢,对于乡邮员来说,都必须脱袜卷裤通过,老人的关节炎就是这样长年累月积下的。支局长体谅他,考虑给他换换地段,让年轻人来。他不。他担心人家来不熟悉哪儿水大,哪儿水浅。
儿子有一双粗实的有茧的脚,有着庄稼人稳重的步伐,他从容地涉过小溪,把担子放在溪那面干净的草地上。
狗看着陌生汉子又涉水过来。粗壮但冻得通红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岸边浅水里,略曲着背,把双手朝后抄过来……
就这样,父亲弯着腿,双手搂着儿子的颈根,前胸、腹部紧贴着儿子温热厚实的背。他有一瞬间的眩晕。他怀疑这不是现实……在遥远的记忆里,他也背过儿子一次。
那一次,支局长命令他回家过三天。他和儿子痛病快快地玩三天哩。儿子出生时他不在家,老婆反而寄来红蛋,把丈夫当外客了。那次回家,他买了鞭炮,买了灯笼。他让儿子骑在他背上玩了一整天,儿子想下来也不让。他是背过儿子一次的——作为父子情谊,能记起的,仅止于此啊。
篝火已燃起,狗温存地用舌头舔着年轻汉子的手背——他不陌生了,它感激他。
……
又一个清晨。父亲下完门坎的石级,踉跄了一下,赶忙撑住儿子的肩膀。
在石拱桥的桥头,儿子挑着邮包,站住不动了。如果父亲不转回山那面的绿门绿墙的营业所,他决计就这样站下去。
父亲分明地看见儿子脸上的固执。他决计不再送了。
“你……小心,走吧。”
儿子默默地点点头。鼻子里酸酸的,但,他仍没开步。
于是,父亲转过身去。
狗呢?站在桥中“嗷嗷”急叫着。父亲返回去,蹲下身抱着狗的颈根,对它说:“你跟他去,他会待你好的。你去吧,他需要你,要你做伴,要你做帮手。听清了?”
老人猛地扭转头,径直走了。狗略一踌躇,也跟了去,在老人身边“嗷嗷”叫着。
老人突然捡起根竹棍,朝狗屁股上抽去。狗负着痛,朝桥那边跑去。
老人把竹棍丢进溪水里,喉咙猛地堵上一块东西。好一阵,他觉得一股热气直扑膝盖。睁开眼一看,是狗!狗在吻他的膝盖骨。
他又俯下身,用手替狗擦去眼泪,轻轻地说:“去吧。”
于是,一支黄色的箭朝那绿色的梦里射去。(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视觉和听觉等角度描写了山区秀美的景色,营造出清晨静的氛围,写出了山区邮递员早起奔波的生活背后诗意的一面。
B.小说的语言清新隽永。两处画线的句子,或排比,或顶真,语势贯通,暗示老人对儿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
C.小说插入的支局长劝老人退体、打算给他换地段、命令他回家三天等情节,反映了支局长对下属的体贴,更衬托出老人的精神品格。
D.“山”还是那山,“狗”还是那狗,“人”却由老人变成儿子。父子两代人先后献身于山区邮递事业的故事,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答案】B
【解析】(“说起邮路的漫长、艰辛时,内心仍然无法平静”,对小说理解有误。在娓娓道来的语气中,蕴含着老人对这份职业的敬重与热爱)
10.儿子背父亲与父亲背儿子两个情景,蕴含了怎样的深意?(6分)
【答案】(1)蕴含着儿子对父亲的爱。河水冰冷,他不忍心让有关节炎的父亲再下水。(2)蕴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多年来他因工作忙碌而无瑕顾及家庭,背儿子是一种补偿。(3)蕴含着敬业与传承的主旨。父亲极少背儿子,是因为对事业的敬重;儿子背父亲过河,继续完成父亲的事业。
11.小说把狗当作一个重要角色来写,这样安排有何作用?(6分)
【答案】(1)狗贯穿了小说的情节,使结构更加流畅、连贯。(2)狗是父子两代人事业的见证者与配合者,进一步突出人物的形象。(3)小说有时以狗的视角来讲述故事,增加了叙述的生动性与趣味性。(4)狗对儿子态度发生变化,最终追随儿子,暗示两代人之间完成事业的传承,彰显了文章主旨。(5)狗恪尽职守,充满灵性,为读者带来审美的乐趣。(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47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本题共27分)
劝学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2.下列各句的句式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申之以孝悌之义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判断和理解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定语后置句,应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A.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以孝悌之义申之”。句意: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B.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颁白者不于道路负戴矣”。句意:头发斑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走了。
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句意: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了。
D.定语后置句,正确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句意: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们。
13.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A.是故圣益圣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的能力。
例句中“輮”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句意: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
A.“圣”,名词作形容词,圣明。句意:因此圣人更加圣明。
B.“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命。句意:项伯杀了人,我想办法救了他,使他活命。
C.“下”,名词作状语,向下。句意: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
D.“水”,名词活用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读《齐史》 比:比如
B.心善其说 善:认为……好
C.足抵君羸卒数万 羸:疲惫的
D.勒为若干卷 勒:编辑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A.“比”:近来。句意:最近读《齐史》。
15.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荀子的《劝学》,善用比喻来阐述道理。像选文中的第一段,便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B.荀子在《劝学》选文中的第二段,运用了比喻、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了学习应该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
C.秦观在《劝学》中讲述了自己幼时读书不勤奋,成人后开始发愤读书,可是聪明却远不如从前。这和颜真卿“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感受相同。
D.秦观在《劝学》中说到不勤奋和善忘让他荒怠了学业,但看到孙搴答邢词中的句子,深表赞同,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编为《精骑集》。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有文采的句子”说法错误。由原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可知,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摘录几千条,编为几卷,取名为《精骑集》。由此可知,原文说的是摘取“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而不是“有文采的句子”。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
(1)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5分)
(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4分)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分)
【答案】(1)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十天或一月之内,(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看书的日子没有几天。(2)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的路程,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3)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不屑于与之同列,现在他们的见识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本题9分)
田 舍
范成大①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
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
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
【注】:①范成大:南宋著名诗人,诗歌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农人相互吆喝着携锄前去修治场圃,能让人联想到当时情景,渲染了农忙的气氛。
B.本诗写了农人筑场、儿童眠叶、水草等几组跳跃性镜头,看似不相统属,实则一线贯穿。
C.本诗和《插秧歌》(杨万里)相同点颇多:均为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
D.尾联前句直抒胸臆;后句以景结情,金黄的稻子直铺天边,凸显了水稻丰收在望的场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均为五言律诗” 错,《插秧歌》不是五言律诗。“均反映农村生活,表现劳动艰辛的主旨”错误。《插秋歌》通过全家人一齐上阵,有条不紊的协作劳动的描写,表现的是劳动艰辛的主旨;本诗则通过描写农人整修场圃的劳动等,表达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8.赏析颔联的景物描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颔联写的是儿童在铺着落叶的地上安眠,马雀在夕阳中鸣叫。(诗句散文化表述,可添加合理想象)
②动静结合。儿童眠于落叶属于静景,鸟雀鸣叫属于动景描写,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温馨和谐的画面。
③视听结合。儿童安眠为视觉景象,鸟雀鸣叫是听觉景像,视听结合,如在眼前。
④寓情于景。有儿童,有鸟雀,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⑤也可从炼字角度分析,抓“眠”和“噪”分折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写小孩子睡在落叶上玩耍,鸟雀在斜阳下热闹地飞翔。作者选录的场景,带有欢乐气息在内,画面温馨和谐。“儿童眠落叶” 为静景,“鸟雀噪斜阳” 为动景,运用动静结合手法,写出了喜庆丰收的景象。以景衬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恬静美好的生活的喜爱之情。
19.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沁园春 长沙》中词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句子是:“ , ”。
《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代圣人“_________________”,尚且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_________________”,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说明比自己年纪大闻道在自己之先的人,自己要以之为师
【答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其出人也远矣;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四、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9分)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显现光明,在困难中指明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毛泽东说过:“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豪放派气势磅礴,意境雄浑,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毛泽东诗词明显偏重于豪放格调,包含寰宇, ,突显出大国气象和伟人气度。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连贯性的能力。
此题有两处需要注意:一是与上句中的这些意象对应的“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腊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选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这样排除A、B项。二是先按照先理解,后交流的语序,这样就排除D项。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贯通古今
B.鳞次栉比 波澜壮阔 感人肺腑 博古通今
C.鳞次栉比 云谲波诡 荡气回肠 博古通今
D.俯拾皆是 云谲波诡 感人肺腑 贯通古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第一处,“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等很多。“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形容房屋等密集。根据适用对象“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此处应选“俯拾皆是”。
第二处,“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好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根据语境所说的“中国历史”,此处应选用“波澜壮阔”。
第三处,“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受感动。因前面有“使人”,故选用“荡气回肠”。
第四处,“贯通古今”,将古代和今天连接在一起。“博古通今”,通晓古今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根据语境“包含寰宇”,此处应用“贯通古今”。
2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诗词蕴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B.毛泽东诗词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C.毛泽东诗词包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D.毛泽东诗词蕴含着饱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画线语句存在逻辑混乱的问题。“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中“充满激情”不能修饰“理性”,应为“充满激情”,“蕴含着理性”,这样排除D项。“炽热而深邃”也不能修饰“理性”,“炽热”只能修饰“激情”,不能修饰“理性”,“深邃”只能修饰“理性”,不能修饰“激情”,这样排除C项。“含着激情,充满着理性,炽热而深邃”应拆开说成“充满炽热的激情,蕴含深邃的理性”,排除A项。所以,对比四个选项,只有B项最恰当。
23.作文(答案略)
橘卿、千惠、皓髯三人感慨过往。谈到亲友故旧,橘卿说,那一抹幽深的回眸,落眉间是一曲曲的思念之歌;谈到学生时代,千惠说,回眸里一花一叶,绕指陈香,绚烂而温馨;聊起入职后的感受,皓髯说,秋风起,夏花残,回眸是生命里又一次的相逢。
请就以上文字,请你在“回眸”中寻找记忆中的一段生活,若干场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