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检测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检测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6 14:00:36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
C.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
2.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 “天下之势方病大疽, 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表明贾谊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郡国并行制
C.削弱王国力量 D.实行推恩令
3.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 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目的是(  )
A.提高中央政府的执行效率 B.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集体参政议政职能
4.明政府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制度。铸造金牌信符,分发给西北各卫管辖下的各族部落,作为官方贸易的凭证。此举旨在(  )
A.完善传统朝贡贸易体系 B.规范民间茶马贸易发展
C.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D.加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
5.下图是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在中国的流通示意图。该商品为(  )
A.鸦片 B.棉纱 C.玉米 D.钢铁
6.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7.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这反映了(  )
A.进化论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B.思想领域呈现出转型的时代特征
C.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阻碍了新思想传播
D.维新派意图借助旧文体宣传维新思想
8.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 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 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A.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发动农民推翻地主阶级政权(  )
C.用武装革命的方法完成民主革命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9.1956年,中国宣布:“我们愿意尽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授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开始确立求同存异方红
C.支持世界非殖民地化运动 D.正在市局全方位的外交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实行限价;度量衡必须精准;外欲利本不得超过20%;未侦破的抢劫案和凶杀案,由官方负责暗偿损失。这些规定(  )
A.标志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B.有利于社会联序的稳定
C.促进了君主专制的形成 D.推动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11.16世纪,英王享利八世主张:教会有两层含义, 一是上帝的世界,负责人的灵魂;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他的主张(  )
A.意在服从罗马教廷 B.引调实行君主立宪
C.标志宗教改革完成 D.利于建设民族国家
12.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卷入革命旋涡,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进步女性观占主导地位 B.国民段育逐渐得到普及
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D.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3.1793年2月,法国颁布的《权利宣言》,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这反 映出(  )
A.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
B.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C.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
D.大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14.1914年的圣诞节,在战事惨烈的西线战场,英德双方士兵自发休战一天,有些士兵在无 人区互相问候和交换纪念品,甚至交换家庭住址。在不止一个地方,双方的战士还一起蹰足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 B.和平攻势迷惑敌方的势力
C.士兵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D.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莫延
15.英国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计划在5年内投资3 .5亿英镑,一半以上由政府资助;对于煤炭和钢铁等出现衰退的传练工业部门,则采取集中合并以及裁员减资等政策来减少政府开支。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通过工业立法逐步摆脱滞涨现象
B.全面强化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科技发展促进政府干预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立法逐渐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德十六年(1522年)七月,有葡萄牙船只来到广东, 自称“佛朗机国接济使臣衣粮者,请以所赏番物如例抽分”。葡萄牙使团到达后,满刺加(马六甲)使臣抵京,请 求中国帮他们收复被葡萄牙占领的地区。对此,礼部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佛郎机不是朝贡藩属,“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此次以接济为名,“抉货通市",心怀叵测,“疑有窥伺”“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
第二,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有关规定,如期朝贡者“抽分如例”,“不资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为谢绝;
第三,对于满刺加的救援要求,请交兵部讨论。
兵部则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请朝廷以救书的形式谴责佛郎机的非法行径,令其归还满刺加疆土,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
第二,对广东方面“闻夷变不早奏闻”的巡海、备倭等官,逮问治罪。礼部、兵部的处理意见,嘉靖皇帝全予采纳。
——摘编自庞乃明《正嘉之际明朝对葫外交之确定》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
(2)请你对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 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批评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在这十五年里,旧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秩序已荡然无存,而新的秩序正蓄势待发。这种快速的转变,预示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将翩然而至,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采它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变革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 ·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星期日工程师
韩琨是上海棕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79年,奉贤县钱桥公社橡胶塑料厂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工厂研制成功微型轴承橡胶密封圆(为国家填补一项技术空白),因此他拿到厂方的奖金、补贴等共计3418元。198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控告韩呢收受贿赂,要求追究韩琨的刑事责任。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的报道。1983 年 1 月8日起,《光明日报》开降《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业余应聘接受报酬——关于助理工程师 韩琨问题的讨论"专栏,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科技人员业余隶职该不该李酬金的 大讨论。
1983年3月,中央明确通知各地,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业余兼职并获 取合理报酬,由此而受到打击的科技人员一律于以平反。此后不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科技体制改苹的文件明确规定: “允许科技人员业余获职并获取报酬。”从此,科技人员八小时以外从事第二职业成为合法,而且有了“星期日工程师”的美名。
—— 摘编自高叙法著《韩琨事件揭私》
结合材料,阙释“星期日工程师”现象。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差别关税
材料一
表1:英属西印度原糖到岸价和税率 (单位:先令,每英担价)
年份 到岸价 税收 税率
1689 22 2 9%
1744 24 6 25%
1774-1777 29 6 20%
1778-1783 43 11 26%
1784-1789 33 12 36%
表2:外国燕糖税率相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税率倍数
年份 1661-1705 1705-1747 18世纪末
外国蔗糖税率倍数 270% 340% 220%
材料二
十入世纪末开始,多股强大的力业开始反对这一政策。不同的力量为了不同的目的——废 奴主义者为自身理念,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号称为了经济和国家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却号称为了公平和正义——共同和接力反对“西印度集团”及其特权。
材料三
(1846年,英国首相约翰 · 罗素)建议保留每英担十四先令的蔗糖进口税,同时承认所有外国糖的平等地位,无论是不是奴隶劳动,都在二十一先令水平,并且逐年减少,直到它达到了十四先令 …… 到一八五四年,这个计划完成,外国蔗糖税和英属西印度一致,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正式终结。 …… 随着蔗糖差别关税废除,加糖红茶更是成为英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从显贵阶层起源的习惯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建立《近代英国燕糖进口差别关税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燕糖进口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英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选择材料二中的任意一股力量,说明其反对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蔗糖差别关税废除的原因,并指出其反映的 经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实施和废除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认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及所学可知,古代的王者(天子)选择天下(版图)之中央立国(作为国都);选择国都之中央建立(王或皇)宫;选择宫殿(群)之中央建立宗庙。这凸显了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秩序,说明古代中国的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B项正确;
儒家思想与“二里头时代”不符,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排除A项;
“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表述错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祖先崇拜的信息,无法得出祖先崇拜对宫室功能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贾谊主张在诸侯国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封,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力量,C项正确;
A项正好和材料相反,排除;
材料强调削弱王国势力,并未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
汉武帝是主父偃提出了“推恩”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 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加强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唐肃宗时,翰林学士和“中书门下”共掌中枢,方便互相制约,最终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B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得出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
材料做法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和官员晋升无关,排除C项;
宰相参政议政和材料无关,三省六部制三省得长官集体在政事堂议事体现了宰相的集体参政议政职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明代政府通过金牌信符控制与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从而加强了西北地区对中央的经济依赖,有助于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D项正确;
明政府与西北地区之间不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因此不是在完善朝贡系统,排除A项;
这一举措是在巩固官方贸易,因此不是为了规范民间贸易,排除B项;
这一举措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统治,而非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边疆治理,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朝边疆治理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5.【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在中国的流通示意图”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从海外经东南沿海各主要的外贸口岸进入中国,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法等国家的商人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A项正确;
19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不从海外大量进口玉米、棉纱,排除B项、C项;
钢铁生产行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分析。
6.【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
光绪皇帝并无实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已扫清”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严复反对使用白话文,认为白话文不可能在与文言文的竞争中获胜,说明当时出现了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这是社会思想领域发生变化和转型的表现,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严复对于白话文的态度,不能说明进化论得到普遍认可,排除A项;
严复没有否定传统文化,排除C项;
当时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8.【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 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 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力量的发动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要重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此时还没有提出,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推翻地主阶级政权,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农民阶级重要性,没有涉及武装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9.【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支持埃及反对英国的侵略,反映了中国当时支持世界非殖民地化运动,C项正确;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
D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外交方针和成就进行分析。
10.【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汉谟拉比法典》调节了民众的经济生活(物价、度量衡、借贷)和社会治安(抢劫、凶杀),并且强调官方的破案责任,这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
材料和社会保障无关,且“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该法典颁布之前,古巴比伦王国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解答本题需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11.【答案】D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世纪,英王享利八世主张:教会有两层含义, 一是上帝的世界,负责人的灵魂;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王亨利八世主张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统治,这有利于建设民族国家,D项正确;
据材料“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王权高于教权,不是强调服从罗马教廷,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度最早出现于17世纪,排除B项;
英王享利八世个人的主张不能证明宗教改革完成,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2.【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卷入革命旋涡,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并且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反映了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项正确;
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进步女性观占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
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不能体现国民教育逐渐得到普及,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不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1793年”“《权利宣言》”可知,当时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则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A项正确;
拿破仑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拿破仑1804年加冕称帝,才开始了拿破仑的统治,排除B项;
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政府职能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表明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
材料没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4.【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4年的圣诞节,在战事惨烈的西线战场,英德双方士兵自发休战一天,有些士兵在无 人区互相问候和交换纪念品,甚至交换家庭住址。在不止一个地方,双方的战士还一起蹰足球”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德双方士兵在1914年的圣诞节自发休战,甚至互示友好,体现厌恶战争渴望和平,C项正确;
选择圣诞节当天休战与宗教信仰有关,但材料主旨不是双方士兵因为宗教而放弃战争,不能体现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排除A项;
休战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并非计策,排除B项;
一战的爆发和长期延续表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有限,未能阻止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时间为“1982年”,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70年代滞涨危机后,英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科技,扩大企业私有化,实行了减税减福利减开支的措施,符合材料“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传练工业部门,则采取集中合并以及裁员减资等政策来减少政府开支”的描述,C项正确;
工业立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80年代,英国减少了政府干预,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进行分析。
16.【答案】(1)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传统宗藩体制;坚持务实和平的原则。
(2)从背景角度作答:全球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威胁沿海安全;传统朝贡外交体系的影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从影响角度作答:维护了广东沿海的陆海安全,延缓了葡萄牙在中国的殖民进程;积累起发展中葡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经验。
【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抉货通市”“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可概括出明朝政府认为葡萄牙行为是非法侵扰,主张驱逐出境,维护国家利益;根据“不是朝贡藩属”可概括出明朝政府维护传统宗藩体制;根据材料“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可概括出坚持务实和平的原则。
(2)本问可从背景和影响两个角度作答,背景可从全球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威胁沿海安全;中国传统朝贡外交体系的影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从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维护了广东沿海的陆海安全,延缓了葡萄牙在中国的殖民进程;积累起发展中葡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经验等方面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明朝和葡萄牙的交往特点进行分析。
17.【答案】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
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革命派酝酿与发动革命等;从思想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思想不断被冲击,新思想不断传入;从经济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自然经济不短瓦解,列强侵略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社会层面变化的角度作答: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旧的秩序不断崩溃,新的秩序逐渐确立。
逻辑表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 ·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并结合材料内容“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可概括出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短文内容可从政治变革、思想变化、经济变化、社会层面变化、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
18.【答案】闸释角度:(阐释应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从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从内涵角度作答。如:业余性、技术性、协议性、按劳分配。
从作用角度作答。如:为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范例;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从独立的见解或认识角度作答。如: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1982年”和材料内容“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工厂研制成功微型轴承橡胶密封圆(为国家填补一项技术空白),因此他拿到厂方的奖金、补贴等共计3418元。198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控告韩呢收受贿赂,要求追究韩琨的刑事责任”“《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业余兼职并获 取合理报酬”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改革开放后,工程师去工厂工作的事件,阐释可结合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等相关史实,从时代、内涵、作用、独立见解等角度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根据改革开放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
19.【答案】(1)特点:一是内外有别,对外国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征收高关税;二是内部有别,本国不同殖民地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税率也不同。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2)废奴主义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认为奴隶制违背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
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其认为自由劳动比奴隶劳动的成本更低,自由贸易可以获得更高利润。
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英属西印度公司在蔗糖领域的垄断,使本公司生产的蔗糖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3)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在议会中逐渐取得更多的席位。为打开他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工业品。
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4)维护国家利益是英国实施和废除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受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废除除使英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促使蔗糖从奢侈品走向日常品,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外国燕糖税率相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税率倍数”可知一是内外有别,对外国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征收高关税;根据材料“英属西印度原糖到岸价和税率”可知二是内部有别,本国不同殖民地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税率也不同。
原因:根据时间17世纪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2)根据“十入世纪末开始,多股强大的力业开始反对这一政策。不同的力量为了不同的目的——废 奴主义者为自身理念,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号称为了经济和国家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却号称为了公平和正义——共同和接力反对‘西印度集团’及其特权”可从废奴主义者、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东印度公司等三个角度分析,如 废奴主义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认为奴隶制违背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其认为自由劳动比奴隶劳动的成本更低,自由贸易可以获得更高利润。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英属西印度公司在蔗糖领域的垄断,使本公司生产的蔗糖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3)原因:根据时间“1846年”“一八五四年”和材料内容“外国蔗糖税和英属西印度一致,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正式终结。 …… 随着蔗糖差别关税废除,加糖红茶更是成为英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从显贵阶层起源的习惯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在议会中逐渐取得更多的席位。结合英国的对外政策可知为打开他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工业品。经济思想的变化:根据工业革命对经济政策的变化可知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4)结合英国英国蔗糖进口关税政策变化的出发点可知维护国家利益是英国实施和废除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受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废除除使英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促使蔗糖从奢侈品走向日常品,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和原因,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和推动因素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政策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四问需根据英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依据进行分析。
1 / 1山东省青岛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历史期初调研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据此可知(  )
A.儒家思想影响了建筑布局 B.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
C.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 D.祖先崇拜决定了宫室功能
【答案】B
【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这一原则体现在宫室建筑中,在二里头时代已经出现,到明清紫禁城的修筑达到极致”及所学可知,古代的王者(天子)选择天下(版图)之中央立国(作为国都);选择国都之中央建立(王或皇)宫;选择宫殿(群)之中央建立宗庙。这凸显了统治者的中心地位,反映了严格的社会秩序,说明古代中国的中正有序的理念渊远流长,B项正确;
儒家思想与“二里头时代”不符,材料未涉及儒家思想对建筑布局的影响,排除A项;
“古代建筑技术趋向于停滞”表述错误,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祖先崇拜的信息,无法得出祖先崇拜对宫室功能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
2.汉文帝时期,贾谊认为: “天下之势方病大疽, 一胫之大几如要, 一指之大几如股……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表明贾谊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郡国并行制
C.削弱王国力量 D.实行推恩令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贾谊主张在诸侯国的基础上再进行分封,使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小,从而削弱了王国的力量,C项正确;
A项正好和材料相反,排除;
材料强调削弱王国势力,并未主张实行郡国并行制,排除B项;
汉武帝是主父偃提出了“推恩”建议,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3.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 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目的是(  )
A.提高中央政府的执行效率 B.进一步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C.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D.强化宰相集体参政议政职能
【答案】B
【知识点】唐朝的繁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唐玄宗时,正式设置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参与起草国家政令文书;至唐肃宗时, 翰林学士们与‘中书门下’共掌中枢”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时,翰林学士院直接听命于皇帝,加强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唐肃宗时,翰林学士和“中书门下”共掌中枢,方便互相制约,最终加强皇帝对朝政的控制,B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得出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
材料做法的目的是加强皇权,和官员晋升无关,排除C项;
宰相参政议政和材料无关,三省六部制三省得长官集体在政事堂议事体现了宰相的集体参政议政职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政治制度,解答本题需根据唐朝政治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
4.明政府设立茶马司专职市易,自产至销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制度。铸造金牌信符,分发给西北各卫管辖下的各族部落,作为官方贸易的凭证。此举旨在(  )
A.完善传统朝贡贸易体系 B.规范民间茶马贸易发展
C.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D.加强对西北边区的统治
【答案】D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明代政府通过金牌信符控制与西北地区的茶马贸易,从而加强了西北地区对中央的经济依赖,有助于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统治,D项正确;
明政府与西北地区之间不是宗主国与藩属国的关系,因此不是在完善朝贡系统,排除A项;
这一举措是在巩固官方贸易,因此不是为了规范民间贸易,排除B项;
这一举措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统治,而非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明朝边疆治理,解答本题需根据明朝边疆治理措施和影响进行分析。
5.下图是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在中国的流通示意图。该商品为(  )
A.鸦片 B.棉纱 C.玉米 D.钢铁
【答案】A
【知识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在中国的流通示意图”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上半叶,某商品从海外经东南沿海各主要的外贸口岸进入中国,结合鸦片战争的背景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法等国家的商人大肆向中国走私鸦片,A项正确;
19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体,不从海外大量进口玉米、棉纱,排除B项、C项;
钢铁生产行业的兴起是在19世纪下半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解答本题需根据鸦片战争的背景进行分析。
6.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答案】C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
光绪皇帝并无实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
“已扫清”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解答本题需根据维新变法运动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
7.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这反映了(  )
A.进化论在中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
B.思想领域呈现出转型的时代特征
C.对传统文化的否定阻碍了新思想传播
D.维新派意图借助旧文体宣传维新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时期,严复认为用‘粗俗’的白话文代替优雅的文言文是倒退,这种新文体不可能在进化与竞争的法则下生存”并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严复反对使用白话文,认为白话文不可能在与文言文的竞争中获胜,说明当时出现了白话文与文言文之争,这是社会思想领域发生变化和转型的表现,B项正确;
材料体现的是严复对于白话文的态度,不能说明进化论得到普遍认可,排除A项;
严复没有否定传统文化,排除C项;
当时维新变法早已失败,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
8.1927年3月,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 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 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毛泽东意在强调
A.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发动农民推翻地主阶级政权(  )
C.用武装革命的方法完成民主革命
D.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
【答案】D
【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 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 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可知,毛泽东认识到农民运动的重要性,认为农民力量的发动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要重视农民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D项正确;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在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此时还没有提出,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出推翻地主阶级政权,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农民阶级重要性,没有涉及武装革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毛泽东思想,解答本题需根据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9.1956年,中国宣布:“我们愿意尽能力所及,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包括提供物质授助在内,支持埃及的斗争,反对英法的侵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推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开始确立求同存异方红
C.支持世界非殖民地化运动 D.正在市局全方位的外交
【答案】C
【知识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外交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支持埃及反对英国的侵略,反映了中国当时支持世界非殖民地化运动,C项正确;
“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求同存异”方针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排除B项;
D是新时期的外交方针,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外交,解答本题需根据新中国外交方针和成就进行分析。
10.《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对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实行限价;度量衡必须精准;外欲利本不得超过20%;未侦破的抢劫案和凶杀案,由官方负责暗偿损失。这些规定(  )
A.标志社会保障体系建立 B.有利于社会联序的稳定
C.促进了君主专制的形成 D.推动了两河流域的统一
【答案】B
【知识点】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汉谟拉比法典》调节了民众的经济生活(物价、度量衡、借贷)和社会治安(抢劫、凶杀),并且强调官方的破案责任,这都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
材料和社会保障无关,且“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该法典颁布之前,古巴比伦王国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解答本题需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影响进行分析。
11.16世纪,英王享利八世主张:教会有两层含义, 一是上帝的世界,负责人的灵魂;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他的主张(  )
A.意在服从罗马教廷 B.引调实行君主立宪
C.标志宗教改革完成 D.利于建设民族国家
【答案】D
【知识点】宗教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6世纪,英王享利八世主张:教会有两层含义, 一是上帝的世界,负责人的灵魂;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并结合所学可知,英王亨利八世主张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统治,这有利于建设民族国家,D项正确;
据材料“二是人间的教会,神职人员应置于上帝所指定的君主的权力之下,承认他为首脑,接受他的命令和统治”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王权高于教权,不是强调服从罗马教廷,排除A项;
君主立宪制度最早出现于17世纪,排除B项;
英王享利八世个人的主张不能证明宗教改革完成,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解答本题需根据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12.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卷入革命旋涡,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进步女性观占主导地位 B.国民段育逐渐得到普及
C.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D.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D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卷入革命旋涡,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以来,法国女性为新制度、新世界游行示威、请愿,并且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反映了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D项正确;
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进步女性观占主导地位”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
部分女性开始要求并争取公民权和受教育权,不能体现国民教育逐渐得到普及,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不能说明女性社会地位有所提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启蒙运动,解答本题需根据启蒙运动传播的影响进行分析。
13.1793年2月,法国颁布的《权利宣言》,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这反 映出(  )
A.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
B.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工人阶级利益
C.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
D.大革命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时间“1793年”“《权利宣言》”可知,当时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承认国家有责任担负基础教育和公共救济的费用,在法律上明确了教育和济贫是国家应负的义务,为法国国家福利制度提供了依据”则体现了法国大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发展,A项正确;
拿破仑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且拿破仑1804年加冕称帝,才开始了拿破仑的统治,排除B项;
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对政府职能发展的推动作用,没有表明近代法国福利制度的基本形成,排除C项;
材料没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法国大革命,解答本题需根据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进行分析。
14.1914年的圣诞节,在战事惨烈的西线战场,英德双方士兵自发休战一天,有些士兵在无 人区互相问候和交换纪念品,甚至交换家庭住址。在不止一个地方,双方的战士还一起蹰足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 B.和平攻势迷惑敌方的势力
C.士兵厌恶战争渴望和平 D.和平主义思潮在欧洲莫延
【答案】C
【知识点】“一战”的爆发背景与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14年的圣诞节,在战事惨烈的西线战场,英德双方士兵自发休战一天,有些士兵在无 人区互相问候和交换纪念品,甚至交换家庭住址。在不止一个地方,双方的战士还一起蹰足球”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德双方士兵在1914年的圣诞节自发休战,甚至互示友好,体现厌恶战争渴望和平,C项正确;
选择圣诞节当天休战与宗教信仰有关,但材料主旨不是双方士兵因为宗教而放弃战争,不能体现宗教信仰高于战争利益,排除A项;
休战是士兵的自发行为,并非计策,排除B项;
一战的爆发和长期延续表明和平主义思潮影响有限,未能阻止战争,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解答本题需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进行分析。
15.英国政府在1982年制定了“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计划在5年内投资3 .5亿英镑,一半以上由政府资助;对于煤炭和钢铁等出现衰退的传练工业部门,则采取集中合并以及裁员减资等政策来减少政府开支。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
A.通过工业立法逐步摆脱滞涨现象
B.全面强化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科技发展促进政府干预政策的调整
D.社会结构的变化推动立法逐渐完善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解析】【分析】材料时间为“1982年”,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70年代滞涨危机后,英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科技,扩大企业私有化,实行了减税减福利减开支的措施,符合材料“高级信息技术发展计划”、“传练工业部门,则采取集中合并以及裁员减资等政策来减少政府开支”的描述,C项正确;
工业立法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
80年代,英国减少了政府干预,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根据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正德十六年(1522年)七月,有葡萄牙船只来到广东, 自称“佛朗机国接济使臣衣粮者,请以所赏番物如例抽分”。葡萄牙使团到达后,满刺加(马六甲)使臣抵京,请 求中国帮他们收复被葡萄牙占领的地区。对此,礼部提出三点意见:
第一,佛郎机不是朝贡藩属,“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此次以接济为名,“抉货通市",心怀叵测,“疑有窥伺”“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
第二,严格执行勘合贸易的有关规定,如期朝贡者“抽分如例”,“不资勘合及非期而以货至者”,皆为谢绝;
第三,对于满刺加的救援要求,请交兵部讨论。
兵部则提出两点意见:
第一,请朝廷以救书的形式谴责佛郎机的非法行径,令其归还满刺加疆土,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
第二,对广东方面“闻夷变不早奏闻”的巡海、备倭等官,逮问治罪。礼部、兵部的处理意见,嘉靖皇帝全予采纳。
——摘编自庞乃明《正嘉之际明朝对葫外交之确定》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
(2)请你对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1)维护国家利益;维护传统宗藩体制;坚持务实和平的原则。
(2)从背景角度作答:全球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威胁沿海安全;传统朝贡外交体系的影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从影响角度作答:维护了广东沿海的陆海安全,延缓了葡萄牙在中国的殖民进程;积累起发展中葡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经验。
【知识点】明朝的沿海危机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又侵夺邻封,犷悍违法”“抉货通市”“宜救镇巡等官亟逐之,毋令入境”可概括出明朝政府认为葡萄牙行为是非法侵扰,主张驱逐出境,维护国家利益;根据“不是朝贡藩属”可概括出明朝政府维护传统宗藩体制;根据材料“同时谕令退罗等国从‘救患恤邻’的道义原则出发,协助满刺加复国”可概括出坚持务实和平的原则。
(2)本问可从背景和影响两个角度作答,背景可从全球航路开辟后葡萄牙早期殖民扩张威胁沿海安全;中国传统朝贡外交体系的影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等角度分析。影响可从明朝政府关于葡萄牙政策维护了广东沿海的陆海安全,延缓了葡萄牙在中国的殖民进程;积累起发展中葡关系乃至中欧关系的经验等方面回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对外关系,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明朝政府对外交往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明朝和葡萄牙的交往特点进行分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 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政治改革方面,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批评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在这十五年里,旧的思想、社会和经济秩序已荡然无存,而新的秩序正蓄势待发。这种快速的转变,预示着一场大的政治动荡将翩然而至,历时两个半世纪的满洲王朝正处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如采它不能与时代同行,并提供一种替代暴力变革的方式,它将注定灭亡。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 ·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
从政治变革的角度作答:在历史潮流的推动下,维新派实行维新变法,清政府推行新政,革命派酝酿与发动革命等;从思想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思想不断被冲击,新思想不断传入;从经济变化的角度作答:传统自然经济不短瓦解,列强侵略加剧,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从社会层面变化的角度作答: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在社会潮流的冲击下,各种力量重新组合,旧的秩序不断崩溃,新的秩序逐渐确立。
逻辑表述(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知识点】戊戌维新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要求“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以‘潮流 ·秩序’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并结合材料内容“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可概括出突出时空:1895—1911年;突出核心词:潮流·秩序。短文内容可从政治变革、思想变化、经济变化、社会层面变化、社会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变化等五个方面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思维一定要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解答本题需根据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进行分析。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星期日工程师
韩琨是上海棕胶制品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79年,奉贤县钱桥公社橡胶塑料厂聘请他担任技术顾问。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工厂研制成功微型轴承橡胶密封圆(为国家填补一项技术空白),因此他拿到厂方的奖金、补贴等共计3418元。198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控告韩呢收受贿赂,要求追究韩琨的刑事责任。
1982年12月23日,《光明日报》发表《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的报道。1983 年 1 月8日起,《光明日报》开降《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业余应聘接受报酬——关于助理工程师 韩琨问题的讨论"专栏,由此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关于科技人员业余隶职该不该李酬金的 大讨论。
1983年3月,中央明确通知各地,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业余兼职并获 取合理报酬,由此而受到打击的科技人员一律于以平反。此后不久,由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科技体制改苹的文件明确规定: “允许科技人员业余获职并获取报酬。”从此,科技人员八小时以外从事第二职业成为合法,而且有了“星期日工程师”的美名。
—— 摘编自高叙法著《韩琨事件揭私》
结合材料,阙释“星期日工程师”现象。
【答案】闸释角度:(阐释应主要包括四个角度)
从时代背景角度作答。如: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关于改革的决定;拨乱反正工作及当时思想领域的实际状况等。
从内涵角度作答。如:业余性、技术性、协议性、按劳分配。
从作用角度作答。如:为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冲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为科技与经济的有效结合提供了范例;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等。
从独立的见解或认识角度作答。如:改革具有艰巨性,改革是在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中展开的。改革者必须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勇气,才能实现改革的目的。
【知识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解析】【分析】本题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时间“1979年”“1982年”和材料内容“他利用节假日时间,为工厂研制成功微型轴承橡胶密封圆(为国家填补一项技术空白),因此他拿到厂方的奖金、补贴等共计3418元。1981年,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控告韩呢收受贿赂,要求追究韩琨的刑事责任”“《救活工厂有功,接受报酬无罪》”“科技人员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业余兼职并获 取合理报酬”等信息可知,材料强调改革开放后,工程师去工厂工作的事件,阐释可结合改革开放、乡镇企业发展等相关史实,从时代、内涵、作用、独立见解等角度作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逻辑严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解答本题需根据改革开放的过程和特点进行分析。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差别关税
材料一
表1:英属西印度原糖到岸价和税率 (单位:先令,每英担价)
年份 到岸价 税收 税率
1689 22 2 9%
1744 24 6 25%
1774-1777 29 6 20%
1778-1783 43 11 26%
1784-1789 33 12 36%
表2:外国燕糖税率相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税率倍数
年份 1661-1705 1705-1747 18世纪末
外国蔗糖税率倍数 270% 340% 220%
材料二
十入世纪末开始,多股强大的力业开始反对这一政策。不同的力量为了不同的目的——废 奴主义者为自身理念,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号称为了经济和国家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却号称为了公平和正义——共同和接力反对“西印度集团”及其特权。
材料三
(1846年,英国首相约翰 · 罗素)建议保留每英担十四先令的蔗糖进口税,同时承认所有外国糖的平等地位,无论是不是奴隶劳动,都在二十一先令水平,并且逐年减少,直到它达到了十四先令 …… 到一八五四年,这个计划完成,外国蔗糖税和英属西印度一致,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正式终结。 …… 随着蔗糖差别关税废除,加糖红茶更是成为英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从显贵阶层起源的习惯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钱建立《近代英国燕糖进口差别关税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燕糖进口关税政策的特点,并简要分析英国政府推行这一政策的原因。
(2)选择材料二中的任意一股力量,说明其反对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蔗糖差别关税废除的原因,并指出其反映的 经济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英国实施和废除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的认识。
【答案】(1)特点:一是内外有别,对外国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征收高关税;二是内部有别,本国不同殖民地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税率也不同。原因: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2)废奴主义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认为奴隶制违背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
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其认为自由劳动比奴隶劳动的成本更低,自由贸易可以获得更高利润。
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英属西印度公司在蔗糖领域的垄断,使本公司生产的蔗糖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3)原因: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在议会中逐渐取得更多的席位。为打开他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工业品。
经济思想: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4)维护国家利益是英国实施和废除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受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废除除使英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促使蔗糖从奢侈品走向日常品,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说明: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学生答题有所创新,且言之成理,教师可酌情赋分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活动对大洋洲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特点:根据材料“外国燕糖税率相对英属西印度蔗糖税率倍数”可知一是内外有别,对外国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征收高关税;根据材料“英属西印度原糖到岸价和税率”可知二是内部有别,本国不同殖民地输入英国市场的蔗糖税率也不同。
原因:根据时间17世纪并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保护国内的产业和市场。
(2)根据“十入世纪末开始,多股强大的力业开始反对这一政策。不同的力量为了不同的目的——废 奴主义者为自身理念,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号称为了经济和国家发展,东印度公司为了自身利 益却号称为了公平和正义——共同和接力反对‘西印度集团’及其特权”可从废奴主义者、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东印度公司等三个角度分析,如 废奴主义者: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其认为奴隶制违背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自由主义贸易倡导者:其认为自由劳动比奴隶劳动的成本更低,自由贸易可以获得更高利润。东印度公司:想要打破英属西印度公司在蔗糖领域的垄断,使本公司生产的蔗糖大规模进入英国市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
(3)原因:根据时间“1846年”“一八五四年”和材料内容“外国蔗糖税和英属西印度一致,英国蔗糖进口差别关税政策正式终结。 …… 随着蔗糖差别关税废除,加糖红茶更是成为英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这一从显贵阶层起源的习惯终于进入寻常百姓家”可知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增强,在议会中逐渐取得更多的席位。结合英国的对外政策可知为打开他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工业品。经济思想的变化:根据工业革命对经济政策的变化可知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
(4)结合英国英国蔗糖进口关税政策变化的出发点可知维护国家利益是英国实施和废除这一政策的基本依据,并受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这一政策的实施和废除除使英国获得巨大经济收益,也促使蔗糖从奢侈品走向日常品,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深刻地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和原因,解答本题第一问需根据英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历程和推动因素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二问需根据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三问需根据工业革命后英国经济政策特点进行分析。解答本题第四问需根据英国制定经济政策的根本依据进行分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