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夜
春
江
花
月
张若虚
作者作品
壹
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生卒年、字号均不详。但从其诗风推测,他生活于初、盛唐时期,玄宗开元时尚在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被誉为“吴中四士”。张若虚写下的诗仅存二首于《全唐诗》中,除《春江花月夜》外,另一首诗是《代答闺梦》。
__________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清)王闿运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近代)闻一多
作者作品
壹
《春江花月夜》,其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制,属宫体诗。宫体诗题材比较狭隘,多写宫中琐事、男女恋情。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赋旧题以新意,语言清新,化腐朽为神奇,从而成为千古绝唱。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杨广
张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 诸葛颖
__________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音入境
贰
滟滟
芳甸
霰
汀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yàn
diàn
xiàn
tīng
xiān
jiǎo
pǔ
piān
zhēn
Pái huái
xiá
jié
xiāo xiāng
潜跃
qián
滟滟
芳甸
霰
汀
纤尘
皎皎
青枫浦
扁舟子
裴回
捣衣砧
西斜
碣石
潇湘
潜跃
春 江 花 月 夜
(1——8句)
(9——16)
(17——36)
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古今评说】
全诗概览
月下之景
月下之思
月下之情
月色无垠
月色纯净
人生无尽
宇宙永恒
思妇怀远
游子思归
画 意
哲 理
诗 情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叁
研读诗歌·月下之景
滟滟:形容波光荡漾。
月明:月光。
芳甸:花草茂盛的原野。
霰: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流霜:飞霜,比喻从空中洒落的月光。
春江的潮水涌动,与大海相连。明月从这无垠的大海上冉冉升起,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地的春之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像缀满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思考】开头八句写了哪些意象?诗歌是如何描写这些意象的?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
紧扣题目写作,开篇就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描绘。景物极多,但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声有色,由大到小,由远到近,层次分明地一一展开。
营造了一种幽美恬静、空明澄澈的意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由江写到花,由花又回到月
用其它景物来衬托月光的皎洁
作者虽然写的是江流、花林、白沙
但处处见月,无月也有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叁
研读诗歌·月下之思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
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先看见月亮?
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开始照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
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看着总是相像。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
只见长江不断地送着流水。
【思考】“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为什么归入月下之思?有何作用
过渡作用,由对景物的欣赏转到宇宙的思考。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实际上思考的是什么?
人类对宇宙永恒、生命短暂的思考。
思考:对月的发问,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思考人生哲理的开端。一般情况下,面对自然或宇宙,人易产生渺小、短暂继而悲伤。比如: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曹植《送应氏》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李白《把酒问月》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辉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史铁生《我与地坛》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这样,“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诗人以群体生命的延续回答了这个令人类永远感伤的宇宙命题。他跳出了个人生命意义的小圈子,用博大的情怀来关注人类,表现了他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叁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研读诗歌·月下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白云:喻游子。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青枫浦、南浦:
泛指送别之地,类似“长亭”。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明月楼:指思妇的闺楼。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总写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咏叹人类共有的相思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思考1:鉴赏这几句诗的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愁"、"相思",直抒胸臆,抒发离别愁绪和思念之情。
间接抒情:通过对"白云"、"扁舟"和"明月楼"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望相思之情。
思考2:“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中“谁家”“何处”该如何理解?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将诗境变得高远,咏叹人类共有的相思之情。(不确指某人的分别,揭示聚散离合、相思爱恋乃人世间普遍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叁
研读诗歌·思妇怀远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楼头明月总在思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帘栊、照亮捣衣砧,况且卷帘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说来他也无法听到。我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地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也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来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平添几重愁苦。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晏几道
西风繁杵捣征衣,客子关情正此时。——陆游
一天霜月明,几处砧声起。客梦已难成,秋色无边际。——辛弃疾
捣衣,中国古代服饰民俗。即妇女把织好的布帛,铺在平滑的砧板上,用木棒敲平,以求柔软熨贴,好裁制衣服,称为"捣衣"。多于秋夜进行。在古典诗词中,凄冷的砧杵声又称为"寒砧",往往表现征人离妇、远别故乡的惆怅情绪。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捣衣的机械重复的劳作,砧声单调悠长,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
正因如此,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鱼雁传书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
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 王昌龄《独游》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古诗十九首》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黄庭坚《寄黄复几》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晏殊《清平乐》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月无涯,愁无边,思无限。
叁
研读诗歌·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斜月渐渐隐入海雾,这时北方南方、碣石潇湘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思妇还在远隔千山万水彼此思念呢?夜色凄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几人在这轮明月下赶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着这野浦孤舟,思念着远方的亲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边花树点染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叁
研读诗歌·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1:这几句如何表现游子思归之情的?
在梦中也想归家,心理描写。
用落花、流水、落月等伤情的意象表现游子的思归之情。
“无限路”写游子与思妇天各一方,衬托了他的相思之苦。
思考2:这样的离愁是不是像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样沉重呢?
归家之路纵然遥远,但不知道有多少人利用这一点点月光,正努力寻找着回家的路,这让我们感受离愁忧伤的同时,又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温暖。
叁
研读诗歌·游子思归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思考3:“落月摇情满江树”运用了什么手法?
以景结情,化虚为实。
一个“摇”字将无形的离情写得形象可感,也使整幅画面充满了动感。
“摇”字可以让人联想到月光的浮动,树木在微风中的摇动,水波在江面上的荡漾。同时让读者仿佛看到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月的余晖洒满江畔的林木,让读者仿佛听到这离情飘落时还伴随着细碎、空灵的声响。
一个“满”字让人感觉每一个角落都充溢着、荡漾着、萦绕着这种浓郁的、哀婉的但又略带甜蜜的相思之情。这份哀而不伤的离情不仅散落在江畔林木上,也散落在读者的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肆
小结
本诗融景情理为一体,尽情描绘春江月夜澄澈空明之美景,讴歌人间美好的爱情,抒写人生的离别之感,并把对人生哲理的感悟,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成为诗中的绝响。
伍
积累“月”意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记梦》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伍
积累“月”意象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皎洁如玉,俨然是 的象征,创造了许多赏心悦目的审美意境;她圆缺阴晴,化身为人类 情感的载体,表达了人们对故乡亲人和朋友聚散的思念;她盈亏有度,在文人的笔下有了 的情怀,引发了许多文人的人生缺憾的空灵情怀;她亘古不变,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因而成为 的代表,见证了人生周始循环。此外,月亮横亘时空,穿越古今,目睹了无数朝代的更迭,勾起不少遗臣的 。
美好事物
思乡怀人
文人失意
时光永恒
故国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