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件(共32张PPT)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10-17 10:3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单元主旨
北方少数民族活跃时期
北宋与辽、西夏的对峙
南宋与金、西夏的并立
元朝的统一,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
宋朝
政治:强化中央集权,内部统治较稳定
经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繁荣)
文化: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思想:理学)
军事: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
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标要求】
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新变化。
(1)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3)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
(4)认识南宋偏安的历史影响。
(二)目的:
通过强化专制集权,以维护政权稳定
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1)北宋建立:
(2)北宋统一
方针:先南后北
过程: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
影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1.北宋建立与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
赵匡胤
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北宋初建之弊?
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
加强中央对
地方的控制
加强君主集权
何解?
天下自安
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
中央官员
地方官员
(三)措施
1.加强中央集权——
收权
(1)军事权: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2)行政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3)财政权: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削实权
收精兵
制钱谷
更戍法:北宋初年,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郡,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故称更戍法,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却削弱了军队战力。宋神宗时,罢废更戍法。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旧五代史》
武将势大
2.分散机构权力(互相牵制)
(1)中央—
将“中书门下”为宰相办事机构,长官为宰相,拥有行政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由枢密院专掌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 三衙”分权,枢密院拥有调兵权,三衙拥有统兵权(统调分离)
由三司专掌财政,分割宰相财权权(三司分别盐铁、度支、户部)
二府
—三司
二府三司制
目的: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监察:“台谏合一”
——分权(从中央到地方)
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三衙(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
思考:与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比,与宋代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的方式有什么区别?
唐:程序分权(草拟、审核、执行)
宋:领域分权(行政、财政、军政)
(2)地方
设立了包括转运司在内的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节制和监控;
州一级增设通判,监督知州,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互相平行 、互相监督
文官担任
牵制知州
主管军务、治安
监管地方财政
主管地方司法
主管地方仓储
归纳总结 秦到宋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
路州县三级制
秦朝
郡县制
西汉
郡国并行制
东汉末
州郡县
三级制
唐朝
道州县
三级制、藩镇
宋朝
3.实行崇文抑武方针
①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据《宋史·宰辅表》统计,
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两宋三百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
②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罢宿将兵权
文官掌枢密
更戍法
有握兵之重
无发兵之权
兵不识将
将不专兵
剥夺军权
分散军权
(1)目的:
(2)表现:
为了抑制武将势力膨胀
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宋太祖誓碑
知识延伸 选官制度——进一步发展科举制
严格考试程序,实行锁院制度;弥封制度(糊名制);誊录制度;别试制度;减少考试科目,增加录取名额
探究1:概括宋代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特点
(1)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2)重文轻武(崇文抑武),文人治国;
(3)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材料1: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材料2: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
(四)影响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影响)。
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材料1: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一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jiā),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huī),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材料2: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叶适《水心别集》卷14《纪纲二》
(四)影响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初加强中央集权(影响)。
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消极: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 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时期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3:
二、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北宋的统治危机
过程: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兵临黄河北岸。
宋辽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
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但也加重了北宋财政负担。
起因: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澶渊之盟”
(一)北宋边防压力(军事危机)——积弱
1.北宋与辽关系
(1)战争
(2)和议——
①背景:
②内容:
③影响:
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南下,威胁都城开封。寇准力劝宋真宗亲政,宋军士气大振,打退了辽军。1005年辽与宋议和,逼迫北宋签订协议,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是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百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北宋屡战屡败。
①内容: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②影响:北宋获得了西北边防的相对安定,加重了北宋的财政负担,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庆历和议
2.北宋与西夏夏关系
(1)战争:
(2)和议——
思考点:北宋这种“以钱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材料1:“澶渊之盟”后,宋辽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榷场,用中原地区的茶叶、缯帛、漆器、瓷器等换取契丹的牛羊、马匹等。汉族建立的两宋王朝通过设置榷场、和市和朝贡等形式与周边民族进行经贸往来,将中原农耕经济区与北方游牧经济区两种经济类型较为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互为补充。
——摘编自段红云《略论辽宋夏金对峙时期中国民族的一体化进程》
材料2:澶渊之盟未为失策。而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富弼
(2)不可取。“以钱财换和平”虽然获得一时的和平,但这种“和平”只能是县花一现,难以持久,还会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加剧了财政危机;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夏对北宋的威胁,而且北宋作为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签订和议,每年付出一大笔钱财,是一种屈辱的行为。
(1)可取、和:战争造成社会动荡,带来痛苦和灾难,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时辽和西夏的军事力量较强,而北宋则军事上“积弱”,“以钱财换和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面临的困境,使北宋获得北部边防的安定;有利于北宋与辽和西夏的经济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封建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冗官
冗兵
冗 费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1)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募兵场景构想图
(二)北宋财政危机——积贫
岁币和岁赐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不收为兵,则恐为盗”“饥岁莫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
(2)实际情况: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2)“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
北宋通过募兵制供养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
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恩荫制),致使官僚队伍也不断膨胀。
(1)“岁币”和“岁赐”数目庞大
(2)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北宋的募兵政策]
(1)目的:通过广泛募兵而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
(2影响:多而不精,管理混乱,训练废弛,素质低下;军费恶性膨胀,成为财政支出的大宗。
(二)北宋财政危机(财政危机)——积贫
1.冗兵局面
2.冗官局面
3.冗费局面
三冗二积局面的形成
加强中央集权
集行政权:削实权
集财权:制钱谷
集军权:收精兵、更戍法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军队战斗力弱
积弱
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根源:
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
三、挽救北宋统治危机——王安石变法
(一)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北宋中期出现的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的局面
3.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整顿官僚队伍
(1)宗旨:
(2)结果:
(二)改革先驱:庆历新政
新政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庆历新政”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
范仲淹
2.原则及目的
(1)目的:
(2)基本原则:
实现富国强兵。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1.时间:1069年,宋神宗支持
(三)王安石变法
3.变法措施
(1)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2)强兵之法(整顿军队):
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天变不足畏
人言不足恤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像
4.结果:失败
知识延伸
内容 目的
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青苗法
富国
官府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市易法 纳钱代役 募役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方田均税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均输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 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民户抽一男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 保甲法
强兵
士兵五十岁后必须退役,定期测试裁撤。 裁兵法 6.评价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① 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
②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
③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积极:
(2)消极: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时人描述王安石变法开始后的情景说:
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ka)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刘挚 《忠肃集》 卷3《论助役法分析第二疏》
——来自反对派的攻击
材料二: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抑与之。当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
(1)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利益,遭到他们阻挠和破坏,导致改革阻力大(主要原因)
(2)宋神宗病逝,失去了统治者的支持
(3)改革涉及面广,头绪过多,且推行操之过急;
(4)改革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得不到广泛的支持。
探究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王安石理财的关键是“抑豪强”,“使轻重敛散之权,归之公上”,实现国家对经济、财政的全面控制。这一点深得宋神宗支持,其强力支持是王安石变法能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但当改革向纵深发展时,这场缺乏政治改革支持的经济改革开始举步维艰,趋向失败。
——熊光慈《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得失管窥》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四年之中,前法尚未真正落实和巩固,后法就接踵而至。……有些地方预支青苗钱是发放实物,而归还时却要求交纳现钱,由于物价上的差异,农民可能受双重损失;有些州、县以多贷款为有功,难免出现强迫贷款的情况。
—摘编自朱柏铭、郑备军《改革·经验·教训——王安石变法理财得失谈》
四、南宋偏安
(一)南宋建立
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宋徽宗、宋钦宗被俘,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27年,赵构即位,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
1.北宋灭亡——
2.南宋建立
(二)南宋抗金
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杀害。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对抗中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
《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三)偏安局面形成
1.绍兴和议:1141年,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
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2.宋金对峙: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概念阐释】南宋偏安是指在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王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
——-脱脱等《元史》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加强地方控制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定期更换驻地(兵)
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权)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钱)
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二府三司制
地方:设四监司;
州一级设通判与知州制约
崇文抑武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危机: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
财政危机: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岁币和岁赐数额庞大;
王安石变法
背景
内容
失败
富国
强兵
——偏安
南宋建立
南宋与金关系
南宋初年,岳飞抗金
绍兴和议
南北对峙
南宋
北宋
强化中央集权,安定与统一,体制僵化,效率低下,因循守旧,“三冗二积”
北宋中后期
影响
北宋灭亡
:靖康之变
影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