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
导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导学重点
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
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导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
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
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
乡土文学
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20世纪 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
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有序幕、尾声。
3.有具体的、典型的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 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与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体味先生的情感。
二、了解背景,梳理字词
1.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 ,字,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 、 、 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 》《 》, 散 文集《 》,散文诗集《 》,杂文集《 》《 》《 》,第一篇白话小说《 》。
2、学生交流并分享写作背景,教师补充。
3.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阴晦( ) 瓦楞( ) 胯下( ) 秕谷( )鹁鸪( ) 髀间( ) 嗤笑( ) 絮絮( )瑟素( ) 寒噤( ) 折了本( )惘然( )恣睢( ) 潺潺( ) 深黛( )愕然(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阴晦:
鄙夷: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 本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全文依据这个线索,分为几部分 每部分又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3.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四、迁移扩展
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
(1)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2)北京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对朋友说:“你看我的棉被,也是多少年没有换过的老棉花。你看我的铺板,我从来不愿意换厚被子。生活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五、布置作业
1.阅读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其他篇目。2,搜集关于思乡的诗词名篇。
参考答案与点拨
二、了解背景,梳理字词
1.周树人 豫才文学 思想革命 彷徨呐喊朝花夕拾 野草 而已集 二心集 三闲集狂人日记
3.huiléng kuà bi b6 g bichi xùsè jin shé wǎng zi sui chan dai
4.阴晦:阴沉,昏暗。鄙夷:轻视,看不起。
惘然: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隔膜:思想感情不相通。恣睢:任意胡为。
展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指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现在写作“辗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是本文的主要人物,
2.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小说结构:
第一部分(第1-5段)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第6一77段)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一层(第6-8段)写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凉之中;还写与母亲商定搬家的事情。
第二层(第9-33段)写“我”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
第三层(第34-52段)写“我”见到了“圆规”杨二嫂。第四层(第53-77段),写“我”见到了中年闰土。
第三部分(第78-88段)写“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寄希望于未来和下一代。
第一层(第78-83段),写“我”及家人乘船离开故乡。
第二层(第84-88段),写“我”坐在船上远离故乡时的感受。
3.《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无论是就谋篇布局,还是语言特色而言,笼罩着的都是一种忧郁和感伤的基调。
第二课时
▼导学目标
1.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眼前故乡的景象。
2.通过重点词语、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
3.感受对比手法的艺术效果,理解深刻的社会根源。
▼导学重点
通过对比手法、人物的描写方法,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
▼导学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深刻理解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知识链接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从分析人物的描写人手。
(1)正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从而反映作品主题的描写。
(2)侧面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间接刻画人物的描写。
2.从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人手。
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阅读小说,既要紧紧抓住人物某个动作或某个事件,同时,也要注意小说情节的曲折跌宕。
3.从分析小说的环境入手。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中进行的。小说的环境描写除了有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的作用外,还有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返回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20世纪20年代,“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何感触呢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鲁迅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短篇小说《故乡》。
二、精读细研,鉴赏人物
1.哪个字可以用来表达故乡给“我”的印象 文章围绕这个字写了哪些内容
.
样的故乡 说说你的理由。 2,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讨论一下这是一
我眼中的故乡这是一个_
3.“我”记忆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闰土的变化。
(1)继续浏览课文内容,勾画出描写闰土的语句,说说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2)是什么原因使闰土在二十多年后看起来判若两人
三、课堂小结,归纳手法
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景物的变化,色调的对比,人物在不同时期下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环境的对比,揭示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蹂躏下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
人物的前后对比,既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变化说明了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分析杨二嫂的形象。
2.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参考答案与点拨
二、精读细研,鉴赏人物
1.“变”,故乡变了、闰土变了、杨二嫂变了“我”也
变了。
2.示例一:日趋破产的故乡,(清晰而又模糊的故乡,萧条、衰败的故乡。)我认为加萧条、衰败这两个词最准确,理由是第2段中的环境描写,“天气又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作者所写的故乡景象就是衰败荒凉的。
示例二:被压抑、被毒害的故乡。理由是第74段指出都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造成的,是封建统治、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造成的。
3.记忆中的故乡是第12段描绘的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那样的。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活泼生动,二者相映成趣。
4.(1)①外貌的变化:紫色的圆脸、小毡帽、红活圆实的手,颈套银项圈。(健康开朗、朝气蓬勃)
脸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老贫困、饱经沧桑)
②动作的变化: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身手敏捷、活泼勇敢)
手提纸包和长烟管、只是摇头、默默吸烟。(苦不堪言、麻木迟钝)
③语言的变化:乡间趣事脱口而出,说话滔滔不绝。(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④对我的态度对比: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告诉我许多稀奇事;分别时躲到厨房哭着不肯出门;送“我”贝壳和很好看的羽毛。(情同手足,建立了淳朴的友谊)
态度恭敬,称“我”为“老爷”。(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原来: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善良。现在: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
(2)闰土变化的原因可从表面和深层两个角度剖析。表面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深层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
第三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重点词语、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2.理解对比手法在表现社会或某个人的“变化”上的作用。
3.理解造成故乡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关于“希望”议论的哲理性。
▼导学重点
感受对比手法的作用,理解造成故乡变化的根本原因。
▼导学难点
挖掘社会根源问题,理解关于“希望”议论的哲理性。
▼知识链接
如何概括小说主题
1.从小说题目角度看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四种:(1)设置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转折,化解人物矛盾冲突。有些小说的题目就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或是一双关,或是画龙点睛。
2.从小说的情节角度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思想常常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来,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必须理清作品的情节内容。分析情节,要善于梳理故事的发展过程,了解情节的前后因果关联,把握情节发展中的矛盾冲突,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情节包孕的主题思想。
3.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角度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思想还常常在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上表现出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内涵,是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方法。弄清楚小说描写了什么样的人,这个(些)人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投射出特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洞察人物的精神世界,体会人物灵魂深处的思想状态,进而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概括小说的主题。
4.从环境描写角度看主题。
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人物的行动与命运提供生动的舞台,为展示人物的性格形成与发展变化提供典型的环境;同时,环境描写也从侧面暗示了主题的指向。我们可以从小说中人物存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等方面去探寻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情节发展的作用,从而破译小说的主题意蕴。
5.从小说的构思角度看主题。
小说作品独特而精巧的构思,与作者的创作意图有着必然的关联。通过分析小说的构思手法,诸如对比、反差、反讽、抑扬、象征、虚实、悬念、意外、巧合等手法的运用及其意图,可以归纳出小说的主题。
从小说叙述者角度看主题。
小说叙述者的语调、视角和情感倾向,与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小说的叙述人称、议论性语句,我们也可以捕捉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总结出小说的主题。
▼导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闰土的人物形象,从外貌、动作、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感受到闰土二十多年来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精读细研,鉴赏人物
1.精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关键语句,说说这些语句表现了杨二嫂怎样的特点。
2.杨二嫂为什么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
4.小说是怎样刻画杨二嫂这一形象的 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什么异同
5.闰土要的、杨二嫂连偷带拿的,是些什么样的东西 说明了当时的农民生活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
三、合作探究,鉴赏人物
1.“我"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本人
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我”的心情的句子,勾画出“我”的心情变化的脉络。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自读课文,深层探讨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
3."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4.课文结尾再次出现海边神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为什么“害怕”
6.为什么说“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五、课堂小结
闰土、杨二嫂尽管性格悬殊,表现各异,但“我”同他们之间都“无话可说”,则是共同的,反过来说,闰土、杨二嫂对于“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在他们看来,"我”已经成了“老爷",或已经"放了道台”,我们之间已经存在厚厚的障壁,也就是隔着一道阶级的鸿沟。
这阶级的鸿沟,不仅是千百年的传统观念问题,还有现实存在阶级的问题。“我"对于闰土、杨二嫂既有同情也有批判:同情闰土的疾苦并批判他的愚昧和麻木;厌恶和讽刺杨二嫂的庸俗和卑劣,也同情她的疾苦和灵魂的扭曲。
六、布置作业
1.在你熟悉的人中,谁的变化最大 写一写他(她)过去和现在的有什么变化,运用对比的手法反映出他的变化。500字左右。
2.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 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参考答案与点拨
一、复习导入
从一个真诚、热情、友好、见多识广、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少年,变成了憔悴、麻木、愚昧、迟钝的木偶人。贫穷的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只能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
二、精读细研,鉴赏人物
1.二十年前:
外貌:“终日坐着”,人称“豆腐西施",“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说明杨二嫂年轻漂亮,安分守已。
动作,终日坐着二十年后:
外貌:“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外貌描写,说明杨二嫂老且干瘦。
动作:“那豆腐西施的杨二嫂,自从我家收拾行李以来,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里,掏出十多个碗碟来,议论之后,便定说是闰土埋着的,他可以在运灰的时候,一齐搬回家里去”,表现杨二嫂的爱搬弄是非和贪婪。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动作描写,讨不来便又骂又偷。表现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贪婪。
“自己很以为功,便拿了那狗气杀……飞也似的跑了,亏伊装着这么高底的小脚,竟跑得这样快,"表现杨二嫂的自私、贪婪。
语言、神态:“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冷笑说:‘忘了 真是贵人眼高……”“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表现了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和贪婪。
2.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说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统治下,故乡的日趋破产和城市小市民的日趋贫困。
4.相同:都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进行描写来表现人物。
不同:写闰土时,先写回忆,再写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5.长桌、椅子、香炉、烛台、抬秤,手套,狗气杀,破烂木具、碗碟….
说明:(1)人们生活困苦,缺少基本的生活用品。(2)香炉和烛台--封建思想的侵蚀,变得麻木。
三、合作探究,鉴赏人物
1.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
2.“我”心情的变化:回故乡(急切)→见故乡(悲凉)→忆故乡(沉重、优愤)→忆闰土(高兴、佩服、依依不舍)→见杨二嫂(惊吓、困窘)→见闰土(兴奋、惊异、沉重)→离故乡(茫然、气闷、悲哀、希望)。
3.“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回到故乡,看到故乡的衰败、萧索,看到故乡人的生活穷困、悲苦,看到故乡人的纯真人性被扭曲感到痛苦悲哀。但“我”不失望,“我”依旧憧憬着美好的故乡,“我”希望故乡人过上新的生活。所以说“我”不是消沉的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四、自读课文,深层探讨
1.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新的生活”指的是我们未经过的,不同于“我”的辛苦辗转、闰土的辛苦麻木、杨二嫂的辛苦恣睢的生活。实质上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消除封建剥削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的生活。
4.海边神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5.因为“我”的愿望是所有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愿望能否实现是未知数,“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便害怕起来。
6.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是所有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结尾充满了哲理。
它告诉人们: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坚持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向着希望之路奔跑,就会迎来新生活。